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长春市部分示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2-17 10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敏捷治理”的提出借鉴了计算机软件开发中“敏捷方法”的概念。敏捷治理主张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持续地追踪和分析那些重要的变化,并为适应这些变化不断微调政策。敏捷治理能快速回应复杂问题,主要是因为人工智能极大地化简了决策复杂性,将多数公共事务还原为“运算”问题,从而利用卓越的算力快速筛选出具有优势的方案。这种“还原”基于计算机和传感器的微型化及高密度分布,以及大数据技术对社会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分类和预测。

数字化是现时代的根本现象之一。但是,仅靠数据相关性进行组合(或联想)的人工智能,尚无法与真正的人类创造力相媲美。从当下几种主流算法的发展趋势看,机器所展现出的“智慧”其本质是数据支撑下的运算能力,只能用于解决有限的、程序化的和确定的问题。看似人工智能向每个人推送了许多建议,远低于人类的错误率和耗时,但这只是算法“过滤”后的可能性。因为,人工智能给出的建议只是针对既有的公共利益进行的配给,而不是针对社会合作生产体系进行的分配,它只考虑当下的存量博弈,不考虑未来的增量预期。

在现在崇拜效率的时代,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纷纷将效率作为核心价值。在公共管理领域,效率则是公共部门追求的众多价值之一。在人工智能介入后,算法的效率追求会放大功利主义价值权重,此时,效率成为行政目的本身和人们崇拜的对象,被算法赋予新的价值,公共管理随之出现企业管理化倾向。

敏捷治理下,社会数字化可能抑制创新、催生民粹。大多数人类的创新行为,被人工智能看作“异常数据”,在创新的试错期会被人工智能当作破坏社会秩序的“病症”加以消除。此外,敏捷治理相较传统的政府与行业协会共同加强监管的协同治理而言,其优势在于敏捷治理可以更有效地回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迭代创新来实现快速响应。因而,敏捷治理要求治理行动者在尽可能短的流程内获得授权,从减少政策推进受阻的角度来看,那些令多数群体确利上升且不向少数群体作出让步或妥协的公共政策会有更大的概率获得最高“支持率”(但这些方案显然不是最公正的),可能与民粹主义结合,加剧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此外,传统治理主体有可能凭借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优势制定歧视性政策。这种歧视的本质,即基于统计意义上的“过去”来预测社会意义上的“未来”。这种统计意义上的“过去”正是每天我们上传到大数据云端的“信息”,在数字世界中,一切事物(事件)都被认为是应当如实记录的资源,对于人工智能应在多长时间之后以及如何“遗忘”那些它掌握的数据,算法工程师们并没有形成共识,这直接导致敏捷治理变得缺乏包容性,甚至会苛刻对待一部分群体,如对具有较高重复犯罪概率的人群采用有罪推定前提下的预防式治理。因此,对于数字时代的治理者而言,合理的遗忘(或者说信息隐藏)与准确的记忆同样重要。

要实现敏捷治理,就得接受在高度复杂的数字社会,多数公共管理决策是由人工智能做出(或至少是参与政策制定)这一现实。人工智能可以实现相对稳定的行动逻辑,但还要尽可能发挥人的能动性,对所有引起不良效应、负面后果或引发巨大争议的公共政策进行决策复盘,思考不同于人工智能给定方案的其他可能性,进而将这些可能的方案加入算法的选项库中,以满足大众预期。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追求治理的快速响应,政府要在决策的各个阶段对人工智能进行伦理审查反思并教化社会,在“道义”或“德性”的角度凝聚人们的共识。

