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期末 2023-02-15 15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审美是中国美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先秦以来的植物审美传统形成了比德、移情、畅神等基本审美模式,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植物审美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将比德、移情与畅神植根于清明的理性上,从而丰富了植物审美的理论内涵和哲学品格。宋代植物审美是古代植物审美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所体现的美学精神空灵生动、亘古常新,在现当代植物审美的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宋代植物审美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对岁寒之美的欣赏,这是继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后,再次从性理之学上对其加以理论的自觉重构,并成为宋代流行的审美精神,也是后世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趣味的鲜明体现。“岁寒三友”的称呼出现在宋代。宋人林景熙《五云梅舍记》云:“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对梅花的欣赏在宋朝达于极盛,且多与“岁寒”“孤洁”“冷蕊疏枝”相关,如辛弃疾《临江仙·探梅》“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与花的形态相比,更注重雪的精神。对岁寒及与此相关的幽独精神的推崇成为宋代植物审美中的重要风尚,造成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自然气候环境来看,宋代出现的对寒林雪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潮流与当时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梅花在宋代被称为花中之魁与其时气候变冷有重要关系。北宋后期,开封常出现冬天极寒、春秋寒等恶劣气候,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会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感受和艺术表现中。

其次,从社会环境来看,岁寒美学也与社会家国和个人的遭际相关。气候的变化引起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等社会环境的变化,自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感受、艺术表现乃至哲学精神。尤其在北宋灭亡后,文人多借荒寒之景写民生疾苦,表救世之心,寄一己之肠。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其中包含着中国文人最深层的生命体验。

再次,从哲学层面来看,理学赋予宋代岁寒美学不同的哲学精神。晚唐形成的禅宗美学对岁寒之美有一定的影响,理学又为宋代岁寒之美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念。宋人尚理,理与天地之性密切相关,天地之性即生物之性,天地之理即生生之理,植物的岁寒之美即与天地生生之理有重要关系。理学家善“就草大虫证明宇宙”,他们认为,万物生意即天地的生生之意,生生之意四时皆有可观,然最可则之时即是天气严寒之时,天地一阳初生,正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于岁寒之时更见生生之意,这一思想对宋人植物审美有很大的影响,表现在四时中尤其推崇对“寒”意的审美,如对寒梅、寒林、雪景的欣赏。

这种岁寒精神既体现在对植物的审美中,也体现在人生态度中。人处于困顿时,求无可求,得无可得,万念俱泯,心中寂寥,也最容易见出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自我的本来面目,其内心可能更坚定。由此可见,在大自然的冬天与人生际遇的冬天最易见出那一点仁心。岁寒精神是在困顿中见出一丝生意,是自然、人生和社会中的仁心和元气的发端处。正如黄庭坚在《画墨竹赞》所写:“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

宋代植物审美中体现出的突出特点,如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感通之力、天人之际的岁寒之心和人由此所体悟到的不改之乐,在现当代植物审美文化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丁利荣《宋代植物审美中的草木精神与天地气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岁寒之美是宋代将比德、移情、畅神植根于理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流行的审美精神。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我国最早从性理之学上对岁寒之美加以欣赏的理论构建。
C.气候环境决定了中国文人最深层的生命体验,他们欣赏荒寒幽寂之景,有顽强的生命力。
D.从哲学层面上看,晚唐形成的禅宗美学和理学都对宋代的岁寒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宋人推崇“岁寒三友”为例论证了欣赏岁寒之美是宋代植物审美的一个重要特点。
B.文章主体部分从自然气候环境、社会环境、哲学三方面展开,剖析岁寒之美形成的原因。
C.文章多处运用引用论证阐述观点,不仅加深了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也使论证更生动形象。
D.文章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方式,论述了宋代植物审美中的草木精神与天地气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对梅花的欣赏更注重其精神,由辛弃疾《临江仙》“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可见一斑。
B.梅花之所以在宋代被称为花中之魁,是因为气候变冷,汴京常出现冬天极寒、春秋寒等恶劣气候。
C.拥有岁寒之心,使苏轼在被贬黄州的人生困顿时期见出世界和自我的本来面目,内心变得更坚定。
D.宋代植物审美中体现的美学精神在现当代植物审美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主控芯片作为电网二次装备核心器件,涉及千万量级的电网关键装置,是电力工业授制的‘大脑’。”“伏羲”团队首席带头人李鹏介绍说,“如果不法分子通过芯片发起网络攻击,将会造成国家大面积停电。”

