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泰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期末 2023-07-27 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代散文诞生以来,“抒情性”“自叙传”等文体特征在散文创作和理论表述中得以确立。同时,被划分到散文类中的通讯、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分别独立。“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并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散文和诗歌被等同视为抒情文学品类,情感性成为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

但是,过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质疑。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情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

一些散文理论家从纵深方向探讨散文的可能。刘锡庆将散文中的自我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现实生活层”“情感层”“性灵层”“心灵层”“生命体验层”等。楼肇明则提出“复调散文”理论,认为散文表现的维度应该更丰富、复杂。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

不过,散文终究还是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有别,缺少个性情感精神透视的文化历史属于学术专著,读者期待的仍然是从传统出发的散文精品,优秀的散文还需要建立在精神深度与艺术妥帖上。与虚构文学不同,散文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作为自我的精神产品,打动读者的不是求新、猎奇,而是内在的生命意蕴,即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诗意的准确把握。

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何经典?就在于作家在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全方位展示过程中,贯穿着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梭罗以十几年独特的生活方式拥抱自然,批判习俗,凭借自我生命意志,成就了生态散文经典之作。

当代散文也不乏具有生命意蕴与哲学内核的作品。比如,史铁生《我与地坛》在景物描绘、精神臆想、隐喻表达背后,升华出一种超越现世苦难的终极情怀。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借封闭的小山村,以几十篇作品描绘乡村生活,其中暗含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从某些回忆散文中读出伦理思想,从文化散文里读出历史背后的文化哲学逻辑。

好的散文作品,情感充沛而节制,理性思考始终在场,有着哲学沉思的气质,在宁静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天地、世界、人性的观察、感悟与思索。

(摘编自于袆《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

材料二:

文学写作的本身,应当是自然的、“开放式” 甚至“无限开放”的。谁也没有规定散文应当怎么写,即使有这方面的理论,但“文无定法”之说始终为历代写作者所默认推崇。尽管真正能够“再出新枝”的作家和诗人少之又少。先贤大师们一直在寻求和建立独我的写作方向及范式。于今来看,我个人觉得,散文应当具备或者包含的三个要素就是真诚、自由、妖娆。

散文之所以能够绵延许久,至今还有人喜欢、继续接力的原因,就在于发自写作者“本体”和“内在”的那种具有强大辐射力与“能量”的“诚意”。这个“诚意”是写作者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就是写作者自身“修为”与胸襟、视野和识见的体现,也才构成了散文最动人和最有“体温”与“活性”的品质。

自由是指散文写作应当是宽泛的,自在的,可以倚马可待,洋洋万言,也可以斗折蛇行,小家碧玉。可以由此及彼,信马由缰;也可以自定范围,框定跑马场。文学是另一个宇宙,疆域之大之广之深,人类迄今还没有完全探索完尽,特别是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空”,仅仅是物质、信息乃至层出不穷的新科学对人的生存的影响与篡改、修正这一点,就是一个尚未被触及的领域。

散文及其他文学创作,其根本目的是呈现人类在某个历史时期生存和精神的奇崛状态和样貌,是我们用文字的方式,为自己和众生建造“档案库”与墓碑和宫殿。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具备强烈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因为文学书写的目的,就是要人自觉阅读,并在阅读当中不断获取经验或者精神上的契合力量与共鸣心。因此,任何的写作都需要“方法”,而散文乃至其他文学门类通往呈现和探究繁复之人心人性的路径就是不断地“妖娆”起来。只有把文章写得“好看”“耐看”,“回味无穷”“余音绕梁”,能够在阅读者内心掀起浪花波涛,映现现实和理想的各种奇异的波谷和境界,方才能够使得我们的散文写作具备种诱导与分享的积极力量,进而在人心中缔造出更多的奇异风景。

