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期末 2023-02-07 11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播出热度、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开拓了大众化、生活化的荧屏世界,展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新风貌。《人世间》《山海情》《大江大河》《父母爱情》等电视剧,通过普通人、家常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洪流,剧中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让故事更接地气。

最是真实动人心。金滩村,马得福在西北的风沙中建设家园,带领村民们种蘑菇脱贫致富;松山岛,江德福一家在东部的海风中守护着祖国的海疆…现实题材电视剧呈现着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命运变迁,以鲜活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时代阔步前行的足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走红说明,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

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刷经久不衰的关键。现实题材电视剧从社会热点、民生关切中获取创作灵感,将人们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生育、养老等话题作为创作主题,并从微观个体的视角进行电视艺术演绎,因而能够让观众有置身剧中的代入感,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情感共鸣。这说明,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人世间》作为一部以当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的时代剧,以周秉昆一家几十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述普通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不仅让宏大叙事通过具体细节变得可知可感,也通过艺术的方式揭示出时代进步的奥秘,即每个人的拼搏奋斗,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强大合力。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就能创作出更多彰显当代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摘编自赵梦《以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人民日报》2022年5月17日)

材料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标度,为文艺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与创作源泉。近年来,围绕重大历史节点和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

无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还是扶贫攻坚主旋律题材剧《山海情》,抑或是讲述中国抗疫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展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用奋斗成就梦想、以实干赢得幸福的时代底色。

这些作品为何会出图,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相比玄幻、穿越等题材,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扎根实际、源自人民,充满了烟火气。用心投入、用情体验、用力表达,不辜负时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胡智锋说。

在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创作中,与党的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发展史有关的文艺作品更是精彩选出。何建明的《革命者》,丁晓平的《红船启航》,余艳的《守望初心》等,都在历史场景的复现中凸显了党史、新中国史中的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

随着文化发展的丰富和多样化,文艺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另一种存在,从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转变为一种耦合式、合作式的生产性相互关系,生活因此更加充满希望。

(摘编自段丹洁《中国文艺奏响时代奋进凯歌》,《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的内容影响其创作技巧和手段,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才可称得上优秀的文艺作品。
B.要想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
C.文艺事业的重心是文学创作,所有的文学作品因具有独特的精神内力与艺术魅力,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启迪。
D.文学属于社会,如果只局限在“自律性”的审美逻辑中便会走向狭隘,文学艺术应随着社会的变化升华,呈现出新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艺术和时代的关系,论述上各有侧重,但都运用了举例论证。
B.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手法,可以让读者对宏大叙事的感受更加具体生动。
C.当今中国正发生的伟大变革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因为创作资源取之不尽。
D.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优秀现实文艺作品“出圈”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名言中与“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这句话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     
A.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郭沫若
B.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福楼拜
C.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郭沫若
D.文学应该记载下过去所经历的道路,追随那行动着的群众,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把那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给展示出来。——列夫·托尔斯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如何理解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之间“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吉喜到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但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见到吉喜,眼睛湿湿地望了她一眼。

吉喜大妈,我会死吗?产妇从毯子下伸出一只湿漉漉的手。

头一回生孩子的女人都想着会死,可没有一个人会死的。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吉喜安慰道,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产妇说:我自己。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

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

夜越来越深了,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产妇入神地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起来。吉喜见她没了负担,这才安心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吉喜大叫着:胡刀胡刀,你可真有造化,一次就儿女双全了!

