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
山东 高三 期末 2022-02-09 3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代散文诞生以来,“抒情性”“自叙传”等文体特征在散文创作和理论表述中得以确立。同时,被划分到散文类中的通讯、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分别独立。“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并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散文和诗歌被等同视为抒情文学品类,情感性成为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

但是,过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质疑。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情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

一些散文理论家从纵深方向探讨散文的可能。刘锡庆将散文中的自我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现实生活层”“情感层”“性灵层”“心灵层”“生命体验层”等。楼肇明则提出“复调散文”理论,认为散文表现的维度应该更丰富、复杂。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

不过,散文终究还是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有别,缺少个性情感精神透视的文化历史属于学术专著,读者期待的仍然是从传统出发的散文精品,优秀的散文还需要建立在精神深度与艺术妥帖上。与虚构文学不同,散文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作为自我的精神产品,打动读者的不是求新、猎奇,而是内在的生命意蕴,即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诗意的准确把握。

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何经典?就在于作家在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全方位展示过程中,贯穿着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梭罗以十几年独特的生活方式拥抱自然,批判习俗,凭借自我生命意志,成就了生态散文经典之作。

当代散文也不乏具有生命意蕴与哲学内核的作品。比如,史铁生《我与地坛》在景物描绘、精神臆想、隐喻表达背后,升华出一种超越现世苦难的终极情怀。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借封闭的小山村,以几十篇作品描绘乡村生活,其中暗含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从某些回忆散文中读出伦理思想,从文化散文里读出历史背后的文化哲学逻辑。

好的散文作品,情感充沛而节制,理性思考始终在场,有着哲学沉思的气质,在宁静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天地、世界、人性的观察、感悟与思索。

(摘编自于袆《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

材料二:

文学写作的本身,应当是自然的、“开放式” 甚至“无限开放”的。谁也没有规定散文应当怎么写,即使有这方面的理论,但“文无定法”之说始终为历代写作者所默认推崇。尽管真正能够“再出新枝”的作家和诗人少之又少。先贤大师们一直在寻求和建立独我的写作方向及范式。于今来看,我个人觉得,散文应当具备或者包含的三个要素就是真诚、自由、妖娆。

散文之所以能够绵延许久,至今还有人喜欢、继续接力的原因,就在于发自写作者“本体”和“内在”的那种具有强大辐射力与“能量”的“诚意”。这个“诚意”是写作者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就是写作者自身“修为”与胸襟、视野和识见的体现,也才构成了散文最动人和最有“体温”与“活性”的品质。

自由是指散文写作应当是宽泛的,自在的,可以倚马可待,洋洋万言,也可以斗折蛇行,小家碧玉。可以由此及彼,信马由缰;也可以自定范围,框定跑马场。文学是另一个宇宙,疆域之大之广之深,人类迄今还没有完全探索完尽,特别是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空”,仅仅是物质、信息乃至层出不穷的新科学对人的生存的影响与篡改、修正这一点,就是一个尚未被触及的领域。

散文及其他文学创作,其根本目的是呈现人类在某个历史时期生存和精神的奇崛状态和样貌,是我们用文字的方式,为自己和众生建造“档案库”与墓碑和宫殿。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具备强烈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因为文学书写的目的,就是要人自觉阅读,并在阅读当中不断获取经验或者精神上的契合力量与共鸣心。因此,任何的写作都需要“方法”,而散文乃至其他文学门类通往呈现和探究繁复之人心人性的路径就是不断地“妖娆”起来。只有把文章写得“好看”“耐看”,“回味无穷”“余音绕梁”,能够在阅读者内心掀起浪花波涛,映现现实和理想的各种奇异的波谷和境界,方才能够使得我们的散文写作具备种诱导与分享的积极力量,进而在人心中缔造出更多的奇异风景。

(摘编自杨献平《从问题到方法:我们需要怎样的散文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影响了散文的创作方向。
B.汪曾祺对散文创作过分倚重抒情提出质疑,认为散文过分强调抒情性会把散文表现范围弄得狭窄。
C.刘锡庆将散文中的自我划分为五个层次,体现出散文理论家为推动散文创作向纵深发展而做出的思考。
D.散文及其他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作品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和“感染力”,从而打动读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楼肇明则提出“复调散文”理论,拓宽了散文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使散文创作摆脱了过度抒情的困境。
B.《瓦尔登湖》和《我与地坛》都因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价值与意义和生活诗意的准确把握而成为了经典。
C.因为“文无定法”,所以散文创作可以兴之所至,天马行空,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实现自由创作。
D.只要创作者具有足够的“诚意”,就可以创作出具有最动人和最有“体温”与“活性”的品质的作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不体现“妖娆”的内涵的一项是(       
A.郁达夫《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使文章婀娜多姿。
B.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C.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时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的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
D.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借封闭的小山村,以几十篇作品描绘乡村生活,其中暗含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结合两则材料中的观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个散文作家,你在创作中应该注意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走老山界

