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开学考试 2023-03-04 13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理想。“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当然,这里的“小康”与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小康”在意义上是不同的。历来的训诂家们认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百姓太辛苦了呀,让他们休息一下吧。”不过,我们也不妨将其设想为一种告诫:不要让老百姓过得太艰苦。至于把“小康”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则是记载于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其中描绘了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图景:大同社会是一个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社会保障健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则显示出不同的社会面貌,从古代儒家的思想渊源看,描述的是随社会规模的扩大,由氏族社会向生产分工的文明社会的转化,是一个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天下为家”,也是一个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理想社会。

儒家学派从历史循环论出发,幻想着返回原始田园牧歌式的大同生活。但到了近代,自进化论传入中国,“小康”就成了通往“大同”进化历程的中间环节。例如,根据戊戌变法的思想领袖康有为的说法,小康之世是社会从多灾多难的乱世发展到世界大同的太平世界的一个中间驿站——人类要从乱世进化到太平之世,中间必须经过一个小康之世的阶段。为了宣传其历史进化论思想,康有为采取了“托古改制”的方式,声称自己在孔子著作《春秋》中发现了“微言大义”,在他看来,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每变一世,则愈进于仁”,即社会是由“据乱世”进到“升平世”(小康),再由“升平世”进到“太平世”(大同)的。

(摘编自张翼《从“小康社会”到“中国梦”》,有改动)

材料二:

与中国共产党在此前历史阶段上的理论创新相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在落实马克思主义“全局观”的问题上,无疑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要目标是强调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要注重“全面性”。首先,历史地看,“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最早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设计中国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就是要把中国社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但是,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社会发展空间换窄。我们的“小康社会”建设在现实上只能偏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集中力量改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局面,竭力实现中国社会在经济层面的单向度“小康”。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今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具备了“全面”建成的可能。以此前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基础,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完整回归邓小平同志最初的战略构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成了我们要尽快完成的工作。其次,小康社会建设必须有尽可能广泛的覆盖范围。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克服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部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同时,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覆盖中国最为广泛的百姓群体,涵盖中国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也就是说,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既要有经济发展,还要有社会进步。只有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收入、医疗、社保、教育、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社会发展难点问题得到不断改善,我们期望的全面小康社会才有建成的可能。

因此,总体来看,十八大之后,中央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最核心的目标就是“全面”,对这一“全面”概念的把握,体现着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表现出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局观”思想的完整把握。

(摘编自徐晚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哲学意蕴》)

材料三: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小康”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概念,从此被创造性地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小康”,这一亿万人民日益耳熟能详的时代语词,以它特有的吸引力,激励与召唤着一个时代的进取精神,推动着中国大步迈向未来。正是怀着对这一美好愿景的真诚向往,党团结带领人民规划了奋斗目标,明确了发展战略,在拼搏苦干中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越走越宽广,小康梦想越来越清晰,现代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从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追求小康生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小康的宏伟蓝图壮美似锦。这是一个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殿实、环境生态更加友好的全面小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的8年间,特别是全面小康进入决胜阶段之后,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截至2019年底,全国95%以上的贫困人口可以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可以实现摘帽。这不仅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也是一份世界减贫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绩单。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大攻坚战齐头并进,全面小康渐行渐近。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被压抑的创造激情如江河奔涌的释放,这是新中国70年无惧风雨、高歌猛进、大踏步跟上时代的传奇,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比正确,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无比优越。