民生无小事,2013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涅的指导下,李鹏带领的南方电网智能芯片团队启动“伏羲”项目预研。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电力系统终端嵌入式组件和控制单元安全防护技术”成功下达。2019年底,“伏羲”芯片第一版样片顺利交付,不仅完全基于国产指令架构和国产内核,从设计到封装全过程均在国内完成,综合性能更是进口同类产品的1.5倍,网络风暴抵御能力提升了60倍。2021年,历时近十年、多场景验证,国内首个基于国产指令架构、国产内核的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实现量产,标志着我国电力工控领域核心芯片从“进口通用”向“自主专用”转变,电力二次设备核心元器件实现了自主可控,保障了近千亿元国产电网设备的供应安全。

对于“伏羲”的未来,团队考量深远,布局光伏、风电,为新能源接入“大脑中枢”,研发连接电网全场景的系列化国产芯片,以实现新与旧、传统与智能的平衡。

(摘编自《梦圆“伏羲”:南方电网的“中国芯”》,新华网2022年1月24日)

材料二:

近年来,一批年轻人在对国产芯片“卡脖子”技术的攻坚中得到实在的历练,得以迅速成长。他们是与“中国芯”共同成长的新一代“芯青年”,他们准备好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中国芯片从追随到超越的历史使命。”

“要创新,就要看你的‘头铁不铁’。”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高级工程师、90后青年迦琛多次使用“主动”一词,因为“遇到困难,被动等待它消失是不可能的,不如‘头铁’一些,主动迎上去,或许能打通一条创新路”。

主动出击,是迦琛的答案,也是中国芯片人的答案。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所指出的那样:“曾经,我们希望能够用更省事的办法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芯片技术、产业的短板最终还是需要中国人踏实创新来解决。”

靠着不逃避、不放弃的“头铁”姿态,近年来,中国研究者奋力追赶,一批国产芯片开始靳露头角。“我们更欣慰地看到,自主创新的拼搏精神能在这一代青年人身上薪火相传。”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雷达心研制团队有关负责人说,“‘中国芯’的发展,依靠的正是这些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芯青年’。”

(摘编自《与“中国芯”一同成长的“芯青年”》,《光明日报》2022年8月2日)

材料三:

近年来,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众多国内生产厂商的携手努力下,一大批国产宇航高端芯片应运而生,元器件质量、可靠性稳步提高,让“中国芯”的飞天之路重高、更远、更宽广。

尽管宇航芯片个个“先天优异”,但是它们的工作环境极为苛刻,因此,数量众多的芯片在生产制造后,并不会直接在航天型号上装机使用,而是被送到具备专宇航检测和试验条件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开展严格而全面的检查。只有经过地面试验千锤百炼的“佼佼者”,才能获得合格证,才能奔赴梦想的天宇。也就是在这一刻,这些芯片才真正意义上可以被称之为宇航芯片,这仿佛是“中国芯”的成人礼。

经过层层筛选与考核,有合格证的国产宇航芯片终于来到了装配现场,踏上执行飞天任务的起点。如今,无数寄托着航天人信心与期盼的“中国芯”逐梦太空,遨游星辰,在茫茫宇宙中贡献着自己的航天力量,成为我国航天科技自立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它们小小的身躯里,有着宏大的中国航天强国梦,未来,这个梦一定会实现。

