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三明市县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2-28 6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 “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B.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译者用现代汉语翻译古籍,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C.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
B.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C.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D.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则译文好在哪里。
原文译文
手如柔夷,
肤如凝脂,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手像春荑好柔嫩,
肤如凝脂多白润,
额角丰满眉细长,
嫣然一笑动人心,
秋波一转摄人魂。
2023-01-25更新 | 928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字勋章

【法】亨利·巴比塞

由于一次非常成功的偷袭,我们进入了加拉各村。村子里只剩下一些妇孺老弱。真凑巧,这天晚上,所有罗洛贝族的武士都出去打猎了。

大家隐蔽在矮茅屋后面,子弹上膛,步枪平托,一切就绪,只待我们开火消灭所有这些人影儿。他们仍然一无所知,三三两两地坐在石头和地上。

在我前面,有两个黑人坐在一条长凳上,背靠着墙,默默无声,一动也不动地紧偎着。我瞄准了右边那一个,暗自思忖道:他们两人没完没了地在谈些什么呢?

一声号令!我们的步枪从四面八方同时发射,有如晴天霹雳。时间并不长,两分钟而已。这些漆黑的人影儿,全都呜呼哀哉,被打发回老家去了。他们好像钻进了地底下,又好像烟雾似的,风吹云散了。

说实话,我承认,对逃过我们密集的排射,跟田鼠一般钻进矮茅屋去的那些男男女女的幸存者,我们后来打发得有些过火。为了胜利的欢乐,这一场杀戮是可以谅解的,而且在战场上这也是极其自然、极为人道的。至于我个人,必须交代一下,当时发生的事情,在我脑海里只留下一片极端混乱的印象。但是有一件事,我却记得很清楚:两个黑人,在我前面,我举起步枪,瞄准了其中一个。这两人后来我又见到了:因为我几乎绊倒在他们身上。就在前不一会儿,他俩还不言不语,现在却变成了尸体,倒在长凳下。这是两个小黑人,一男一女,身子蜷缩,相互紧抱着,酷似两只紧握住的手……是一对恋人!这件事总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萦绕在我的脑际。

后来,我的脑子完全糊涂了:狂食暴饮,呼嚎吼叫,手舞足蹈,挤鼻子弄眼儿,乱蹦乱跳。突然,脑壳上一阵剧痛……我跌倒了……不省人事。

六个星期以后,在圣路易医院我才恢复了神智:一天早晨,我睁开了两眼,四周呈现出一片白色,散发着一股碘酒气味。此后旁人陆陆续续地告诉我所发生的惨剧:我们的连队过于疏忽,滞留在那被征服的村子里,而且倒地酣睡。因而,回家来的罗洛贝族的武士杀尽了我们全部的人,全部,一个也没剩。“那么我呢?”我问。他们告诉我,说运气救了我,一所茅屋倒塌了,断墙土块把我压倒在下面,但是却把我遮盖住了。第二天,远征军的主力重新占领了村子,洗劫了全村,终于把罗洛贝族人杀得一干二净,还从掩盖着我的坍塌的碎块堆里,把我拖了出来……不过更妙的事还在后头:总督来到我的床前,亲手颁发给我五等荣誉勋章。我所有的同伴全都送了命,而我却得到了勋章!这一天我是在一种无法描述的激情和一种至上的幸福中入睡的。

七月的一个清晨,我抵达维勒福城。我穿上了我原来的那件军大衣,挂上了我的新勋章,昂着头,迈着方步。天啊!多么了不起的欢迎会!车站,乐声响连天,列着队的少女,年幼的和年轻的,全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摇着旗子,挥着花束。人们把我拥到市政厅去进午餐。席前,席后,没完没了的演说,所谈全是关于我一个人的事。大家称我:“加拉各光荣的幸存者,塞内加尔的英雄”。

将近黄昏,午餐才告结束。人们平静下来,一位新闻记者走到我的座位旁,请我为他的报纸亲自跟他谈谈我的光荣事迹。“嗯,好,”我说,“就是这样……我……我……做了……”然而我找不到任何词句来继续这个开场白,只好哑口无言,呆望着他。我的手臂莫名其妙地乱挥了一阵,落了下来。“我记不清楚了!”我无可奈何地这样说。

“回答得真妙!”这个自作多情的花花公子尖着嗓门喊叫着,“这位英雄连他自己立下的丰功伟绩都不屑回顾!”

我微微笑了笑,大家散了席。我沿着教堂旁边的小石子路走回家。夜色已降临,我不时眨着眼睛,两眼冒金星,两脚异常沉重,脑海里昏昏沉沉,我总觉得有件心事放不下。

不错,那位报贩子提的那个荒谬的问题,像一根钉子插进了我这可怜的脑袋,“你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对呀!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很明显,我做了些绝非寻常的事,十字勋章就是证明,但是,究竟是什么呢?……我突然立定在昏暗的小路当中,我站在那儿,有如埋进地里的一块界石。我寻思着,很遗憾,百思不得其解;我忽然忘记了自己的功勋,就像我全然不曾有过什么功勋似的。

我心中异常不安,继续向前迈着步子,和从前一样往家里走去。这时,在一个拐角上,我透过昏暗的月色,发现有两个人,互相紧偎着坐在庄园里的一条长凳上,他们像是手拉着手,谁也不说话;不过,他们似乎沉湎在一种共同的寂静之中。朦胧的夜雾中,一点也看不清他们的模样,只能分辨出他们的形体和察觉出他们胜似语言的那种内心的交往。

