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4-02 1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
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
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
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
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
5.钱锺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2023-02-21更新 | 8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使

铁凝

四月的下午,空气清透,雾霾不在。街边的樱花忽然就盛开了,紫丁香也这里、那里喷放着苦而甜的团团香气。

在一个嘈杂的路口,车遇红灯。陆婧偏头看着窗外,眼光落在临街一间门脸不大的体育用品商店。一个腿有残疾的女人从店里出来,弯腰从地上拎起两摞半人高的鞋盒。陆婧瞬间认出了这张脸:李花开!

陆婧想不到三十多年后李花开也来了北京。她丈夫,那个叫起子的也来了吧?陆婧心里加重着“也”字的分量。什么时候她的脚跛了?敢情也受过伤啊?“也”,她心里玩味着这个字。

三十多年前,陆婧和李花开是大学同学,也是闺蜜。李花开是当年系里的美人,常常爱犯轴脾气。她家在山区,穷。大二时,李花开的下铺丢了几张饭票,认定是李花开偷的。李花开激愤地绝食两天以示清白。第三天,同宿舍的陆婧强行背着李花开去了校医务室输葡萄糖。后来那同学在一本书里发现了那几张饭票。

大学毕业后,陆婧和李花开同在一个名叫虽城的北方城市工作。那是她们共同的激情时代。先是李花开突然告诉陆婧她要结婚了,对方是她在虽城的远房亲戚,有房,私房、独院儿。和李花开不同,陆婧家就在虽城,她工作后仍和父母同住。

冬日的一个周末,陆婧随李花开去了她将要嫁进去的私房、独院。推开吱嘎作响的单扇榆木院门,眼前的院子只是一条狭窄的夹道。西屋窗下整齐地码着蜂窝煤,挨着蜂窝煤的,是被旧提花线毯盖着的大白菜,叫人嗅出过日子的烟火气。当年的陆婧是不屑于这类烟火气的,眼前的蜂窝煤、大白菜只让她相信,李花开真的要结婚了。

出了那院子,李花开只问了一句,你说值吗?陆婧没有回答。

几天后,一个消息震惊了她们:厂里一个女子,因为分房不公,寻死觅活。李花开说,房比命大么?陆婧说,房是命的一部分吧。李花开又问,你说值吗?她没有听见应答。很快,她就嫁给了那个远房亲戚——画彩蛋的起子。

不久,陆婧也恋爱了。陆婧的恋爱像是一场无药可救的疟疾。对方名叫肖恩,是她父亲的大学同学,因工作耽误了婚姻,彼时已是北京一个文工团的业务团长。这是一个不能公开的秘密,无论是年龄的差异,还是空间的间隔。

秘密恋爱固然秘密,却仿佛必得有一个可靠的人分享才更够秘密。几个月后,陆婧把李花开约到一家卤煮火烧小馆。她脸色潮红,嘴唇颤抖,十指交叠地扭绞着。她的讲述琐碎累赘而又宏大激昂,她顾自笑着,眼里有泪光,她觉得她的闺密也必将为她这不凡的倾诉所倾倒。

李花开的嘴里却只是偶尔迸出一句:“我娘啊!”这是一个本身不含褒贬的感叹词,但在此刻,李花开喊出它来表达的是决不同意。两人争吵起来,昏天黑地。但李花开到底让了步,她答应保密,还答应了陆婧的提议:肖恩写给陆婧的信从此寄往李家。那私房、独院,在陆婧看来最是安全。

北京寄往虽城的平信隔天可到,陆婧一个星期至少两次去李花开家取信。有时李花开加班回家晚,在家的起子也会代替李花开把信送至陆婧手中。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次,起子请求陆婧那当局长的父亲调动工作,被拒绝。第二天,起子就把自己偷拍下的信的照片寄给了陆局长。盛怒之下,父亲把女儿轰出了家门。

陆婧立刻把电话打到了李花开的厂里,那是一个悲愤加绝交的电话,一个鄙视的不容分说的电话。陆婧那一波又一波的语言风暴如耳光噼啪,痛打在电话那头的李花开脸上。陆婧只听见李花开一迭声叫着:“我娘啊!”又听见她“呕呕”了两声,像在呕吐。陆婧摔了电话。

又是四月的一个下午,太阳很好,雾霾不在。

陆婧和李花开对坐在一间粥铺喝粥。

“这几十年我常常想着要是看见你,第一句话到底怎么讲,千头万绪的。”李花开说。

“是我摔了电话。”陆婧说。

“我放下电话就去单位找你,哪儿都找不到你。”

“先去了北京,后来出国了。算是闪婚吧。年前刚退休,业务荒疏大半。”陆婧以短信似的句子讲述了自己的三十多年。

“你呢?”

