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合肥双凤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期中 2023-03-01 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沙果

铁凝

冬天,下午五点天色便显得朦胧了。来牛奶站取奶的左邻右舍,面目模糊地互相打着招呼。

经管这牛奶站的是一位退休老大妈,每天这个时间她按时迎接着奶场的奶车,然后便麻利地把属于各家的塑料奶包,分发到属于各家的位置。这时,她身旁总有一个微胖的白净女孩子很兴奋地帮着忙活。她笑嘻嘻地眯起双眼,摸摸这里,捅捅那里。很慌,很忙,却又显得实在帮不上什么。

我一次次来取奶,终于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这女孩子的一些“蛛丝马迹”:她不是这奶站的主人,也不是客户,她是一个义务帮手,而且她也不是“女孩子”,而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由于患过病,智力受到明显的损伤,这使得她在家里慢慢成了一个局外人。据说因为家人对她的疏远,连她三岁的儿子也会躲着她。只有这位经管牛奶站的大妈说:“我喜欢沙果。”她名叫沙果。大妈从沙果背后把她环肩抱住,沙果笑得很惬意、踏实。后来大妈告诉我,沙果小时候十分聪明,她的伶俐聪慧当年在这大院甚至很出名。

我试图和沙果认识,她终于对我热情起来,而且这热情已属非凡。每天,当她在五点钟的朦胧里看到我的身影时,便兴奋地跺起双脚冲大妈喊:“来了!来了!”她热情地在我和大妈之间奔波一阵,便从属于我的那个小木格子里拽出我的奶袋,投入我的提兜。当然,她也有将那小木格认错的时候,把别人家的奶拽出来给我。那时大妈就冲沙果奔过来,不客气地夺过她的奶袋,然后把属于我的那份交给我。这时候沙果的脸很红,她尴尬地原地转上两圈,自惭地把眼笑成一条线,使人觉出一阵酸楚。

由于我行踪的飘游不定,在这奶站终归不是一位稳定的客户。我的取奶方式是现买现吃,像我这类客户在这里也不乏其人,于是每次买奶时或许就有个找零儿问题。沙果从不受理他人的找零儿,对我却是例外。有一次大妈不在,我把整钱交给沙果,说:“你把这钱交给大妈,明天再找给我零钱好了,这是三块钱。”沙果接过钱,慌乱一阵之后问我:“要找你几毛?”我说:“找六毛。”沙果便在棉衣兜里抠索起来。她抠索一阵,抠出一个小烧饼大的钱包,又在钱包里抠索一阵,终于找出几张零钱说:“你看这是几毛?”本来我是不准备接沙果的零钱的,却又觉得拒绝沙果的零钱实在就是拒绝了沙果的一片心意,拒绝了沙果的心意就等于拒绝了沙果那份处理问题的能力。于是我帮沙果数出六毛钱,把多余的零钱交还给她。沙果的脸立刻又红了,她这次的脸红显然与上次不同,这次是为自己具有这找零儿的能力而兴奋不已。

因为找零儿这件事,沙果和我的关系更显出不一般起来。又过了几天,沙果告诉我,她找到真正的工作了,有人“要了她”。她告诉我,她将在一家饭馆洗碗和剥蒜,每天的报仇是五块钱。那个饭馆有八张桌子。

沙果当真去洗碗、剥蒜了,可我还是能在牛奶站看见她。每天,她早早干完一天的工作量,就来到奶站,来到大妈身边。我看出她是舍不得这个引导她步入社会的岗位和这岗位上的大妈。

每天沙果都有新消息。今天她说,她半天就洗了上百上千的盘和碗。明天她说,她给饭馆洗碗比给她自己洗碗都干净。还有一天她说,她一高兴半天就剥了足够顾客半年吃的蒜。对于剥蒜这件事,我始终有些疑惑不解:第一,我不知顾客半年要吃多少蒜;第二,即使半年要吃的蒜她半天就能剥出来,这少了皮的蒜瓣儿将是一种怎样的保存方法?第三,沙果所说的“半年的蒜”,当真经过店老板的确认了么?但我不愿就此事去和沙果深究,我愿意沙果高兴,不愿意因为客观对此事的一点怀疑,使她也对自己的成绩产生怀疑。

初冬过去了,数九天来临。天黑得更早了。这天我来取奶,发现站内唯一一张桌子上趴着一个人,她把头埋在自己的大棉袄袖子里,凭感觉我认定这是沙果。我问大妈:“是沙果吧?”大妈说:“是她,哭呢。”我说:“怎么了?”大妈没有立刻回答我。我扶住沙果的背,沙果知道是我,把头从袄袖子上抬起来,看着我说:“他们不要我了。”她的声音颤抖得很厉害,舌头也有些不听使唤。我说:“为什么?”沙果不说话了。黑暗中我只看见她脸上的泪痕很亮。大妈说:“别问她了。”我想给她些安慰,这时她告诉我,饭馆对她说:“厨房太小了,你回去吧。”从此沙果就告别了她的碗盘和蒜。

我还是安慰了沙果几句,我说:“别难过了,将来再找个更好的工作!”说着又于心不忍,我知道我的话带着明显的敷衍。哪知我这敷衍却使得沙果立时停住了她的悲哀,她脸上忽又露出那常有的笑容。

1995年12月31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妈环肩抱住沙果体现了她对沙果的喜爱,沙果的反应表明她对大妈的依恋。
B.沙果的家人包括她的亲生儿子都疏远她,是因其智力受损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C.“找零儿”这件事带给沙果极大的成就感,她以为自己也有处理问题的能力了。
D.沙果虽然因疾病而智力受损,但她依然保留着女孩的单纯、热心和勤快。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沙果在取奶站“很慌,很忙”又帮不上什么,与后文写到她智力受损的内容相照应。
B.文章两次写沙果脸红,两处细节描写都表现出沙果的心情:前者羞愧,后者得意兴奋。
C.文章通过对沙果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塑造沙果的形象,生动传神。
D.“我”听沙果说她剥蒜的事虽心有怀疑但不忍说穿的情节,为下文写她被解雇做了铺垫。
8.“我”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作家雷达曾说,铁凝的作品“寻找生活中真善美的存在,讴歌美好的灵魂”。结合文本中沙果的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问而明辨之也。“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10.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糊涂
B.余其能行古道                           嘉:赞赏
C.非问无以广                                 广:使……广,增加
D.问而明辨之也                           审:审查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B.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C.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D.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目的是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倡导尊师重道,其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B.刘开的《问说》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接着进一步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以此强调要真学就要勤问。
C.学与问相辅相成,向“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发问都会有所得,同时,“问”也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
D.《问说》很多方面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语言风格古朴,论述角度一致。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14.根据甲、乙文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师”和“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

李白

君同鲍明远,邀彼休上人

鼓琴乱白雪,秋变江上春。

瑶草绿未衰,攀翻寄情亲。

相思两不见,流泪空盈巾。


【注】①此诗作于乾元二年秋。乾元元年,李白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途中遇赦。②鲍明远;与休上人以诗相赠答。③休上人,即惠休,善诗文,与鲍照齐名。④攀翻:攀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一二句把裴侍御和岫师分别比作鲍照与休上人,意在表明二人情趣之高雅。
B.一个“乱”字生动地展现了岫师弹奏《白雪》曲的场景,给人一种纷纷扬扬的视觉感。
C.“秋变江上春”与“大珠小珠落玉盘”都以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都突出了音乐之美。
D.第五句作者有以“瑶草”自比之意,委婉地表达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济世之心。
16.诗歌的最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