(摘编自杨献平《从问题到方法:我们需要怎样的散文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影响了散文的创作方向。
B.汪曾祺对散文创作过分倚重抒情提出质疑,认为散文过分强调抒情性会把散文表现范围弄得狭窄。
C.刘锡庆将散文中的自我划分为五个层次,体现出散文理论家为推动散文创作向纵深发展而做出的思考。
D.散文及其他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作品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和“感染力”,从而打动读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楼肇明则提出“复调散文”理论,拓宽了散文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使散文创作摆脱了过度抒情的困境。
B.《瓦尔登湖》和《我与地坛》都因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价值与意义和生活诗意的准确把握而成为了经典。
C.因为“文无定法”,所以散文创作可以兴之所至,天马行空,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实现自由创作。
D.只要创作者具有足够的“诚意”,就可以创作出具有最动人和最有“体温”与“活性”的品质的作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不体现“妖娆”的内涵的一项是(       
A.郁达夫《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使文章婀娜多姿。
B.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C.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时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的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
D.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借封闭的小山村,以几十篇作品描绘乡村生活,其中暗含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结合两则材料中的观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个散文作家,你在创作中应该注意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谏

麦浪闻莺

那天午后,我是被府中一浪盖过一浪的吵闹声给惊醒的。

我很恼火,同时也深感意外。我,荀息,晋国的上大夫自入仕以来,一直秉承尽忠王事之志,展平生所学,夙夜为大王参赞军机,伴君东征西讨,使得大晋在十数年间尽灭骊、耿、霍、魏、狄戎等周边小国。后来,我又复献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用了五年时间,灭掉了强敌虞和虢,这就是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始末,从而使我大晋岿然屹立在纷乱的春秋时代。当然,我在追随大王成就宏图霸业之时,身心日益疲惫,年老体衰。特别是长年征战烙在我肌体内的刀伤箭疼,一到雨季就会发作,令我苦不堪言。为此,我不得不向大王告假,想颐养一些时日。

为给自己营造一个清静的休养环境,我特地奏请大王恩准,在府门外挂了块谢绝拜访的牌子,并严令侍卫把守。

然而,这天午后,看来我是无论如何也小寐不成了,因为我的侍卫惊慌失措地跑进来禀告说:右将军毕万他们,已持剑闯进客厅了!

我素知,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曾追随大王出征灭过霍、魏和耿三国。凯旋后,大王便将魏地赐给了他。此时,他不待在封地,怎么还会带着人闯进我的府第呢?难道,他想谋反,并诛杀于我?

为此,我当即披衣而起,拖着病躯拄着竹杖出来质问毕万说:将军意欲何为?

没想到,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并抽出佩剑横在自己的颈脖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大晋哪!不然,我就死在您面前……其他大臣也全都呼啦啦地跪下来,如丧考妣般号啕大哭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我大晋哪,呜呜呜。

我一时惊愕万分,便踉跄着挽起了毕万,请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事情经过——

也就是在公元前672年的九月间,大王晋献公率大军攻打骊戎国,不仅将骊戎的众多城池纳入我大晋版图,也将一对妩媚娇艳的姊妹花揽入了怀中——也就是骊戎国的第一美人骊姬和她的妹妹骊紫。大王自此如获至宝,对这对姐妹花宠爱有加,遂成天沉迷于酒色,不谋朝政,不圈进取。这还不算,大王为进一步获得美人欢心,竟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令强征十数万青壮年劳力,花费银粮无数,意欲修筑两座九层高台,以供与两位爱妃歌舞游宴。

难道,就没有一个大臣劝阻么?我恼怒至极,即便大王为政有失,我们做臣子的,可要劝阻哇!

当然有,毕万擦拭着眼泪说,前四日,左将军赵夙入殿进谏,被大王厉声斥责逐出;前三日,里克大人进殿劝谏,被大王廷杖四十逐出;今日朝会时,大王竟令刀斧手将魏御史斩于宫门外……

嗬,那,那右将军你,为什么不上殿进谏呢?我立时感到一阵眩晕。天啦,大王这是怎么了?我愣了愣,强按着胸中的愤懑白了毕万一眼说:将军乃大王的心腹爱将,明知事态的是非曲直严重,不尽臣责以正君听,倒要横颈自刎于我堂前,是何居心呢?

毕万瞬时涨红了脸,一边呜咽一边辩解道:我只是个冲锋陷阵的将军哪,怎能提剑上殿进谏﹖再说,大王已将魏御史立斩于宫前……

我顿时悲愤难抑,顺势推搡了毕万一把说:我等既为人臣,无论是为君王计,还是为天下安,均应耿言直谏,匡正大王的过失,怎能趋利以避之?我这就进宫去。

晋王宫前,旌旗猎猎。抬望眼,但见王旗杆上,一颗长发飘飘的头颅,正迎风翻滚。可怜的魏御史啊!我猛地咳嗽起来,心在滴血,便顿了顿手中的竹杖,佝偻着腰身疾步拾级而上。

此时,大王正在欢悦地饮酒。他见我大步上前,便颔首对我说;荀大夫别来无恙?爱卿不在府中静养,怎的就进宫了呢?接着,他突然断喝道:若是再为筑高台扬国威之事而来,寡人必斩其首,啖其血!

