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普宁市兴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9-20 11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

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村落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人口流动率小,人们的往来也疏少,他们的生活富于地方性,三家村就是典型的相对孤立和隔膜的村落代表。
B.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这两个概念也可以称作“有机的团结”的社会和“机械的团结”的社会。
C.“乡土中国”是指过去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D.“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终老是乡成为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常态,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里的人们,彼此“熟悉”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特色。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悉”社会。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逐渐被现代化所取代,乡村社会的自有特质越来越不明显。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
5.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公塘(节选)

郑振铎

天天在等待着诸郡的复札。策划与状谈,消磨了清边堂上的时间。文天祥和他的随从们,这几天来,都已充分的恢复了疲倦。把几天前脱逃的千辛万苦,几乎都忘记干净。

到了第三天,苗再成绝早的便派人来请丞相,说早食后看城子。天祥很高兴的答应了。

过了一会,一位偏将陆都统来请丞相上小西门城上闲看,杜浒们也都跟随了去。

城是不高,却修建得很坚固;城濠也深,濠水绿得可爱。岸边还拖挂着未融化尽的碎冰块。微风吹水,粼粼作波,饶有春意。郊原上野草也都有绿态,在一片枯黄里,渐钻出嫩绿的苗头来。只是没有树,没有人家。一望无际的荒原。远处,有几个池塘,映在初阳下,闪耀有光。这怕是可怜的春日孤城的唯一点缀。

天祥觉得胸次很光明,很舒畅,前所未有的放怀无虑。春晨的太阳光,那么晶洁,和暖的晒在他身上。冬衣有些穿不住。春风一阵阵吹拂过城头,如亲切的友人似的在抚摸他的面颊和头发。

但又有一个王都统上了城头,说道:且出到城外闲看。

他们都下了城,迤逦的走出城外。

扬州或别的地方有复札来了么?丞相问道。

不曾听见说有。王都统说道,但神气有些诡秘。

良久,没有什么话,天祥正待转身,王都统突然的说道:扬州捉住了一个奸细,他说是逃脱回来的人,供得丞相不好。他在北地听见,有一丞相,差往真州赚城。李公有急帖来,这样说。

如一个青天的霹雳,当头打得文天祥闷绝无言。杜浒、金应立刻跳了起来:这造谣的恶徒!几乎要捉住王都统出气。

余元庆叹惋道:总不外乎北人的反间计。

来不及听天祥的仔细的问,陆和王已经很快的进了城。小西门也很快的闭上了。

被关在城外,彷徨无措,不知道怎么办好。天祥只是仰天叹息,说不出半句话来。

金应对天哀叫道:难道会有人相信丞相是给北人用的么?

杜浒的精悍的脸上,因悲愤而变苍白无人色,他一句话都没有,也无暇去安慰丞相。他不知道自己置身在什么地方,他不曾在什么地方,他不曾有过比这更可痛的伤心与绝望。

这打击实在太大了。

他们是十二个。彷徨,徘徊于真州城下,不能进,也不能退。比陷在北虏里更可惨。如今他们是被摈绝于国人!连北虏都敬仰丞相的忠义,难道淮人偏不信他吗!金应顿足道。

余元庆的永久紧蹙着的眉头,几条肉纹更深刻的凹入。杜浒如狂人似的,咬得牙齿杀啦杀啦的响。他来回的乱走着,完全失了常态。

我不难以一死自明。丞相梦呓似的自语道。

杜浒不说半句话,两眼发直。

突然的,他直奔到城濠边、纵身往濠水里便跳。

金应们飞奔的赶去救。余元庆拉住他的衣角,及时的阻止了他的自杀。

他只是喘着气,不说什么。大家忘记了一切,只是围住了他,嘈杂的安慰着他。过了一会,他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极端的悲愤,摧心裂肝的伤戚的倾吐!

谁都劝不了他。金应也呜咽的坐在地上,这是他少有的态度。文丞相挂着两行清泪,紧握住杜架阁的手,相对号啕。

荒原上的哭声,壮士们的啜泣,死以上的痛心!这人间,仿佛便成了绝望的黑暗的地狱,太阳光也变得昏黄而凄惨。

城头上半个人影也没有出现。

过度的打击与伤心——有比被怀疑、被摈弃于国人的烈士们更可痛心的事么?——使得他们摇动了自信,灰心于前途的恢复的运命。

颓丧与自伤,代替了悲愤与忠勇。他们甚至怀疑到中国人有无复兴的能力。怀疑与猜忌,难道竟已成了他们不可救药的根性了么?

