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一 期末 2023-01-15 5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探求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公共行动。文学公共性就是指文学活动的成果进入到公共领域所形成的公共话题,此种话题具有介入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并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己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感时忧国”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固有的伦理情怀,也是中国文学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质。

雨果说:“愤怒与温情,是对于人类不自由状况两个方面的不同反应,并且,能够发怒的人就能够爱。”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就具有这种既“愤怒”又“温情”的特点:一方面,是“愤怒”和不满,具体表现为对权力的“以究王讻”的“上层反讽”;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中国文学的这种特殊形态的“公共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经世致用”的责任伦理与“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在此基础上,吕不韦及其门人全面地阐发了“士君子”文化观,表现出极可宝贵的启蒙主义精神,“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这种博大的“天下”观念和“遗生行义”的“士君子”伦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学写作。

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王夫之说,中国自《诗经》以来的诗人,“有所指斥,则皇甫、暴公,不惮直斥其名,历数其慝,而且自显其为家父,为寺人孟子,无所规避。《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这种“无畏于天,无恤于人”的精神,作为一种伟大传统,在后来千百年的诗歌写作中,有继继绳绳的赓续和体现。在叙事文学的写作领域,司马迁则在《太史公自序》中,标举“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的叙事原则,实乃一种高度成熟的人文精神,其中所包含的“公共性”,即使今天来看,也具有充分的普遍性和现代性。

同情民众,关注民瘼,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伟大的“公共性”品质。以士君子为主体的优秀的中国文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以天下苍生为念。而中国文学中的“公共性”,也就体现为对“民生”“社稷”等“公共事象”的关注,体现为对同情底层大众的“哀”和“忧”的情感表达。在《离骚》里,屈原吟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抒发了他对艰难时世的不幸民众的同情;杜甫则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真挚同情和对权势的尖锐批评。对杜甫的这种仁慈而又伟大的“哀忧”精神,华人学者洪业给予极高的评价:“他是心系家邦的国民。他所观察到的八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的国度。”

可以说,正是屈原、司马迁和杜甫他们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时代的“公共生活”,以中国人特有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来写作,来建构中国文学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才使我们的文学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并最终赢得世界读者的尊敬。

(摘编自李建军《“公共性”与中国文学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公共性与作为社会人的作家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不能离开作家讨论文学公共性。
B.《史记》能够体现出司马迁在面对权力时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
C.相比于对权力的“愤怒”不满,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精神和人道情怀。
D.《离骚》《史记》和“杜诗”中包含的“公共性”是他们的作品受到中国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
2.下列关于原文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雨果关于“愤怒与温情”的话,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自然地指出了中国文学的“公共性”所具备的特点。
B.文章认为理解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品质可从两方面入手,并以大量篇幅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
C.文章指出中国文学的“公共性”来源于中国文化精神中的伦理情怀,并举出《礼记》《吕氏春秋》的例子来说明此种伦理情怀的存在。
D.文章提出观点后,分析了“感时忧国”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并指出了其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最看重的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
B.杜甫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部分来自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判断。
C.《礼记》《吕氏春秋》和“士君子”文化观,对中国文学写作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
D.真正介入公共生活、肩负责任感的写作者,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学公共性的品质。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了了解湖南乡土文化振兴的状况,我们考察小组选取衡山县店门镇能仁村作为考察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能仁村的乡土文化进行了初步的调研。现将调研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展示如下:

问题:1.保护意识不强,人文景点损毁严重,乡土文化难以保存。由于历史原因,能仁村原有的一些珍贵的古迹文物遭到破坏。而近些年来,不少村民由于富了起来,重修住房,一些乡土文化资源也在消失。例如富有传统特色的抖墙屋,几年前还成片存在,如今却要转悠半天才能见到。从抖墙屋到小楼房,无疑是村民生活的一大进步。可是,从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抖墙屋却是难得的文化物质资源。2.宣传造势滞后,知名度不高。如果我们不是恰好选择来能仁村学农的话,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能仁村有如此灿烂的乡土文化。更遗憾的是,村里一些人对能仁村有些什么乡土文化不完全知晓,更不知道其价值。这些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地被广泛地、深入地宣讲与普及,如若还不加大宣讲的力度,再过若干年后,恐怕连当地老百姓也会遗忘了。

建议:1.要增强保护意识,从主观上真正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在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的论证,请有关专家来实地进行考察与调研,制定详细的规划和保护措施。2.以乡村特色旅游为契机扩大知名度。依托目前能仁村已有的“稻田摸鱼”“店门草席”等主打文化旅游产品,再进一步扩大乡土文化旅游的内容,并提升其文化内涵;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大能仁村乡土文化的宣讲,如开展以“倾听古树传奇”“体验男耕女织”“篝火节”“走进书院学堂”“祭祀礼仪节”五大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或旅游节等;在乡村的改造建设中,合理地融入当地乡土文化的元素,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摘编自陈逸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衡山县能仁村乡土文化复兴考察报告》)

材料二:

汾湖村北面的汾湖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重要的文化景点,如云台寺、白龙潭,也有文化活动如夷婆船、踏白船、水上集市等,丰富多样。