(摘编自《小小“中国芯”大大“航天梦”》,人民网2022年9月2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电网二次装备核心器件的主控芯片是电力工业控制的大脑,涉及千万量级的电网关键装置,如果被攻击,将会造成国家大面积停电。
B.完全基于国产指令架构和国产内核的“伏羲”芯片样片的顺利交付,意味着我国电力工控领域核心芯片可以不再进口而能实现自主可控。
C.综合性能和网络风暴抵御能力大大提高的“伏羲”,历时近十年、多场景验证后实现量产,保障了近千亿元国产电网设备的供应安全。
D.数量众多的优异宇航芯片,经过严格而全面的检查和地面千锤百炼的试验后,成为有合格证的真正意义上的宇航芯片,才能奔赴太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电网智能芯片“伏羲”团队布局光伏、风电,自主研发了电力专用主控芯片和连接电网全场景的系列化国产芯片。
B.正因为中国“芯青年”在对国产芯片“卡脖子”技术的攻坚中,传承自主创新的拼搏精神,才使一批国产芯片开始崭露头角。
C.我国国产宇航高端芯片的元器件质量、可靠性稳步提高,无数的“中国芯”正逐梦太空,成为我国航天科技自立自强的真实写照。
D.无论是关系民生的电业小事,还是展现国力的航天伟业,中国人最终都需要通过踏实创新来突破中国芯片技术、产业的短板。
6.“中国芯”快速成长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青山

乔典运

石青山老汉是红草沟大队支书,他们的大队部扎在小尖沟,原先山上光秃秃,人们露皮肉。经过几年集中治理,秃山绿了,庄稼肥了,人们吃饱了,穿暖了,还卖了余粮。可是现在老汉又要把大队部搬到红崖沟去了,红崖沟又是和从前的小尖沟一样,山是秃的,地是瘦的,房子是旧的。

转眼又是一年,红崖沟已经变了样子。

五月,下着毛毛雨,老汉戴起雨帽,和石小六一同到羊胡沟里插秧。到了地头,天放晴了,他们卸下雨帽,跳进了田里。栽了一歇,老汉直起了身子,看着沟上沟下块块层层梯田,心里十分喜欢,他举手划了个大圆圈,说:“六弟,谁说沟里没有地呢?”

石小六一阵脸红,说:“当时看着可真没地啊!”

当时石小六把手一摆,说:“要改地,找大块去!指望这巴掌大一块块地吃不饱饭!”不假,这沟狭窄得很,要找房子大一块平展的地也没有啊!石青山老汉山上山下转了几圈,他想:“这深山古凹哪有大块地呢!要找大块,就得扔掉这山沟!”他对石小六说:“哎呀呀,这又不是平操场,就是巴掌大一块地,也能种几棵麦呀!”老汉领上五个积极分子在沟里安下营,当把新买的镢头磨秃时,居然开了七十八块地,合在一起算了算,也有九亩六分。他们垒上当子,开条转山小渠,引来山泉,要使山区也长出大米来。石小六想起这段经过,就不好意思地说:“想不到巴掌大的地,也成了大器!”老汉笑道:“可不要看不起个巴掌啊,一个巴掌不大,巴掌多了就能遮住天哩!”

他们说着话,插着秧,天快黑时便插完了。石小六直起身子数了数,少了一块地,下沟找到上沟找不着,就叫:“怪!怪!这九亩六分地明明是七十八块,怎么成了七十七块!”老汉帮着找了一遍,还是找不着,就试探地说:“哎呀呀,一星半点的,找不着就算了吧!”

“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呢!”石小六认真起来,他拉着老汉的手,指着老汉手背上的一个疤,金贵地说:“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这疤里的血流在这地里呀!”老汉缩回了手,说:“明天再找吧!”石小六顺从地点点头,掂起放在地下的大雨帽,刚刚掂起,他喜得叫起来:“找着了,找着了,雨帽盖着呢!”老汉过来看时,是一块很小很小的地,石小六自语道:“看!看!能收一碗米的地呢!要有几万块这么小的地就好了!”老汉看着石小六的喜悦,就放心地笑了,在心里犹豫了一天的话,现在出口了,他慎重地说:“六弟,大队明天要搬家了!”

“搬!”石小六猛回头抓住了老汉的手,像怕他跑了似的!“好不容易啊,今年这里要丰收了,你要走……”

“要是今年这里不丰收,还不搬呢!”老汉笑了,笑得胡子飘飘,满脸自在的神气。

“我们呢?我不中啊!”石小六恋恋不舍的样子。

“巴掌大一块地你都看得像金豆一样,这我就放心了!再说还有大家嘛!”

