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3-30 5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非虚构写作被迅速增容和泛化的当下,为了提升非虚构写作的整体文学水准,让这一文学潮流走得更健康和长远,当务之急是要厘清非虚构写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尽量确定其边界。

有人认为,世界上的文学只有两类:一类是虚构文学,另一类是非虚构文学。这当然是一种泛化的文学概念的区分,不能作为划分文体和界定概念的依据。但不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作者要克服的是同样的焦虑——如何真实呈现以及如何让读者接受。非虚构既不是一个文体概念,也不是文本概念,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与以虚构为主的文体——小说、戏剧等争夺真实的话语权。非虚构写作特别强调实践或行动写作,即写作者必须行动起来,把自己融入时代与社会,并将个体的写作置于变迁的社会进程之中。因此,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写作立场和写作态度,一种叙述方法和介入现实的路径。非虚构写作强调文学书写必须具有反思和质疑社会的品格,即写作者言说和阐释当下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写作者不仅要有能力介入生活,而且要真实呈现出当下中国的现实感与现场感。

广义上,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大的文学类型的集合。作为一种广义上的文学类型,非虚构写作既包含非虚构小说”“非虚构散文”“非虚构诗歌”“非虚构剧本,也包括游记、报告文学、传记、真实故事等,它是虚构之外的一切写作的总和。但作为一种狭义上的文体,非虚构写作指那些以非虚构写作名义创作的,既具介入”“在场”“真实”“质疑的品格,又具审美性和形式感,即能够文学地呈现真实非虚构写作。它是散文文体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概念要小于散文。它与报告文学最为接近但不是报告文学,它的概念范畴比报告文学要大些,涵盖的写作对象更广泛多样,也更贴近社会人生。

当我们从狭义的视角来考察非虚构写作,会发现近十年来的写作潮流,无论是在文体的建设,还是在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总体来看,深度作品匮乏,田野调查不够深入细致,创作队伍良莠不齐、急功近利,正成为这一类写作的突出问题。当然,任何一种写作都充满了挑战,这一文学潮流在挑战当下写作伦理和审美趣味的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纯文学话语机制的反思,拓宽了文学创作的界面,并引领了散文美学的新风向,推动当代散文艺术创作的革新。

(摘编自陈剑晖《非虚构写作概念之辨及相关问题》)

材料二:

《湿地繁花》是曲子清关于盘锦乡村振兴叙事整体的非虚构写作作品,它提示我们一个往往被忽略的常识——除了作为一种历史想象,作为一种田园乌托邦,乡村还有其在伟大的时代和火热的实践中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地位。

《湿地繁花》以新时代盘锦乡村日新月异的振兴与发展实践为写作对象。这样的写作对象预示了文本在实践性上可能抵达的限度。《湿地繁花》属于非虚构写作中现实写作一路,这种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文体属性,意味着它的写作方式、写作生态带有强烈的实践色彩。作品来自一种实践性发生语境,一种作家与写作对象浑然一体的浸入式写作方式。如火如荼的实践每天包围着作者的视觉和听觉,参与着作者观念的塑造和情感的生发,情感的在场给作为实践的写作对象投射了强烈的诗性。

亲历中国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的历史时刻,面临乡村振兴的伟大篇章,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不应止于忠实地还原生活、记录时代,更应该阐扬文学铁肩担道义的深刻内涵。文学对时代本质的把握最终总是落实为对人的关怀,《湿地繁花》关注的是人在这场伟大历史实践中的能动性和幸福感。无数普通人在追梦、圆梦的过程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智慧与勇气,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喜悦和富足,火热的现实经由对人类改造世界的无限潜能的见证而洋溢着诗性的浪漫。《湿地繁花》将个体性经验置于时代总进程的视野之下,将生命的诗意注入改造世界的实践,确立起充满力量和阳光的乡村叙事。

记录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的时代现场,描摹现场中人的精神面貌,首先需要在新闻学路径抵达事实性,以现实世界提供的母本为起点出发,进而抵达文学的审美境界。《湿地繁花》创设了在其中的发生语境和叙述视角,是重新发现地域风景的媒介,生成文本诗性的内在结构和语言形式,新闻语言、叙述语言和诗性语言交织杂糅,通过文字表达的张力,最终为乡村实践的书写确立诗性内核与外观。