谭谈

①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②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③汽车,在一个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④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舜皇山原名红云山,每当旭日东升时,山顶红云翻滚,山涧瀑布有如丹霞升腾,深秋时节,满山红叶,一片灿烂,因此得名。更名舜皇山是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此山一条修炼多年的孽龙得道后,作恶多端,荼毒生灵,轩辕黄帝的后裔舜帝巡山到此,决心为民除妖。他得天神之助,浴血奋战,几经劫难,终于除去孽龙。人们为纪念舜皇功德,将此山更名舜皇山。

⑤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车前的山景,总是在雾帘里若隐若现,难得一睹它的真容。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站在这里,放眼望去,远处浮在云雾里的三座山峰,似乎如骏马在天际间奔跑。而近处山崖上,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

⑥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块碑石告诉我们,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共和国的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一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当年,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和红五、红八、红九军团从桂军白崇禧开放的西线进入湘桂边境的新宁县,走进舜皇山,翻越老山界,到达广西资源县油榨坪集结。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⑦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他们是长沙邵阳商会一批成功的商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到来的前夕,走进老山界,跋涉红军长征路,学习红军精神,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天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⑧如今,有一个汉子,又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和我们一道,沿这条傍着小溪的古道踏步而下。沿溪两岸,一丛丛野生茶树,正冒出新芽。我忍不住摘下几丛,放嘴里咀嚼。开始,有一股苦涩味,而嚼着嚼着,竟有丝丝的甜味出来了。清冽的山溪水,就在脚下撒娇似地流动,我躬下身去,用手捧上山泉水,和着嚼碎的野茶,吞下肚去,味道特别极了。

⑨近年来,都市里的人,纷纷走进最偏僻、最原始的乡村,追求生活的原生态。深藏在这山谷小溪边的野茶,根须扎在山泉水边,汲着微量元素丰富的山泉水,枝叶长在云雾中,收纳极鲜极净的空气。然而,品质如此上乘的东西,这些年来,藏在深山人未识。守着这些宝贝的山民,依然没有摆脱贫困。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他不进行任何人工干预,只组织当地村民采摘散生在涧谷间的野茶,又聘来农大的茶叶专家,指导加工,生产出了香型独特的野生红茶、白茶和黑茶,受到了消费者欢迎。眼下正是野茶开摘的时节,一条条溪涧旁的野茶林里,山民们正在采摘两叶一针的嫩茶芽。坡头岭上一栋栋农舍里,堆放着刚采摘回来的散发着清香的新茶。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叶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⑩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舜皇山的神话传说,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与后文红军为人民幸福生活而不惧艰险的精神相呼应。
B.文章中描写春雨过后溪水窜动蹦跳,虽呈现出不同状态,但总是向前奔流,不断探寻新世界,意蕴丰富。
C.作者写三地皆立老山界碑石之事,并对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具体位置感到遗憾,体现出作者的求真精神。
D.文章中山民之子老唐回乡帮助乡亲脱贫致富的创业思想契合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使文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个游览者的旁观视角来写此次拜会老山界的行程,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文章中景物描写多处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展现出了山野春色浓烈灿烂、山谷溪水奔涌欢腾等春日美景。
C.文章引用陆定一的《老山界》,不仅为老山界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而且为后文写老山界人的新长征路做了铺垫。
D.文章语言风格生动典雅,如“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8.结尾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本文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2022-01-27更新 | 312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微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而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稷、契、皋陶,舜帝时名臣。③龙逄,夏桀的臣子;比干,商纣的臣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B.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C.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D.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11.下列对文中 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古代官署大理寺的简称,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
B.亲戚,指与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指族内有血亲之人,戚指族外有姻亲之人。
C.辞色,言辞和神色。文中指太宗面对大臣奏事时庄重、严肃的言语和态度。
D.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属于重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善于自省,他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
B.魏征做事不留痕迹、远避嫌疑,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唐太宗对此有些不满意,派人责令他以后做事要保留证据。
C.魏征向太宗提出“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的愿望,意在劝谏太宗要与大臣同心,共享尊荣,避免重蹈桀纣覆辙。
D.唐太宗为了知道自己的过错,曾以虞世基逢迎隋炀帝的下场来告诫公卿大臣对待政事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2)苟其君愎而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4.太宗为何对受贿枉法的长孙顺德,不但不治罪,反而还当庭赏赐绢帛?请简要说明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上次分别后,已历数年,山川阻隔,相会不易,流露出思念之苦。
B.颔联“翻疑梦”写出诗人的欣喜、惊奇;“各问年”说明两人年事已高,容易忘事。
C.尾联上句写再次离别的伤痛;下句写与友人举杯劝饮,彼此珍惜、恋恋不舍的情形。
D.此诗先从别离说起,再此次相会,最后才写叙谈和惜别,构思曲折有致。
16.诗歌的颈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022-01-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责任,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远大的志向,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2)《归园田居》描写炊烟渐起、山村景色朦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中许多文质兼美的诗句仍然活在今天的语言里,如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人常以此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022-01-27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来,资本深度介入演艺娱乐产业,加之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饭圈”也逐渐由粉丝自发形成的文娱社群,演变成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但又          的利益圈层。在资本的操控下,演员能否出位已不单纯在于其是否有过硬的作品和技能,还在于其是否有一副好看的皮囊,以及能否在资本的          下构建起一个“吸粉”的人设。