第二天,大队部搬家的时候,会计小王在收拾东西,一见老汉就叫:“大伯呀,咱现在就走,人家说你是头老黄牛呢!”

“老黄牛!”老汉一怔,“为啥?”

“为啥?”小王咬住嘴唇,不让笑出声来,“你没有见那牛,犁呀耙呀,曳断缰绳,打下了粮食它连尝也不尝,让给人们吃,自己又不声不响去吃青草,再去曳断缰绳,给人们犁犁耙耙种麦种米。你呢,治好个地方就走了……”

老汉像得了金娃娃银娃娃一样高兴,笑了,胡子翘着,连连说:“哎呀呀,你把我捧得太高了!哎呀呀,你算给我提了个奋斗目标,小王呀,以后咱俩挑个战,互相督促点,我争取当个老黄牛,你争取当个小黄牛!”

“你!”小王停住手,抬头,瞪眼,迷惑地说:“人家是取笑你的,你怎么真要当老黄牛了!”说着忍不住笑了。

“咋?像条老黄牛那样,为群众出力干活不好吗?”小王止住笑,眨了眨眼,想了想,好像忽然发现了什么秘密样,蹦跳着说:“我当,我当,我要争取当个小黄牛!”

老汉笑着提起他那口装着“想当年”回忆的箱子,向孟沟生产队走去。一边走一边想着:孟沟那条山泉,到底从哪里引水更方便呢?

(选自《1949-1979河南三十年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青山把大队部从小尖沟搬到红崖沟,又要搬到孟沟,其中对红崖沟着重描写,从而形成横断面式的特征。
B.石青山对石小六说:“六弟,谁说沟里没有地呢”,表现了他对石小六缺乏开拓精神、吃苦精神的不满。
C.他们找不到的那块儿地竟然是“雨帽盖着呢”,从侧面出表现该地自然条件之差,土地之小,开垦之难。
D.两个对话场景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并以搬大队部把两个不同空间的事件连接起来,使故事结构紧凑。
8.请简要梳理石小六对待山沟沟里的巴掌大的土地的心理变化历程。
9.小说叙述了石青山屡次搬大队部,且重点强调他在红崖沟的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白公胜得荆国,不能以府库分人。七日,石乙入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白公弗听也。九日,叶公入,乃发大府之货以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而攻之,十有九目而禽白公。

晋公子重耳出,过曹,无礼焉。厘负羁之妻谓厘负羁曰:“君无礼于晋公子,吾观其从者,皆贤人也,若以相夫子反晋国,必伐曹,予何不先加德焉?”厘负羁遗之壶饭而加璧焉。重耳受其饭而反其璧。及其反国,起师伐曹,克之,令三军无入厘负羁之里。

吴起为楚令尹,魏,问屈宜若曰:“王以为令尹先生试观起之为之也。”屈子曰:“将奈何?”吴起曰:“将衰楚国之爵而平其制禄,损其有余而绥其不足,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屈子曰:“今子将衰楚国之爵而平其制禄,是变其故,易其常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逆之至也。宜若闻之,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惑吾王之数逆天道,人理,至今无祸,差须夫子也。”吴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子曰:“予不若敦爱而笃行之。”

