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山西省高三一模(高考考前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三 一模 2023-03-21 75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面对现代科技带来的有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些危机,我们应反思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张力。有学者认为真正反自然的并不是科技,而是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往往会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科技在其中只是“催化剂”。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正面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人与他者、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审美、价值观方面都受到了猛烈冲击。由于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伦理世界、意义世界正在被重塑。便捷高效的科技引发了生存风险与伦理危机的争议。这不禁让许多人把矛头指向科技,认为科技正是将人类异化的“元凶”。 刘大椿教授在《审度: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研究》一书中提出了“马克思的科技审度观”。一方面,科技具有价值中立性,给我们带来了战胜自然的力量,并终将帮助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科技在现代社会领域所表现出的对于人的控制与压迫,关键在于科技被资本所绑架,成为了践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人们对科技的立场,应从之前的正反对立,转向“多元审度”。因此,我们将分析一些观点认为的现代科技具有的反自然性究竟是什么,探讨这种对科技的看法是合理的还是有失偏颇的,然后根据这种对科技的批判立场提出自己的中立建议。

(摘编自陆慧《探索科技与自然的关系》)

材料二:

正确的科技伦理观,是科技创新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科技创新要遵循正确的科技伦理观,一般体现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尊重生命健康,即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维护人格尊严;二是尊重自然环境,即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自然规律;三是尊重社会关系,即尊重不同个体的利益诉求、避免侵害他人权益;四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福祉,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类社会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科技伦理是综合考量上述四个原则而形成的价值理念,不同时代背景会导致科技伦理价值观的动态变化,不同的社会文化可能导致科技伦理认识上的差异。科技活动需始终坚持正确的科技伦理观规避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

科技伦理治理需防止将伦理问题泛化、政治化,避免以抽象教条的伦理概念和规范来限制科技发展。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应系统地预见,权衡和处置科技前沿的伦理冲突,又不能无限度放大科研活动的风险或挑战而完全限制科技的发展。科技伦理需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合理适度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比如尸体解剖、辅助生殖等,在之前特定时代背景下这些曾是社会普遍反对的技术。但长远来看,凡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其发展趋势终究是不可阻挡的,科技伦理也是不断演进的。所以,需防止将伦理问题泛化,以科技伦理的旗号或子妨碍或限制前沿科技活动,致使科研人员畏手畏脚、科技创新止步不前。

同时,我们也应防止国际上的科技伦理“霸权”,努力提高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话权。科学无国界,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国家的利益。一般而言,科技伦理是科学共同仁在共同价值理念下达成的一定程度的国际共识,但因社会文化等背景差异,不同国家对此科技伦理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当前,少数西方国家在科技伦理问题上起主导作用,基因编辑、干细胞、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伦理共识和规范,一般由国外科学家主导,我国科学家的参与程度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对此应加强开放交流,以大国的担当精神多与国际科技伦理治理,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主动参与伦理议题研讨、明确立场态度,提出公平公正、符合人类福祉、负责任创新的中国方案,以保障我国科技的健康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摘编自张亚平、宋利璞《努力实现科技伦理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张力正在被重新认识,有学者认为科技只是它们之间的“催化剂”。
B.“马克思的科技审度观”给人的启示是,对科技的立场应从正反对立转向“多元审度”。
C.科技创新遵循科技伦理观所体现的四个基本原则,应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
D.科技活动与科技伦理需协调发展,坚持科技伦理观可规避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伦理世界、意义世界被科技发展重塑,同样也影响科技的发展。
B.“马克思的科技审度观”可以为当代社会科技伦理的规制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
C.科技伦理价值观是动态变化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等都会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
D.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伦理治理,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伦理治理上的话语权。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自2008年以来,联想集团在行业内率先引入可降解竹及甘蔗纤维包装等技术。
B.老子认为,“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故主张“复结绳而用之”。
C.人脸识别相关法规的出台,让便捷和安全隐患并存的人脸识别技术有了司法“保护伞”。
D.目前至少12个国家已将人类胚胎体外培养不得超过14天的限制写入相关的法律。
4.材料一中,“有学者认为真正反自然的并不是科技,而是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往往会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这句话,有一个隐含前提,请写出这个隐含前提。
5.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赛上,人们采用了AI技术协助裁判判决,帮助裁判员实现对越位的“一键判罚”,有了人工智能帮忙,卡塔尔世界杯的越位判罚更快、更准。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注](节选)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宋国国都。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而外,也没有什么异样。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地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地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地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禽滑鳖呢?

