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2-13 34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数字化,即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处理等信息技术进行存贮、创作、生产、传播、交易和消费等,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基于文化数字化提出的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我们擘画了民族文化全景呈现、全民共享和优秀成果享誉世界的美好愿景,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夯实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数字化是不可绕过的有效路径,这也是在文化领域和文化建设上能够抓住信息革命的一次重要机遇。

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数据超市”“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等关键词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文化生产力的要害。信息文明条件下,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化环节中,文化数字化是一条便捷的有效路径,是文化艺术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必然之举,这一点已为国际经验所证实。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我们应该名正言顺地甚至大张旗鼓地提出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口号。事实上,有了现代化逻辑骨架的文化是真正的生产力,有着现代文明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才是生产力的思想观点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才是自在自为的完善的现代学科概念,才能真正为文化自信夯实经济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思想的支撑。

文化数字化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革新和技术应用,还要“由器而道”、以技促道诉求一种新思维和原初视野。也就是说,文化数字化不仅在于使文化发展强身健体、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健壮骨骼,更在于推动契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的整体跃升。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当代文化创新的激发器和策源地,它涵盖了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文化专网、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等领域,意在供给侧发力,激活各类文化资源且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同时还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打通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从而构建起一套由国家主导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在文化体系重塑中新被旧所融、旧因新而活,实现彼此所蕴含价值的极大化、“再发现”乃至聚合效应,以文化活力的激发和文化创新意识的增强形成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力量。可见,在文化数字化所形构的原初视野中,文化数据因关联而焕发出整体性的文化力量,从根本上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赋能。

(摘编自范玉刚《以“文化数字化战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材料二:

数字网络下的远程合作,使人们得以互相沟通连接,不同的声音得以释放和传播,数字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样。加快文化数字化发展,就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数字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海量数据,其中包括文化产品供给端和消费端的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消费趋势,将极大增强供给端的生产指向性。对供给端来说,洞悉消费者文化产品需求的精准度, 根据数据进行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的生产,再利用消费数据对供给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并确保文化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受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在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存在差异,这导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存在较大差别。一直以来,因地理区隔造成文化需求的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进入数字时代,数字鸿沟又进一步增加了既有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当前应积极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使高品质文化资源通过新型数字文化消费渠道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对接。比如,推进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升级,探索公益电影多样化供给方式,加快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加强面向困难群体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

文化消费是人们建构自我身份和获得社会认同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当前,越来越多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产品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需求逐步攀升,更多人愿意为本土化的品牌和内容付费。为了进一步发挥文化消费在增强认同、凝聚人心等方面的带动作用,要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力,为内容创造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宝库和多样的灵感源泉,增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魏鹏举、魏西笑《文化数字化带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消费趋势、供给端生产的指向都具有极强的引导性。
B.文化数字化战略通过文化消费转型升级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力,增强了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
C.受城乡、区域等因素影响,人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要造成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时代的到来缩小了这一差距。
D.文化数字化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让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形成一体,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数字化可以让文化保持健康而有活力的发展态势,也可以推动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整体跃升。
B.文化数字化战略涵盖众多文化领域,通过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激活各类文化资源,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
C.只有文化是生产力的思想成为一种共识,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等学科才能为文化强国提供思想支撑。
D.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机遇,推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是重要手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化是生产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运用VR技术,把唐三彩、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文化物品作为节目背景,让唐朝小姐姐们穿梭在这些唐元素之中,一瞬间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B.西班牙的毕尔巴鄂镇,因著名建筑师设计建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古根汉姆展览馆而激活城市经济,成为风靡全世界的旅游胜地。
C.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依托国家级核桃基地品牌,积极打造 “核桃+电商”为主题的电商创业平台,拓展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使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能够卖全国、销全球。
D.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播出,以跨媒介的方式,融合影像、文学、照片、动画、访谈等形式,在多维度视觉中向观众呈现波澜壮阔的百年建党史,为当代红色美术创作提供了鲜活样本,成为一款“现象级”节目。
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

“数字故宫”小程序受到追捧。书画爱好者通过故宫发布的‘故宫名画记’,能看到超高清的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建筑爱好者通过‘全景故宫’,可以走进虚拟场景,一个人尽情游览所有建筑……不管是游故宫、逛建筑,还是赏文物、看展览,“数字故宫”小程序都可以“一站式”满足用户需求,让更多国宝“飞入寻常百姓家”,随时随地畅享精彩数字文旅体验。