(摘编自《求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康”作为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理想,最早见于西汉儒家经典《礼记·礼运》。
B.从儒家思想渊源看,小康社会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但与“大同”社会一样也靠礼仪关系维持。
C.“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反映了对人民的重视。
D.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之家”概念与现在所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内涵有所不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的儒家学派对返回原始田园牧歌式的“大同”生活存在幻想,直至进化论传入,“大同”才成为“小康”的后续进化历程。
B.康有为以《春秋》为依托,提出“小康”之世只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最终将发展到世界大同的“太平”之世。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各地区、各民族要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能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D.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这一概念,体现了我们党在落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局观”上的进步。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B.“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D.“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你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对“小康”思想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失去了朝夕相处的好朋友,何新成哭了,哭得十分悲切。每天晚间,当爸爸妈妈关起卧宝的门休息时,只有小花猫跟他在一起。有时半夜里听见外面发出奇怪的声音,或是听到有人在楼下大声吵架,何新成会感到孤单,害怕。每当这个时候,小花猫就会跳到床上,及时出现在他面前,用嘴巴或尾巴碰碰他的脸,坚定地跟他站在一起,给他以安慰。小花猫仿佛在对他说:有我陪伴你,你什么都不要怕,好好睡吧。每天早上,当何新成醒来时,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他枕边的也是小花猫。有时小花猫会用舌头舔舔他的耳朵,舔得他的耳朵痒酥酥的,小花猫仿佛在对他说:该起床了,当学生的不能睡懒觉。于是他就穿衣服起床,并顺便把小花猫抱一抱。而从今以后,何新成再也见不到他的小花猫了。

何新成之所以哭得如此伤心,还有一个原因,他从何赵庄的小学转到上的小学之后,班里有的同学嫌他是从农村来的,嫌他说话有老家的口音,嫌他土里土气,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他土鳖。何新成在老家时看见过土鳖,在门后的绒土里,在院子里柴草垛下面,都看见过。土鳖的身体扁扁的,下面长着许多细腿,是一种很不讲卫生的虫子。同学们怎么能给他起这么一个难听的外号呢!这个外号很快就在同学们中间传开了,一听土鳖,同学们就知道指的是他,相比之下,他的大名何新成好像不重要了。这样带有羞辱性的外号,使何新成在班里仿佛成了一个另类,不少同学都排斥他,不愿搭理他。回想起他在何赵庄小学,一连三年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班里许多同学想巴结他都巴结不上,他是何等的骄傲,地位是何等的优越!到了金泉矿小学,他成了被嘲弄、被欺负的对象,地位一落千丈,再也骄傲不起来。这样的处境,他还没有跟妈妈说过。土鳖的外号这么难听,连他自己都说不出来,他怎么好意思跟妈妈说呢!

何怀礼的愤怒是因为失掉了第二个孩子,猫偷吃肉松就成了引燃何怀礼愤怒的导火索,通过从楼上扔掉猫,他的愤怒才终于发泄出来。何新成的委屈先是在校园里受到了歧视和欺负,他的委屈还一直没有在家里表现出来。现在爸爸残忍地扔掉了他心爱的小花猫,使旧的委屈上增添了新的委屈,两个委屈加在一起,终于超出了他对委屈的忍受能力,他再也忍不住了。何新成哭着喊起了妈妈:妈妈,妈妈!小花猫在危难之时求救于他,他在痛苦时刻只能求救于妈妈。

妈妈把新成抱住了,一手捂着他的头安慰他说:好了,别哭啦。王国慧意识到她这一辈子就这一个孩子了,不会再有第二个孩子了。她对新成心疼得也快要哭了。

何怀礼却不允许何新成哭,他说:不许哭,你老子还没死呢,你哭什么哭?再哭老子揍你!

何怀礼气哼哼地回到卧室里去了。

何新成还在哭:妈妈,我不想让小花猫死。小花猫要是死了,我就没有好朋友了。

小花猫不一定会死,猫会跳高,爪子会接地,能力可强呢。你没听人家说嘛,狗记千,猫记万,狗能记住一千里路,猫能记住一万里路,说不定,小花猫还会自己回老家呢!等咱啥时候回到老家一看,小花猫正在老家的家门口等着咱们呢!