他可是很忙。刚刚试验过连弩,现在恐怕在西关外看地势,所以遇不着先生。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

……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地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墨子也高兴地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公输般独自喝着酒,看见客人不大动刀匕,过意不去,只好劝他吃辣椒。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

“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他问道。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地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亲而又油滑,马上就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所以我这义的钧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大约很有了一些酒意。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口里说道:

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他削三寸的木头,就可以载重五十石。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一味地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地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

(有删改)

【注】本文写于1934年8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篇,几次着重描写墨子的草鞋鞋带断了、鞋成碎片了,点明了墨子的“贱人”身份。
B.“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写出宋国贫弱,暗示了楚攻宋为不义之战。
C.小说虽然着力对环境和人物言行、心理进行了刻画,但在情感的表达上却是克制而含蓄的。
D.小说通过墨子和公输般的一席谈话,表达出墨子的义利观,这是作者创作时尊重历史的表现。
7.关于文中墨子学生曹公子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曹公子在街角做“民气论”演讲的场景,巧妙地将现代画面与历史相融合。
B.小说将曹公子与管黔敖、禽滑整作对比,表达了作者空谈无用、实干救国的思想。
C.对曹公子演讲场面的描写,消解了小说庄严的叙事氛围,削弱了作品的讽刺力度。
D.曹公子做官两年后与同门不大来往,这一间接描写表明曹公子渐渐远离墨子精神。
8.鲁迅在这篇历史小说中,将墨子这位“中国的脊梁”的典型代表凸显了出来。请结合作品,从“行”的角度,分析文中的墨子形象。
9.有人说鲁迅的《非攻》是“杂文体的历史小说”,即用杂文的笔法写小说,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讲述抽象的道理。公输般请墨子吃饭的情节中,墨子就近取譬说理就体现了这一特色。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孝公欲用卫鞅之言,更为严刑峻法,易古三代之制度,恐大臣不从,于是召卫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计正法之本,使民之道。君曰:代位不亡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更法以教民,吾恐天下之议我也。卫鞅曰:臣闻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行之无疑殆无顾天下之议且夫有高人之行者且负非于世有独知之感者必见謷于民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治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臣闻: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今君变法不循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君熟虑之!卫鞅曰:子之所言者,世俗之所知也。常人安于所习,学者漏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也,非所与论于典法之外也。三代不同道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君无疑矣。”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什不易器。臣闻之: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者不相复,何礼之循?故汤、武之王也不循古,殷、夏之灭也不易礼。然则反古者未可非也,循礼者未民多也,君无疑矣!”孝公曰:“善。吾闻穷乡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知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忧焉。拘世之议,寡人心不疑矣。于是孝公违龙、挚之善谋,遂从卫鞅之过言,法严而酷,刑深而必,守之以公。当时取强,遂封鞅为商君。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九》)

【注释】①謷:诋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亟定变法之虑/行之无疑/殆无顾天下之议/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负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謷于民/
B.君亟定变法之虑/行之无疑殆/无顾天下之议/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负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謷于民/
C.君亟定变法之虑/行之无疑殆/无顾天下之议/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负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謷于民/
D.君亟定变法之虑/行之无疑/殆无顾天下之议/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负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謷于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法,意思是政治法则,或正常法制等,后谓依法处决犯人,即“明正典刑”。文中指整顿法制。
B.“法者所以爱民也”与“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C.学者,文中指求学而读死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句中的“学者”的含义不同。
D.曲学,与文中“穷乡多怪”的“穷乡”并举,指的是学识浅薄的迂曲之士。曲,褊狭,拘泥于一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鞅为了坚定孝公的变法决心,就指出:如果变法能够治理好国家,给百姓带来好处,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遵循旧的礼制。
B.甘龙不同意变法,他认为只要顺应百姓习俗进行教化,用旧法治理国家,官吏就会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无事,如此则事半功倍。
C.卫鞅为了驳倒甘龙和杜挚的言论,反复强调,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古代帝王或霸主的法度不相互因袭,所以他坚持变法。
D.秦孝公没有听从甘龙、杜挚的意见,坚定不移地采纳了卫鞅的变法主张,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霸主,于是封卫鞅为商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代位不亡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2)然则反古者未可非也,循礼者未足多也,君无疑矣!
14.与甘龙相比,杜挚反对卫鞅变法的理由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3-03-16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高三一模(高考考前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夜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

