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重庆 高二 开学考试 2023-03-01 39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有学者分析指出:回忆录和“史传”性散文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特别提倡,它们与“革命历史小说”一起,以具象手段确立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叙述,在民众之中的影响甚至超出“正史”。革命回忆录其实就是一种史传体文学作品,是通过弘扬革命者的英雄事迹达到传播红色文化和教育后人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写作,更多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群众性写作运动。“群众写作运动大多有着切实的目的和明确的目标,简言之就是通过集团写作的方式,记载并讴歌无产阶级及其人民大众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进而扩大影响,凝聚人心,壮大力量,造就自己的政治优势。”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是‘红色阅读’潮流下的英雄叙事”,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被赋予了特殊政治功能和时代要求,从而承担起了传播红色文化、构建新的政治认同和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在传统中国社会,传记文学是普及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广大普通民众来说,传记文学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革命回忆录是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传记体散文作品,其特点是读者面广,可读性强,其中扣人心弦的革命英雄故事,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此在传播革命历史方面发挥了非常独特的积极作用。虽然某一篇革命回忆录只是记录了某人、某事或某场战役的某个片段,但无数个片段和故事汇聚到一起,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小见大,就可以像珍珠一样被有机整合串联起来,从微观层面勾勒出一幅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从而生动揭示和展现出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

革命回忆录正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对缔造新中国这段艰苦奋斗历程的生动再现,就是通过大众书写的方式建构关于中国革命的集体记忆。“作者都是这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他们的文字比史书自然多了一些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带有个性色彩的真情实感”,就更能打动人。正因为如此,革命回忆录极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革命斗争历史的渴望和需求,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到缔造新中国的艰苦历程,在传播革命历史的同时,发挥了积极的历史教育功能。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星火燎原》等一批革命回忆录出版,对青年一代的革命传统教育起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高凡夫《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的出版与红色文化传播》)

材料二:

作为史料,回忆录具有不可取代性。人们的历史活动是不可能都有记载的,或者说,绝大多数是没有记录的。记忆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内容之一。人们不可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历史学研究必须注意收集回忆资料,以弥补文字记录材料的不足。撰写回忆录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活动,一般情况下作者总是带着总结人生经验的心态来做这件事的,事发时的情感和功利性已经大大淡化,多数情况下会把真实的经历写下来。这是回忆录的真实性的主观基础,它和历史学的真实性要求是一致的。

但是,回忆录的根本特性是追忆,因此不准确是难以避免的。回忆录作者的历史活动是通过记忆再现出来的,所以记忆是一个中介,记忆是否准确是回忆是否准确的前提。记忆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它有因人而异、随年龄增长而衰退、怀旧、与印象的深刻程度相联系等特点。由于这些特点,回忆录的真实性就不是指全部内容的完全真实,而是指主要事实的基本真实。

人们的历史活动是自身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他对这些活动肯定会作出自我评价。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相关的人,其评价都与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联系在一起。因此,他的褒贬必然带有感情因素,我们姑且把这种感情称之为“历史感情”。应该承认历史感情有正当性。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无论回忆自己的经历,还是回忆他人的往事,心理上的爱慕、感恩、自恋、怀旧、荣誉感、崇拜感等等情绪肯定会流注进去,有一点过头的肯定或者赞美不算什么。但是这和历史研究不是一回事。因为历史研究需要坚持真实、客观和公平的原则。真实就是不虚假,客观就是不加入自己的好恶;公平就是一碗水端平,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论人论事。我们把回忆录作为史料的时候,就要注意由于感情的作用,回忆会有片面性,或者有拔高的可能。