胡刀兴奋得像只采花粉的蜜蜂。产妇终于平静下来,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没有那种悲哀之声从水面飘溢而出了,逝川显得那么宁静。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她开始起网了,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她跌坐在河岸上。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选自《短篇小说三十年精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阿甲渔村的雪夜景象进行描绘,渲染了悲剧气氛,带给读者浓浓的忧伤和沉重的压抑感。
B.村民为了消灾祈福,捕捞泪鱼后再放生,表现了村民的迷信愚昧,也暗含作者对迷信思想的批判。
C.作者描绘的一条神秘的河流“逝川”,是一条时间之河,也是一条生命之河,见证了世间的欢乐悲苦。
D.吉喜古稀之年仍然单身,是因为吉喜思想保守落后,不懂得适时展示自己的贤惠,不懂得主动示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逝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也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B.《逝川》的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设置矛盾冲突,作品在平淡的叙事和清新的笔调中,体现生命的真谛,彰显人性的美好。
C.小说运用了插叙手法,使吉喜的形象更加生动完整,也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同时为下文也埋下了伏笔。
D.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8.吉喜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试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吉喜的形象的。
9.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珏,字君玉,陇西凤州人。年十八,从军钓鱼山,以战功累官中军都统制。宝祐末,大兵①攻蜀,破吉平隘,拔长宁,诸郡破竹而下。明年,合诸道兵围合州,凡攻城之具无不精备。珏与王坚协力战守,攻之九月不能下。其治合州,士卒必练,器械必精,御部曲有法,虽奴隶有功必优赏之,有过虽至亲必罚不贷,故人人用命。自全汝楫失大良平城,大兵筑城虎相山,时出攻忠、万、渠诸州,民不得耕,兵不得解甲而卧。每饷渠州,竭数郡兵护送,死战城下始克入。珏遣其将以死士五十斧西门入,大战城中,复大良平城。合州自余玠用二冉生策,城壁甚固,然开、庆受兵,民凋敝甚,珏外以兵护耕,内教民垦田积粟,未再期,则公私兼足。升四川制置副使征其兵入卫蜀道断阻不得达已而大兵围重庆作浮梁三江中断援兵。自秋徂冬,援绝粮尽,珏屡以死士间入城,许以赴援,且为之画守御计。珏结泸士刘霖、先坤朋为内应,遣赵安破神臂门,复泸州,重庆兵渐解去围泸。赵定应迎珏入重庆为制置。大兵复会重庆,与大将也速儿战扶桑坝,诸将从其后合击之,珏兵大溃。城中粮尽,赵安以书说珏降,不听。帐下韩忠显夜开镇西门降,珏率兵巷战不支,归索鸩饮,左右匿鸩,乃以小舟载妻子东走涪。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明日,万户铁木儿追及于涪,执之送京师。其友谓之曰:公尽忠一世,以报所事,今至此,纵得不死,亦何以哉?珏乃解弓弦自经厕中,从者焚其骨,以瓦缶葬之死所。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大兵:元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升四川制置副使/征其兵/入卫蜀道/断阻不得达/已而大兵围重庆/作浮梁三江中/断援兵
B.升四川制置副使/征其兵/入卫蜀道/断阻不得达已/而大兵围重庆/作浮梁/三江中断援兵
C.升四川制置副使/征其兵入卫/蜀道断阻/不得达已/而大兵围重庆/作浮梁/三江中断援兵
D.升四川制置副使/征其兵入卫/蜀道断阻/不得达/已而大兵围重庆/作浮梁三江中/断援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宝祐,宋理宗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五部,部有曲,曲有军候一人。后代指军队。
C.再期,一年的期限。旧时官事、兵事往往设定时限,逾时则以不同方式处罚以示警惩。
D.万户,官名。金初设置,元代相沿,为世袭官职,万户为“万夫之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祐末年,元军接连攻克蜀地诸郡,后又围攻合州,张珏与王坚合力抵抗,坚守城池,元军虽然战具精良,但持续数月未能攻克。
B.开州、庆州遭受兵祸,百姓生活非常艰难,张珏派军队保护耕种,指导农业生产,官府和百姓因此都储备了充足的粮食。
C.元军包围重庆,张珏先遣死士入城,安定军心,后又在城内寻求接应,在城外遣将攻门,暂解重庆之围,自己也顺利进入重庆任职。
D.重庆再次被围,张珏与元军主将正面交战,元军派遣各路军队从后方夹击张珏,张珏无力抵抗,大败,部将劝其投降,张珏不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饷渠州,竭数郡兵护送,死战城下始克入。
(2)珏率兵巷战不支,归索鸩饮,左右匿鸩,乃以小舟载妻子东走涪。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张珏多次成功守城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鸡鸣、狗吠声表现田园的静谧的写法相同。
B.林深路长,诗人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C.道士不在,诗人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绿竹苍翠、飞瀑挂峰的景色。
D.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正面写出了进山看望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事实。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明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2-0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有太多“名场面”让人。人们还记得,三名宇航员在太空的失重环境里吃首次包含中国传统美食饺子的年夜饭的记录。还有,三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支持下,圆满完成两次出舱活动,生动开启两次“天宫课堂”,中国空间站首次举办天宫画展。无论新春写春联还是元宵弹古筝,都让三名航天员在太空拥有别样的体验,也让身处地球家园的我们、倍感新鲜。中国航天事业一次次迈上新台阶,彰显了中国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决心。星空浩瀚无垠,探索。 我国今年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天舟四号、五号货运飞船和问天、梦天实验舱将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我国航天事业怎样才能迎来新的荣光?精心准备,确保发射万无一失;精心组织,确保发射圆满成功;精心实施,确保发射百下百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春季,对于乡村来说,是产生烂漫的时刻。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夏天,,一声、两声、三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村子东头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热天里,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的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去,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展,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2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拟人、夸张、比喻B.比拟、排比、通感
C.拟人、比喻、引用D.对比、夸张、比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23. 成长的路上,我们曾经历过多少温暖的时刻。请你以《温暖》为题,结合自身体验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出事件的波澜。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字数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时评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脱脱等  《宋史》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李白(701-762)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修辞手法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全命题作文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