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上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期末 2023-08-11 8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革命文学是代表新兴阶级——无产阶级的文学形态,它要求文学写作与整个的新兴阶级政治运动很密切地配合起来,具体地担负起对于新兴阶级解放运动的斗争的任务,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革命文学要为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合法性书写,并参与无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的直接建构。这样的文学思想对文学写作者的身份与态度提出格外的要求:文学家要以革命者的身份,采取介入革命生活的态度,进行文学写作,也就是说,文学叙述必须以革命的话语展开。蒋光慈曾把革命党人与文艺家进行类比,倘若一个从事实际运动的革命党人,当他拿手枪或写宣言的当儿,目的是在于为人类争自由,为被压迫群众求解放,那么我们的文艺者当拿起自己的笔来的时候,就应当认清自己的使命是同这位革命党人的一样。所以,在蒋光慈看来,所谓实际的革命党人与文艺者,不过名义稍有点不同,其实质作用没有什么差异,新作家应是革命的儿子,同时也就是革命的创造者,新作家的使命与一般革命党人所负的使命一样。

革命文学崇尚的风度,崇尚阳刚的美学规范,构成这种规范的审美内容是紧张,是沉重,是革命的坚强,是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这样的审美崇尚在革命文学世界中得到生动而多样的显现。就题材形态而言,革命文学选取的题材都有很强的硬度,总是与火与血的苦难现实相连,远离冲淡平和、牧歌情调的清远之境,这样的境界即使有,也是作为革命生活的背景与陪衬出现。就情感维度而言,革命文学拒绝个人的感伤情绪,弃绝软性的个人情感,代之以刚性的革命情感。在革命文学中,革命者被赋予崇高的气节,他们是力的化身,是坚强的符号,他们能承担来自物质与精神两重压力的损害,而保持压力下的硬汉风度,这类特征在女性革命者形象的身上可以得到更为生动的印证。革命文学追求阳刚的美学风格,是出于一种先在的革命政治理念,这一理念认定:革命力量是坚决的、勇敢的,革命者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可战胜的力量,革命文学的的审美范式的形成正是对这一革命理念的适从。

20世纪的中国革命文学充溢着浪漫的精神气息、浓郁的革命情调、积极乐观的向上情绪,这或许与知识分子的个人气质有关。知识分子天然地具有浪漫的个性,他们对革命的想象和记忆,都充满着浪漫色彩,革命的知识分子作为革命文学的书写者,自然把知识者个人的精神特点带到文学中,但这种个人性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它更多地受制于集团意志和想象模式,革命文学的浪漫性归根到底是政治想象的折射。革命的终极目标既然是未经现实兑现的,那么它就只能作为彼岸性的理想而存在。在此岸的现实革命实践与彼岸的未来革命理想之间,构成一种革命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决定着政治想象的浪漫性。

(摘编自雷世文《论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

材料二:

革命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和运用了新文学,新文学也依凭着社会特殊的需要,获得了空前的地位,这是20世纪中国特殊的国情,也是文学发展的特殊情态。

革命是文学不可回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资源,五四新文学的发轫来自中国社会物质革命、政治革命失败后的转向。曾经是五四运动骨干的傅斯年在《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一文中说:物质的革命失败了,政治的革命失败了,现在有思想革命的萌芽了。革命是文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改造催生了新的思想,新的思想促进文学的更新。应该说中国自古就没有纯文学,从来没有离开社会发展的文学和离开社会变革的文学。文学的确表现了每个作家的审美趣味和独立思想,但同时更是历史演变、社会变革影响下的结果。大部分的革命文学作家是把文学作为思想观念表达的渠道,本身带有主观追求和一定的意识形态。革命文学作家也从未彻底完成对纯文学性的坚守。即便像鲁迅也曾说过文学是余裕的产物,但在《呐喊:自序》中也认为革命文学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可以用于改造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审美的,但绝不纯粹是审美的,文学蕴含的思想赋予了文学更高的追求,赋予了现代作家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深切的文化情怀。

文学与革命的互渗关系,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生态。文学与革命的互渗,并非简单地指文学产生的环境背景与创作内容,也并非革命对文学产生了现实的要求,而在于文学具有革命的本质。从五四开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现代化也历经了百年的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更是实现了百年的发展。文学、社会、政治革命始终交互渗透、同步发展,共同形成了20世纪的中国经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关头,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关系。

