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一 期中 2023-05-28 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具有先天优势,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积极作为。

礼仪文化是以礼仪为内核的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器物等的总称,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仪文化相比,中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就与礼仪息息相关:修身就是要造就彬彬有礼的君子;齐家就是要长幼有序,家庭和睦;治国就是重视礼仪熏陶,实现以礼治国;平天下更要以礼服人,实现天下太平。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代相传,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中华礼仪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各民族文化禀赋、宗教风俗、价值体认等差异存在的前提下,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彼此接触、相互融会、协同内聚,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打下了深厚根基。

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将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抓手。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当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传承弘扬优秀礼仪文化,进一步优化礼仪教育课程、丰富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家庭、社会、社会教育主体合力。通过礼仪文化教育,用共同的民族文化凝聚民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蒋璟萍《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礼仪以周为最,中国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就是要让人的精神世界坦露出来,并将它们规范于用礼和乐编制成的网络中,通过这张有形的网络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修养以及情感、思想和欲念。

在《论语》中,孔子几次强调不知礼,无以立,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这也是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懂不懂礼仪。《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可见,中国古代很早就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文明人,懂礼仪是先决条件。时至今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为国学的精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与道德融合在一起,其齐民化俗的功能影响着普罗大众,深入作用于中国社会。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从遥远的历史走来,早已渗透到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它曾被作为一种制度被记录和推广,不仅仅作用于庙堂之上、殿陛之间,也同样影响着江湖民间、市井陋巷。但是传统礼仪文化也不是完美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月更迭,总有一些传统礼节已经无法适应当今这个年代。因此在传承礼仪这个问题上,还是要有所讲究的。今天在学习中国传统礼仪的时候,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传统礼仪里面寻找真正适合现代社会、注入了我们民族灵魂的东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尊老敬贤、仪尚适宜、与人为善、礼尚往来、容仪有整等,都是可以传承下来的,将这些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跟当今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才能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和谐稳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最终是要落在每个人的身上。个人要做到有礼行天下,就需要先懂礼仪,讲礼貌。

首先要心中有礼,心存肃敬。心中有礼的人,讲究独善其身,如果没有从心里面真正做到讲礼仪,就是没有做到自律,没有自律之心,在他人面前表现的所谓礼仪也就不过是逢场作秀而已。心存肃敬,就是心里要尊重人,对待任何人或者任何事都不怠慢;不怠慢就不会为所欲为,会考虑对方的感受,不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身上。心存肃敬的人,会凡事都以尊重对方为出发点,既振作了个人的精神面貌,又尊重了对方的感受,就做到了人我相协相悦。

其次要学礼仪,学为人处事。孔子说只有懂得用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来传统礼仪,诸如《论语》《礼记》等古典书籍,阅读中国古代关于礼仪的经典著作可以让人明礼向善;同时,可以发掘生活中的优秀榜样,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多向谦和有礼的人学习,以其为师,自然可以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最后要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生活中要待人以诚,尊重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就要先学会尊重别人。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才能保持和谐、愉快的关系。在礼貌方面要做到平等待人、语气平和、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在礼节方面要做到热情主动、称呼得体、主次有序等,在仪表方面要讲究卫生、衣着得体、仪表端庄,在仪式方面,要懂得基本的仪式常识,就不会那么容易闹笑话。

(摘编自王培国《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仪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息息相关,故而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B.中华各民族文化存在差异,但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这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
C.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庙堂、殿陛,还是江湖、市井,都深受其影响。
D.真正心中有礼、心存肃敬的人,讲究独善其身和自律,会凡事以尊重对方为出发点,做到人我相协相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传承,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B.西周时期的礼乐有效地约束和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和欲念等,所以在传承时必须完整保留。
C.儒家认为是否懂礼仪关涉到一个人能否立身处世,懂礼仪是成为一个文明人的前提条件。
D.将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有助于引导家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礼仪重要性”的一项是(     
A.《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B.《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颜元:“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D.《礼记·曲礼》:“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16更新 | 24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甥舅俩