(摘编自李良玉《回忆录及其对于史学研究的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回忆录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特别提倡,在广大民众心目中,革命回忆录比正史更能代表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
B.建国初期的革命回忆录写作是有着特殊政治功能的群众性写作运动,每位作者都有着共同目的和明确目标。
C.革命回忆录可读性强,凭借其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带有个性色彩的真情发挥着对青年人积极的历史教育作用。
D.回忆录记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它与历史学追求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要求所记录的主要事实和相关细节准确无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回忆录是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众多回忆录从微观层面记述历史,建构起人们对于革命的集体记忆。
B.个人回忆带有主观色彩,革命回忆录对于历史的记述因创作者的“历史感情”可能会与客观史实存在偏差。
C.回忆录撰写是总结人生经验的写作活动,撰写者已不会再受到事发时情感和功利性目的的影响,大多会写下真实经历。
D.革命回忆录是时代特征和个人经验的反映,研究者既要善用回忆录来弥补文字记录资料的不足,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大型革命回忆录丛刊《红旗飘飘》“编者的话”指出:对于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事迹,当今一代青年并不是很熟悉,“他们要求熟悉我们人民革命的历史,并从英雄人物的身上吸取精神力量”。
B.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发行以后,在国外反响也很强烈,报刊大量转载外国读者的读后感。苏联、朝鲜、蒙古、越南,还有日本,以及远在欧洲的英国、大洋彼岸的美国,都有读者来信。
C.革命胜利后,革命斗争的参加者们饱含深厚的感情,渴求将自己和战友们亲身经历的生活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用作家王愿坚的话说就是:“他们都是被生活积累和感受‘逼’着进行创作的。”
D.历史学家何兆武曾言:“学术著作有严格的客观根据,不能只根据作者的主观印象。个人的回忆录恰恰相反,它所依据的正是个人主观印象和感受,你必须尽量使每个人都忠实地回忆,才能尽可能地得出真相。”
2023-03-0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还在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皮毛上,寒风吹动它们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给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风儿吹动它们的羽毛。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朝南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在暮色中穿过市区,总是走过横跨运河的桥,才能走进医院。有三座桥可供挑选,其中一座上有个卖炒栗子的女人。站在她的炭火前周身暖和,炒栗子放在口袋里,好一会都是热乎乎的。医院很古老,也很美,进得院门,穿过一片院落,经常有葬礼仪式从院落里开始。

我的膝关节弯不动,从膝盖到踝关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将能重新踢足球,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那台理疗椅上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说:“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上尉大夫?”他曾是非常高超的击剑手,是意大利战前最优秀的一个。

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拍的是一只曾经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显示整形之前和经过治疗后大了一点的形象。少校用那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他们都是米兰人,一个想当律师,一个要做画家,另一个立志当兵。另外有个年轻人,有时跟我们同路,凑成五个伙伴,他脸上蒙着一块黑丝绢,因为他当时没有鼻子,有待于整形。他从军校直接上了前线,一小时内便负了伤。医生怎么也没法把他的鼻子弄端正。他到过南美洲,在一家银行里工作。这可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们当时只知道仗一直在打,但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击剑手,每当我们坐在理疗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些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理疗椅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宗白译,有删改)

文本二:

