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一 期中 2023-06-25 3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革命文学是代表新兴阶级——无产阶级的文学形态,它要求文学写作与整个的新兴阶级政治运动很密切地配合起来,具体地担负起对于新兴阶级解放运动的斗争的任务,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革命文学要为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合法性书写,并参与无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的直接建构。这样的文学思想对文学写作者的身份与态度提出格外的要求:文学家要以革命者的身份,采取介入革命生活的态度,进行文学写作,也就是说,文学叙述必须以革命的话语展开。蒋光慈曾把革命党人与文艺家进行类比,倘若一个从事实际运动的革命党人,当他拿手枪或写宣言的当儿,目的是在于为人类争自由,为被压迫群众求解放,那么我们的文艺者当拿起自己的笔来的时候,就应当认清自己的使命是同这位革命党人的一样。所以,在蒋光慈看来,所谓实际的革命党人与文艺者,不过名义稍有点不同,其实质作用没有什么差异,新作家应是革命的儿子,同时也就是革命的创造者,新作家的使命与一般革命党人所负的使命一样。

革命文学崇尚的风度,崇尚阳刚的美学规范,构成这种规范的审美内容是紧张,是沉重,是革命的坚强,是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这样的审美崇尚在革命文学世界中得到生动而多样的显现。就题材形态而言,革命文学选取的题材都有很强的硬度,总是与火与血的苦难现实相连,远离冲淡平和、牧歌情调的清远之境,这样的境界即使有,也是作为革命生活的背景与陪衬出现。就情感维度而言,革命文学拒绝个人的感伤情绪,弃绝软性的个人情感,代之以刚性的革命情感。在革命文学中,革命者被赋予崇高的气节,他们是力的化身,是坚强的符号,他们能承担来自物质与精神两重压力的损害,而保持压力下的硬汉风度,这类特征在女性革命者形象的身上可以得到更为生动的印证。革命文学追求阳刚的美学风格,是出于一种先在的革命政治理念,这一理念认定:革命力量是坚决的、勇敢的,革命者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可战胜的力量,革命文学的的审美范式的形成正是对这一革命理念的适从。

20世纪的中国革命文学充溢着浪漫的精神气息、浓郁的革命情调、积极乐观的向上情绪,这或许与知识分子的个人气质有关。知识分子天然地具有浪漫的个性,他们对革命的想象和记忆,都充满着浪漫色彩,革命的知识分子作为革命文学的书写者,自然把知识者个人的精神特点带到文学中,但这种个人性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它更多地受制于集团意志和想象模式,革命文学的浪漫性归根到底是政治想象的折射。革命的终极目标既然是未经现实兑现的,那么它就只能作为彼岸性的理想而存在。在此岸的现实革命实践与彼岸的未来革命理想之间,构成一种革命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决定着政治想象的浪漫性。

(摘编自雷世文《论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

材料二:

革命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和运用了新文学,新文学也依凭着社会特殊的需要,获得了空前的地位,这是20世纪中国特殊的国情,也是文学发展的特殊情态。

革命是文学不可回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资源,五四新文学的发轫来自中国社会物质革命、政治革命失败后的转向。曾经是五四运动骨干的傅斯年在《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一文中说:物质的革命失败了,政治的革命失败了,现在有思想革命的萌芽了。革命是文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改造催生了新的思想,新的思想促进文学的更新。应该说中国自古就没有纯文学,从来没有离开社会发展的文学和离开社会变革的文学。文学的确表现了每个作家的审美趣味和独立思想,但同时更是历史演变、社会变革影响下的结果。大部分的革命文学作家是把文学作为思想观念表达的渠道,本身带有主观追求和一定的意识形态。革命文学作家也从未彻底完成对纯文学性的坚守。即便像鲁迅也曾说过文学是余裕的产物,但在《呐喊:自序》中也认为革命文学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可以用于改造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审美的,但绝不纯粹是审美的,文学蕴含的思想赋予了文学更高的追求,赋予了现代作家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深切的文化情怀。

文学与革命的互渗关系,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生态。文学与革命的互渗,并非简单地指文学产生的环境背景与创作内容,也并非革命对文学产生了现实的要求,而在于文学具有革命的本质。从五四开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现代化也历经了百年的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更是实现了百年的发展。文学、社会、政治革命始终交互渗透、同步发展,共同形成了20世纪的中国经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关头,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关系。