妈妈,我也想回老家,我不想在这儿上学了。

想回老家可以,等到过年的时候,妈妈带你一块儿回去。不想在这儿上学可不行,因为你的户口转到了这里,就只能在这里上学。

何新成想跟妈妈说,这里的同学看不起他,瞎给他起难听的外号,但他没有说。他已经有了自尊心,并开始学会了自己压抑自己。还有,何新成隐隐约约感觉到家里最近好像出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似乎与妈妈肚子里怀的小妹妹有关。妈妈没有跟他说小妹妹怎么样了,他也没有问。妈妈以前跟他说过,不该打听的事情不要打听。

何新成不哭了,悲伤的情绪渐渐有所缓解。妈妈问他,你跟同学们都熟悉了吗,打成一片了吗?

妈妈既然问到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应该说是为他提供了一个实话实说、诉说心中委屈的机会,然而他把机会放弃了,他的回答是:打成了。

今天的作业写完了吗?

快写完了。

作业一定要完成。接着写吧,写完作业抓紧时间睡觉。妈妈帮新成把折叠床撑开,把被褥铺好,才回到卧室去了。

当晚何新成迟迟睡不着觉,按理说,睡不着觉是成年人才会出现的情况,因为人一大,责任就大,烦心事就多,会影响睡眠。而像何新成这么大的小孩子,正是吃凉不管酸的时候,正是瞌睡多和倒头便睡的时候,怎么会睡不着觉呢?原因不难理解。是他第一次遇到了生与死的问题,经历了离别的问题,心神的某个痛点受到了刺激。也许他以前在村里也看见过别人家死人,埋人,从老家往矿上迁移时,跟爷爷奶奶、大伯大娘、叔叔婶子等,也算是一种离别。因为死的是别人家的人,跟他的心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他一点儿都不觉得痛苦。离别的虽说是他的亲人们,因为不是生死离别,他也没感到伤心。小花猫的猝然失去就不一样了,带给他的是撕裂般的痛感。小花猫虽然不是一个人,但他对小花猫比任何人都觉得亲密。包括生他养他的妈妈。比如说每天晚上妈妈都是关上卧室的门和爸爸睡在一起,只有小花猫形影不离地跟他一块儿待在客厅里。他和小花猫之间的联系是感情的联系,也是心与心之间的联系。如果说新成和小花猫之间有一根纽带的话,那就是情感和心灵的纽带。扯断这根纽带,难免使新成的情感和心灵都会带出血来