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我就拱手说;大王,这些天,老臣在家静养时,练就了一个小把戏,就是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且纹丝不动,今特来献之。

大王的脸一时阴晴不定起来。少顷,他就说:那爱卿可以一试。我放下竹杖,盘腿坐下。先一一摆好12个棋子,然后再往棋子上一个个放鸡蛋。

骊姬和骊紫先是掩嘴惊呼起来说:哟,荀大夫,小心哪!

大王也随之惊呼说:小心小心,危险哪!

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鸡蛋,缓缓地站起身,复又跪倒在地说:大王啊,棋上累卵可重来,大厦将倾难收哇!君不见,我大晋本就地贫民瘠,近年来开疆拓土,更是耗费甚巨。现如今十数万人筑高台,来年谁来种地交粮呢?还有,秦楚齐燕等强敌一直环伺周边,只待我大晋一朝内乱。您说,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儿吗?

大王听了,顿时吓白了脸,对我长揖到地说:寡人即刻下诏,停筑九龙台就是。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追忆了自己在晋十数年的光辉事迹,协助晋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勾勒出他忠心为国又机智过人的形象。
B.“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表现了其人虽然忧心国事但性格懦弱,故不敢去进谏,只能求助荀息。
C.在荀息进谏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因此遭到迫害,但并未阻止他劝阻君主的决心,衬托出荀息的忠君不二,大义凛然。
D.“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表明荀息在听到晋君的呵斥后更为寒心,同时也越发冷静继而采取了更委婉的劝谏方式。
7.文中对数位大臣因劝谏而下场凄惨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间的推进,劝谏的大臣结局越发悲惨,反映出晋君的脾气越发暴躁。
B.大臣们前赴后继地劝诫君主,正是他们忠君爱国的体现。
C.对旗杆上魏御史头颅的特写,说明荀息有感于谏臣的死亡,对晋君充满了仇恨。
D.以大臣之忠心与君王之残暴作对比,突出了对于君主劳民伤财、残害忠良的批判之意。
8.在传统的史传作品中,为了凸显记叙的真实客观,叙述者多藏匿于文本之外,但此篇小说却以“我”的口吻徐徐道来,你认为这种写法有何妙处?
9.同样是规劝他人做自己不乐意的事情,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能言善辩的薛宝钗曾两次劝贾宝玉读书,都无一例外失败了﹔而在此篇小说中,荀息却在多位大臣劝谏失败的情况下,成功说服了晋君,试分析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市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傀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宝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石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注:①镘:抹子,粉刷墙壁的工具。
10.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之乱,人为兵                                        发:征集,征调
B.而其屋食之当焉                                        归:归还
C.其所以自也博                                               奉:供养
D.故余为之传而自                                        鉴:借鉴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B.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C.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D.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介绍了粉刷匠王承福的身世和人品,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风采,文章构思巧妙,语言委婉含蓄。
B.王承福觉得人们只要量才度力,安守本分,选择力所能及的职业并脚踏实地地工作,就能做到问心无愧。
C.作者认为,许多富贵人家日益破落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自食其力,王承福不愿意娶妻生子,也是这个原因。
D.本文和柳宗元的《种树郭驼橐传》一样,同是为底层的劳动者写的传记,同样寄托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2)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14.结合文本,概括王承福“以圬为业”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还郊

王勃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注】①嘿语:沉默。“嘿”通“默”。②鱼床:编竹木如床席大,上投饵料,沉入水中,供鱼栖息。③平子赋:东汉张衡,字平子,仕途不得志。著有《归田赋》,后喻精美文章,或咏归隐及哀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同道合者,希望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B.颔联紧扣“春日”着笔,观察细致,比喻形象,既有色彩的描写,又有事物形状的描摹。
C.颈联,“侵”“入”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准确形象,表现了春天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D.中间两联,情景交融,设想灵巧,表达新颖,描绘出一幅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光图景。
16.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