汾湖村庄水资源丰富,水网条件优越,但使用日渐式微,未能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且汾湖村地处江南水乡,易陷于水乡文化同质化困局。如何在水乡地带的共性中谋求特色发展,激活水网并助力乡村发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重新出发,是汾湖村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突出汾湖村的水网空间特质,以复兴水网为核心激活水网功能,通过产业、生态、生活、文化层面的策略手段,联动生活、生产、生态,以实现“水网兴村,水网利民”,营造一个借力自然、长足发展的村庄,实现“水市绿汀,门泊船归”的理想,同时打造一种江南“新水乡”的村庄模式,区别于古镇模式错位互补,协同发展。

文化方面通过保留村庄特有元素,传承水乡民俗并创新,进行时令活动,加强推广宣传,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村庄的文化吸引力,形成“棹船归——召人归——水乡文化回归”的发展路径。

(摘编自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一等奖作品《水市绿汀·门泊船归》

材料三:

孝文化园、孝文化墙、孝文化室,开展宣孝、倡孝、学孝、行孝、评孝活动——浙江瑞安“三建五孝”创建活动浓烈的孝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感受到特色独具、风格迥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孝浙江”德孝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承和创新主题调研团队实地走访了浙江瑞安湖岭镇亦垟村、马屿镇江桥村。

亦垟村一棵最高的树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小卡片。那是在孝德讲堂学习的孩子写给长辈的心里话。村里还创作了一首村歌,歌名《亦垟,我们共同的家》,学习村歌是孩子们的固定课程。歌中唱道:“自古圣贤把道传,孝道成为百行源,劝君一起多行孝,亦垟地处月亮圆……”元培学院大学生调研新农村孝德文化持续两年,队员们觉得这里德孝文化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和说教,而是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德孝文化和感恩文化感染人,令村民亲如一家、幸福美满。队员们通过对村干部及群众的广泛交流和探讨、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调研形式,对湖岭镇亦垟村建设中保护、研究和挖掘孝文化,建立农村孝德培养机制,开发孝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等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新农村建设中用现代的方式在传承德孝文化,是用时代的力量在焕发传统文化的新生命。

(摘编自绍兴文理学院《我院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青年梦在美丽乡村碰撞交融》)

4.下列对材料涉及的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多种方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访谈法收集乡土文化有关资料,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交谈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则性,相比问卷调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意义的解释空间。
B.运用实地考察法对确定范围内乡土文化进行考察,需要搜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相对于发现事实,形成乡土文化发展方案并实地验证更重要。
C.问卷调查是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收集资料的方法,优势是能突破时空限制、数据量大、效率高、规范化,对各种文化层次的人都适用。
D.撰写乡村文化发展考察报告需要对典型的问题、情况、事件做深入地调查,从而揭示出研究问题的本质或规律,形成对乡土文化的深入理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仁村抖墙屋的破坏,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重修住房;另一方面是村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没有找到乡土文化与乡村改造的结合点。
B.能仁村可以通过聚焦主打文化旅游产品,扩大乡土文化旅游的内容,提升其文化内涵,并加大乡土文化宣传来发展乡村旅游,扩大知名度。
C.汾湖村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重新出发,突出水网空间特质,通过多层面的策略手段,联动生活、生产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水乡发展模式。
D.亦垟村借鉴孝文化,建立农村孝德培养机制,开发孝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是现代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6.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在进行乡村建设时如何保护开发乡土文化。
2021-12-03更新 | 7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笑的蝉

海雨佛

①一阵秋风吹过,我眼见着那只蝉从老树上跌落下来。它仰面朝天,一动不动。

②这时夕阳正在挣扎,但很快就化为西天一抹残红,这抹残红美得柔和而又庄严。

③我以为那只蝉一定是死了,没想到走到它跟前时它动了起来,莫非它刚才只是迷醉于夕阳那悲壮而又坦然的谢幕?它试图翻过身来,一次,一次,一次。又一阵秋风吹过,借着风力它终于翻了起来,尽管翻起时折了翅膀。真是落也秋风,起也秋风。仿佛一切都是宿命。

④它扇动了一下翅膀,确信自己再也飞不起了,便拖着断翼向前爬着。一片与其同时被秋风吹落的梧桐叶挡住了去路,这次它没有希冀秋风的帮助,想努力能过去。但它已没有足够的力气,只好艰难的退了下来。也许它认得这片叶子,甚至年轻时它们是朋友。它在这片叶下躲避阳光、雨和天敌,还曾用歌声来赞美它的清丽。如今叶子和它都已衰老落地,却成为它的障碍,再也越不过去。难道一切都是宿命?

⑤它休息了一会儿,改变了方向,边爬边张望着。我想它一定是在寻找什么。

⑥它在寻找什么?是居高声自远的过去,还是雨花显灵姿的青春?秋季里本已困顿的我又增添了几分困惑。不管怎样,它的寻找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想在它的目光中寻找到它想寻找的东西,因为那可能正是我想寻找的东西。

⑦终于,我和它的目光相遇,立即被它目光中那复杂到极致的单纯和接近于绝望的坚毅所震撼!那一刻我明白,它是在寻找死亡,并且不仅是死亡本身还包括死亡的方式。或许它是从夕阳那悲壮而又坦然的谢幕中得到启示:一种合适的死亡方式代表着对生命的尊重!