晋伐楚,三不止,大夫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孤之过也。”曰:“先臣之时,晋不伐楚,今臣之身而晋伐楚,此臣之罪也。请王击之。”王俯而泣涕沾襟,起而拜群大夫。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且轻下其臣,不可伐也。”夜还师而归。《老子》曰:“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成王问政于尹佚曰:“吾何德之行,而民亲其上?”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王曰:“其度安在?”曰:“如临深渊,如履落冰”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雠也昔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无惧也?”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注】①白公胜:辛姓,名胜,号白公,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荆国:楚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雠也/昔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B.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雠也/皆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C.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雠也/昔夏裔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D.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雠也/昔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公子重耳出亡”与“今亡亦死”(《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B.“适魏”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C.“戾人理”与“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两句中的“戾”字含义不同。
D.“三舍不止”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舍”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公胜攻下楚国后,石乙认为应将府库内的粮食和兵器布施给民众,否则会遭受祸患。后来,叶公攻入楚都,将财物和兵器发给民众,很快打败了白公胜。
B.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经过曹国时,厘负羁给重耳他们一壶稀粥和璧玉,重耳执掌晋国朝政、派兵攻克曹国后,下令不许侵扰厘负羁所居住的里巷。
C.对于吴起打算处理楚国政务的做法,屈宜若认为违逆天德,会遭受灾祸。面对吴起的惊惧,屈宜若指出这种祸患不能免除。
D.晋国进攻楚国,楚庄王谦恭地对待大臣,与众大臣都反思自己的错误,争着承担过失的责任,晋国人知道后,停止征伐,连夜撤兵回到晋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以相夫子反晋国,必伐曹,于何不先加德焉?
②今子将衰楚国之爵而平其制禄,是变其故,易其常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节选)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使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注】①黾勉:勉力,尽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本是满怀期待去拜访隐者的,结果却发现居室内空无一人,内心不免有些失落。
B.“若非”二句写隐士日常生活,和《归去来兮辞》中“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相似。
C.诗人认为因为错过了时机才没能和隐者相见,因此自己只能空负一片仰慕之心。
D.“草色”“新雨”“松声”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寒凄冷的画面,作者从中受到精神洗礼。
15.后世评论家认为这首诗的开篇两句“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含意丰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 ”两句借助视听描写,表现飞奔而下的急流与巨石相搏,发出惊雷般巨大声响,形成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2)《劝学》中荀子在论证学习要凭借外物时说,顺着风呼喊,“_____”,但是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____”,不是因为他们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3)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描绘了大海远景。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今年是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年,本届年会以“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合奏一带一路强音”为主题。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从新千年第三个十年开始,人类遭遇着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空前考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元首一次次发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声疾呼。中方倡议,我们要__________,平等协商,开创共赢共享的未来。

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全球治理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要       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砥砺奋进新征程,乘风破浪万里航。尽管有时会遭遇惊涛骇浪和逆流险滩,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把准航向,人类社会发展的巨轮必将            ,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谷雨时节,博鳌听潮,在大自然的吐纳沉浮之上,可以感知中国为世界带来的       与希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同舟共济     抛弃     扬帆起航     坚定
B.同舟共济     摒弃     行稳致远     笃定
C.同气连枝     摒弃     扬帆起航     笃定
D.同气连枝     抛弃     行稳致远     坚定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千年第三个十年伊始,人类遭遇了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空前考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B.新千年第三个十年开始,人类遭遇了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空前考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
C.从新千年第三个十年伊始,人类遭遇了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空前考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D.从新千年第三个十年开始,人类遭遇了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空前考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合奏一带一路强音”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中国诗与中国画对境界的追求,与儒家诗学“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等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有异曲同工之处。
B.世界前途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不能把一个或几个国家制定的规则强加于人,也不能由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给整个世界“带节奏”。
C.近期,分别从兰州、乌鲁木齐多式联运中心启运的12个集装箱货物从新疆口岸出境并顺利完成“二次转关”所有通关手续。
D.据他说,他母亲养他的时节做了个梦,梦见得了一匹锦,上面是五色富贵不断头的“卐”字花样,所以他的名字叫做卐儿。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0.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并就漫画所反映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简要的文字分条概括《意见》的主要内容。

2020年10月12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精心设计博物馆教育内容,经常性组织开展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展示教育活动。要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要加强博物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本区域网上博物馆资源平台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库,促进与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对接。

《意见》要求创新博物馆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提升博物馆研学活动质量,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等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学校团委计划举行“中国百年百人事迹展(1921——2021)”,回望非凡历史,感受伟大人格,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向前力量。百位人物有:毛泽东,周恩来,方志敏,聂耳,刘胡兰,王二小,黄继光,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王进喜,邓小平,郎平,张海迪,袁隆平,钟南山,樊锦诗,……。

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组织参与者,并由你为展览写一个前言,概述展览内容,阐述展览的价值和意义。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名句名篇默写
3
语言文字应用
4
作文主题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7-90.4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选择题组
200.65漫画/照片  谈观点,写评论语言表达
210.65概括要点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