(摘编白《文学的革命与革命的文学》)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前还是之后,革命文学都应担负起一定的任务。
B.依照材料一的观点,在创作革命文学时,文学家的文学叙述离不开革命的话语。
C.中国的革命文学从20世纪上半叶以来一直具有空前的地位,呈现出特殊的情态。
D.革命是文学不可回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资源,能够推动文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蒋光慈的观点,革命文学新作家是“革命的儿子”,与一般革命党人的使命不同。
B.20世纪的中国革命文学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是因为知识分子个人天然的浪漫。
C.革命文学作家把文学作为思想观念表达的渠道,从而带有主观追求和一定意识形态。
D.文学、社会、政治革命始终交互渗透、同步发展,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启示之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革命文学”特征的一项是(     
A.曹雪芹《红楼梦》B.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C.杜鹏程《保卫延安》D.费孝通《乡土中国》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二中画横线部分的观点。
5.二十一世纪的作家,如何学习20世纪中国革命文学创作者的经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庇”“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⑩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⑬那年去贵州,走到从江县的月亮山,遇一苗寨,叫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你才醒悟了森林的字,那真是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难以落脚。

⑭恐怕再没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树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发髻,象征山上的树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树皮。树,是岜沙人的神。他们尊崇树的能量和美德。在岜沙,凡重大活动和节庆仪式皆在林中进行,祈愿、盟誓、婚约的证人是大树,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树倾诉。按俗约,盗木者除了退赃,还要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求族人谅恕。

⑮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裁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

⑯他们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诞生,森林里消失。

我们都认得哪棵树是自己的祖先。岜沙人说。

⑱有一棵树,将陪伴一个人出生、长大,直至死去。除了葱茏,生命在世间不落任何痕迹。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

⑲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引用《诗经》,表明人与树的不解之缘历史悠久,舍前栽种桑、梓承载着父辈美好的期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对树的崇敬。
B.回忆祖宅的枣树,枣树见证了一辈又一辈人的成长,默默荫泽家族的生息繁衍。树根植的不仅是童年记忆,更是终身无解的淡淡乡愁。
C.引入江南关于香樟树的传说:在南方香樟树伴随着女子从出生到出嫁,最后作为妆奁终身相伴,寄寓着父辈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
D.文中表达了对当今人与树、人与自然失去了传统的亲密关系的忧思,他认为要把个人的成长、命运和树、和大自然如过去般联系起来。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传说,引用民谣,引用民俗,既阐明了树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又使得文章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文化内涵。
B.女儿待字闺中对香樟树的感情使用叠音词“窸窸窣窣”来表现,生动、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
C.“树,在马路上流浪”,运用拟人,写出了树的居无定所,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与树的隔阂疏离,表达了无言的哀痛。
D.对树与人的关系今昔对比,使文章的主旨从对树人关系的赞美,深入到对现代生活方式尤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8.请结合文章分析划线句“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这句话的含义。
9.作者写贵州岜沙苗寨的经历富有深意,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匠心。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三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十一月中,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羽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文本二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B.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C.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D.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谥号,一般是指开国皇帝。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质的概括,按性质分表扬、批评、同情三类。“高祖”属于表扬类。
B.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秦朝施行郡县制,没有分封诸侯王。而文中“诸侯”是指秦末项羽灭秦入关,借怀王之名,分封的十八路诸侯。
C.函谷关,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中,深险如西,古称函谷。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的雄关要塞。
D.缟素,缟指白色精细的生绢,素指未经染色的生绢,均可引申为白色。因此,在古代有时会使用“缟素”指称白色的丧服。而选文中的“缟素”则比喻质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出身于沛郡丰邑县中阳里的普通人家,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幸目睹了秦始皇出行,不觉显露出他内心对秦始皇的仰慕之情。
B.在抗秦的各路诸侯中,刘邦的军队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向其投降。一些将领主张杀了子婴,刘邦没有同意,认为杀子婴不吉利。
C.项羽听说刘邦率先平定了关中,非常生气,又听说他已在关中称王,更为恼怒,决定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犒劳百万之师,一举歼灭他。
D.刘邦进入秦宫之后,被华丽的宫室、无数的珍宝和宫女的美色所吸引,想住在秦宫开始享乐的生活,属下樊哙劝他离开,他一开始不肯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14.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刘邦的“美”与“恶”。
2023-04-13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用“____________”语句,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动人景象。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从总体上描写了金陵山川开阔高远的景象,为后面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3)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水”这个意象来表现时光流逝,如“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