(摘编自柳亦博、王若彤《基于人工智能的敏捷治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捷治理需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条件的支持,能快速回应复杂问题。
B.“效率”一经成为公共部门追求的价值,就被赋予了优于其他价值的新的价值。
C.敏捷治理可能出现政策讨好那些多数群体的情况,催生民粹化。
D.公共管理中,人工智能给出的建议基于已有情况,未必能满足大众预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介绍“敏捷治理”的原理,直指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为下文更好地展开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从当下几种主流算法的发展趋势角度,论证了敏捷治理在算法影响下对效率的追求所带来的局限性。
C.文章采用因果论证揭示数字化与民粹风险的内在联系,同时将敏捷治理与传统治理方式相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尾段在前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着重谈了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根据数据相关性进行组合(或联想),展现的是运算能力,在社会治理领域给出的建议针对的只是既有公共利益。
B.在创新的试错期,人工智能会把大多数人类的创新行为看成“异常数据”并加以剔除,致使敏捷治理成为创新的阻碍。
C.对于数字时代的治理者而言,既要准确的记忆,也要合理的遗忘或者说隐藏信息,否则有可能使敏捷治理变得缺乏包容性。
D.在高度复杂的数字社会,人工智能是不能做出公共管理决策的,需要人们对人工智能给定的方案审核复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棉花作为一种天然纤维,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统计,全球棉花消耗了2.6%的农业用水,占用了3%的排作面积,却贡献了36%的纺织纤维。棉花品质、产量的提高受到植株性状等的影响。株铃多、单铃重、衣分高对皮棉产量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认为,株铃与铃重两性状呈负相关,要培育高产品种要注意株铃与铃重两性状比例的选择:选择生育期较短、植株中等偏高、果枝始节低、果枝台数多的植株性状,有利于增加株铃、价重和提高衣分,促使皮棉增产。在品质追求上,选取结铃性强、株铃多的性状,可间接增加纤维的长、细、强度和纺纱指数,增进主要纤维品质。

在生产实践中,应注意优化成铃时间与部位,争取多结优质铃。在栈培措施上,应立足于促使群体早发、中稳、后健不早衰、在重施底爬的基础上,轻施苗肥。稳施蓄肥,重施花铃肥,搭好丰产架子、使棉花感花结铃期与优质铃开花时间同步,力争多结代桃、早秋桃,后期酌情补施盖顶肥,防早衰、稳铃重、促衣分,进行全程化控,塑造理想株型,提高成铃率,确保株铃质量,从而获取棉花优质高产。

(摘编自齐子杰《棉花产量品质及植株性状的典型相关与通径分析》)

材料二:

从棉株上采摘,棉纤维没与棉籽分离,没经过加工的是籽棉。把籽棉进行机花,脱离了棉籽的棉纤维叫皮棉。衣分率,指生产的皮棉与需要材棉的比例。

不同密度与棉花产量的关系

亩实收株数(个)

单株铃数(个)

单铃重(克)

衣分率(%)

亩棉产量(公斤)

60+40×8cm

14367

4.77

5.85

34.79

139.47

60+40×10cm

10834

6.27

6.27

36.27

154.47

60+40×12cm

9111

6.33

6.56

35.85

135.63

60+40×14cm

7524

7.02

7.24

36.12

138.12

(摘编自米吉提·吐尔逊《论棉花密植度与产量的关系》)

材料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非常重视棉花种植技术服务,他们采用的“干播湿出”种植技术,先在北渡广泛使用,然后推广到南疆,将出苗率从80%提高到90%,为棉花增收奠定了基础。这项技术被称为“膜下滴水蓄填”,即上一年收获的棉田不再进行春冬灌,来年耕种时直接平整土地、铺膜播种,待地温上升到适宜棉花出苗时,开始利用提前安装好的地面管和滴灌带膜下滴水,来实现“干土播种混苗出土”。

新疆98%以上为陆地棉,海岛棉只占2%。海岛棉是纺织纤维的上上品。研究团队通过生物育种手段,把海岛棉的基因转移到陆地棉上,改良陆地棉,提高其纤维品质。据此培育的陆地棉新品种新农大棉1号和新农大棉4号,深受种子企业和棉农的青睐。历时十余年选育的突破性棉花新品种“原棉8号”具有广泛性好、耐密性强、集中成熟性好、易管理、铃大、抗旱耐盐碱、耐高温等特性,窗产量高,还实现了水肥的高效利用和棉花生产“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显著降低了棉花生产成本。

