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三 期中 2023-03-07 12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在与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 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 凝聚抗疫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无比重要的精神基因是“勇者不惧”,真正的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
B.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成就了勇士,使得勇士能够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C.“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D.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新冠疫情和脱贫攻坚取得胜利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勇者不惧外在的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表明还需要加强道义的感召,才能修炼出“勇者不惧”的品格。
B.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勇者不惧”的大勇。
D.材料三第二段结合时代变迁论述了民族精神内核的变化,第三段结合抗疫现实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3.下列表述,可以作为论据分别论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项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C.“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D.“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渐行渐远的老街

李志能

其实,这条巷子并不宽,一条不太平整的马路,窄窄的蜿蜒曲折,路两边梧桐树投下或阴或暗的影子,街沿是清代留下的庭院或瓦房,房舍青瓦白墙,红门朱檐,以及那耀眼的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真是“千年历史写满墙,少城文化写满房”。旧时的青砖,旧时的月亮,一不小心就把那久远的故事泄露了出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安静而整洁,这在当时简直就是闹市中的一块净土,如果说它是世外桃源的话,那静如处子的这条小巷就更是桃源中的桃源了,让人能切实地领略到“古巷风华幽意远,少城清韵小园多”的意境。

走进巷内,到处都是灰色的墙身,灰色的土瓦,灰色的院落,这里每一座院内的板壁都是以灰为底色,灰之上有积年灰尘的黑,黑之外有潮湿霉变之后的点点藏青,还有被陈年的灶烟熏暗,显得深邃、幽远,没有层次的颜色。它们在这里不动声色地交融着,却相互提气,彼此映照,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

小巷从整个建筑风格来看,十分的对称匀整。从每一户的大门进入,便进入了一个整洁的四合院。每一座院内四面均是厢房,小青瓦、穿斗梁,少有气度不凡的大厅,宛如小家碧玉,有极佳的生活氛围、极浓的生活情调,置身其中,既亲切,又热烈。

这些庭院有开有合,有虚有实,高低错落,步移景变。并且,庭院多小巧玲珑,几尺之外是典型的二进天井,方方正正的青石板铺成一个很规则的坝子,排水的“龙眼”是石板雕成的莲花,从院子入口通向堂屋的步道上,铺的是雕刻了人物和花鸟虫鱼的石板,柱子底座和台阶也雕了花,苔藓散漫而坚韧地生长在上面。

在每一座庭院的门额上,雕刻有“喜鹊闹梅”“鸳鸯藕荷”“百鸟朝凤”等花纹,且每一户人家都贴有一些传统文化寓意较重的“礼乐诗书是传家至宝,精神道德为宴尔金丹”的对联,横批多为“耕读传家”;其中,尤其有一副文化气息盎然的对联,给人留下了至今难以忘记的印象:“夹借秋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在这里充分表达出了这户主人超脱的生活情操和自己对风、月,以及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

那时,我和同学们常常结伴,浩浩荡荡,骑着自行车上学、放学,一路呼啸打闹,迤逦而来,把车铃铛转得山响。并且,总是爱低弓着瘦小的身子,迎着扑面吹来的劲风,像开弓的箭一样,相互追逐嬉戏,穿行在这弯弯曲曲的小巷子里,随着一串串爽朗的欢声笑语,释放着青春所赋予的蓬勃生机。并且,永不厌倦地沉浸在这条老街小巷里的迷人夜景,以及一户户人家桔黄灯光从窗口透露出来的温馨夜生活。偶尔兴起,就和同学一起拎着老式照相机到那些老房屋前留影拍照。那些灰砖土墙,那些门外雕刻的石兽,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木门,特别是那些拴马的石孔,既隐约透露出昔日岁月的痕迹,又为我们的黑白照片增添着一份弥足珍贵的记忆。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青春年少的我,双手背在后面,慵懒地斜靠着一扇半开的斑驳木门,摆出一副邻家少年青葱的模样,背景是长满花花草草的小花园和古旧的砖瓦木房。花园里晾晒着各式洗净的衣裳、床单,使本来就有些杂乱的空间显得更加沧桑。

