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3-22 3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大家平时所欢喜玩味的。我现在借这段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比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时心里欢喜,在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心里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心里悲痛。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时是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好像是以为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从此可知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三字略去而直说“花是红的”,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材料二

吴乔在《围炉诗话》卷三中说:“诗句无定体,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审美主体面对其审美对象时,把人的情感移注于物境中去,使景物染上情感色彩,反过来,物境亦能移情,使之达到或获得强烈而深层的审美体验。这种“情”与“境”的相互交融渗透的辩证关系,把无情之物化为有情之物,而客观物境却为情感的表现提供了熔铸的对象。清蒋景祁在《陈检讨词钞序》中说:“以故履其国,赏心洞目,接应不暇;采其奥,乃不觉晦明风雨之真移我情;噫其至矣!”陈检讨即陈维崧,是清初词坛颇有影响的词人,这里虽然是对其词艺术效果的评价,实则也是对“境亦能移情”的生动写照。康有为《诗集自序》云:“诗者,言之有节文者耶!凡人情志郁于中,境遇交于外;境遇之交压也瑰异,则情志之郁积也深厚……其或因境而移情,乐喜不同,哀怒异时,则又玉磬铿铿,和管锵锵,铁笛裂裂,琴丝愔愔,皆自然而不可以已者哉!”通过“情志郁于中”而“境遇交于外”的相互交往融合,康有为描述了“因境而移情”所激发而勃然起兴感物的生动景象,“皆自然而不可以已者哉!”正是这种“移情”作用和意蕴的很好说明。

(摘编自胡雪冈《我国古代美学的“移情”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见游鱼从容便知其乐的判断,是基于曾经的体验而“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
B.有人悲欢之时觉外物随之或愁或喜,而陶渊明从外物中见出人的品格,后者审美层次要高于前者。
C.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不尽相同,移情作用侧重的是由己及彼,美感经验侧重的是己彼交互影响。
D.材料二中,有关“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的论述与材料一中对“美感经验”的相关认识与理解相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往往是无意识的,它并非全都出于理性,也未必有着科学的谨严与精确。
B.有人觉得石头太沉重,大力士或许嫌它轻,通过这个对比,突出美感经验会因人而异。
C.云能飞,泉能跃,山能鸣,谷能应,是因为它们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是有生气的。
D.材料二采用层进式结构,先论述“情”“境”的辩证关系,再结合实例集中论述“因境移情”。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移情作用”观点的一项是(     
A.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B.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苏轼诗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乡味

①口味和口音一样是从小养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深有体会。口音难改,口味亦然。我在国外居留时,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不是虚言。近年我常回家乡,解馋的机会变多了。但时移境迁,想在客店里重尝故味,实属不易。倒不是厨师的技艺不到家,究其原因,说来相当复杂。

②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一向喜欢吃油煎臭豆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大众食品。臭豆腐深受人们喜爱,原因就在于用鼻子闻时似乎有点臭,但入口即香,而且越嚼味道越浓,令人舍不得狼吞虎咽。

③它这个特色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念小学时,家住吴江县松陵镇,平日吃的臭豆腐都是家里自己的——从市面上买回压得半干的豆腐,泡在自家做的卤里,腌渍一定时间后取出来,在油里炸得外皮发黄,咬开来豆腐发青,真是可口。其鲜美程度,取决于卤的浓度和腌渍时间的适度。

④我家在吴江期间,县城里和农村一样,家家有自备的腌菜缸,用以腌制各种咸菜。我家主要是腌油菜薹。每到清明前油菜尚未开花时,菜心长出细长的茎,趁其嫩时摘下来,可以当作蔬菜吃。油菜薹在市场上有充足的供应,货多价廉时大批买回来泡在盐水里,腌制成常备的家常咸菜。腌菜缸里的油菜薹变得又嫩又软,发出一种气味——香臭因人而异,喜吃这种咸菜的说香,越浓越香,不习惯的就说臭,有人闻到了要犯恶心。把豆腐泡在这种卤里几天就成了臭豆腐。由于菜卤渗入其中,泡得越久豆腐颜色越青,味道也越浓、越香、越美。我是从小就习惯这种味道的人,所以不臭透就觉得不过瘾。