“离了。”李花开端起粥碗又放下。

“就为我?”陆婧心有不安。

“不是为你,是非离不可。做人要重信守约。”李花开的讲述也很简明,开始起子不离,让她替肚子里的孩子想想。她上了房,站在房顶逼他同意,不然就跳下去。他不松口,不信她会真的跳。刹那间她迈前两步,眼一闭就跳了下去。

陆婧的心像遭到突然坠落的重物的击打,一阵沉闷的钝痛。

“你这是,轴得不要命啊。”陆婧竭力眨着眼往回憋着泪。

李花开说:“有信使给鼓着劲。”

“信使”两个字是陆婧的忌讳,那是旧年的伤口,可她们的会面又无论如何绕不过这两个字。

李花开说:“其实你也是我的信使。我第一次把信送到你手上的时候,你就已经是了。到最后,没有那些事,没有你摔电话,我也下不了决心去奔真心想要的日子。”出了粥铺,陆婧意犹未尽地说:“那年我一气之下逃到北京,才知道偌大个北京不会安慰你的委屈。”

“可偌大个北京能够包容你的委屈。”李花开接上陆婧的话。晚风吹拂着她略微倾斜的身体,那样子实在很飒。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偶然的街头一瞥,陆婧即刻就认出了三十多年未见的李花开,只是此时的她对李花开腿跛了颇有幸灾乐祸之感。
B.小说中有人因男方有私房而决定嫁给他,有人因分房不公而寻死觅活,叙写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房子的心态。
C.小说中两次出现的“我娘啊”,不仅是李花开山村身份的体现,也都表现了她听到陆婧述说事情时内心的震惊和愤怒。
D.小说讲述了特殊年代的一段令两位朋友隔膜三十多年的人生变故,重在激发读者去思考人世的无常与情谊的脆弱。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消失的雾霾、苦而甜的丁香等,既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色,也隐喻陆婧经历沧桑后温暖而略带悲凉的心态。
B.李花开多次追问陆婧“你说值吗”,暗含了李花开当时对自己婚姻的不满,与后文“不是为你,是非离不可”句相照应。
C.小说叙事的“藏”与“露”设计巧妙,李花开的惨烈抗争一直藏而不露,直到两人相逢后才揭秘,增强了叙述的张力。
D.小说的叙述语言富有哲理,如“眼前的院子只是一条狭窄的夹道”“无药可救的疟疾”“北京不会安慰你的委屈”等。
8.小说中插叙李花开被误解偷饭票这一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9.《信使》这篇小说能引发人们对人际交往的思考。你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交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庄宗,讳存勖,武皇帝之长子也。及为婴儿,体貌奇特,沈厚不群,武皇特所钟爱。帝洞晓音律,常令歌舞于前。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及壮,便射骑,胆略绝人,其心豁如也。及武皇厌代,帝乃嗣王位于晋阳,时年二十有四。是日,诏曰:皇纲已正,紫禁方严,凡事内官,不合更居外地。诏诸道应有内官,不计高低,逐一并家口发遣赴,不得辄有停滞。帝龙潜时,寺人数已及五百,至是合诸道赴阙者,约千余人,皆给赐优赡,服玩华侈,委之事务,付以腹心。唐时宦官为内诸司使务、诸镇监军,出纳王命,造作威福,昭宗以此亡国。及帝奄有天下,当知戒彼前车,以为殷鉴,一朝复兴兹弊,议者惜之。同光二年夏五月壬寅,以教坊使陈俊为景州刺史、内园使储德源为宪州刺史,皆梁之伶人也。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郡郭崇韬以为不可伶官言之者众帝密召崇韬谓之曰:予已许除郡,经年来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故有是命。高季兴,从梁祖平青州,改知宿州事,擢为荆南兵马留后。及庄宗定天下,季兴来朝于洛阳,加兼中书令。谓宾佐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臣夸手抄《春秋》;又竖手指云:‘我于指头上得天下。’如此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猎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无忧矣。

(节选自《旧五代史》)

文本二: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0.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那郭崇韬以为不可/伶官言之者众/
B.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郡郭崇韬以为不可伶官/言之者众/
C.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郡/郭崇韬以为不可/伶官言之者众/
D.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郡/郭崇韬以为不可伶官/言之者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代,古代对辞官或者卸任的委婉说法,有厌恶官场事物之意。
B.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住所。赴阙的意思是入朝,指朝见皇帝。
C.少牢,指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庄宗年少时能文能武,精通音律,略通《春秋》大意,射箭骑马,胆量过人,心胸开阔,因此受到武皇的钟爱。
B.文本一中,高季兴曾对他的手下评说庄宗,说庄宗曾对功勋大臣夸耀他曾亲手抄录《春秋》,又竖起手指说“我从手指头上得到天下”,像这样那就是功劳全在他一人了,哪里还有大臣的辅佐之功。
C.文本二中,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文本二中,欧阳修认为庄宗之所以能强大起来,主要在于他“忧劳”,而其破灭,原因又在其“逸豫”,阐释了成败由人的道理。
13.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已许除郡,经年来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4.欧阳修认为后唐庄宗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事”,请根据文本一和二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朝饥示子聿

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

【注】①子聿:陆游的小儿子。②强项:刚强,不肯低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示了诗人居住环境恶劣,并夸张地表达出忍饥挨饿已成为常态。
B.颔联“俗”字可见诗人认为志趣不高的庸俗者喜爱的诗,算不上好诗。
C.本诗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多用口语,蕴含真挚的情感,读来亲切可感。
D.本诗表达了诗人因光阴虚度而悔恨,便只能将理想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16.尾联以“欲将衣钵付吾儿”一句作为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04-0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