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0 题号:185671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庇”“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⑩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⑬那年去贵州,走到从江县的月亮山,遇一苗寨,叫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你才醒悟了森林的字,那真是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难以落脚。

⑭恐怕再没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树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发髻,象征山上的树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树皮。树,是岜沙人的神。他们尊崇树的能量和美德。在岜沙,凡重大活动和节庆仪式皆在林中进行,祈愿、盟誓、婚约的证人是大树,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树倾诉。按俗约,盗木者除了退赃,还要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求族人谅恕。

⑮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裁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

⑯他们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诞生,森林里消失。

我们都认得哪棵树是自己的祖先。岜沙人说。

⑱有一棵树,将陪伴一个人出生、长大,直至死去。除了葱茏,生命在世间不落任何痕迹。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

⑲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引用《诗经》,表明人与树的不解之缘历史悠久,舍前栽种桑、梓承载着父辈美好的期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对树的崇敬。
B.回忆祖宅的枣树,枣树见证了一辈又一辈人的成长,默默荫泽家族的生息繁衍。树根植的不仅是童年记忆,更是终身无解的淡淡乡愁。
C.引入江南关于香樟树的传说:在南方香樟树伴随着女子从出生到出嫁,最后作为妆奁终身相伴,寄寓着父辈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
D.文中表达了对当今人与树、人与自然失去了传统的亲密关系的忧思,他认为要把个人的成长、命运和树、和大自然如过去般联系起来。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传说,引用民谣,引用民俗,既阐明了树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又使得文章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文化内涵。
B.女儿待字闺中对香樟树的感情使用叠音词“窸窸窣窣”来表现,生动、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
C.“树,在马路上流浪”,运用拟人,写出了树的居无定所,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与树的隔阂疏离,表达了无言的哀痛。
D.对树与人的关系今昔对比,使文章的主旨从对树人关系的赞美,深入到对现代生活方式尤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3.请结合文章分析划线句“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这句话的含义。
4.作者写贵州岜沙苗寨的经历富有深意,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匠心。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梵高的坟茔

范曾

①冬天的巴黎,寒风料峭。我们驱车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梵高的遗踪。

②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了一次壮烈的抗议。

③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要丰腴清丽的模特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妩媚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的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④梵高死了很多年已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一千七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⑤ 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堆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堪告慰于梵高九泉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不仅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1.梵高自杀身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根据第②段用简练的语言分两条概括(每条不超过8个字)
2.在第③段中,作者提到罗丹和莫提格里昂尼这两位艺术大师时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提炼,分两条概括
3.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③段,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答:①取材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达的情感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绘画的技巧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③段说“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术学就必须修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的画风填补了美术史的空白,开辟了色彩学和美术学的新领域。
B.第⑤段说“堪告慰于梵高九泉之灵的,不是拍卖的呼啸,而是一束束鲜花,就在坟茔的四周。”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
C.梵高死后的荣耀说明真正的艺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象好酒一样,存放越久,味道越醇。
D.梵高用自裁的方式来抗击命运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真情却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无尽的启示。
E.文章最后提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使是伟大的艺术家,身前的荣耀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等待他的往往是死后的寂寞。
2020-05-07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1)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2)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3)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4)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5)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6)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7)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8)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9)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直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的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10)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11)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12)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金灿灿的苞谷做背景,映衬着主人也发出金灿灿的光。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两把硕大的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13)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14)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15)她在守望, 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1.对全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章以作者探访山村的行踪为线索,采用了“移步换景”的记游手法,我们随着作者的步伐浏览了这个村庄。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写景状物淡而有味。
B.“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群”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繁华喧嚣,表达作者想暂时逃离这喧嚣的城市的愿望。
C.第7-9段写村庄的各种景象和自己感受,是希望人们对美丽村庄行将消失给予关注。
D.本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山村行将消失的痛惜之情。
2.文中第3段对溪水的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从全文看,题目“孤独的守望”包含了哪些含意?
2019-07-12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①雨季来临前,我们照例去楼顶检查一下避雷针。

②同行的有一位专业人员。他指着避雷针的针尖部分对我们说:“你们看,这避雷针上有多么明显的引雷痕迹啊!这说明在去年的雨季它很尽职地工作,多次将本可能击中这栋高楼的雷电吸引到导体棒上,再经由导线导入大地,从而使这栋高楼免遭雷击。”听他这样一讲,我们不由肃然起敬,围着那枚不起眼的避雷针饶有兴味地观赏起来。

③我看着那细细的针体,怎么也不敢相信它曾引走过那么多可怕的雷电。如果它有知,那么,它在履行自己职责的时候是惊惶的呢还是从容的呢?在闪电鞭笞天地、炸雷横扫乾坤的一刻,人与鸟与兽,能逃匿的都逃匿了,只有这小小的避雷针只身站在高处,招手吸引雷电,在遭到命定的电灼雷击之后,依然挺立着,安然迎接属于自己的阳光。

④我让视线移开了一些,一低头,居然发现避雷针旁水泥楼顶的缝隙里长着一棵不知名的小草,而那小草上,赫然开着一朵淡黄色的小花!我俯身仔细端详那小花,发现它是复瓣的,蕊小得几乎看不见。与它对视的瞬间,我突然就微笑了。我想,这个画面可真富有禅意啊!它在这个初夏的黄昏撞上了我的心怀,要指望我用怎样的智慧去解读它呢?

⑤我得说,面对这个美好的画面我有一些自愧。如果把我的肉身比喻成一座建筑,我又何尝不需要一枚神奇的避雷针呢?我的雨季均衡地分布在四季,电闪雷鸣是我人生气象的常态。似乎想都没有想过要避雷,“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歌里不就这么唱的吗?雷电袭来,就豁命地迎上去,痛了,伤了,哭了,忍了,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或者说,一直以为用血肉去亲吻剑锋是一种速不掉的宿命。每次检点伤痕,都生出怨艾与哀怜——怨艾命运,哀怜自我。肉身被摧毁了一万次,每次都是抓住一根稻草挣扎着侥幸选生……

⑥从今天开始,可不可以试着为自己安装一枚避雷针?不以硬碰硬,也不闪避逃遁,雷电袭来,就巧妙地将它引入广袤的大地,只把闪电看成一次心动,只把雷鸣看成一句表白,巧妙地,将扫荡整个生命的惊悚与战栗置换成针尖那么大的一丁点痛苦;最重要的是,在雷电呼啸着经过的地方,还要竭力雕琢出一朵惊世的小花,越是与苦难比邻,越有心思扮美素淡的光阴,借一朵随时可能凋零的微笑告诉世界:爱与宁静,曾经来过。

⑦我愿,从所有的过往岁月中抽出一根灵透的金属之丝,以境界为砧,以胸襟为锤,淬以智慧之火,精心打造我生命的避雷针;还要提了感恩的喷壶,每日浇灌那一颗遗落在水泥齿缝间的种子,直到看它开出惊世的花朵……

(选自《散文》,张丽钧/文)

1.说说文中“避雷针”的含义。
2.仔细品读第④段,说说加点的“禅意”的含义。
3.用文中的一句话,给文章拟个标题。
4.试从文章的立意、构思、语言中选择一点赏析此文。(字数150字左右)
2019-09-23更新 | 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