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辽宁 高二 期末 2023-03-07 7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生涯规划一词出现之前,学者们都是围绕职业规划来进行研究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帕森斯所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就是在清楚每个人的能力倾向、兴趣等主观条件和社业岗位需求的客观条件基础上,将二者相结合、相对照、再匹配的理论。帕森斯之后,舒伯拓宽了生涯规划的内容,提出了生涯发展的概念。

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的核心在于人的个别差异,职业是相对固定的,是使不同特质的人去匹配不同工作的需求。而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则是人的个别发展,人的职业生涯是发展变化的,是让工作来贴近人的生活。从职业规划到生涯规划,生涯一词的含义也丰富起来,生涯被用来说明一个人的生活历程。着重指一个人的职业或行业。与普通的工作不同。生涯一词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具有某种发展前景的职业;二是指连续性的、稳定的职业。舒伯认为,只关心人的一两次职业选择是不够的,应该关心人一生的生涯发展和角色变化。

因此,舒伯创造性地用生涯彩虹图来表示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和生活的空间。个人生活的广度,即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这五个主要的生涯阶段;个人生活的空间。即个体所扮演的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这九种生涯角色。舒伯还将生涯发展阶段和在各个阶段人的角色结合起来,提出每个阶段的人都是多种角色的综合体。在不断探索发现、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有目的的、连续不断的生活模式,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舒伯认为,15~24岁是个人认真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的黄金周期,这一时期又细分为三个小阶段,试探期(15~18岁)、转换期(18~22岁)和试验并初步承诺期(22~24岁)。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涯发展任务。而高中阶段正处在职业生涯探索期中的试探期。其主要任务是在进行生涯规划时不仅需要考虑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与机会,并形成暂时性的决定,而且需要不断地考虑可能从事的职业领域和工作层次。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把自己的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

(摘编自《一文读懂什么是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材料二: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走访后发问,大学就业指导为何总是水水的?网上猛搜信息,线下四处打听,大数据填志愿颇受欢迎,号称顶级专家一对一辅导的机构大有市场……这背后站着的一个个迷茫的考生、焦虑的家长,都指向同一个话题——生涯规划教育。

现实中,关于生涯规划,很多学生都是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的,而且是被开始的。很多人选择学校、专业,最看重、最计较的就是与分数门当户对,最好一分都不要浪费,专业如何倒在其次——选专业靠感觉、凭印象,甚至完全依赖家长。也因此,很多网友后来吐槽,现在眼睛里流的泪都是当年选专业时脑袋里进的水!

一些职场新人对于就业和职业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入学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兴趣、志向很懵懂,对不同岗位的选择无所适从,甚至对就业有抵触心理……近年来,慢就业火热,这背后有观念变迁等因素,但职业教育和指导也难逃干系。不少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重视不够,老师多由学院辅导员客串,不少学生只为混学分,其效果可想而知。

生涯规划一头连着千千万万个家庭,一头连着就业市场、劳动者大军建设,如此重要的事情,必须高度重视,早做打算。

着眼长远,要强化顶层设计。目前,碎片化的就业指导,距离需求相去甚远;零星、不成体系地开展,更难适应社会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门不妨加强统筹谋划,出台专门的教育计划、指导方案等。比如在英国,学校会为9~11年级的学生进行完善的生涯教育规划;在日本,初一至高三的学生都有一门生涯指导课程;等等。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这离不开系统的制度设计,需要专业的师资支持,没有长远规划、统一部署、有序推动,很难完成。

立足当前,可以做的也有很多。各高校有必要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立足实际,着力补齐短板,把水课变成金课。对中小学来说,当前一些学校已有相关尝试,今后不妨投入更多资源,步子迈得更大些。主动与企业、社会机构等合作。比如国外学生能以小组的形式去不同企业进行职业体验。每学期轮换,企业会安排优秀员工招待,甚至还专门配备职业启蒙志愿者……多方合力,让孩子对自己、对职业、对今后的生活有更多认识和想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将其转变成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这是学生最需要的干货,也正是教育者、社会的责任所在。

(摘编自《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孩子开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楚个人能力倾向、兴趣等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客观条件是“人职匹配”理论的重要前提。
B.舒伯提出了生涯发展的概念,从个人生活的广度和生活的空间去思考人一生的生涯发展和角色变化。
C.一些职场新人对于就业和职业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人学”阶段,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自身和对岗位的认知等方面。
D.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面对就业有抵触,对岗位选择无所适从的“慢就业”心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生涯规划,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与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相比,前者内容相对丰富。
C.根据舒伯的黄金周期说法,生涯规划教育至迟在高中阶段就应该开始。
D.现在的学生在报考大学及专业时,有了从看重、计较分数到看重专业的变化。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梁从诫没有按照母亲林徽因的期望选择清华建筑专业,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了北大攻读历史。
B.毛泽东结束了为期五年半的师范求学生涯,立刻投身革命事业,为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生。
C.面对就业压力大、专业对口难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导致报考人数居高不下。
D.湖南考生钟芳蓉在高考中取得了676分的成绩,以全省文科第四名的身份报考了自己钟爱的北大考古专业。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这句话对我们的生涯规划有所启发。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5.高中生为什么要重视“生涯规划教育”?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渔村的炊烟

