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文峰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期末 2023-01-23 11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象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象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

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

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但并不一定是文明的或是慈善的,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杀人也是符合“礼”的。
B.仅从行为规范来说,礼与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是法律要依靠国家来维持,礼则不需要。
C.礼治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所以它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
D.作者认为乡土社会因为满足了以传统应付生活的条件,且变迁更迭较为缓慢,所以它的秩序就可以依靠礼治来维持。
2.根据材料一、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举颜渊问仁的例子证明了礼治是人们主动地服于成规的,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B.材料一主要是将“礼治”与“人治”对比,说明 “礼治”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而“人治”是依靠个人好恶来维持的。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出发,“礼治”是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而这种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说教是不同的。
D.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中国人来说,礼大于法,比法更能约束中国人,且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礼”的一项是(     
A.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
B.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C.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D.季孙氏赏舞于庙,八佾舞于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抬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他们要的十斤干黄酱也都装好了。装在一个元宝形的粗蔑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乡下人付了钱,提了油壶酱筐,道一声“得罪”,就走了。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瓣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刷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背后称普普通通开酱园的连老板为“连老大”,这不仅说明他会做生意,更体现出他作为生意人的精明。
B.乡下人进城直奔“连万顺”,把油壶放下,办完事再把油壶捎走,也不怀疑油的分量和成色,旨在说明乡下人的老实。
C.圆形的茶干,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说明连老大的傲气。
D.连老大的儿子没能继承家业制作茶干,这既从侧面反映出连老大的勤勉与认真,也借此展现了社会变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连老大是一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这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独特审美以及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看似与做茶干无关,但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开酱园的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中使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方法塑造连老大的形象,如写他算账、喝酒时,就运用了动作描写。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口吻,叙述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自由而灵活,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8.研读文本,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如何体现费孝通乡土社会的特点的,并结合文本谈谈乡土社会的优缺点。
9.在《汪曾祺小说选》的自序中,汪曾祺说道:“我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线。后来在形式上排除了诗,不分行了,散文的成份是一直都明显地存在着的。”请简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淳化五年九月壬申,以襄王元侃为开封尹,进封寿王。帝在位久,储贰未立。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俛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意既以为可,愿即决定。遂以元侃为开封尹,封寿王。元侃,帝第三子。吕中曰:准之言真万世法也。

至道元年八月壬辰,诏立寿王元侃为皇太子,更名恒,大赦。太子既立,庙见还宫,京师民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寇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社稷之福也。帝悟,入语后嫔,宫中皆前庆。帝喜,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以李至、李沆并兼太子宾客,诏太子以师傅礼事之。

三年二月辛丑,帝不豫。宣政使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谋立楚王元佐。三月癸巳,帝崩,年五十九。时,皇后令王继恩召吕端,端知有变,即绐继恩入书阁,锁闭之。亟入宫,后问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更有异议。后默然,乃奉太子至福宁殿即位,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焉。初,帝欲以端为相,或曰:端为人糊涂。帝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用之。时同列奏对多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札戒谕:自今中书必经吕端参酌,乃得闻奏。五月甲戌,讨谋立楚王之罪,贬李昌龄为忠武行军司马。降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胡旦除名,长流浔州。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至道建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B.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C.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D.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申:干支纪日法,它同干支纪年法,用干支相匹配来记录日序,始于甲子终于癸戌。
B.储贰:亦做“储二”“储副”,即太子,是预定继承君位的皇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以农为本时代的原始崇拜物,后来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晏驾:与文中的“崩”均为皇帝去世的讳称,汉以前多用“晏驾”,汉以后多用“驾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宗久在帝位,却没有建立储君,引发朝臣担心和议论,因为建储事关政权稳定、国家安危。
B.宋太宗询问寇准建立储君的事情,寇准给太宗提出的择君人选得到了吕中的赞赏。
C.宋太宗立第三子元侃为皇太子,元侃深得民心,太宗心中有恼意,寇准却认为这是国家的福气。
D.太子元侃英明,王继恩畏惧,想趁太宗有病时拥立楚王元佐,元侃继位后,将王继恩等贬官流放。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闻之不怿,召寇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2)以李至、李沆并兼太子宾客,诏太子以师傅礼事之。
14.寇准在至道建储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刘长卿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诗看,这是一篇对行客的宽慰语和开导话,寄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
B.首联写相逢的地点和行客的去向,推测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团聚。
C.颈联诗入采用赋笔,直接描写战后城池荒,老百姓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的情状。
D.尾联写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不忍目睹,以此宽慰北归的行客,令人感慨。
16.有人说本诗的颔联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是全诗的关键,对这一说法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2022-07-31更新 | 343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