(                 )。2021年6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期望此次行动能够成为清理整顿          的演艺娱乐圈的转机,演艺明星要对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心存敬畏,          ;能够成为全社会重新审视“饭圈”文化的契机,各方要共同携手规范和引导粉丝群体理性追星;能够成为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良机,进而让演艺明星不敢胡作非为。只有这样多管齐下,就能共同推动流量向善,矫正“饭圈”文化理性回归。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鱼龙混杂   鼎力相助   江河日下   高山仰止
B.鱼目混珠   鼎力相助   泥沙俱下   行有所止
C.鱼目混珠   大力支持   江河日下   高山仰止
D.鱼龙混杂   大力支持   泥沙俱下   行有所止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监管部门也对这种畸形的“饭圈”文化引发了高度关注
B.监管部门也高度关注着这种畸形的“饭圈”文化
C.这种畸形的“饭圈”文化,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D.这种引发了监管部门高度关注的畸形“饭圈”文化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共同推动流量向善,矫正“饭圈”文化回归理性。
B.只要这样多管齐下,就能共同推动流量向善,矫正“饭圈”文化回归理性。
C.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共同推动流量向善,矫正“饭圈”文化理性回归。
D.只要这样多管齐下,就能共同推动流量向善,矫正“饭圈”文化理性回归。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生物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把胃液注入其他体腔,发现这些体腔很快就会产生严重的炎症并坏死。这和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关,_____。 盐酸是腐蚀性非常强的液体,胃蛋白酶对各种组织和细胞也有很强的破坏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胃液的消化力那么强,_____? 原来胃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一种称为“细胞保护因子”的物质,正是这些特殊物质的作用,胃才不会消化掉自己。______,它对胃肠道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除了前列腺素外,后来发现胃肠道能分泌许多肽类激素,这些物质除了调节胃肠道各器官的分泌、运动、吸收等功能外,也有细胞保护作用。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0年12月17日1点59分,嫦娥5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5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一场全民共享的“科技盛宴”,人们亲切地称嫦娥5号为“五姑娘”,称月球样品为月球“土”特产,从11月24日出发,到12月17日送达,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引起高度关注,此次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月球采样与封装、月球轨道交汇等多项重大突破,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报道称,某高校在听取在校生对课程设置意见时常常会听到对找工作没有用的课的抱怨,或对找工作有用的课为什么不多开一些、开早一些的疑问:但和已经毕业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交谈时,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无用,而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

与此对应的另一篇报道是: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退而不休,深入边区,转战中学讲鲁迅,怎奈学校不热心、学生不愿听,反而时不时向钱教授请教“如何学好英语”等他们认为更有用的问题。


针对以上现象,班级计划举行讨论会,围绕“有用”与“无用”展开讨论,请你结合实际,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名句名篇默写
3
语言文字应用
4
作文主题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记叙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赠友送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复位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1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20.65压缩语段  简明  概括要点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  哲理·思辨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