现代荒原上的空虚与死亡——海明威《在异乡》的主题

胡天赋

《在异乡》,也有译成《在另外一个国度》,是海明威在出版《太阳照常升起》之后发表的。这时,他已在美国文坛为自己树立了声誉。《在异乡》是海明威描写战争经历的一个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次被译介,也可以在多种文集中读到。这个短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态度的彻底转变,和他对这场空前浩劫的极度憎恶。此时的海明威已不再是当年充满狂热、受伤之后又满怀自豪与光荣感的毛头小子了。他对战争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战争造成的后果——给人们肉体和精神上带来的巨大痛苦有了切肤的体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海明威创作了谴责战争的《在异乡》。在这里,人类理想被战争这个现实击得粉碎;在这里,生活似乎就是忍受灾难和痛苦,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现代荒原,暗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崩溃了的西方文明。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别有匠心,“异乡”对于美国士兵,意味着背井离乡;对于意大利伤员,意味着离开前线;又代表身心历经创伤和挣扎、信仰和梦想幻灭的生存状态。
B.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记叙了“我”在米兰医院疗伤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穿插了叙述者的直接议论,增强了作品真实感,也让作品抒情色彩强烈。
C.小说的人物对话设计巧妙,例如少校在和“我”讨论婚姻问题时,反复强调“男人不该结婚”这一观点,看似重复单调,实则反映出他极度悲愤绝望的心理。
D.作者善于运用视觉形象,如橱窗、医院、常常举行葬礼的庭院、少校变形的手、年轻人鼻子缺损的脸、主人公僵硬的膝盖等等,构成了“现代荒原”的缩影。
5.文本一主要刻画了“少校”这一形象,《老人与海》主要刻画了“老人”这一形象,请比较并分析两篇小说在刻画主要人物时,使用的手法有何异同。
6.文本二作者认为《在异乡》表达了“谴责战争”这一主题,但文本一并未直接呈现,而是隐含在简省的描述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3-01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曰:“片言可以折者,其由也与!”“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冉求问曰:“闻斯行诸?”子曰:“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子华怪之,“敢问问同而答异?”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恭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众。”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谋入孔悝家,与其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文本二:

大子[注]迫孔悝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子路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壶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五年》)


[注]大子:太子,即蒉聩。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B.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C.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D.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8.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片言可以折                         狱:案件
B.宽以正,可以                      比:使……亲近
C.与其袭攻出公                         徒:弟子
D.结而死                                   缨:帽带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恭敬,可以执勇          壹是皆修身为本
B.子路随                    不仁,如礼何
C.击断子路                 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D.大子迫孔悝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10.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爵位名。在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般不能世袭罔替,后世也有朝代沿用周代的五等爵位制度。
B.大夫,古代官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中,大夫地位居于卿之下、士之上,享有食邑,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C.牺牲,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通称。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牛、羊、豕具备称之“太牢”,只有羊、豕称之“少牢”。
D.“四书”,儒家经典。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生性粗朴刚直,好勇尚力,还曾经轻侮孔子。后来他拜入孔门,接受孔子的教化,随后进入仕途,践行儒家信念。
B.孔子认为,子路能够超越流俗习见,不论与穿着破旧袍子的人还是与穿着华美裘衣的人站在一起,他都不会以之为耻。
C.孔子善于因材施教,能够针对弟子们性格的不同实施相应的教诲。他也很了解子路的品性,因而预料到他的命运悲剧。
D.子路仁义勇武,尽忠殉道。在卫国内乱中,他忠于主人孔悝,不惜冒死营救,他坚守君子风范,结缨而死,令人感慨。
1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3)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2023-03-01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亦”“况”等虚词使用巧妙,既贯通了诗句,又对思妇的心理作出细腻刻画。
B.首联一反古典诗歌以景开篇的习惯技法,通过人物描写,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颈联写出思妇身心俱疲不能捣衣,同时又希望早日将寒衣寄去遥远边疆的矛盾境地。
D.尾联想象捣衣声远飞天外,能被远征的丈夫听见,以声寓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
14.本诗饱含深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士“___________”,所以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2)《大学之道》强调“八目”的循序渐进,其中“___________”体现了“致知”和“诚意”的先后顺序。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一句用车轮作比,引出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4)惠子认为葫芦大而无用,庄子建议他“___________”,如此,不仅葫芦发挥“大用”,惠子也享有了优游从容。
(5)《燕歌行》中,“__________”一句借用典故,批评唐朝边将贪图享乐、不恤士兵。
(6)《书愤》中,“__________”一句,作者通过回忆自己西北前线的经历,与恢复无望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7)《过秦论》着力叙写了秦国发展壮大的历程,其中“__________”一句写出秦孝公时期的辉煌战果。
(8)如果要告诫人们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这句话。
(9)《锦瑟》中,“__________”一句化用民间传说,境界高旷皓净、凄寒孤寂。
2023-02-23更新 | 29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