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为新疆棉花产业指上腾飞的翅膀。通过土地流转,尉犁利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种植28万亩棉花,通过对分数的土地进行破梗平地、滴灌改造,建成高标准农田,全部实现机械化种植、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为先进技术普及创造了条件。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发展以“农户+合作社”模式为主、“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家旋农场”为辅的多种形式运度规模经营模式,打破了传统小农户分散种植模式,全县棉花生产机械化率达93%2021年,全区棉花精量播种覆盖率达88%,化学打顶、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到位率达85%,棉花机械化采收率首次突破80%、产量、品质、效益的综合提升,使新疆棉花种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摘编自李慧等《新疆棉花产业“科技范”十足》)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球棉花消耗的农业用水,占用的耕地面积以及纺织纤维贡献量,可看出棉花在减少资源消耗等方面具有优势。
B.棉花产量会受到植株性状影响,株铃、铃重、衣分是影响皮棉产量的重要因素,要培育高产品种需同时提高株铃数量与单铃重。
C.栽培时,可通过施肥等措施使棉花盛花结铃期与优质铃开花时间同步,争取多结优质铃,从而获取优质棉花。
D.从不同密度与棉花产量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衣分率没有规律性的变化,据此可以推测亩实收株数应当和衣分率相互关系不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株性状影响着棉花产量,其中影响株铃个数的有生育期、株高、果枝始节、果枝台数等,要对这些性状正确选择或准确把握。
B.棉花密度和产量的关系表明,亩实收株数和单株铃数呈负相关,亩实收株数和单铃重以及单株铃数和单铃重都呈正相关。
C.材料二表明,随着单株铃数与单铃重的增加,亩皮棉产量并非相应增加,而亩实收株数的增加,会使亩皮棉产量随之增加。
D.新疆的突破性棉花新品种“源棉8号”综合性状优良,亩产量高,具有铃大株疏,抗旱耐盐碱等特点。
6.请结合材料三,从新疆在棉花生产上的做法这一角度,分析新疆棉花种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碧水丹山

何向阳

一千五百四十多年前,而立之年的江淹为武夷山命名,“碧水丹山”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可谓不朽。

与山共老,也许是一切文人的心愿。但是真正使得这座山与自己的生命浇铸在一起的,却是另一个人——朱熹。他十四岁定居五夫,一直到六十四岁迁居建阳考亭,除去各地论道及异地为官之外,武夷山和他“纠缠”了五十年。这五十年,武夷山一直承载着他的学问精进,同时,他也从这里找到了他之所以为他而不可能是别人的、历史上的最终“形象”。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山共老”了。

圣人离我们其实并不远。对于“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的朱子而言,我以为他的一个关键之年,在一一七五年。这一年正月间的吕祖谦、朱熹之会,于历史上称为“寒泉之会”。两人切磋读书,几番论定,共同编订了《近思录》。这一会晤的成果,是结在武夷山的,注定了武夷山在今天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碧水环绕的自然青山,而是有了文化传承上的万古意味。

还有这年五月的“鹅湖之会”。在此次论辨中,陆氏兄弟讲心学、理学一体,而朱熹坚执心学、理学不同。双方各执一词,最终自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当年鹅湖的各持己见,那种求同存异的学术之辩,那种思想的交锋碰撞,不仅矫正着各自的观点,而且对于那个时代的学术精进也大有裨益。人心和善,和而不同的包容之心、开放之道,也不仅是朱、陆之辩教会我们的,在那些言语思想的背面,不也包藏着武夷山的不一样的胸襟吗?生物多样化的武夷山,似乎是学术多元化的一个物理印证。贵和尚中,善而能容,中国文化不正是一直秉承着这至关重要的一点而走到了今天,走入了人心吗?

鹅湖之会,成就了后来的鹅湖书院,同样成就的,还有立足于包容性的儒家思想的学术传统与使命担当。朱熹的担当,当然不只是个人的担当,他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在他那个时代个人所能做到的最大范围。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他为什么如此重视书院建设。四年后的一一七九年,朱子知南康军时,就重修白鹿洞书院,制定学规,热情邀请陆九渊这位学术上有异于己的学人留在白鹿洞讲学。并且在一一八三年,五十三岁的朱熹亲手“缔造”了武夷书院——当时称为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我不知是不是武夷山最早的书院,但我知道它是改写了武夷山历史的名气最大的书院。正是在此,朱熹以近八年时间,讲学著诛,修订《童蒙须知》,审定《易学启蒙》,完成《孝经刊误》,他在做着最基础的教育工作的同时,改写了武夷山在人们眼里的“蛮荒”印象。当然他还有不止于此的更大目标——让南方的学术续接孔子以来的礼义道统。这个生命中的大目标,在精舍启动创建的那一刻,朱子就已明了于心了吧。