1920年我家从吴江搬到苏州后,家里就没有腌油菜薹的专用缸了。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买,有时也有人挑了担子沿街走动,边炸边叫卖。但味道总是比不上早年家里做的,在我总觉得是一件憾事。当时我还不明白有越臭越美之味感的人,必须是从小在有腌菜缸的人家里长大的。在苏州城里居住的人,像我这种从小镇上搬来的并不多,他们的口味自然不同了,挑担叫卖的人当然不能不按照大多数买客乐于接受的标准来决定让豆腐臭到什么程度。在我看是降低了质量,而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臭得恰到好处。

⑥乡味还是使人依恋。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每次吃到没有臭透的豆腐,总生发出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有一次我说了实话,并讲了从小用菜卤腌制豆腐的经验。主人告诉我,现在农民种油菜已经不摘菜薹了,哪里还有那种卤呢?卤已不存,味从何来?我真懊悔当时没有追问现在的臭豆腐的制作方法。其实知道了也没用,幼年的口味终难满足了。

⑦我20岁离开老家,至今已整整65年。这样长的岁月里,我已和上面所说的那种多少还保持一些自给经济的家庭脱离了。在学校里有食堂管饭。自己独立成家后,在乡间自理伙食,但租屋而居,谈不上经营那些坛坛罐罐,我们的菜篮子也全部市场化了。只有在清华园住的几年,分到一所住宅,房子四周有不少空地,我和老伴就垦地种菜。所种的茄子和西红柿一度自家吃不完,便以分送邻居为乐。我们还养鸡取蛋,完全可以自给。可惜这种生活并不长,几年后离开清华园,菜篮子又完全靠市场供应了。

⑧我们这一代人,在食的文化上可说是处于过渡时期。我一生至少有1/4的岁月,是生活在家庭食品半自给时代。在那个时代,除了达官贵人、大户人家会雇用专职厨师,普通家庭的炊事都由家庭成员自己操持。炊事之权一般掌握在主妇手里。以我的童年说,厨房是我祖母的天下。她有一套从她娘家继承的烹饪手艺,后传给我的姑母。祖母去世后,我一有机会就溜到姑母家,总觉得姑母家的伙食合胃口,念了社会人类学才知道这就是文化单系继承的例子。

⑨一代有一代的口味,我想我应当勉力跟上历史的车轮,从那个轨道转入这个轨道。现在的臭豆腐固然在我嘴里已没有早年的香了,但还是从众为是。即使乡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安于不太合胃口的味道了。说来也惭愧,我下这个决心时,早已越过古稀的年限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不谈“乡味”,而引用诗句“乡音……”,从“乡音”谈起,目的是调动读者的共情心理。
B.作者说挑担叫卖的人降低了臭豆腐的质量,后又憾别清华园,主要表现作者更喜欢食物自给的生活。
C.第④段作者从饮食文化上分析了为何吃不到记忆中的臭豆腐,也流露出对家乡、童年、亲人的怀念。
D.第⑧段作者的姑母继承祖母的烹饪手艺的例子从一个侧面表明作者童年时的社会是文化单系继承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绘用腌菜缸制作卤和咸菜的情景,旨在为下文写臭豆腐做铺垫,突出作者的惋惜之情。
B.文章以记叙、描写为主,又恰当地穿插一两处议论、抒情,即丰富了内容,又使结构更灵活,富有感染力。
C.作者选取代表家乡独特“乡味”的意象——臭豆腐,娓娓道来,突出特色,展现情点,乡情乡味十分浓厚。
D.作者认为即使乡味难改,也得勉强自己去适应现在臭豆腐的味道,因为卤已不存,过去的做法已经消失了。
8.作者以臭豆腐为例话说乡味,这一味独特的“臭”让他想起了哪些往事?
9.一代有一代的口味,一地有一地的美食,如随州香菇、沔阳三蒸、黄石港饼、汪集鸡汤、麻城肉糕、黄陂三鲜、咸宁桂花糕、十堰三合汤等,“社会全方位”要做一期“家乡美食文化谈”节目,邀请你作为嘉宾,就“家乡美食与乡味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结合本文,请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终于此!