文本一:

我的故乡在东南沿海的一个渔村。小时候,最喜欢和伙伴们爬到村后的山上,眺望鳞次栉比的房屋冒出的袅袅炊烟。那欢快、朴素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烟囱里徐徐而出,飘舞如轻纱,斜飞似绸带⋯⋯它们与千变万化的云朵相互映衬,最终消失在海天远处。

早晨、中午、晚上的炊烟各有不同。清晨时,海天还未醒来,零星的炊烟从斑斑青瓦间现出身姿,村巷中时近时远的鸡鸣声衬得清晨更加宁静。闽江入海口飘来的薄雾,仿佛为炊烟铺了一层底色。炊烟中,可见影影绰绰的人影,偶尔传来呼儿唤女、嘱咐添衣的声音,以及渔民收拾渔具窸窸的声响。等到一轮红日豁然展现在村庄的上方,烟色也渐渐浓重起来。而中午时的炊烟,则夹杂着饭菜的香气,大人们早已在案板及灶台前,削、碾、揉、捏……忙活半天,端上一碗碗新出锅的鱼丸、鱼面,热气腾腾。大老远,就能听见乡音俚语欢快地在左邻右舍间跳跃。天色渐渐暗下来了,炊烟再次从灶膛处升腾起来,微风拂过,便在幽深狭窄的村巷中徘徊,或在苔藓斑驳的青石路上缱绻,然后化作浅淡的烟缕,向远处慢慢飘去。

在我的乡愁记忆里,那亲切、轻盈的炊烟,满是温暖的气息。特别是到了逢年过节的日子,缕缕炊烟就会集结成方阵,以一种别样舒展、高旷的姿态,给人以亲情的召唤。那些海上捕捞归来的人,远远地望见炊烟,就仿佛看见家中锅灶旁忙碌的亲人正在准备着热腾腾的饭菜,那饭菜中饱含着家人的汗水和牵挂,氤氲着团聚的期待和喜悦。他们辛劳顿消,浑身都暖和了起来。

炊烟袅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在大海上辛勤劳作,为的就是让渔获满满,炊烟不断。他们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礼,愈加认定:家中灯火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便是人生的幸福。然而在过去,渔村地窄,村偏,人穷,仅靠人的双手在茫茫大海上劳作,收获甚微。过去紧缺柴火,人们得去外县山区找柴砍柴,而后雇船回乡,历经千辛万苦。而找一次柴仅能应付两三个月,一年得往返三四次。每每说起这些,老人们都叹息不已。为了节省柴火,渔村人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比如将好的柴块垫底,使火更旺,而将碎杂的柴铺在上面;烧完的火炭要扒出来,待冷却后二次利用,拿来生火炖汤、熬药;火灰可当肥料,一担卖五六角⋯⋯

改革开放后,渔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纯从事渔业,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除了从事海洋捕捞外,人们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冷冻加工、造船、织网等产业,收入显著提高。大船小船也都装上了现代化器械,风风雨雨里,满载而归的日子更多了。接续的奋斗,使许多人都摆脱了贫困。不少人家,眼看着盖起了新房,便开始思量着改善伙食。于是,渔家灶膛的火苗愈燃愈旺了,升腾的炊烟也愈来愈欢了。鸡、鸭、鱼、肉,随心烹饪;锅、碗、瓢、盆,协奏成曲。缭绕、繁忙的炊烟,喜气洋洋,轻拂着一家家厅堂,喜跃马鞍墙,俯瞰遍野梅……

生活条件改善了,渔村人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有人在新居里摘着香瓜,看见熟人路过,一声亲切的招呼响起:“刚摘下的,带几个回去给孩子吃吧。”有人去邻居厨房借点蚝油,邻居刚好煮出一锅海鲜:“来,坐下尝一口!”村头常年缭绕的炊烟下,时而还有邂逅发生:“好久不见啰!听说你在外省做生意?来,进屋喝杯茶吧!”⋯⋯举止之间,言语之中,善意的微笑,温暖的话语,熨帖着人们的心灵。

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煤气灶,只有在岁末年关的时候,需要大灶蒸年糕,炊烟才又重新冒出来,缠缠绕绕,蓬蓬松松,勾起人心底不尽的乡思与乡情,满溢出童年和时光的味道。这些年,我常回老家看望母亲,每当亲人团聚、朋友相会,或有游子从远方归来之时,村头巷尾,一家家屋内,都会烟气轻笼。亲情的交织,孩子的欢笑,热腾腾的美味,让人畅享到家的温馨与幸福。各家各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袅袅炊烟下,对许多食材,人们既有传承习俗的做法,又有厨艺翻新的尝试。记得有一年除夕,我的少年伙伴就办了一回家乡“十大名菜”宴,特意请来了村里的几个长辈一起过年。桌上,有红鲟蒸粉丝、鸡汤氽海蚌、煎糟鳗鱼块、香油元宝虾、火锅鱼丸汤、什锦太平燕、蟹炒白粿、爆炒双脆、荔枝肉和甜芋泥等“名菜”,色、香、味俱全,村里人啧啧称道。

