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吉林 高二 期末 2023-03-06 11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小说情节的理论广为流行的是,情节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其实,这并不符合现代小说的实际情况,因为小说有的没有开端,有的没有高潮,有的没有结局。19世纪下半叶,以契诃夫、莫泊桑和都德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家就已经废弃了全过程式的情节,代之以生活的横截面结构。这种结构不追求传记式的连续性叙述模式,而是从生活中截取一个侧面来表现主题。比如《项链》,主人公知道了耗费十年辛劳的项链是假的,小说就到此为止了。按照传统的小说模式,结尾应该是把真项链拿回来以弥补马蒂尔德的青春耗损。但是,小说却不了了之。胡适把这种现象比喻为树身的横截面,这在五四时期新锐小说家那里几乎已经成为共识。鲁迅有时走得更远,他的《狂人日记》几乎废除了情节。而《孔乙己》则把孔乙己之所以成为孔乙己的故事全都放在背景的交代中,只写了酒店里的三个场景,写到第二个场景时孔乙己还没有出场。

小说不追求有头有尾、环环紧扣的全过程情节模式,但也并非可以随意设置情节。英国作家福斯特就指出小说情节与故事有区别。比如:国王死了,然后王后死了——这是故事,不是情节。情节,必须有一个因果关系:国王死了,王后因悲痛过度而死。但是,用这样的理论解读小说也行不通,因为因果关系多种多样,可能是一种符合科学的关系:一个人死了,因为他得了癌症。这种因果关系也不是情节,情节的因果是非理性的、非实用的。好的情节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因果关系,是由情感决定的。从理论上来说,就是审美情感要超越实用价值。

有了情感的因果关系,还没有深入小说的特征,为什么呢?因为一些奸情凶杀案,也是情感的因果关系,但那是真人真事,所揭示的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实用性质的,即便有情感成分,深度也是有限的。小说不满足于真人真事的因果关系,其目的是超越实用价值,深挖人心灵深层的奥秘,所以小说情节中的因果关系,有的时候甚至是超现实的、荒诞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过突变对转。什么叫突变?就是突然打破常规。什么叫对转?就是事情向相反方向变化。其实,情节的突转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轨,使他们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境界。这个新境界可称为第二环境,人物在常规环境中隐藏得很深的心灵奥秘在第二环境中很容易暴露出来,这隐藏的心灵奥秘可称为第二心态。托尔斯泰在写《复活》的时候,遵循的就是这样的原则。《复活》一开头,陪审员聂赫留朵夫公爵道貌岸然地坐在那里,突然发现,那个被控告谋杀嫖客的妓女,居然就是当年与自己发生关系的女仆,因为怀孕而被逐,流离转徙最终沦为妓女,又被诬告谋杀。这就突然把他打入了第二环境,产生了第二心态。他觉得自己才是罪人,于是决心去拯救她。

第二心态是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的,然而小说写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物,而是几个人物。几个人物在特定情境中从相同的心态变成另外一种心态,有三种可能:一是完全相同;二是完全不同;三是不完全相同,即本来处于同一情感状态的人物,发生了情感错位。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完全相同的,在一切情境中人物都心心相印,不像是小说,倒像是浪漫的诗歌;完全不同的,凡事都针锋相对,也令人想起红色文学中写阶级斗争公式化、写人物简单化的方式;而那些发生情感错位的往往才会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都是被打出了生活常轨的。妖怪很多,都被他们消灭了,并且连名字好像也一起被消灭了。因为在打的过程中,师徒四人的情感状态没有发生错位:都是同心同德,一往无前。这就不是好的情节。但是,有一个妖怪——白骨精,却绝对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她一出现,师徒四人的情感瞬间发生了错位。猪八戒的情感越出常轨了:潜在的性意识非常强烈、非常坦率地表露出来,与唐僧、孙悟空的情感发生了错位,而且幅度很大。在他的挑拨之下,孙悟空被唐僧驱逐,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情感的错位,让平时同心同德的人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发生了变化,三打白骨精之所以成为经典,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在设计巧妙的情节中,人变得不一样了,有个性了。错位的幅度越大,情节就越生动,人物就越有个性。

