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高一上期末(名考)-新高考1卷考区-古代诗歌阅读
全国 高一 专题练习 2023-05-25 1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

一、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兰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写兰花身处春日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从时空两方面为兰花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清幽氛围。
B.“此恨凭谁诉”运用反问手法,写出了兰花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的惆怅,透露出作者知音难觅的感慨。
C.五、六句写幽兰因为无人欣赏自己,只能与梅花共语,它为自己还能找到这样芳馨的好伴侣感到高兴。
D.词中还出现“松竹梅”三个意象,作者正是以“岁寒三友”坚贞高洁的节操来映衬兰花高洁的志趣。
2.有人认为这首词的最后两句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表达方式和情感意蕴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送频统辖行

张孝祥

相春堂上闻莺语,正花柳芳菲处。有底尊前欢且舞。满堂宾客,紫泥丹诏,衮衮烟霄路。

君王天纵资仁武,要尺箠平骄虏。思得英雄亲驾驭。将军行矣,九重虚宁,谈笑清寰宇。


【注】①统辖:官职名,姓名不详,为作者友人。②有底:有此。③尺箠:一尺的马鞭。④九重,指皇帝;虚宁,宽心安宁。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开头描写莺语花柳,点明送别友人的地点和节令,从而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B.词中写“紫泥丹诏”,隐含了作者对朝廷用人的赞同,为下阕对友人的祝福做铺垫。
C.“要尺箠平骄虏”与“西北望,射天狼”都使用借代,描写出了敌军不堪一击的场面。
D.上阕实写壮行,下阕虚写出征,全词内容丰富饱满,意境开阔雄壮,富有昂扬之气。
4.本词“将军行矣,九重虚宁,谈笑清寰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运用衬托的手法描绘将领形象,但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亲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解】①觐亲:看望父母,探亲。此诗是安史之乱时,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所写。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有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在长江西陵峡中段,距宜昌市区45公里处,又名黄牛岩。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诗人感叹这样的美谈,今天很难找到。“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B.颔联所写内容,正是“万事非”的具体写照之一,正是因为生逢乱世,所以诗人用“何处”二字,表达了对韩十四此行探亲也许还有一番周折的关切,情感十分真挚。
C.颈联写景,虚实相生,暮霭渐浓,寒风吹来,砭人肌骨,诗人仿佛听到黄牛峡滩声阵阵,而眼前的白马江头树影摇晃,意境雄浑壮阔,从而烘托出与友人分手时的遐想与怅惘。
D.尾联“此别”二字,总括了前面的离别情景。“犹恐”二字,流露了诗人对未来的隐忧,与“万事非”首尾呼应,意味深长。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孤雁

张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②因循:沿用旧习不改,此处指孤雁因为离群而耽搁。③谩,同“漫”,徒然。长门是汉武帝时陈皇后被弃置幽居的冷宫。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前三句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写孤雁失群的遭际,“空”营造出空阔、寂寥的环境氛围。
B.“自顾影”中表示孤雁对自我的怜惜,“欲下寒塘”表现出孤雁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
C.借苏武托雁寄书的典故和陈皇后筝声诉怨之事,衬托孤雁误了书信的自责和无人怜之的哀怨。
D.末三句写孤雁看到人家半卷画帘迎接飞燕双双归来也不会感到羞愧,以双燕类比孤雁之心迹。
8.近代陈匪石:“此为咏物之作。南宋人最讲寄托,于小中见大。”请结合诗歌分析作者借孤雁所寄托的“大”的内容。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青草湖

杜甫

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

宿桨依农事,邮签报水程。

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

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

【注】①青草湖:古五湖之一,也叫巴丘湖,在古洞庭湖的南方。②邮签:驿馆夜间报时的更筹。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表明今晚杜甫将宿于青草湖,这与颔联中的“宿桨”形成照应。
B.首联先“洞庭”后“青草”,点明了诗人正身处由北向南的舟行途中。
C.颔联写诗人停桨夜宿,驿馆报更之声清晰可闻,烘托出环境的寂静。
D.颈联写寒冰交侵,冷气逼人,诗人望云月依稀,不知不觉已经天亮。
10.请分析诗歌尾联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②阔,空听潺潺清颍③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④波底月!

