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末 2023-01-10 28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拾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糊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奏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家人”可以是由生育或婚姻而结成的亲属,也可以包括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B.在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更不会完全相同。
C.每户人家除了亲属圈子,还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居住地周围划出与其势力相应的地缘圈子。
D.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人一旦失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随之淡漠,其社会圈子也会变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里,家的规模可随着事业的扩张而扩大,可以汇聚起兄弟伯叔的力量。
B.生活堡垒”一词,形象说明了夫妻感情的凝合力量能使家庭成为获取安全感的地方。
C.乡土社会里的家,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配轴在夫妇之间,两轴都非临时性的。
D.乡土社会里的家,因事业发展需要很追求效率和讲究纪律,因而不讲究个人情感。
3.下列不能体现上述两则材料中关于我国乡土社会的观点的一项是(     
A.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B.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C.人大分家,树大分枝。
D.立德立身门风正,克勤克俭家业兴。
4.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和西洋的家庭有哪些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2023-01-0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山有棵沧桑树

梁衡

①北京之北一百多公里处就是河北的兴隆县,境内有燕山的主峰雾灵山。正是秋高季节,几个好友乘兴登山,一路黄花红叶,蓝天白云。松鼠横穿于路,野雀飞旋在树,鸟鸣泉响,好不快活。正走着,忽见路边有一指路牌:沧桑树与见证桩。不觉好奇,就下路拐入荒径,攀荆附葛,爬上一高坡,顿现一树一桩。

②树是一棵奇怪的大松树。根基部十分壮大,盘根错节与山石一体,已分不清彼此。原树已经枯死,而在侧根处又长出一棵新树,有合抱之粗,浑身的鳞片层层相叠,青枝桃着绿叶在秋阳下闪闪发光。树身成“7”字形,斜出石缝向山外探去,蜿蜒遒劲,如一条苍龙欲腾空而去。大家正说这树像龙,当地的朋友说,这树还真就与龙有关。

③原来,历代皇帝都自比真龙天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帝,他就位后即在遵化县选定了自己的龙寝之地,后人称东陵。为使陵寝安宁,东陵以北兴隆境内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划作后龙风水禁地。封建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伸手一指,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占就是二百五十四年,直到民国成立后的1915年才解禁。山之禁,树之福,这棵龙形松,四季有人护,过了二百多年平静舒心的好日子。笑看冬去春来,静听花开花落。

1931年日本人侵占东北,1934年南下占领兴隆,直逼北京,当年的这一片皇家禁地又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一场残酷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在这里反复拉锯。其间数不清出了多少民族英雄。最著名的一个是孙永勤,本是一普通农民,小时曾读私塾,粗通文字,又习得一身武艺。他耻为亡国奴,便串联村里的十六位弟兄,拉起一支“民众军”、自任军长。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称抗日救国军,一直发展到五千多人。成为日军的心腹大患。以至于日本人诱降国民党,与何应钦谈判签订《何梅协定》时都将灭孙永勤作为一个筹码。而19358月正在长征途中的党中央为抗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将孙永勤与吉鸿昌瞿秋白等并列,说他们“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孙永勤在最后一次战斗中,寡不敌众又腿部负伤,被团团包围。最后孙永勤以下七百壮士全部壮烈牺牲。这棵树目睹了一群英雄的诞生。

⑤“沧桑树”下还有一截二尺多高如水桶之粗的树桩,旁立木牌,上书“见证桩”三字,这是当年日寇掠夺当地资源的见证。我俯下身去想辨认一下树桩的年轮,只是经年的风吹雨打,横截面上的木质已经朽去,用手一捏,即成碎末。但整个桩子的大形还在,短粗挺直,身带焦痕,挺立于荒草乱石之中,似有所言。

⑥看完“沧桑树”我们又重回登山主道,继续上山。秋阳如春,正是果熟季节,路两边赤、橙、黄、绿,摆满销售和等待外运的核桃、柿子、苹果、山楂,排起两道长长的水果墙,农民的笑意都挂在脸上。近年来这里浅山处大力发展经济林,林果成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深山处开辟成国家森林公园,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全县的高山密林间有大小径流八百条,昔日的“龙风水”地已经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