(摘编自宋扬《诗性的实践:关于新时代乡村的非虚构写作-读曲子清的<湿地繁花>》)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真实”呈现以及如何让读者接受的问题,是“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的所有文学创作者共同要克服的焦虑。
B.对非虚构写作者来说,落实行动非常重要,要将整个身心都融入时代与社会,有能力介入生活,呈现现实感和现场感。
C.从狭义上看,非虚构写作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既具“介入”“在场”“真实”“质疑”的品格,又具审美性和形式感。
D.当代散文艺术创作的革新靠的是非虚构写作,总的来说,这要求作家在作品深度、田野调查等方面下功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厘清非虚构写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当务之急,否则,这一文学潮流将停滞不前,得不到发展。
B.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的推进为非虚构写作阐扬文学“铁肩担道义”的深刻内涵提供了契机。
C.《湿地繁花》是反映乡村振兴与发展的现实作品,它落实了对人的关怀,记述的是作者的个体性经验。
D.《湿地繁花》作为反映新时代乡村的非虚构写作,通过诗性的语言形式,抵达了文学的审美境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     
A.《重走》作者围绕着当年湘黔滇旅行团的行走路线写作,融入了社会学、文献学、新闻报道等各种文学元素,形成了一种极为芜杂但很灵活的文本。
B.《伟大纪念日》以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为线索,用文学性的语言讲述了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等事件,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光辉形象。
C.《微尘》讲述了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小作坊老板等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的故事,作者将真实经历贯穿其中,书中饱含着人性的悲悯和温度。
D.《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通过叙述逃避诅咒的知识分子、带着求生梦想的孤儿、为了施展拳脚的“拳匪”等人的奋斗史,谱写了磨盘州的百年征程。
4.材料二以《湿地繁花》为例,从哪些方面阐释了非虚构写作?
5.有学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所做的努力,就是把新闻的生命周期延长,用文学的方法为新闻保鲜、抗衰,抓住视频讲解那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事,为时代存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薄奠(节选)

郁达夫

五月中旬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

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

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了……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着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

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

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

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

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星期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

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相貌,才跑回来告诉她。

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

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

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

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

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

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

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写“我”看车夫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说明车夫因饱经生活摧残而显得衰老憔悴。
B.“我”听了车夫的一条条诉说,认为这些苦楚不是他一个人的,说明车夫这一人物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升华了小说的情感表达。
C.“我”想与车夫一起抱头痛哭,但被身上的长衫和“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束缚住,这体现了“我”的自我剖析,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
D.小说通过讲述“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既交代了车夫悲惨结局的出现缘于当时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
B.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
C.“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不愿再听车夫的抱怨而心烦意乱的不耐心理。
D.小说标题“薄奠”指的是“我”对车夫微薄的祭奠,“我”的奠品虽然简陋,却表现出“我”这个贫穷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洋车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试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诸侯盟。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孔叔止之曰: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弗听,逃其师而归。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冬十二月丙子,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改)

【注】①昭:宗庙在左的位次,是穆的儿子;后文中穆指宗庙在右的位次,是昭的儿子。古时昭穆相承,区分辈次。此处是说太伯、虞仲是太王的儿子。②虢仲、虢叔:虢国的开国始祖,文王的弟弟,王季的儿子,与晋侯为同一宗族。③王季:太伯、虞仲的弟弟。④桓、庄:指桓叔、庄伯的后代。桓叔是文中晋侯的曾祖,庄伯是晋侯的祖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B.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C.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D.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之奇谏”中的“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的“谏”含义相同。
B.皇天,常与“后土”连用,二者合指天地神灵,《陈情表》中“皇天后土”即为此意。
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初一日叫晦,二者常常连用。
D.媵,指古代的侍妾,也指古代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对此事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如果虞国帮助晋国,那么虢国灭亡,虞国必定跟着灭亡。
B.虞公觉得自己祭祀的祭品丰盛又洁净,况且自己具备美德,并发扬美德来向神明进献芳香的祭品,神明必定会保佑他。
C.晋侯包围上阳,询问卜偃行动能否成功,卜偃肯定晋国能攻下虢国,并依据童谣的内容推测成功的日子在九月底十月初。
D.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国君主逃亡在外,随后晋军返回,驻扎在虞国,乘机袭击虞国,使其灭亡,这印证了宫之奇的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
(2)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14.宫之奇是如何劝阻虞公给晋国借路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醒复醉”“仿佛”,把词人纵情豪饮的醉意朦胧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B.词人敲门无人应答,便倚杖听江声,表现出词人随遇而安、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C.“何时忘却营营”运用设问,强化了词人无法解脱而又想要寻求解脱的困惑、感伤。
D.结句有弃官归隐之意,但词人并非真要驾舟而去,这只是他获得精神解脱的遐想。
16.请从动静的角度鉴赏这首词。
2023-03-3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