昔日的这条老街小巷虽然静谧,也是有着勃勃生机的。当年,这条小巷时不时有“爆米花”的小贩兜揽生意,而且最受孩子们的欢迎,特别是随着“嘭”的一声惊天炸响,那喷香四溢、热气腾腾的爆米花就这样新鲜出锅,隔着马路老远,都能闻到爆米花的香味。小小的一茶缸糯米或玉米粒,就可以换回一大袋子的爆米花,又香又甜,如今回味起来仍旧颊齿留香、余味无穷。那些磨刀匠、收荒匠、剃头匠,三轮车夫和卖菜的,卖麻糖的,炸油条的,肩挑红油担担面、凉粉、凉面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各色小贩们也经常从这里经过,小巷的深处时不时传出的那些吆喝声,其声调或高扬或低沉,节奏疾徐有致,高昂者如飞瀑泻地之迅猛,低沉者如白云出岫之舒缓,声声震耳,尾音缭绕,如川剧的高腔,悠扬而婉转,组成了一曲动人的市井小调,凸显出老成都人独有的那种生活气息。

实际上,成都这座充溢着灰瓦、土墙、宅院和悠远历史的古城,以及那条幽深的小巷,早已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它仍然是众多生于斯、长于斯的成都人灵魂深处最深刻的记忆。那些普普通通的砖石瓦块上,都沉淀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浮现着它所有平静的时光与平缓跳动的心律。那些记载着成都风雨的城市建筑依然清晰如初,与其说人们是在珍藏一段记忆,不如说是对这座城市、建筑、文化的一种缅怀,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吟唱,一种对精神家园的永久向往!

(有删改)

[注]清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在康熙六十年,经四川巡抚年羹尧向朝廷奏准,在成都修建满城,即少城。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不言“小巷”而言“老街”,突出它的历史感,“渐行渐远”指的是小巷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记忆。
B.小巷内灰色的墙身、灰色的土瓦、灰色的院落等,给人一种沧桑、深邃、悠远的感觉,但同时又写出了小巷的陈旧与破败。
C.儿时的我与同学们追逐嬉戏,给原本宁静祥和的小巷增添了无数的欢声笑语,可以说,小巷见证了青春,赋予我们的生机。
D.虽然成都以及小巷渐行渐远,但对我来说,它们教给了我怎样做人、怎样生活,给了我难忘的记忆,是我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千年历史写满墙,少城文化写满房”之句,凸显了小巷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恰当的引用增加了文化底蕴。
B.文章调动了听觉、嗅觉等感官对老街上的爆米花进行了描述,丰富细腻,读后如临其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C.文章以“飞瀑泻地”“白云出岫”来比喻小巷深处传出的吆喝声,突出了小贩们善于运用川剧的腔调进行叫卖的特点。
D.文章语言古朴典雅,简洁流畅,读来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透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功底。
8.作者对小巷建筑风格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简要分析。
9.老街是作者的精神家园,请结合文本内容,谈一谈老街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穴深寻,则人之臂必不能极矣,是何也?不至故也。智亦有所不至。所不至,说者虽辩,为道虽精,不能见矣。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殽。女死不于南方之岸,必于北方之岸,为吾尸女之易。”缪公闻之,使人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

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三帅乃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

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先轸曰:“不吊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若是而击,可大强。臣请击之。”襄公不得已而许之。