⑦随着山路上行,两边的树木愈来愈密,约一小时后终于穿出树海爬上燕山高处的雾灵山峰。我登上燕山之巅,遥望群峰从山海关一路奔来,长城起伏其间,脚下是一片树的汪洋,胸中荡起一幅历史的长卷。这时只见远处绿波中现出一团飘动的火苗,那是刚才上山时路过的一片花楸树林。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树种,大概只有这燕山深处才有吧。都说枫叶红于二月花,这花楸叶子是枫叶的三四倍大,叶面厚实。花楸树树身高大,只在悬崖深壑、人迹不到的地方生长。秋风一过它就红得像浸了血,着了火。我又想起了刚才那棵穿越战火而来的“沧桑树”和劫后余存的“见证桩”。这块土地在民国时和新中国成立初称热河省。热河,热河,好一片热土。先经过了二百五十四年的皇封冷藏,又经民国三十多年间的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和国共内战,终于回归于民,现已休养生息出这般模样。

⑧山不转水转,人会老树还在。一截树桩见证了一个民族曾经的苦难,一棵树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三个半世纪的沧桑。无论是朝代更替、人事变幻,还是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山崩地裂,都静静地收录在树的年轮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形松外表奇特,蜿蜒遒劲犹如苍龙,皇帝因此把这片山林划为禁地,长达二百余年。
B.帝王的封山之举,虽是封建专制的典型表现,客观上却为古树的生长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C.文章写日军对孙永勤的恨之入骨和党中央对他的高度评价,突显出孙永勤抗日民族英雄的形象。
D.经年风吹雨打,见证桩却身带焦痕、依然挺立,暗示我们民族经历的苦难不会被轻易抹去。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出现的四字词语和对偶句,使得整篇文章的句式富于变化,又突显典雅凝练的文化意蕴。
B.文章多处出现时间、人数等数字,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阅读的真实感,体现出作者写作的严谨。
C.本文描写秋果突出其果熟季节的色彩斑斓、果实众多,《故都的秋》则突出秋果淡绿微黄的清静之色。
D.文章以“沧桑树”的历史变迁为线索,写眼前景、叙过往事、抒心中情,三者有机融合,丰富而厚重。
8.文章第⑦段画横线处对花楸红叶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作者梁衡认为,文章若要打动读者,则需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的大利大情。本文抒发了哪些“大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书云,欲相师。仆不笃,业甚浅近。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有辄噜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途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说》)


【注】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此处指韦中立。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之不传也久矣        不笃
B.今之众人                      众人师且不敢
C.其圣人也亦远矣        由魏、晋氏以
D.不齿相                      不闻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的短暂停顿。
B.辱,谦辞,表示承蒙,文中指感到自愧,类似的谦辞还有愚、鄙、足下等。
C.屈子,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D.抗颜,意为举首仰面,态度严正不屈。文中以之表明韩愈为人师时的态度。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作者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态度,韩愈慨叹古时的从师之道久已不传,柳宗元对韦中立“欲相师”婉言谢绝。
B.韩愈认为“士大夫之族”在拜别人为师方面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发人深思。
C.韩愈奋然不顾流俗,顶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并写下了《师说》。柳宗元认为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的。
D.柳宗元认为自己不能够做韦中立的老师,是因为“道不笃”“业甚浅近”,赶不上韩愈,且不想成为众人眼中的“越之雪”。
1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登泰山记》)
15.两则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2023-01-0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

苏轼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好伴骑鲸公子、赋雄夸。

【注】①化世:治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时代。②聱牙:乖忤违背。③骑鲸公子:指李白,俗传李白醉骑鲸鱼,水中捉月。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妙用叠词“苒苒”“萧萧”,音韵和谐优美,表现出时令变化和两鬓状态。
B.“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与《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营造的意境相似。
C.词人认为方士求仙、渔人泛舟虽清静恬淡,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
D.本词属于小令,语言晓畅,虽有用典,但并不艰涩,且用韵工巧,使全词格律整齐。
17.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两句,以《诗经》中的典故来揭示曹操渴望得到贤才的心情。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从声音角度渲染月夜天姥山阴森可怖的句子是“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白发日多,因病断饮,并归结出时世艰难是衰颓不堪的根源。
(4)面对人生短暂的苦痛,苏轼在《赤壁赋》中用“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考来化解,告诉我们,如果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但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_______”所以我们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
2023-01-0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第一小组计划围绕“家乡文化生活”这一主题展开交流,他们将家乡文化生活的调查成果汇编成《家乡风物志》,现需对下列文段进行加工,然后将其作为卷首语,请帮助完成相关任务。

乡土是人生的来处,也是人生的归宿。她无私而宽厚,给予我们人生初始的温暖和终极的关怀,带给我们不可替代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因熟悉而信任,因传统而自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乡土的味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淡去。曾经难离的故土,变成了回不去的家乡;曾经世代因袭的生活方式,变成了不愿重复的命运。在流淌的时光中,异乡与故乡的______日益模糊。但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乡土都不应成为前行时遗忘在身后的风景,也不应仅仅成为______的乡愁。乡土需要赤子的关怀与回报,美好的生活需要永远_______,幸福的家园需要永远安宁。

