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吉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期末 2023-04-24 3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经济活动和流动范围不断扩展与现代社会分工体系的不断细化,使得陌生人社会的边界逐渐扩展,更多的人成为彼此陌生的人,城市化进程催生了陌生人社会。目前学术界流行的中国陌生人社会的理论更多源自经典社会学家的观察和思考,缺少对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衔接的讨论,我们无法从中获得关于城市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机制,更无法在宏观层面观察一个社会如何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

中国的陌生人社会理论须建立在中国的经验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首先,陌生人的流动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或一个普遍特征,但中国社会的流动是有序的。有序的流动所形塑的社会也是有序的陌生人社会。例如,得益于大数据和信息管理技术,人口流动规模和方向的数据都是可掌握的;借力于乡村振兴的发展,很多流动在城市中的人在回归乡村;同时,城市社区治理力度也不断加强,社区内的互动增进了居民间的互动。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较大力度的网络社会治理,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不仅增加了原有的社会联系,还扩展了陌生人之间的关联,从而增进了他们的关系强度。理性和效率原则、有序的信息传递和人口流动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从而呈现了有序的陌生人社会景观。例如,基于地缘、血缘等建立起来的关系并不会被时空间隔所阻断,也不会被彻底遗忘,而经济的、政治的等行为动机会增强,但也不会完全替代既有的关系牵绊。

其次,陌生人社会源于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但巨大规模人口的分工社会塑造的是有规范的陌生人社会。借助于人口红利和庞大劳动力市场,中国社会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保障。社会分工让个体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分工体系之中,个体在分工体系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而又紧密相连。契约、法律是社会分工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例如,区域间的分工合作促进了相同规范的运行,市场规则等在很多地方都保持一致。即便一个陌生人进入完全陌生的城市或乡村,大家往往也都遵守相同的规范。这就避免了因规范差异引起冲突和矛盾,也避免了个体的社会困境。就此而言,有规范的陌生人社会是充分保障就业社会的独特产物,当然,也是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入治理的结果。

(节选自马吟秋、刘佩峰《探索陌生人社会的秩序与规范》)

材料三:

当我们摒弃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的对立框架,从多维度的熟人社会出发,或可为我国当下的社区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在学者们的使用过程中,共同体概念逐渐脱离地域的束缚,成为一个描述人们之间紧密团结的概念,而社区逐渐被政府用作了治理的单元,更多地成为了一个地域和治理的概念。当前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矛盾在于,研究者多执着于以地域为基础,培养出共同体,但是所运用的治理方式却是自上而下的。有时可能因为一地居民有相似的需求或者利益而呈现出一些类似于共同体的特点,但很难形成真正内生性的组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项目居民参与性低,缺乏持续性的原因。即便真正地培养出具备一定自下而上生长力的共同体,也与地域特征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很难推广。摆脱了这种思维框架的束缚,就无须执着于在陌生环境中培养熟人社会,而是在熟人社会的传统下寻找治理遗产,根据不同维度的熟人团体,匹配不同的治理结构。

(节选自刘怡然《突破熟人—陌生人模式:基层治理新探索》)

1.下列对“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比较,梳理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空间的关系熟人社会囿于地域
陌生人社会在不同的区域间流动
B人际关系的形成熟人社会因地缘、血缘等而结成
陌生人社会为完成任务而结成
C主要的社会规则熟人社会人情、礼俗
陌生人社会法律、契约、规范
D社会规则规范产生的原因熟人社会彼此熟悉
陌生人社会社会合作

A.AB.BC.CD.D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人口不管是从乡村向城市流动,还是城市向乡村流动,在大数据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帮助下,其规模和方向都是可掌握的。
B.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度,以致使理性和效率原则为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进而有助于建立有序的陌生人社会。
C.有规范的陌生人社会依赖于契约、法律等的有效保障,而巨大的人口红利、充分的就业保障和广泛而深入的社会治理也不可或缺。
D.区域间的分工合作促进了相同规范的运行,这些规范能帮助遵守者,包括遵守规范的陌生人,避免个体的社会困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费孝通认为,熟人社会的“打招呼”已成了现代社会的阻碍,熟人社会势必会为现代的陌生人社会取代。
B.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源于经典社会学家的中国陌生人社会的理论并非建立在经验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存在着不足。
C.材料三指出,解决我国当下的社区治理矛盾的破局之道在于从多维度的熟人社会出发,采取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
D.根据三则材料可以断定,在中国,陌生人社会晚于熟人社会成型,而熟人社会的特征,在农村比在城市更容易保存。
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关涉“陌生人社会”,二者论述角度和侧重点有何不同?
5.某大型社区是外来人员集聚地,主要居住者为来自彼此临近的乡县的外来务工人员,如果你是社区工作者,学习了上面的材料,针对减少社区矛盾、改善社区管理,可以提出哪些建议?请简要陈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

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五十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一口风水缸,你要硬……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往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礼,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礼金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要不算了……不行!这缸非砸不可,不然,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嘴地把石头举起,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破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精炼而含蓄地叙述流传千古的司马光幼年砸缸救人的故事,引出下文司马光中老年再一次砸(另一种)缸的故事。
B.送缸者是翰林学士王拱辰,作者借此人暗示了世道变迁,人心不古,他从一个诚信正直之士变成了一个阿谀之徒。
C.管家是一个次要人物,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代表着官场中利欲熏心的势利人物,从他千方百计阻挠砸缸即可看出。
D.小说结尾“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又有力地表现主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心理描写比较突出,如“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不行!这缸非砸不可……”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B.小说的语言精炼而略带含蓄,如写王拱辰修建豪宅以示其腐化堕落,以高太后辅佐朝政暗含司马光将被重用,几笔带过,举重若轻。
C.小说处理细节精于雕琢,意味深远,例如“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相公”既可指读书人,又可泛指官吏、特指宰相,一语双关,耐人细品。
D.那一口大缸“重如泰山”“石头反弹”富有象征意味,暗寓趋炎附势者顽固难描,而司马光坚决砸缸则显示出他与趋炎附势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8.小说塑造司马光的人物形象,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9.小说写司马光中老年时的再一次砸缸,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得出现。请分析小说中这一延宕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市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傀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宝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石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注:①镘:抹子,粉刷墙壁的工具。
10.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之乱,人为兵                                        发:征集,征调
B.而其屋食之当焉                                        归:归还
C.其所以自也博                                               奉:供养
D.故余为之传而自                                        鉴:借鉴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B.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C.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D.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介绍了粉刷匠王承福的身世和人品,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风采,文章构思巧妙,语言委婉含蓄。
B.王承福觉得人们只要量才度力,安守本分,选择力所能及的职业并脚踏实地地工作,就能做到问心无愧。
C.作者认为,许多富贵人家日益破落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自食其力,王承福不愿意娶妻生子,也是这个原因。
D.本文和柳宗元的《种树郭驼橐传》一样,同是为底层的劳动者写的传记,同样寄托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2)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14.结合文本,概括王承福“以圬为业”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

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注]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注]交游:朋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选取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杨柳,写水池边的柳枝依依,柳树旁的人靠着门欣赏春天的美景。
B.第二联写飞舞的蝴蝶,飘落的花瓣、掠水而过的燕子,与第一联一起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图。
C.第四联“倚杖对斜晖”,写诗人伫立在夕阳下,看着落日的余晖,以景语作结,言有尽,意无穷。
D.全诗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前面的风格明快,后四句风格有所改变,略显伤感。
16.第三联写“方惊笑语稀”,诗人为什么“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