打出常轨的效果固然是暴露人物深层心理,但是深层心理的最佳表现却是使在同一情感结构中的人物情感产生错位,而正是情感的错位,又激发出心灵更深层的奥秘,从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摘编自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契诃夫等短篇小说家,在19世纪下半叶就以非连续性叙述模式的“生活的横截面”结构进行创作。
B.五四时期的新锐小说家都喜欢采用“生活的横截面”的小说结构,鲁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C.情节与故事的区别在于,情节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因果关系,其审美情感要超越实用价值。
D.《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被打出生活常轨后,情感发生错位,暴露出心灵的奥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所有小说都采用“全过程式”的情节模式,所以传统小说理论需要更新。
B.虽然小说《项链》的结尾不了了之,但却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
C.一个人因得癌症而去世,不能算是小说的情节,因为它是一种理性的因果关系。
D.《西游记》中情节的因果关系是超现实的、荒诞的,这是它成为经典的关键所在。
3.下列小说不是采用“生活的横截面”式结构创作的一项是(     
A.卡夫卡的《变形记》
B.都德的《最后一课》
C.施耐庵的《水浒传》
D.鲁迅的《阿Q正传》
4.小说创作中如何设置情节,才能更好地挖掘人物心灵深层的奥秘?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5.《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等情节都堪称教科书级的经典情节,请根据文章关于“突转功能”的论述,任选一个情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继峰

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

山路上出现一个青年男子。他穿着袄子,手提葫芦,行走艰难,气喘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

休息了许久,他在葫芦里灌满山泉,继续赶路。他走得很慢,频繁喝水,不时擦拭身上涌出的汗。走了两个时辰,前面出现一个渡口,几个荷枪实弹的白军正在逐个检查上船的百姓。他突然精神振奋,嬉笑着,蹦跳着挤过去,前面排队的人立即闻到一阵浓臭。白军很快注意到这个行为异常的男人。

什么人?去哪里?干嘛穿这么厚?一个刀疤脸的白军用枪指着男子。

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男子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全身还不住打寒战。

刀疤白军生气地看着这个疯癫男子:问你干嘛穿这么厚,你听到没有?

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

过来!搜身!刀疤白军表情凶狠。

好好好,全身随你摸!男子表情猥琐,举止疯癫,双手舞动着迎过去,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一阵阵馊味越发强烈,空气中都是烈日烘烤下的浓重酸臭。周围的人全都捂住鼻子,刀疤白军大骂:癫佬(疯子),再乱动毙了你!

不要,不要!老婆都没有讨到,不敢杀我!男子满脸恐惧,急忙高举双手,抖索着站直。

癫佬还想讨老婆!刀疤白军嘴上嘲讽着,双手从男子的胳肢窝往下搜。

男子咧嘴傻笑,很得意:我去香港就系讨老婆的!嘴一咧口水流得更多了,在场的人立即发出一阵哄笑。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脸未遮住的部分露出尴尬的笑。这个疯子还有羞耻心,怕别人看到口水。大家看到他的丑态,笑声更大了。

男子全身脏臭,袄子摸起来很湿润,似乎随手一抬就会流出咸酸的臭水。刀疤白军和男子靠得很近,臭味很呛鼻。他皱着眉头,屏住呼吸为男子搜身,表情无比嫌恶,像摸狗屎一样恶心。旁边的白军很不耐烦:赶紧让癫佬走,太臭了!

癫佬快去讨你的老婆!刀疤白军没搜出异常,便往男子的屁股上一踢,然后吐了一口口水到掌心,双手用力擦了几下。

感谢!长官!有闲(有空)到梅县来,老鸡嬷(老母鸡)杀两只你食。男子摸着屁股,哈着腰,涎着脸,表情谄媚,边说边跳跃着向船上倒退。臭气随着他的行动四处扩散,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推波助澜,行人纷纷避让。

滚远一点!刀疤白军骂了一句,头也不回,继续搜查行人。

男子买了票,屁颠屁颠上船。浓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捂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大汗,嘴里却连连说:好冷!好冷!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

船到香港,旅客纷涌而下,男子一个人慢吞吞地跟着。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烈日越发毒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

荒野出现一座破烂的土房子,他痛苦扭曲的脸上露出喜色,摇摇晃晃地走上前,用一种特殊的节奏敲门。还没敲完,他就咕咚一声倒在地上。

主人闻声开门,判断他是中暑了,赶紧关起门,把他移到密室,先给他喂药,再解开衣服散热。主人脱下袄子,见里面还穿着一件内衣,双臂鼓鼓胀胀。把内衣脱下,双臂缠着一层层纱布。解开纱布,一颗颗大洋纷纷掉落。主人很惊奇,等他把全部纱布解开后,惊奇更甚了。双臂还有一层大洋没掉落,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原来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

主人看得胆战心惊,愣了好久才找出镊子,把大洋一块块夹下。夹了几个,他不敢再夹了。因为有些银元已经和血肉结在一起,一夹会把疮痂撕烂,鲜血直涌。

主人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男子。过了一个时辰,男子悠悠醒来。男子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