李春雷

一千多年前的那天,曾巩三岁,王安石刚满周岁。

彼时,他们还是婴幼儿。几十年后,他们出类拔萃,都成为时代的人杰。一千多年后,大浪淘沙,他们更是成了历史的巨人。

来到抚州,必须拜谒王安石和曾巩。

大师巨匠总是比肩携手。比如宋六大家,四川三人是父子,江西三人则是师生。而两位学生辈的王安石与曾巩,不仅是同乡,是朋友,还是甥舅。

他们不仅是亲戚,更是好朋友。

两家是世交,曾父与王父是同学。王安石得遇欧阳修并受到赏识,缘于曾巩的介绍。而王安石对曾巩的文章,更是倍加推崇,其祖母、父亲、母亲、岳父去世后,皆由曾巩撰写墓志铭。

虽是好朋友,追求与风格,却完全不同。

政治上,王安石胸怀天下,锐意变法,敢吃螃蟹,敢闯禁区,大刀阔斧,舍我其谁;曾巩则属于保守派,身处基层,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个标准的勤吏。

文学上,也如此。

王安石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强调文学的现实功能:“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其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笔如刀锋、字字点穴。最著名的《读孟尝君传》,不足百字,却否定了历朝观点,实属千秋名篇。

曾巩的文风集司马迁,韩愈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开阔、承转、起伏、回环皆有法度。其代表作有《墨池记》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

对于对方,两人都有着透彻的认识。

王安石比曾巩小两岁,走上仕途却早十几年,政治经验更丰富,观人识才最老辣。他虽然称赏曾文,却又看到了其弱点,遂在早年的赠诗中明言:“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这两句,简直就是对曾巩人生的预言和定位;不适合官场,却可以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文学家。

而曾巩,在宋神宗召见时,询问王安石的缺点,曾巩直言“吝”,即执拗、小气之意。这个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后来,人们戏称王安石为“拗相公”,正是“吝”的另解。

他们根本上相同又相通,都是君子。

两人虽是亲戚加朋友,但王安石身为宰执,从未提携曾巩,曾巩身为下属,并未攀附王安石。他们坚持各自的政见,互不妥协。政见不睦,徒说无益,那就不见面、不争吵。许多年里,他们甚至中断了联系,但是从未互相攻击,只是保持沉默。

沉默中,沿着自己的路径,走向各自的高峰。

王安石,委实是一个千年不遇的天才。一介文人,却又通透政治,并主导了中国历史上继商鞅之后的又一次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虽然失败,却为中国政治文明留下了巨大财富。而曾巩在仕途清淡的同时,于文学上追求更高,揣摩玩味,在文本上做到了极致。

他俩和老师欧阳修以及文友三苏一起,高擎古文运动的大旗,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力抵萎靡文风,坚持文以明道,使中国散文正本清源、蔚为大观,从而改变了文学史。

就这样,烟云散尽、落日辉煌时,他们又走到了一起。

元丰六年春,曾巩扶母亲灵柩乘船南归,王安石特意迎到江边吊唁。此时,曾巩已病重,到达江宁后便卧床不起。那段日子里,王安石常常探望,执手倾谈。两位老亲戚老朋友,相好如初,就像少年时那样。

不久之后,二人相继谢世。

不要以为去世,一切就结束了。

他们又同样被历史误会。

从南宋至元明清,王安石变法基本被否定,他甚至被视为奸臣。按照传统评价,变法有“急政”或“苛政”之嫌,引起激烈“党争”,导致北宋亡国。有人在评判两宋时,将王安石与秦桧并列:“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转机出现在近代。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急欲变法而富国强兵,遂开始重新认识王安石。从此,对他的肯定评价才成为主流。

史学家称,王安石变法,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才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由此,王安石被称为“千古一相”。

而曾巩,他的文章最初并没有被格外重视,直到明初,文坛才开始将其列入“唐宋八大家”,但排名最后。进入清代,最富影响的桐城派作家群,更注重“义法”,遂将曾文奉为楷模。康熙年间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共选录文章316篇,唯一入选超过百篇的作家就是曾巩,计128篇,数量远超其他七人。

经过几百年时光的淘洗,这甥舅俩,都成为历史甄定的巨人。

在他们去世九百多年后,我来到抚州,瞻仰先贤。

那一天,武夷余脉群峰青翠,天上白云悠悠,阳光雪亮,清风香甜,令人想到徐徐流动的历史。

眼前的世界,热烈而生动,似一片澎湃的海洋,如一台无终的大剧,更像一株苍翠的大树,春夏秋冬,青青黄黄。每个人,都是一片树叶或一枚小果,暂时栖居在这株屹立于洪荒的大树上,蓬勃着,摇曳着,梦想着,成熟着……