讲书、著述、琴歌、品茗,在碧水丹山之间,作为承担着理学南移后的以“程朱理学”著称的学术使命的宗师,朱熹的确在修建武夷精舍的同时,创建了不同于北方学术的对于自然宇宙的某种理念——那是一种全整的生命学问。

精舍,表意指一所定居处,寓意则是心之定所。与武夷山日日相对,这个归来的人所要建构的,已不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心之居所,或者学派之间相互说服的一群人、一代人的心之居所,而是一个更大更宏阔的空间中的人心之居所。

心有所定,邦才能有所安,这不正是自孔子以降的历代儒士几经磨折也要承续下去的儒家的理想吗?

于此,一个更大的空间在朱熹胸中展开了。其实,仔细品味朱熹在武夷山中写下的《仁智堂》中的诗句“我惭仁知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便可明了这个初心再度确认的过程。

朱熹把一颗心放在了山里。精舍的创建是有意味的,继志传道,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中国文化由此不仅续接上千年以来的思想脉络,而且,由武夷山辐射到了东亚、东南亚以至欧美,在法、德、英、俄、美各国,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无论是对于人类哲学伦理、宇宙生成学说还是道德规范、个人美德,朱子学说的文化内核都深具影响,为人类思想进步作出持久贡献。

朱熹生命最后的日子是在修改《大学·诚意章》中度过的,四书集注数十年,最后陪伴他的仍是四书。去日无多,他在遗书中言:“道理只是恁地,但大家倡率做些艰苦工夫,须牢固着脚力,方有进步处。”儒之气度,士之气节,无不在这平白如话的句子里。这种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治学与做人的精神,使辛弃疾发出了喟叹——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朱熹给我们留下的,是一座哲学的高峰,同时也是文化的高峰。武夷山,这座后世所谓的“理学名山”,正因有了他的到来和他的书写,而变得与众不同。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江淹为武夷山的命名沿用至今引出文人“与山共老”的心愿,自然写到朱熹与武夷山的相互成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山共老”。
B.寒泉之会上朱熹和吕祖谦切磋读书,鹅湖之会上的朱、陆论辩,朱熹坚执心学、理学不同,朱熹的执着推动了那个时代学术上的精进。
C.朱熹在武夷精舍讲学著述,修订《童蒙须知》、审定《易学启蒙》、完成《孝经刊误》,武夷山在人们眼里的“蛮荒”印象得以改写。
D.本文题为“碧水丹山”,但在取材和行文上并不着力描写山水景物,文章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色彩,且有文化散文的特质。
8.辛弃疾的喟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文中说朱熹真正使得这座山与自己的生命浇铸在一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而可以应天下之务。”隆兴元年,复召。入对,其一言:“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洪适为相,主和,论不合,归。

光宗即位,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土俗崇信释氏,男女聚僧庐为傅经会,女不嫁者为庵舍以居,熹悉禁之。宁宗即位,有旨修葺旧东宫,为屋三数百间,欲徙居之。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疏入不报,然上亦未有怒熹意也。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B.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C.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主要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是孟子及其徒遗留下来的言论。
B.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黑袋封信;也指封禅。文中指前者。
C.九考:指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 故而此处“考”代指三年之意,九考则为二十七年。
D.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的生员,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聪慧过人,自小异于常人。读《孝经》,只看过一遍,就知道为人的是与非,和小伙伴玩耍,他就能画出八卦图形,他的父亲感到惊奇。
B.朱熹直言进谏,竭尽一片忠心。他规劝孝宗格物致知,主张当前应出战复仇,但宰相洪适主张同金讲和,二人观点不同,于是回乡。
C.朱熹体恤百姓,教化百姓风俗。朱熹治理漳州时,减免多种赋税费用;安排父老解说礼仪来教导当地百姓;禁止当地崇尚释氏的风俗。
D.朱熹学问深厚,一生著书颇丰。他认为古人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圣贤关于探究义理的解释,著书共一百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2)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闭 门