先轸遇秦师于殽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缪公闻之,素服临,以说于众曰:“天不为秦国,使寡人不用蹇叔之谏,以至于此患。”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悔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B.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越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C.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D.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诸侯之地”的“绝”指穿过,与《逍遥游》中“绝云气,负青天”的“绝”字相同。
B.“君其重图之”的“其”表祈使,翻译成“还是,当”,与《师说》中“其可怪也欤”的“其”不同。
C.“使人让蹇叔”的“让”指责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的“让”字相同。
D.庙,文中指宗庙,古代每逢国家发生重大事情,国君往往亲临宗庙祭祀,文中“素服庙临”即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比喻论证,用洞穴过深则手臂不能探底的现象,来说明智慧也有不能触及的范围,生动形象。
B.秦缪公不顾蹇叔的极力劝谏,发动大军奔袭数千里之外的郑国,可见秦缪公刚愎自用,且智谋不及蹇叔。
C.郑国商人弦高、奚施在周的都城遇见秦军,一面回国报信,一面假借郑君的命令犒赏秦军,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D.秦军果真如蹇叔所预料的那样,在殽山被晋军打败,秦缪公却把战败归咎于天,并没有认识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2)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
14.本节《悔过》,主要探讨的是后悔过错的问题,阅读之后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本简要作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

宋之问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岐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逐臣”不仅指诗人自己,还包括端州驿题诗的杜审言、沈佺期等四位友人。
B.“南中”点明贬谪之地,其面积之辽阔、道路之阻隔让诗人和友人常相见的愿望成空。
C.“云摇雨散”“海阔天长”借景抒情,描写南中气候特点、地理状况,渲染悲凉气氛。
D.诗歌平易晓畅,但展现了诗人被贬途中的情感变化过程,写得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16.这首诗题目中“慨然”二字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客至》中,杜甫笔下的“_____________”写乡村生活率真纯朴的人际关系,颇有陶渊明“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之趣。
(2)《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辞任洗马后朝廷严厉责备的态度。
(3)“烟”在古诗词中意蕴丰富。既有充满乡村气息的炊烟, 如陶渊明的“_________”;又有预示战争的烽烟, 如高适的“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湖笔①       ,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沉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笔生产逐渐恢复生机。到上世纪90年代,湖州、杭州等地的湖笔生产厂、笔庄及个体湖笔作坊已有60余家,从业人员约1万余人,年产湖笔700万支以上。

走进位于湖州闹市区的王一品斋笔庄,四周②       的湖笔让人③       。大的、小的、长的、短的、胖的、瘦的,各种类型应有尽有,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心仪的湖笔。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店员整天与湖笔相伴,似乎也沾染了湖笔身上的书卷气。他(她)们说话轻声细语,服务面面俱到。这里,湖笔的品名也十分庄重,“玉兰蕊”“缶庐妙颖”“鼎堂遗爱”“元白锋”等等,国内外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很是喜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大自然的聆听中,我渐渐明白:造物主真的高深莫测,无所不能啊!普天之下,她既赐予荡气回肠的万千美丽,也同样降临视之无睹的无数平庸。我们生于大自然,长于大自然,你用心感受过大自然吗?你可曾站在那棵树下聆听鸟儿的歌唱吗?那叽叽喳喳的声音,你可知道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吗?用心聆听:鸟儿会告诉你答案

一个真正会用心聆听的人,不仅要会聆听出名山大川、瑰丽红颜的深婉乐章,还要会聆听出荒山野岭、小家碧玉的缠绵节拍。我想,如果对于拥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的红颜,集纳毓秀、幽静空灵的青山绿水,可以聆听出一曲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则证明我们的聆听保持着正常功能并未失聪。可是,如果对于相貌普通却心灵美丽的女子,无奇峰异岭却处处芳草萎萎的无名山野,依旧可以聆听出其中的舒缓从容、宁静淡泊,相比却要困难得多,需要千锤百炼我们聆听的本领。

20.文中第一段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叹时,由第一人称转为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红颜”“青山绿水”的修饰部分运用了词语连排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网络时代,热词潮涌,传统事物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值得我们仔细审视。譬如,近期人们习惯地把Thank you”说成q”,这一现象在国际版抖音平台产生了许多质疑。

【材料二】

作为复兴中学的高三学生,你有怎样的思考与理解?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3-02-28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非连续性文本
6-90.65抒情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吕氏春秋》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20.65修辞手法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生活体验  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