日月无语,天地有心。

唯有时间,是宇宙间沉默的、永恒的帝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十年后、一千多年后,两个时间节点写出了王安石与曾巩不同时期的共同特点,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B.王安石与曾巩的文章风格完全不同,但王安石总请曾巩为自己去世的亲人写墓志铭,可见王安石的文章不如曾巩。
C.王安石和曾巩虽然政见不睦,二人在许多年里互不妥协,坚持己见,但从未互相攻击,而是保持沉默。
D.文章讲述了王安石和曾巩不同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历史甄定的巨人”是对二人的高度评价。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对比手法叙述王安石和曾巩在政治和文学上不同的追求与风格,意在突出二人在不同领域的高下。
B.文章第四段点明曾、王二人的关系,不仅照应标题,也为后文两相对照来写两人的经历、品性、追求等内容做铺垫。
C.本文取材时间跨度大,范围广,突显了“形散”的特点;同时,聚焦于对二人的赞美与崇敬,体现了“神聚”的特点。
D.本文思路清晰,“追求与风格却完全不同”“都是君子”“同样被历史误会”等显示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8.文章以“唯有时间,是宇宙间沉默的、永恒的帝王”一句作结,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9.作家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第一层是描写叙述之美,即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等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请结合本文对此加以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宋人好善者,三世不懈。家无故而黑牛生白犊。以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以飨鬼神。”一年,其父无故而盲。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使其子以问先生。其子曰:“前听先生言而失明,今又复问之,奈何?”其父曰:“圣人之言,先忤而后合。其事未究,试往,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也,复以飨鬼神。”归命其父。其父曰:“行先生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当此之时,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壮者死,老病童儿皆上城,牢守而不下。楚王大怒。城已破,诸城守者皆屠之。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军罢围解,则父子俱视

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或直于辞而不害于事者,或亏于耳以忤于心,而合于实者。高阳魑将为室,问匠人。匠人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材任重涂,今虽成,后必败。”高阳魑曰:“不然。夫木枯则益劲,涂干则益轻,以劲材任轻涂,今虽,后必善。”匠人穷于辞,无以对。受令而为室。其始成,拘然善也,而后果败。此所谓直于辞而不可用者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福B之C为D祸E祸F之G为H福I化J不K可L极M深N不O可P测Q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一年”与司马迁《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居”意义不同。
B.“固试往”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意义不同。
C.“归致命其父”与荀子《劝学》中“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义相同。
D.“今虽恶”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彼恶知之”的“恶”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两次遇到黑牛生出白犊的事,父亲两次派儿子去请教术数先生,术数先生都说吉祥,结果父子先后眼盲,证明先生预言不准。
B.楚军包围宋城时,宋城百姓上城楼顽强抵御,楚王非常愤怒,破城之后下令屠城,这对父子因眼盲而幸免一死,真可谓因祸得福。
C.塞上人家无故丢失马匹,当邻人前来安慰时,主人认为这未必不是好事;当邻人祝贺这匹马带回胡人骏马时,他又认为这未必不是坏事。
D.高阳魑准备建造房屋,匠人认为木材没干透,不宜动工,高阳魑坚持要用没干透的木材建房,后来这座房子果然如匠人说的那样倒塌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军罢围解,则父子俱视。
(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14.这篇选文阐明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简要概括。
2023-06-0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本词写于词人闲居江西期间。山园,即词人的居第。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③西风,指秋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松、竹高大,与白云相连。其树木葱茏、环境清幽,正是常见的山林隐居的环境特色。
B.词人无奈闲居山园,虽然生活富足,有酒有肉,但仍借“白酒”句表达借酒消愁之意。
C.儿童手握长竿扑打梨、枣,“偷”字写出了儿童贪吃嘴馋,又怕被人发现的天真童趣。
D.本词写山园所见,既描绘了自然景色,也刻画了生活场景。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心情。
16.“亲仁善邻”“睦乃四邻”是古人对美好邻里关系的表述。本词表现了词人与乡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