要俯下身来,亲近、了解与热爱这片土地。乡土深藏着民族的文化根脉。只有俯下身来、亲近泥土,才能从乡土中汲取________的成长力量。要永葆乡土情怀,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怀有敬意,理解他们的忧乐甘苦,欣赏他们的质朴可爱。“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之所以饱经沧桑且始终生生不息,就在世世代代勤劳朴素的人们在这里的辛勤耕耘中。那些看似简单甚至单调的日常生活,蕴含着平凡人丰富的情感、坚守的价值和美好的追求。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界线     挥之不去   继续   滔滔不绝
B.界限     挥之不去   延续   源源不断
C.界线     记忆犹新   延续   源源不断
D.界限     记忆犹新   继续   滔滔不绝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土地世世代代黏着向泥土讨生活的人,他们生根、繁衍
B.向泥土讨生活的人们,世世代代黏着在土地上,生根、繁衍
C.在土地上生根、繁衍,向泥土讨生活的人们,世世代代黏着在此
D.人们向泥土讨生活,生根、繁衍,世世代代被黏着在土地上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之所以饱经沧桑却始终生生不息的原因,就在于世世代代勤劳朴素的人们在这里辛勤耕耘。
B.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之所以饱经沧桑却始终生生不息,就在世世代代勤劳朴素的人们在这里的辛勤耕耘中。
C.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之所以饱经沧桑且始终生生不息的原因,就在于世世代代勤劳朴素的人们在这里辛勤耕耘。
D.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之所以饱经沧桑却始终生生不息,就在于世世代代勤劳朴素的人们在这里辛勤耕耘。

六、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22. 第二小组计划围绕“现代诗意象探究”这一主题展开交流,过程中需用到闻一多的短诗《小溪》,但同学们对其意象的探究仍有不完善之处,请帮助他们解决。

小溪

闻一多

铅灰色的树影,

是一长篇噩梦,

横压在昏睡着的小溪底胸膛上。

小溪挣扎着,

挣扎着……

似乎毫无一点影响。


请结合诗歌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意象意象的特征寄寓的情感
树影严酷冷漠、强劲有力
小溪
2023-01-0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七、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3. 第三小组计划围绕“试写新闻评论”这一主题展开交流,但同学们对下列新闻事件的评论角度把握不够准确,请帮助他们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6年前,济南9岁少年李梓豪在某知名电商旗舰店购买了一台电脑主机,使用期间,电脑多次遭不明原因故障;20212月,当他再次遇到电脑故障时,主动联系客服,容服的回应却是标注错误,以此来推卸责任,并最终不再回复。面对商家的狡辩与傲慢,不甘心的李梓豪决定维权。父亲帮他查找法律条文,经过仔细的搜索与比较,他们认定商家存在欺诈行为。没有代理律师,他们自学《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最后,父亲用李梓豪写的起诉状,参与法庭答辩,最终赢得官司,获得赔偿。


请根据材料中呈现的新闻事件,选取两个不同角度简要点评。(每个角度不超过30个字)
①角度一:
②角度二: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24. 写作。

破防本指突破防御,最初是网游用语,后词义引申,如今多指心理防线被突破,产生不可抑止的震动。无论是“建党百年”庆祝大会和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上的一个个“中国式浪漫,还是身处困境中普通人之间的暖心互助,有时甚至是一句戳人泪点的台词、或一段令人感慨的影音,都足以让人默默道出一句“破防了”。


请以“那一刻,我破防了”为题目,选取学习和生活中让你破防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景物、某些时刻等,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情感真挚;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5. 套路,一般是指成系统的技术、方式、方法等。也有人说,套路,顾名思义,就是套用别人的路走出来。别人绞尽脑汁走出一条构思的新路,有人觉得好,可自己走不出,于是就开始套。当下中学生的写作中乃至中高考的考场上,依然存在不少“套路”作文,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语文老师拟开展一场“我看‘套路’作文”的班级讨论会,请你思考“套路”作文有哪些表现?其本质的特征又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写一篇讨论会的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2023-01-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小阅读
1
作文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抒情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50.65韩愈(768-824)  柳宗元(773-819)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6-170.65苏轼(1037-1101)  豪放词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9-21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衔接与排序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30.65谈观点,写评论语言表达
六、小阅读
220.65把握意象  体会情感课外
七、作文
240.4全命题作文  引语式材料  亲情  感恩命题作文
250.4任务驱动型作文  哲理·思辨  读书·学习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