酒味甘辛,大热有毒,虽可忘忧,复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浸髓、蒸筋。而刘训《养生论》:酒所以醉人者,曲蘖之气故尔。曲蘖之气,消化为水。昔先王诰:庶帮庶士,无彝酒,又曰:祀兹酒,言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六彝有舟,所以戒其覆;六尊有罍,所以戒其淫。陶侃剧饮,亦自制其限。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味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

大晋人嗜酒,孔群作书与族人曰:今得秫七百,不了曲蘖事﹔王忱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至于刘、殷、簪、阮之徒,尤不可一日无此,要之,酣放自肆,托于曲蘖,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古之所谓得全于酒者,正不如是。是知狂药自有妙理,岂特洗其磊块邪!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由是观之,酒之境界,岂铺饮者所能与哉!儒学之士如韩愈者,犹不足以知此,返悲醉乡之徒为不遇。

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父,无一可以缺此。投闲自放、怀襟露腹,便酣然臥于江湖之上;扶头解醒,忽而睡醒,虽道术之士,炼阳消阴,饥肠如筋,而熟谷之液,亦不能去,惟胡人禅律,以此为戒。恐至于濡首败兴,失理伤生,往往屏爵弃卮,焚罍折榼,终身不复知其味者。酒复何过邪?

平居无事,汙樽斗酒,发狂荡之思,助江湖之兴,亦未足以知曲蘖之力、稻米之功。至于流离放逐,秋声暮雨,朝登糟丘,暮游曲封,御魑魅于烟岚,转炎荒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耶。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彼饥饿其身,焦劳其思,牛衣发儿女之感,泽客现可怜之色,又乌足以议此哉!鸱夷丈人,以酒为名,含垢受侮,与世浮沉。而彼骚人,高自标持,分别黑白,且不足于全身远害,犹以为惟我独醒。

(节选自朱肱《北山酒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
B.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
C.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
D.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蘖,曲为发霉谷物,孽为发芽谷物,用蘖和曲酿制的酒分别称为酒和醴。
B.斛,唐朝之前,为民间对石的俗称,1斛=1石=10斗;从宋朝开始,改为1斛=5斗。
C.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D.魑魅,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神,也指山林中害人的鬼怪,引申为各式各样的坏人。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前周文王发布诰令,不许臣民饮酒,只有祭祀求上天降福时才能用酒。
B.晋人喜欢纵酒,但他们放纵饮酒,是借醉酒逃避现实,未必真正得到了饮酒的趣味。
C.那种对着布衣发出儿女之悲,行吟泽畔露出可怜神色的人,是不足以谈论酒的趣味的。
D.一些骚人高士,看似明辨黑白,但不会保全自身、远避祸害,却以为唯我独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味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
(2)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
14.作者在论述“酒复何过邪”这一论点时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托物起兴,晨见桐叶飘落,夜闻蟋蟀鸣叫,表明从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只有凄清萧瑟的景象。
B.“黯黯长安路”一句用长安借指京城临安,“黯黯”不仅是写实,也象征着作者难以实现报国理想。
C.“忽记”表明此刻涌上心头的是当年词人的战斗经历,最使他念念不忘的是前线的大散关和渭水清流。
D.全词共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抚今,第二层追昔,第三层和第四层又转为抚今。今昔交织,回环往复。
16.前人评价这首词,认为最后一句的“悔”字为全词的精要之处,你是否同意?并作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