5.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怎样夯实文化强国建设根基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成年礼

傅菲

厢房里,有一个紫漆的木柜。柜面是两扇门合成的,各雕了一朵牡丹花,殷红的花朵皱起油漆的斑纹。木柜常年锁着。锁是挂锁,铜质。锁匙放在木方桌的抽屉里。抽屉也上了锁。

我从没看过父亲母亲打开木柜。我一直住在厢房里。在煤油灯下,我趴在木方桌上做作业。煤油灯是自己做的,把墨水瓶洗净,瓶盖挖一个小洞,牙膏皮卷一个细管插进瓶盖,松紧带穿进细管,吸到煤油,就可以啦。灯光跳着,一卷卷的黑烟上升。有一天,我从父亲的裤腰上取下钥匙,把抽屉打开。抽屉里整整齐齐地放着账簿、角票、钥匙、铅笔、裁纸刀。角票用平头夹夹成一沓沓。我把账簿翻开,是一本家庭开支明细账。我那时已经读初一,对账目的明细一知半解。盐油酱醋、烟糖酒肉,都按年月日分类入账。从五分钱的支出到五分钱的收入,都有标注。

第一次,我打开了木柜。木柜里许多书,有《毛泽东选集》《红楼梦》《三国演义》《红旗谱》《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语》《隋唐演义》《岳飞传》《静静的顿河》《呐喊》《家》《边城》《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七剑下天山》《唐诗三百首》,每本书用宣传画的铜版纸包着封面。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书,夹杂着霉味和腐气。翻开书,灰尘轻轻扬起来,在小窗户斜照进来的阳光下,飘荡,悬浮。此后若干年里的暑假,我关上房门,盘腿坐在床上,阅读一整天。

据母亲讲,父亲在年轻时有夜读的习惯,能讲许多故事,讲岳飞,讲诸葛亮,讲林黛玉,特别是喝了酒的晚上,泡一杯浓茶,围着火炉,讲古给大家听,讲得眉飞色舞。一九五七年以后,父亲再也不夜读也不讲古,不知为什么。一九五三年夏天,大学肄业的父亲,背一个军用水壶和一个军用书包,到华坛山小学报到,成了一名教员。父亲在大学挨不了饿,读了两年,出了大学校门。在小学教了一年书,回到枫林大队做会计,一直到五十岁。期间,父亲多次有机会上调,但父亲都以独生子需照顾父母为由拒绝了。五十岁后,在乡办菌菇厂当厂长。当了三年的厂长,家里菌菇都没吃过,母亲责怪他:“菌菇汤都没喝过,还不如回家种田。”那时我已在县城求学。

作为枫林最高学历的人,父亲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拨打算盘又快又精准。这也是唯一值得父亲骄傲的了。邻居分家,做喜事上号簿,少不了父亲的参与。戴一副老花镜,坐在大门右边的号席上,送礼的人在桌边排队,逐一登记礼数:周瑞林,豆子三斤、鸡蛋八个、糯米六斤、现金三元……父亲有惊人的记忆力,相邻的人家,哪年结婚,谁送了什么,故去的老人摆了多少桌酒席,他一清二楚。生产队一年产多少粮食,哪家分了多少担,他也明明白白。事实上,在我孩童时代和青少年时期,父亲都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很少在家,水库修建了三年,他在工地住了两年多。水库离家三华里,他住在窝棚里,负责登记队员挑砂石的担数、出工的天数。他的大外甥即我大表哥烂铜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不出工,私下叫舅舅记上工数,被舅舅用扁担打出来。烂铜拖着他母亲到外婆那里诉苦,说大队会计算什么官,就知道欺负外甥。水库修建结束,父亲又在分水岭的苦竹洋住了两年,带领大队的青壮年植树。苦竹洋是崇山峻岭的大山区,不通电,也没人烟,搭窝棚住,用土灶烧饭吃。

一九九一年冬,我已在上饶县城工作,父亲托人捎信给我:十二月十日,兄弟分家,你务必回家。我抱怨父亲,说,东西都分给他们,我一件不要。我父亲在纸册上,写着我几兄弟的名字,抬头瞥我:“家要分,分给你的东西你可以送给别人,是你的事。”田、地、山林、房子、家具、碗、农具,按六份分,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占一份。我分了四亩山地、夏家墓两块地、两间房、一个木柜、一张木桌、一张床,由父母支配保管。一头牛留给弟弟,我反对,说,三哥没娶媳妇,留给他。父亲说:弟弟还在读书,留给老小做老婆本。我说,人讨老婆指望牛还讨什么老婆。父亲把牛给了老三。