【注】①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②长淮:即淮河。③颍:颍水,淮河支流。④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1.下面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潺潺清颍咽”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佳人犹唱醉翁词”一句,写欧公当年所作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草头秋露流珠滑”一句承接上文,与曹操的《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三五盈盈还二八”一句,表达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自我安慰和旷达的胸襟。
1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看似平易淡泊,实则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靡。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
B.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C.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
D.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14.这首诗的颈联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在写景手法上颇为相似,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岧峣:高山。③分:甘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颈联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山水秋景,气韵生动,表现出对美丽景色的喜爱。
C.第六句“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纷乱不定。
D.本诗既有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16.这首诗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毛泽东《沁园春·雪》中都提到了“折腰”,各自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①阙,指长安。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扶,即诗人的好友。②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③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17.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
B.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C.颈联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绘色又绘声,给人一种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D.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
18.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司马。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都写了八月十五的月夜,表现的却是诗人今昔身处两地的不同感受。
B.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思乡的孤苦。
C.尾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月亮,“清光”依旧而人却因官场失意无人理会。
D.全诗表达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感情基调与三年前创作的《琵琶行》相似。
20.同样是写月,《琵琶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本诗相比,作用有什么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赠澄江周岐凤

钱晔

琴剑飘零西复东,旧游清兴几时同。

一身作客如张俭,四海何人是孔融

野寺莺花春对酒,河桥风雨夜推篷

机心尽付东流水,惟有家山在梦中。


【注】①周岐凤,与钱晔交好,坐事逃亡,扁舟夜泊,钱晔投以此诗。②张俭,汉桓帝时因弹劾擅权宦官被迫逃亡,人们都冒险救助他。③孔融,汉末名士,宽容好士,每日宾客盈门。④篷,指船帆。⑤机心,指功利心。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游”一句感叹友人此番故地重来,抚今追昔,哪里还有旧时的逸情清兴呢?
B.颈联是对友人四海飘零的推想,荒凉萧索景象令人伤感,但诗人相信后会有期。
C.尾联“机心”两句劝慰友人隐居遁世,求得淡泊之心境,照应首联“琴剑”两句。
D.本诗选词用字不事藻饰,而韵味醇厚悠长,具有沉郁顿挫、幽婉悲凉的风格。
22.领联运用了张俭、孔融二人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① 姜夔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③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④。问当时依依种柳⑤,至今在否?


注:①姜夔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韵脚填写本词。②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传孙权曾据其上与刘备共商抗曹大计。③使君:指辛弃疾。④金鼓:出征的队伍。⑤依依种柳:《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到自己任琅琊太守时种的柳树,都已十围。
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由楼前风景开篇,点出英雄遗迹,写江山依旧,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已经作古。
B.“数骑”三句与辛词同位句“舞榭”三句表意略同,都寄寓了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
C.下片“楼外”三句,词人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点明京口的重要性,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D.全词慷慨激昂,笔力雄健,虽刻意效法辛词的风格,却也突显了词人清刚、疏宕的特色。
24.本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留别南昌诸友

翁卷

衰颜怕被青铜见,病骨堪同瘦鹤群。

出久并荒幽径菊,未归长忆满山云。

春风岂识吟人恨,夜雨频于客舍闻。

万柳百花好时节,别君愁绪乱纷纷。


【注】翁卷,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当为诗人客居南昌所作,其时他正欲返回家乡,故以此诗寄寓离别之情。
B.颔联中作者对幽径菊荒的想象及对家乡山云的回忆,表明诗人离开家乡已久。
C.颈联以“春风”“夜雨”点明时令,意在表现时光流逝之快,转瞬又过去一年。
D.尾联以乐景写哀情,用万柳百花之乐景衬凌乱愁绪之哀情,有倍增其哀效果。
26.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所写之“愁”的内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