炊烟慢慢拂过渔村的街巷与人家,在渔村上空轻舞出幸福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的“非虚构写作”,表现为作家所写的人、事、情、景必是他的亲历和体验,且带有强烈的个人化感受。同时,不能为了“非虚构”而牺牲审美性。散文的审美性体现在多个方面:表达最为丰富多样的情感;注重形象的饱满,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需经过作者主观体验的过滤与艺术性的加工,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讲究语言表达和韵味。

(摘编自陈剑晖《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只有在岁末年关时渔村才重新飘起炊烟,这里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无奈与伤感之情。
B.“欢快、朴素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烟囱里徐徐而出”,营造出与“依依墟里烟”相似的意境,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C.无论是在物质匮乏、生活艰辛的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生活中,渔村人奋斗的本色不变。
D.文章围绕“渔村的炊烟”,不惜笔墨描写渔村人的饮食生活,平凡生活中蕴含着习俗传承、人情世味。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时空跨度大,从童年到现在,从村里到村外,选材丰富,手法灵活,主题突出。
B.文章构思巧妙,以小见大,琐事不“琐”,小事不“小”,以渔村炊烟表现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时代的变迁。
C.渔村人的生活,早年艰辛如今富足,对比鲜明,欲扬先抑,突出了改革开放让渔村经济由落后走向快速发展。
D.文章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绘景抒情,都有作者鲜明的生活印记,体现了散文“非虚构”写作的特点。
8.文本一最后一段中“幸福的味道”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散文审美性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五月丁丑,李愬遣方城镇遏使李荣宗击青喜城,拔之。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愬厚待吴秀琳,与之谋取蔡。秀琳曰:“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秀琳无能为也。”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守兴桥栅,常陵暴官军。庚辰,祐帅士卒刈麦于张柴村,愬召厢虞候史用诚,戒之曰:“尔以三百骑伏彼林中,又使人摇帜于前,若将焚其麦积者。祐素官军,必轻骑来逐之,尔乃发骑掩之,必擒之。”用诚如言而往,生擒祐以归。将士以祐向日多杀官军,争请杀之。愬不许,释缚,待以客礼。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士卒亦不悦,诸军日有牒称祐为贼内应,且言得贼谋者具言其事。愬恐谤先达于上,己不及救,乃持祐泣曰:“岂天不欲平此贼邪!何吾二人相知之深而不能胜众口也。”因谓众曰:“诸君既以祐为疑,请令归死于天子。”乃械祐送京师,先密表其状,且曰:“若杀祐,则无以成功。”诏释之,以还愬。愬见之喜,执其手曰:“尔之得全,社稷之灵也!”乃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时唐、随牙队三千人,号六院兵马,皆山南东道之精锐也。愬又以祐为六院兵马使。旧军令,舍贼谋者屠其家。愬除其令,使厚待之。谋反以情告愬,愬益知贼中虚实。乙酉,愬遣兵攻朗山,淮西兵救之,官军不利。众皆怅恨,愬独欢然曰:“此吾计也!”乃募敢死士三千人,号曰突将,朝夕自教习之,使常为行备,欲以袭蔡。会久雨,所在积水,未果。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
B.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
C.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
D.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康熙”是清圣祖的年号。
B.“拔之”与“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拔”字含义相同。
C.“祐素易官军”与“以乱易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同。
D.署是代理、暂任的意思,同“权”“摄”“除”“擢”等词一样,在古代都是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愬每次得到投降的士兵,一定亲自招来询问情况,因此,李愬对敌人的险要和容易攻占的地方、哪里空虚和哪里充实等情况都很了解。
B.在对付李祐时,李愬利用了李祐的行事特点,安排史用诚事先埋伏,另派人在李祐的正面摇旗呐喊,最终亲自将李祐活捉,却没有杀他。
C.军队每天都有情报说李祐是敌人的内应,而且说是抓到敌方间谍招供这一事情,李愬担心毁谤的话先到了皇帝那里,自己来不及救李祐。
D.李愬废除了窝藏敌方间谍要诛杀全家的旧军令,让部下厚待敌方间谍。这样间谍反而把敌情告诉给了李愬,李愬更加了解敌人内部的虚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愬召厢虞候史用诚,戒之曰:“尔以三百骑伏彼林中,又使人摇帜于前,若将焚其麦积者。
(2)愬遣兵攻朗山,淮西兵救之,官军不利。众皆怅恨,愬独欢然曰:“此吾计也!”
14.请简单说说选文中李愬的谋略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3-03-04更新 | 208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1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声夺人,渲染出江潮磅礴的气势,并且巧妙地用雷声来衬托潮声。
B.颔联描写了县衙门内连骑涌出、赶到江岸观潮的盛景和望潮人的心理。
C.颈联以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等为背景,写大潮远远到来的壮丽景象。
D.这是一首咏钱江潮的名作,张弛有度,句句紧凑,结构严谨,雄健阔大。
16.本诗尾联极富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