客厅里的灯熄灭了,黑暗像煤炭一样瞬间填满了屋子。何新成仿佛觉得小花猫就睡在他枕边,他不由得伸手往枕边摸了摸,枕边空空的,什么都没有。

(节选自刘庆邦《家长》,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痛失花猫让何新成悲切难耐,这让我们看到一个内向孩子的悲悯善良和孤独寂寞。
B.何新成对妈妈隐瞒了与同学关系的真相,这说明了他已经学会了压抑和欺骗自己。
C.何新成有了他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失眠,是各种烦心事的叠加刺激了他心灵的痛点。
D.何新成提出转回老家的愿望,妈妈没有明白他的意图,失去了走进他内心的机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画横线语句用“跳”“碰碰”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小花猫在何新成孤单害怕时,带给他朋友般的安慰和温暖。
B.小说用插叙的叙述方式,补充介绍何新成在老家见到的土鳖的样子,突出了这一侮辱性外号给他的自尊心带来的伤害。
C.小说采用儿童视角叙述故事,以何新成的眼光去观察和打量父母的生活,显得更真实,便于表现孩子复杂的内心世界。
D.小说以平实老练的语言、不急不缓的叙事节奏,写出了一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折射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引人深思。
8.请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作简要点评。
9.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对主人公心理的剖析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年十余,丁父忧,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及祥练之夕,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褐辅国功曹,转参征虏军事。寻守廷尉,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优诏许之。九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初,隐之为奉朝请,谢石请为卫将军主簿。隐之将嫁女,石知其贫素,遣女必当率薄,乃令移厨帐助其经营。使者至,方见婢牵犬卖之,此外萧然无办。后至自番禺,其妻刘氏赍沉香一斤,隐之见之,遂投于湖亭之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B.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C.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D.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铨衡,衡量轻重的器具,引申为评量品鉴的意思,也指评量人才或执掌铨选的职位。
B.解褐,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褐是粗布短衣,古时是贫贱的人所穿着的衣服。
C.夷齐,伯夷和叔齐的并称,兄弟二人是历代仁人志士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
D.致事,指官员告老辞官,同致仕。古代致事的年龄一般是六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不久母亲也去世。他的身世十分可怜,让邻居甚至过路人都不禁为之伤心落泪。
B.吴隐之刚入仕便身居重要职位,这有赖于吏部尚书韩康伯对他的赏识;韩康伯如此器重他,又与韩母有着莫大的关系。
C.吴隐之赴任广州途中,酌“贪泉”而饮,当即赋诗一首,不仅体现出他超凡的见识,更体现出他清廉的志向与信心。
D.吴隐之有着清廉的操守和简朴的生活习惯,因此即便家境贫寒,他也不占便宜,不贪财货,甚至连应得的俸禄也分与他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2)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14.吴隐之在广州为官时最能体现其“清操”的事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开门见山,以“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此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娴熟。
B.前四句先写琴、声,再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C.“梦入”两句,用“老”和“瘦”突出羸弱乏力的鱼龙竟伴着音乐腾跃起舞,形象地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16.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是如何摹写琴声及其效果的。
2022-02-09更新 | 496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起兴,写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苏轼少年得志,进入仕途后锐意进取,意气风发,乌台诗案后贬至黄州,落魄无奈,对当时的朝廷是心有余悸、腹有牢骚,但却欲言又止、欲罢不能,因诗文而得罪当道的他只能缄口不言朝政,寄情山水外物、寓意诗文书画。黄州时期,苏轼创作了一大批反映自己思考“出”与“处”、“仕”与“隐”之间矛盾的文学作品,这类复杂的矛盾心态对于后苏轼时代的诗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轼由于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后世的文坛中以及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并且,苏轼的思想融会儒、道、释三家,尤其是乌台诗案后苏轼更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得自身更具仁心禅意、仙风道骨,为后世文人树立了一个望洋兴叹的文学、人格、文化高标,以至于后世追随者常常称之为“坡仙”。

材料二:

黄州赤壁,因其景色奇丽,被苏轼及其后时代的许多文人咏叹。关于黄州赤壁景色的奇丽,联系历代诗作,我们认为黄州赤壁之奇,在其色、其静、其险。赤壁之奇,奇在其色,“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以鲜明的色彩写出了赤壁的壮丽;赤壁之奇,奇在其静,;赤壁之奇,奇在其险,

18.材料一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意气风发B.心有余悸C.仁心禅意D.望洋兴叹
1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苏轼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以及后世的文坛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
B.苏轼由于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以及后世的文坛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
C.由于苏轼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后世的文坛中以及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都烦有市场和规模。
D.苏轼由于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后世的文坛中以及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
20.在材料二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形式一致。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有说法认为,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在周代就是新年元旦。有文献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①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②        。民俗专家王娟说:这个节气出现得非常早,庆祝方式出现得也比较早,但它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节日。

吃美食是人们过冬至的传统习惯,但③        :北方人多半习惯吃饺子,南方人则愿意来一碗汤圆。冬至之后是阳气生发的时候,绿色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有的地方也会在此时特意吃一点青菜,以示顺应天时,在寒冷的冬天里,期盼着鸟语花香的季节早点到来。

21.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B.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C.“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D.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23. 生活中,有人因为得意、委屈、愤怒等原因而沉不住气,有人因为面临危机而沉不住气,有人因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而沉不住气。而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是能沉住气的人。当下的现实,更需要年轻人认真思考沉住气的话题。


你是怎样理解“沉住气”的?请以“沉住气”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时评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其他小说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李贺(790-816)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标点符号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为人处世  道德境界  全命题作文  正能量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