(摘编白《文学的革命与革命的文学》)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前还是之后,革命文学都应担负起一定的任务。
B.依照材料一的观点,在创作革命文学时,文学家的文学叙述离不开革命的话语。
C.中国的革命文学从20世纪上半叶以来一直具有空前的地位,呈现出特殊的情态。
D.革命是文学不可回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资源,能够推动文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蒋光慈的观点,革命文学新作家是“革命的儿子”,与一般革命党人的使命不同。
B.20世纪的中国革命文学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是因为知识分子个人天然的浪漫。
C.革命文学作家把文学作为思想观念表达的渠道,从而带有主观追求和一定意识形态。
D.文学、社会、政治革命始终交互渗透、同步发展,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启示之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革命文学”特征的一项是(     
A.曹雪芹《红楼梦》B.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C.杜鹏程《保卫延安》D.费孝通《乡土中国》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二中画横线部分的观点。
5.二十一世纪的作家,如何学习20世纪中国革命文学创作者的经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谏

麦浪闻莺

那天午后,我是被府中一浪盖过一浪的吵闹声给惊醒的。

我很恼火,同时也深感意外。我,荀息,晋国的上大夫自入仕以来,一直秉承尽忠王事之志,展平生所学,夙夜为大王参赞军机,伴君东征西讨,使得大晋在十数年间尽灭骊、耿、霍、魏、狄戎等周边小国。后来,我又复献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用了五年时间,灭掉了强敌虞和虢,这就是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始末,从而使我大晋岿然屹立在纷乱的春秋时代。当然,我在追随大王成就宏图霸业之时,身心日益疲惫,年老体衰。特别是长年征战烙在我肌体内的刀伤箭疼,一到雨季就会发作,令我苦不堪言。为此,我不得不向大王告假,想颐养一些时日。

为给自己营造一个清静的休养环境,我特地奏请大王恩准,在府门外挂了块谢绝拜访的牌子,并严令侍卫把守。

然而,这天午后,看来我是无论如何也小寐不成了,因为我的侍卫惊慌失措地跑进来禀告说:右将军毕万他们,已持剑闯进客厅了!

我素知,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曾追随大王出征灭过霍、魏和耿三国。凯旋后,大王便将魏地赐给了他。此时,他不待在封地,怎么还会带着人闯进我的府第呢?难道,他想谋反,并诛杀于我?

为此,我当即披衣而起,拖着病躯拄着竹杖出来质问毕万说:将军意欲何为?

没想到,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并抽出佩剑横在自己的颈脖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大晋哪!不然,我就死在您面前……其他大臣也全都呼啦啦地跪下来,如丧考妣般号啕大哭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我大晋哪,呜呜呜。

我一时惊愕万分,便踉跄着挽起了毕万,请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事情经过——

也就是在公元前672年的九月间,大王晋献公率大军攻打骊戎国,不仅将骊戎的众多城池纳入我大晋版图,也将一对妩媚娇艳的姊妹花揽入了怀中——也就是骊戎国的第一美人骊姬和她的妹妹骊紫。大王自此如获至宝,对这对姐妹花宠爱有加,遂成天沉迷于酒色,不谋朝政,不圈进取。这还不算,大王为进一步获得美人欢心,竟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令强征十数万青壮年劳力,花费银粮无数,意欲修筑两座九层高台,以供与两位爱妃歌舞游宴。

难道,就没有一个大臣劝阻么?我恼怒至极,即便大王为政有失,我们做臣子的,可要劝阻哇!

当然有,毕万擦拭着眼泪说,前四日,左将军赵夙入殿进谏,被大王厉声斥责逐出;前三日,里克大人进殿劝谏,被大王廷杖四十逐出;今日朝会时,大王竟令刀斧手将魏御史斩于宫门外……

嗬,那,那右将军你,为什么不上殿进谏呢?我立时感到一阵眩晕。天啦,大王这是怎么了?我愣了愣,强按着胸中的愤懑白了毕万一眼说:将军乃大王的心腹爱将,明知事态的是非曲直严重,不尽臣责以正君听,倒要横颈自刎于我堂前,是何居心呢?

毕万瞬时涨红了脸,一边呜咽一边辩解道:我只是个冲锋陷阵的将军哪,怎能提剑上殿进谏﹖再说,大王已将魏御史立斩于宫前……

我顿时悲愤难抑,顺势推搡了毕万一把说:我等既为人臣,无论是为君王计,还是为天下安,均应耿言直谏,匡正大王的过失,怎能趋利以避之?我这就进宫去。

晋王宫前,旌旗猎猎。抬望眼,但见王旗杆上,一颗长发飘飘的头颅,正迎风翻滚。可怜的魏御史啊!我猛地咳嗽起来,心在滴血,便顿了顿手中的竹杖,佝偻着腰身疾步拾级而上。

此时,大王正在欢悦地饮酒。他见我大步上前,便颔首对我说;荀大夫别来无恙?爱卿不在府中静养,怎的就进宫了呢?接着,他突然断喝道:若是再为筑高台扬国威之事而来,寡人必斩其首,啖其血!