父亲在我小厢房里坐了一个晚上,母亲一直哽咽。父亲把多年的账簿拿出来,吸着两毛五一包的月兔烟,瘪着空空的嘴巴,说,你爷爷奶奶年过八旬,这个家全靠你支撑了,弟弟还在读初一,他的学业靠你帮助完成,老三成家也指望你出钱,你自己成家我也无能为力了,你妈妈还患有肺热,都要钱。他把账簿翻开,拍打了几下灰尘,说,这是家庭往来账目,还欠了一些钱。父亲用荷叶勺从酒缸里提了一勺酒,抿着喝。母亲抱着火熄,佝偻着背,瘦削的颧骨上结着痂斑。父亲说,人的一生就是一本往来账目,我的一生是负资产,余下的债务由你去偿还。

假如我的一生有成人礼的话,那么这个夜晚就是。在昏暗的十五瓦的灯泡下,窗外刮着呜咽的北风,我一直坐到天亮。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漆木柜应当是当时家里比较贵重的家具,里面存放的书也应该是比较珍视的东西,多年没打开过,让人感觉似乎是要刻意封存什么。
B.父亲年轻时本应有大好前程,而现实是在农村辛苦了大半辈子,到了分家的时候,还捉襟见肘,无奈把大家庭的责任交代给儿子。
C.分家之后,父亲“在我小厢房里坐了一个晚上”目的是跟我交代家里的事情;母亲“一直哽咽”是觉得自己成了儿女的拖累。
D.“我”之所以觉得分家的那一晚是“我”的成人礼,是因为那一晚“我”意识到了许多东西,思考了许多东西,成熟了许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煤油灯是个很有年代感的事物,文章写了它的制作过程,既提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B.因为作为儿子的“我”不知道为什么父亲在一九五七年以后再也不夜读也不讲古,所以文章一直没有交代。这正是散文真实性的表现。
C.这篇散文作者的叙述调子很冷,但其中分明又有真切的感情在,他的“冷抒情”其实是让人们看到了“文学是一门节制的艺术”。
D.父亲困顿窘迫的命运,让人对人生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奈,使这篇散文量现出深沉的悲感,基调感伤,缺乏温暖的亮色。
8.作者傅菲认为,自己在所有的篇章里,以小说的写法来完成人物的厚度感和时间感。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小说的写法?
9.一位作家曾借一面镜子评价傅菲的散文,认为他笔下的所有人物和地址都不过是镜子中的幻象,哲学才是镜子的背面。这篇散文做了哪些“镜子的背面”的思考?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伯父墓表

苏辙

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B.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C.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D.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加在已故的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对他人的尊敬。
B.乡试,唐宋时称“解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C.姻家,是古时对联姻的家族或其成员的称呼,也称“亲家”。
D.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意思和民间所说的“清官”近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身居要职者写信,说他可以担当重任。
B.雍丘有个百姓死在监狱里,县官说那个人是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此案也未查出真相。苏涣一去就为他伸了冤。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想让儿子在自己离任后接任。苏涣认为他儿子没有资格担任相关职务,坚决不同意。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下父亲的遗事,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
(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14.文中包拯称赞苏涣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射雉

韦应物

走马上东冈,朝日照野田。

野田双雉起,翻射斗回鞭。

虽无百发中,聊取一笑妍。

羽分绣臆碎,头弛锦鞘悬。

方将悦羁旅,非关学少年。

弢弓一长啸,忆在灞城阡。


【注】①本诗是诗人于滁州刺史任上所作。雉,鸟名,通称野鸡。②韦应物,中唐诗人,京兆长安人,少年时曾担任唐玄宗的近身侍卫。③弢弓,藏弓入套。④灞城,在长安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句刻画入微,再现了猎物出现时诗人突然翻身射箭,打马回旋的精彩瞬间。
B.五、六两句荡开一笔,描写心理活动,诗歌节奏也随着情绪的变化而跌宕起伏。
C.七、八两句写箭羽碎散、箭鞘空悬,表现诗人射猎不中后垂头丧气的精神状态。
D.本诗描绘了诗人自己跃马骑射的情景,实现了诗歌创作主体和表现对象的统一。
16.诗人说自己“方将悦羁旅,非关学少年”,有人认为这两句言不由衷,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2-12-14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