卢伟良,这是怎么回事?主人瞪大眼,指着满地闪亮的大洋。

男子叫卢伟良,广东梅县人,是大埔县青溪秘密交通站的站长。主人是香港秘密交通站的接头员。

原来,闽粤边界的红色政权在打倒土豪劣绅的过程中收缴大量财物,闽西特委决定拿出一批大洋支持上海的革命。经过慎重考虑,特委选定卢伟良护送这笔巨款到香港,再由香港秘密交通站送到上海。闽西到香港的路途大都是白区,关卡重重。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经过关卡时,他装疯卖傻,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得老高。白军忍着臭味,草草搜一遍腰腿就放他走,谁也想不到这个疯子竟然身携巨款。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暑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

接头员听完前因后果,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卢伟良,并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

卢伟良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男子在夏天穿着袄子出现在了山路上,快要中暑了也没有把袄子脱掉,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刀疤白军和土房主人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不吝笔墨,其形象一反一正,对表现小说的主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串起了密运的整个过程,衬托出了主人公的顽强品质。
D.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叙述语言生动形象,人物语言真实而富有特色,展示了那个时代感人的英雄精神。
7.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在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8.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有损卢伟良的形象,应当删去。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后有顷,复弹其剑铗,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B.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C.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D.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寄食,依附别人生活,文中指做门客,春秋战国时士人贫困者往往选择做门客。
B.习计会的“习”指通晓,与《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中的“习”相同。
C.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领地的人,到封地去定居并对自己的封地实施直接管辖。
D.上位,文中指高官、显达的职位,现在则指攀升至更高位置,或变得更有名气。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家境贫困,生活难以为继,派人归属孟尝君,自己也愿在他门下寄食;被收留后,他三次弹剑而歌,要求享受更好的待遇,孟尝君都满足了。
B.后来孟尝君发通告,挑选能为他收债的人,冯谖自我推荐,载着债券契约去封地收债;出发前问收完债买些什么,孟尝君让他买孟尝君家里缺少的东西。
C.一年之后孟尝君的职务被罢免,只好回到封地薛地去,薛地百姓扶老携幼来到百里之外迎接,孟尝君这才知道冯谖收债时为他买回“义”的好处。
D.冯谖认为孟尝君只有薛地还不安稳,又携带重金到魏国为孟尝君谋求高级职位;当魏国重金聘请孟尝君时,齐王立即派人挽留孟尝君并给他道歉。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②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13.冯谖作为门客,为什么不顾别人的厌恶,再三弹剑而歌?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有说此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也有说是被贬儋州期间。据说在原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子由,苏轼弟弟苏辙之字)字样。②秋凉又作“新凉”。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于中秋之夜,与苏轼的另一名作《水调歌头》所抒发的中秋之情略有相似,但意境更加悲凉,情感更加落寞。
B.“世事”既可指诗人被贬谪之事,也可指具体的世间万事、人情世故,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人生命运抽象意义的认识。
C.“夜来”一句,风卷落叶响彻回廊的细节正面写浓重的秋意,而眉头鬓上老态渐显的细节描写,则是侧面表现秋意之深。
D.“月明”一句一语双关,既可以指自然现象,也可以暗示诗人空有明月之志却被乌云一样的群小所妨害的现实。
15.本词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6. 默写。
(1)《大学之道》开篇即点出了“三纲八目”的“三纲”,即“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这是“大学之道”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2)《<老子>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3)《过秦论》中,作者写陈涉起义,先说陈涉缺乏号召力,然而结果出人意料,“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4)谗谄之蔽明也,____________,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以王熙凤为例,作者对她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协理宁国府”时,王熙凤不负众望,事无巨细,将繁杂的事务都处理得,妥帖得体。

《红楼梦》塑造人物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在众多精华灵秀的女儿中,林黛玉独具其魅。曹雪芹赋予黛玉“绛珠仙子”的神话,使她融古往今来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黛玉之貌,有“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灵动之美,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超凡之美。黛玉之美,还表现为的诗人气质。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凭借一颗太过敏感的诗心去应对、感受自己的生存世界,以诗的方式对抗生存的紧张、肃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便是这样一个多病多情多才的女子对生命的最强烈、最执着的追问。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B.村里的老屋,家家都会在门楣上写几个字:旭日东升、奔向四化、抬头见喜、鸟语花香……一幢一幢看过去,好看极了。
C.但斐纳说:“从舞会出来受了凉,我怕要害肺炎呢,我等医生来……”欧也纳打断了她的话,说道:“他在叫你!”
D.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这一点已是无可置疑的。无论是最早发现茶的用途,还是最早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的说法也都有。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如此,茶才意味深长,令人回味不尽。

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列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阶段,同学们学习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很多经典名句,虽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进行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做出辨析阐释。


请从下列三则语句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8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9-130.65《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苏轼(1037-1101)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94名句名篇默写混合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修辞手法  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0-21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责任 担当  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