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我就拱手说;大王,这些天,老臣在家静养时,练就了一个小把戏,就是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且纹丝不动,今特来献之。

大王的脸一时阴晴不定起来。少顷,他就说:那爱卿可以一试。我放下竹杖,盘腿坐下。先一一摆好12个棋子,然后再往棋子上一个个放鸡蛋。

骊姬和骊紫先是掩嘴惊呼起来说:哟,荀大夫,小心哪!

大王也随之惊呼说:小心小心,危险哪!

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鸡蛋,缓缓地站起身,复又跪倒在地说:大王啊,棋上累卵可重来,大厦将倾难收哇!君不见,我大晋本就地贫民瘠,近年来开疆拓土,更是耗费甚巨。现如今十数万人筑高台,来年谁来种地交粮呢?还有,秦楚齐燕等强敌一直环伺周边,只待我大晋一朝内乱。您说,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儿吗?

大王听了,顿时吓白了脸,对我长揖到地说:寡人即刻下诏,停筑九龙台就是。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追忆了自己在晋十数年的光辉事迹,协助晋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勾勒出他忠心为国又机智过人的形象。
B.“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表现了其人虽然忧心国事但性格懦弱,故不敢去进谏,只能求助荀息。
C.在荀息进谏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因此遭到迫害,但并未阻止他劝阻君主的决心,衬托出荀息的忠君不二,大义凛然。
D.“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表明荀息在听到晋君的呵斥后更为寒心,同时也越发冷静继而采取了更委婉的劝谏方式。
7.文中对数位大臣因劝谏而下场凄惨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间的推进,劝谏的大臣结局越发悲惨,反映出晋君的脾气越发暴躁。
B.大臣们前赴后继地劝诫君主,正是他们忠君爱国的体现。
C.对旗杆上魏御史头颅的特写,说明荀息有感于谏臣的死亡,对晋君充满了仇恨。
D.以大臣之忠心与君王之残暴作对比,突出了对于君主劳民伤财、残害忠良的批判之意。
8.在传统的史传作品中,为了凸显记叙的真实客观,叙述者多藏匿于文本之外,但此篇小说却以“我”的口吻徐徐道来,你认为这种写法有何妙处?
9.同样是规劝他人做自己不乐意的事情,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能言善辩的薛宝钗曾两次劝贾宝玉读书,都无一例外失败了﹔而在此篇小说中,荀息却在多位大臣劝谏失败的情况下,成功说服了晋君,试分析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市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傀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宝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石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注:①镘:抹子,粉刷墙壁的工具。
10.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之乱,人为兵                                        发:征集,征调
B.而其屋食之当焉                                        归:归还
C.其所以自也博                                               奉:供养
D.故余为之传而自                                        鉴:借鉴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B.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C.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D.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介绍了粉刷匠王承福的身世和人品,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风采,文章构思巧妙,语言委婉含蓄。
B.王承福觉得人们只要量才度力,安守本分,选择力所能及的职业并脚踏实地地工作,就能做到问心无愧。
C.作者认为,许多富贵人家日益破落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自食其力,王承福不愿意娶妻生子,也是这个原因。
D.本文和柳宗元的《种树郭驼橐传》一样,同是为底层的劳动者写的传记,同样寄托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2)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14.结合文本,概括王承福“以圬为业”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谭用之,唐末五代诗人,善为诗,而官不达。②刘琨:晋朝人,少怀壮志,与祖逖相互激励,常闻鸡鸣而起来舞剑,准备为国家作一番事业。③芙蓉国:湖南省内因广种木芙蓉,故有芙蓉国之称。④薜荔:又名木莲,一种常绿蔓生植物,多生于田间野间。古人把它看作是香草。⑤橘柚:这两种水果都盛产于南方,在秋冬成熟。⑥王孙:本意是贵族子弟,有时也指隐士,这里是作者自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不但形象地描绘出暴雨将至之时的那种阴云密布的景色,而且照应标题中的“遇雨”。
B.颔联转入描写湘江的秋雨景色,此联既对仗工整,又运用比喻,将美丽的湖南比作是芙蓉。
C.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见湖南省盛产橘柚的情景,不禁触景生情;再用“王孙”自比,耐人寻味。
D.最后两句写诗人与打渔人相见,打渔人却不与诗人说一句话,自顾自地吹着长笛回岛去了。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