陆游

寂寂云山千万重,闭门不忍叹涂穷。

高秋酒熟雪浮瓮,中夜剑归雷吼空。

近报犬羊逃漠北,岂无貔虎定关中。

君王犹记孤忠在,安得英豪共此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雾笼罩,群山万重,四周一片寂静,使诗人不由得产生了途穷之叹。
B.深秋饮过刚刚酿熟的美酒,作者兴奋地当空舞剑,发出雷鸣般的吼声。
C.“犬羊”“貔虎” 形成鲜明的对比,分别代指敌人和南宋勇猛的将士。
D.“岂无”“安得”两次反问,现实的矛盾体现的是诗人的苦闷和渴望。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玄想;水的回环曲折或可亲睹,故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摹写细状。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先以“嗟乎”发出感叹,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人心事理的对比,进而质问秦奢侈靡费不知怜惜掠夺而来的六国财富。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回想自己求学时的艰辛,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跋涉于深山大谷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捣练”是一种用草木灰水或贝壳灰水等碱性溶液浸泡织物并使用砧杵反复捶打使生丝或葛麻等植物纤维以及它们的织成品脱胶的工艺。若是留心古人的诗作,你或许会发现“捣练”活动似乎总是固定在秋季的夜晚,即“秋夜捣练”。秋季天气逐渐转寒,妇人们要准备御寒的衣物,以便能及时寄到戍边的丈夫手里。因此,“捣练”活动多在秋季进行。但令人费解的是, ?有人认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妇人们白天要在地里做农活,无暇顾及“捣练”之事,因此选在晚上进行。唐代诗人王建善于写宫词,“玉钗低昂”的宫廷女子,也会选在“夜深月落冷如刀”时进行“捣练”活动,因此 。“捣练”是一种化学作用与物理作用相结合的加工工艺。“捣练”过的衣服面料,特别是葛、麻等植物纤维面料,往往容易变得松散、不耐用。这时候,对“捣练”温度的控制就比较关键,“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石砧白日暴晒,不宜“捣练”, 才是“捣练”的好时机,能尽量确保衣物或面料的坚韧耐用,这就是古人“犹尚寒砧”的原因。

17.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花细细碎碎地开,最日常,最平静,最民间,像日子,                的日子,一年一见。见时花开纷纷,小朵小朵,絮絮叨叨的样子。挤着,花梗处,叶子荫下,一点儿也不张扬,是                  过日子的姿态。《诗经》里有男女互赠香草,赠芍药,赠白茅,赠红管草,但没见人家赠桂花。我觉得桂花真值得一赠啊,在那样的草木年代,赠一枝,一个村子都沉浸在袅绕的香气中了。现在的人在那些送花时节,送玫瑰,送百合,却不送桂花。诸花之中,大约只有桂花,和吃贴得这样近,和烟火气贴得这样近。除了桂花糖,还有桂花糕、桂花饼。中秋吃月饼,最喜那饼馅里一粒一粒的桂花,尘芥一般,星子一般。还有桂花茶,沸水冲泡,一粒一粒的小花在水里乱纷纷地逃逸,然后浮上来,在水面上铺成一片,眉头紧锁似的不情不愿。可是,半个时辰后,揭杯盖窥一眼,它们一粒一粒,缓缓沉下去,禅坐在杯底。好像一群怀抱理想的女子,在茫然与不甘之后,在对抗与疼痛之后,最后与生活和解,变得                    ,化作一抹袅袅的茶香,各自咀嚼,各自回味。可是,桂花骨子里到底是有远意的。山中桂子,在我们看不见的僻静清幽处,兀自落下。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写泡桂花茶使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好妹妹,原是我们的不是。(《红楼梦》)
B.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乡土中国》)
C.现在我们都是上年纪的人了,这些话请你不必说了。(《雷雨》)
D.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既要做好物质积累,也要实现精神丰实;既要让人民仓廪实、衣食足,也要让人民知礼节、明荣辱。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需要我们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裕。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2023-02-1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部分示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时评论述类文本
4-60.65科普-自然科学类非连续性文本
7-90.4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宋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陆游(1125-1207)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80.65变换句式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19-210.65修辞手法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六、作文
220.4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