⑧我知道它要死在树上。它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在它苦求而不能得时邂逅了两道知心的目光。它也知道我读懂了它的目光,并且会帮助它完成这个愿望,于是再不犹豫的向我爬来。我不忍再让它消耗过多的精力,伸手把它捏起来放在另一只手上,刚一松手它又奋力向前爬起来,像是要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表演。它越过了我的感情线又冲向了我的智慧线,突破了我的智慧线又奔向我的生命线。生动的在我手上演示了一个仁者——智者——悟者的升华过程。然后它停下来,冲我微笑了。

⑨我居然遇到了一只会微笑的蝉!我分明看到它在冲我微笑,并且不仅冲我还冲着那黄昏和世间。我也对着它微笑,并且不仅对它微笑还对着这暮色和炊烟。

⑩这实在是奇妙的机缘,让我感受到了难言的禅悦。古人将造得音同形近,莫非其意在此?

⑪我跳起脚尖,尽力把它放在树的高处。它又向上爬了几下,再也爬不动了,就用爪子紧紧抓住树干,静静默默的死去。它不怕秋风再将它吹落,那只能吹落它的躯壳,它的灵魂依然在树上。因为临死前,它完成了最彻底的一次蜕变。

⑫痴立树下的我也开始了静静默默的思索。

⑬蝉,在西方人的眼中是害虫,这是一种偏颇的人本位意识使然。在中国人的眼中,蝉可爱的多。众所周知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而在中国文人眼中蝉亦有五德:寄藏、候时,顺数、应节、合机。汉代时人们常用玉雕的蝉放在亡者口中,称之曰:含。其理在于中国人视死若生,喻亡者具十全之德。

⑭其实玉德也就是君子德,自不必多说。蝉德也可解为乾龙德。我们用《易经》中的乾卦来表述蝉的一生再合适不过了:最早时它在地下做隐者,遁世无闷,如潜龙;经雨露滋润,不断成长和积累力量,如见龙;寻找可以依存的根本,不断的向上,警惕的躲过险境,如渊龙;居合适之位,不畏苦痛的蜕变,长出美丽透明的翅膀,如飞龙;自鸣得意,大唱知了,心怀不足,居高而傲,如亢龙。亢龙必有悔,方知自己飞不过数丈,命不过一秋,翅膀透明也并非天使,食风餐露亦难成神仙。于是大多在迷失与悔恨中死去。正所谓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者也。

⑮所以说不是所有的蝉都会微笑,不是所有的蝉都能悔而有悟,成为蝉中的禅者。用坦然死亡来赢取生命的尊严,用抛弃躯壳来获得灵魂的自由。遇到它,我无疑是幸运的!也许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生命中的那只蝉,却常常会忽略。没有忽略它,我更是幸运的!

⑯恕我贪得了,若我足够幸运,我会成为那只蝉——会微笑的蝉。虽然在我面对死亡时会不会像它一样有所追求又静默坦然,我还不能确定。虽然死亡究竟是生命的终结还是延续,抑或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我还没想明白,但我依然会感激那只蝉。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夕阳残红柔和又庄严,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意境,为下文写折翼之蝉奔赴死亡奠定了情感基调。
B.文章第12段“痴立树下的我也开始了静静默默的思索”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蝉转入抒发感悟和思考。
C.文章第14段用乾龙德来解释蝉德,运用排比、拟人、夸张、借喻等手法,形象生动地写了蝉一生的蜕变过程。
D.本文写作思路清晰,先引出写作对象“微笑的蝉”,再由“蝉”引发议论,最后抒情言志,极具哲理色彩。
8.面对蝉,作者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文章题为“微笑的蝉”,开头几段却用了大量文字描写蝉的挣扎前行,这样写有何作用?
2021-12-05更新 | 106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臣(主父偃)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长计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之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腫、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恐,百姓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B.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C.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D.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前例、旧事。本文的“故事”也是此意。
B.春蒐秋狝,古代四季狩猎的名称都不同,春天打猎叫“蒐”,即寻猎未怀孕的禽兽,秋天打猎叫“狝”,即杀伤禽兽。
C.城郭,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大都分为内城与外城两部分,内城为“城”,外城为“郭”。
D.孤寡,孤儿和寡妇。“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寡”本义指男女丧偶,后专指女子丧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父偃深谙进谏之道,首先以传统的君臣职责作为自己冒死进谏的理由,接着表明自己的忠心,为进谏打好了基础。
B.主父偃在进谏中引经据典,以秦始皇不听李斯劝告而攻打匈奴最后导致天下叛秦为例,劝谏皇上考虑采纳自己的意见。
C.虞夏殷周等历朝各代,很看重匈奴,却都未能降服过匈奴,主父偃认为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慎重对待攻打匈奴之事。
D.秦朝的政令不能推行,就是因为国家大权为尉佗、章邯所分,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2)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