张祜

碧落【注】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注】碧落:道家认为东方最高的天有碧霞遍布,故称为“碧落”,后用以指天空。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圆魄”“桂含姿”,都是喻指月亮,同时也都点明了诗歌中的所咏之物。
B.“四海”“万里”,并非确指,诗中借这两个词语写出中秋月照射范围之广。
C.“何处”与“万里”“绝域”“高城”相呼应,使诗歌巧妙地由咏月转为说理。
D.两首诗均以问句结尾,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并无生硬之感。
16.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是说理,所说之理各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03-20更新 | 3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高三一模(高考考前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常常将育人与树木互喻,《种树郭囊驼传》中说,要保持树木的天性,就要“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对培养孩子颇有启发意义。
(2)《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和《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两句都注目于长江景色的广阔和宁静。
(3)茶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与茶有关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
2023-03-16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高三一模(高考考前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机械化让手艺逐渐失传,手艺的消失,也是纹样的消失。因此寻找纯粹而典型的民族传统纹样     ① 。2019年,中国纹样线上博物馆“纹藏”的首个纹样库——西南纹样库正式上线。这些搜集自民间的纹样,就如隐没于深海的珠贝,被重新捡起、擦亮。缤纷富丽的纹样背后,除了美学意义之外,更是“体现民族历史的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

住在中国西南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的子民们,凭借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把对祖先与神灵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各式图案呈现出来。这些图案大多依附于人们裙边袖口,额头足尖。从动物、植物再到自然现象,富有强烈的韵律美。这些的纹样,是对中国情结最朴实的诉说。这些纹样与其背后的故事,无不蕴含着民族的信仰与审美。

谁说民族风就要土里土气?以“蝶纹刺绣背带”上的广西南丹县水族的纹样制作的红包设计图,围绕蝴蝶纹和花草纹等纹样为主,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用红色作底色更具喜庆氛围。可见承载中国之美的民族传统纹样,同样可以走入今天的生活。

这些美好的图案,不但有着     ③ 的“前世”,也可以有令人赞叹的“今生”与无限可能的“未来”。今天,将现代的设计与旧时的纹样融合已是新的潮流,这将会让古老的民族纹样重新焕发生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些搜集自民间的纹样,被人们发现并整理,焕发出新的光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3-03-16更新 | 57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高三一模(高考考前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钠的性质过于活泼,它的化合物很多都与我们的生活有关,其中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氯化钠(食盐的主要成分)。人们摄入盐,不是因为它能增加食物的美味度,___①___。钠离子参与了人体内细胞和体液之间的渗透压平衡,也参与了体液的酸碱平衡。在正常人体内,钠、钾离子的相对平衡,维持着整个细胞的功能和结构的完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由钠维持。钠增多时,细胞外液量也增多,___②___,会引起水肿;钠减少时,细胞外液量随之减少,如减少量过多,可使血容量不足而发生周围循环衰竭。

人体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在适当的酸碱性环境中进行,这就要求血液的酸碱度基本是中性。但是人体内一直发生着各种化学反应,并产生或酸性或碱性的产物。为了防止血液酸碱度出现大幅度颠簸,就需要有能调节酸碱度的缓冲溶液。人体血液中有一定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后,一部分会电离成氢离子和碳酸氢根,它们与血液中的钠离子、氯离子一起形成了能调节酸碱度的缓冲液。假如体液中突然增加了一些酸,那么缓冲液中的碳酸氢根就能够与它结合,从而使体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不至于马上升高。

这些都说明,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当然,摄入太多钠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___③___,必须要控制钠的摄入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根据第二段内容,用一个单句,对“缓冲液”作解说,不超过70字。
2023-03-19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高三一模(高考考前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封校期间,某大学的学生们除了上网课,因无法外出,有的在宿舍养,明明是纸箱做的,也要像模像样地配上食盆、狗粮,还要和隔壁宿舍比一比,到底谁的狗狗更“乖”;有的上演宿舍变装秀;有的在微博、朋友圈大书特书“发疯文学”……

近来,杭州的灵隐寺爆火,许多年轻人扎堆进寺,拜佛祈福,有人甚至会做一份PPT,细致地列出礼佛注意事项、风水格局、祈福话术。年轻人求的东西也五花八门,有求工作的,有求姻缘的,有求女朋友回心转意的,有求公考过关的,还有求免被裁员的……

在2022年清华大学艺教中心新年联欢会上,保洁员邢国芹上台弹奏钢琴曲《我的中国心》,台下掌声雷动。邢阿姨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仅凭着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用学校内一架长期闲置的钢琴,自己摸索,自己练习,终于有了今天的成功。

作为当代青年,你读了上述材料,会有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鲁迅(1881-1936)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咏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情境补写  下定义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人才评价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