“哎呀!”我叫了一声,又站住了。

两眼直望着村镇深处的这个拐角,骤然间我恍如看见了另外一个村庄,现在它已被消灭殆尽,这个村子和全体居民,最要紧的是那两个小黑人,都已从这地球上消逝了。他俩曾经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虽然只看到他们的形体,只察觉到他们那种心灵相通的默契……这对小黑人,由于夜色的简化作用,就和这里的两个人影一模一样。

这两个影子,那两个黑人……我会发现他们之间有一种联系,这实在是太傻了,因为这种可笑的联想,本来应该使我发笑的,却使我哭了。我的手伸向十字勋章,把它从胸前摘了下来,很快地塞进口袋深处,好似一件偷来的东西。

【注】①小说以19世纪法国发动的一场侵略非洲的战争为背景。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偷袭进入加拉各村后,将步枪瞄准了两个紧偎着的黑人,等待射击的号令,场面静默又暗流涌动。
B.连队的士兵被杀,“我”成为唯一的生还者,清醒后各色人物轮番登场,共同勾勒出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
C.被掩埋在坍塌的碎块堆里的经历使得“我”在欢迎会结束后回家的路上,仍感觉脑海昏昏沉沉。
D.小说聚焦于个人的生存与命运,反映了极为深刻的社会问题,以小见大,引领读者领悟其中意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简短,信息量却丰富。“成功的偷袭”“武士都出去打猎了”,其中暗含因果关系,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B.短句“一声号令”“两分钟而已”“全都呜呼哀哉”“风吹云散了”写出了屠杀过程之快,屠杀之轻而易举。
C.小说心理描写传神,“为了胜利的欢乐,这一场杀戮是可以谅解的”写出了“我”荒诞、真实又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感受。
D.小说以两个小黑人为明线,以“我”参与战争并生还为暗线,明暗线交织突出了人物形象,丰富了小说主题。
8.细读作品,会发现作者精心设计了多组对比,试加以梳理。
9.小说题为“十字勋章”,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更始时,大司马朱鲔在洛阳。光武帝欲南定河内,问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民御众之才。河内富实,南迫洛阳,非寇恂莫可使也。”上拜寇恂为河内太守,大将军事。恂移书属县,讲兵肆射,伐淇园之竹,治矢百余万。上传闻朱鲔破河内,有顷,寇恂檄至,上大喜,曰:“吾知寇子翼可任也。”恂同门生董崇说恂曰:“上新即位,四方未定,而君以此时据大郡,此谗人所侧目,怨祸之府也,宜思功遂身退之计。”恂然其言,因病不视事。

建武二年,寇恂为颍川太守。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颍川,捕得,寇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过颍川,谓左右曰:“吾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恂曰:“昔蔺相如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令属县盛供具,一人皆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座,欲起相避。上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受赐,极欢宴,遂同载车出,相与结厚。

高峻拥兵据高平,帝入关,将自征之。寇恂时从。上遣恂降之,恂奉玺书至高平,峻遣军师皇甫文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卒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戮其使而降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计事者也。今来不屈,无心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
B.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
C.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
D.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是玄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玄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B.“行”,古代用以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这类词语还有“权”“署”“转”“迁”“补”等。
C.“一人皆兼二人之馔”的“兼”指同时拥有,与《鱼我所欲也》中“二者不可得兼”之“兼”同。
D.“玺书”,以印信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文中指光武帝写给高峻的劝降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恂才华出众,受到重用。光武帝为河内太守人选感到为难,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是不二之选,于是光武帝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
B.寇恂功高位崇,行为谨慎。他战功卓著,统领大郡,曾听从同窗茂陵人董崇的建议,称病不到职办公,以免为谗人嫉妒,为君猜忌。
C.寇恂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当执金吾贾复率领部将违法乱纪,在颍川杀了人时,寇恂仍把部将关进了监狱,然后在集市上处以死刑。
D.寇恂深明大义,以国为先。在因公与执金吾贾复结怨后,寇恂效仿战国蔺相如屈于廉颇之举,刻意回避贾复,不欲与之发生冲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恂移书属县,讲兵肆射,伐淇园之竹,治矢百余万。
(2)今欲降之,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14.“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历代战争的规则。文中寇恂却为何不顾诸将阻拦,坚持杀掉敌军使者皇甫文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劲草行(节选)

王冕

中原地古多劲草,节如箭竹花如稻。

白露洒叶珠离离,十月霜风吹不倒。

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

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

我问忠臣为何死,原是汉家不降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咏物寄怀,借咏劲草来歌颂“汉家不降士”的气节,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情感,庄严慨叹中含有金刚怒目之气。
B.诗歌前四句写劲草“节如箭竹”、“霜风吹不倒”的凛凛英姿,与“疾风知劲草”一句中的劲草具有不同的内在特点。
C.第五到八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劲草“不盖谗佞坟”、“暗抱忠臣魂”的特殊品性,表达了诗人对劲草的礼赞与钦佩。
D.最后两句自问自答,在追寻忠臣死因之中,巧妙地引出“汉家不降士”,咏物与咏人合而为一,点出了本诗主旨所在。
16.本诗咏劲草,开头“中原地古”先凸显地域、历史,为什么?请结合内容与主旨简要分析。
2023-02-18更新 | 563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三一模(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