敌人们便利用了这,而实行分化与逐个击破的不战而胜的政策。

良久,良久,究竟是文丞相素有涵养,首先挣扎着镇定了下来。我不难以一死以自明。他又自语道。但难道竟这样的牺牲了么?不,不!这打击虽重,我还经得起,杜架阁,他对杜浒道。我们应该自振!危急的国家在呼唤我们!这打击不能使我们完全灰了心!我们该怜恤他们的无知与愚昧!但该切齿的还是敌人们的奸狡的反间!我们该和真正的敌人们拼!一天有生命在着,一天便去拼!我们不是还健全无恙么!来,杜架阁,不必再伤心了,敌人们逼迫得愈紧,我们的勇气应该愈大!诸位,都来,我们且商量个办法,不要徒自颓唐良志。天祥恢复了勇气,这样侃侃的说。

杜浒还是垂头懊丧者;但那一场痛哭,也半泄去了他的满腔的怨愤。

只是,这一场伤心事!太可怕了!我宁愿被掳,被杀于敌人们手里,却不愿为国人所摈弃,所怀疑!杜浒叹息道。

我们准备着要遇到更艰苦的什么呢。这场打击,虽使我太伤心,但不能使我绝望不前!天祥道。

他的镇定与自信,给予杜浒们以更挣扎着向前的最后的勇气。

秦庭痛哭血成川,翻讶中原背可鞭。

南北共知忠义苦,平生只少两淮缘!

(有删改)


【注】①历史小说《桂公塘》于1936年出版,它取材南宋末年,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节选部分写文天祥等人从蒙古大军的拘押中历经艰险,逃脱投奔到真州。此时京城已失,皇帝已投降。他积极致札两淮各诸将,准备在两淮地区开展抗元战争。小说中的苗再成,即真州太守。李公,即李庭芝,扬州太守。②文天祥《出真州》。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再成一大早虚情假意地请文天祥看城子,意在使文天祥、杜浒等人离开真州城。
B.听完王都统说李公急帖之事,杜浒、金应几乎要捉住王都统这个造谣的恶徒出气。
C.文天祥两次自语道“我不难以一死自明”,表现了文天祥遭怀疑时的欲以死证清白。
D.小说写于白色恐怖、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时期,作者借小说表达了殷切的救国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形象,或和暖或昏黄的太阳光烘托了文天祥不同的心境。
B.小说叙述文天祥等人先饶有兴致地看城子,后被摒弃于真州城外,这一转折使故事达到高潮。
C.小说多处运用感叹句和反问句,表达出人物的强烈情感,这种直陈肺腑的方式颇具感染力。
D.小说结尾引用文天祥的《出真州》,概括了文天祥在两淮的遭遇,表现了历史小说的真实性。。
8.出城前后,文天祥的思绪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杜浒是一直追随文天祥的忠义侠士,这篇小说设计了他跳河自尽的情节,请谈谈这个情节带来的文学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伯父墓表

苏辙

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B.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C.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D.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加在已故的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对他人的尊敬。
B.乡试,唐宋时称“解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C.姻家,是古时对联姻的家族或其成员的称呼,也称“亲家”。
D.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意思和民间所说的“清官”近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身居要职者写信,说他可以担当重任。
B.雍丘有个百姓死在监狱里,县官说那个人是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此案也未查出真相。苏涣一去就为他伸了冤。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想让儿子在自己离任后接任。苏涣认为他儿子没有资格担任相关职务,坚决不同意。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下父亲的遗事,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
(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14.文中包拯称赞苏涣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本词写于词人闲居江西期间。山园,即词人的居第。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③西风,指秋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松、竹高大,与白云相连。其树木葱茏、环境清幽,正是常见的山林隐居的环境特色。
B.词人无奈闲居山园,虽然生活富足,有酒有肉,但仍借“白酒”句表达借酒消愁之意。
C.儿童手握长竿扑打梨、枣,“偷”字写出了儿童贪吃嘴馋,又怕被人发现的天真童趣。
D.本词写山园所见,既描绘了自然景色,也刻画了生活场景。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心情。
16.“亲仁善邻”“睦乃四邻”是古人对美好邻里关系的表述。本词表现了词人与乡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