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题(B卷)
江苏 高一 期中 2023-04-06 21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从“女婆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
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C.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4.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3段内容,简要说明。
5.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雕塑上的烟云

肖复兴

一个艺术家和他所创作的作品之间,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就像一朵蒲公英,不知会飘落何处,然后撒下种子,在某一时刻突然绽放,有的随风凋谢,有的却在岁月里沉淀下来,如同经久不化的琥珀。如果不是历史的风云际会,让刘开渠和成都有了彼此终生难忘的邂逅,在成都的历史,乃至在中国的雕塑史上,会出现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雕塑吗?

1939年,刘开渠为王铭章塑像。他知道,台儿庄决战前,在残酷却关键的滕县战斗中,就是王铭章带领官兵和日军血战几个昼夜,最后高呼“中华民族万岁”,和几千名川军一起全部阵亡。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在他刚从法国归国不久,他已经为八十八师阵亡将士塑造过铜像。

抗战期间的雕塑,与和平年代的截然不同,与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时的更不一样。不仅材料匮乏,而且还要面临日军飞机的轰炸。那时,刘开渠点起炉火,亲自翻砂铸铜,开始他每一天的工作。他为王铭章将军塑造的是一个军人骑着战马的形象,战马嘶鸣,前蹄高高扬起,将军紧握缰绳,威风凛凛,怒发冲冠。他能够听得到那战马随将军一起发出的震天的吼叫,能够看得到将军和战马身旁的战火纷飞,还有的,便是炉火带风燃烧的呼呼响声,头顶飞机的轰鸣声,炸弹凭空而降的呼啸声。为他做模特的一位川军年轻士兵和为他做饭的女厨娘,先后被炸死。这让他愈发激愤在胸,欲罢不能。他想起,刚刚从法国归来时,鲁迅对他说:“过去只做菩萨,现在该是轮到做人像了。”他现在做的就是人,是一个代表着他自己,也代表着全中国不屈服的同胞的顶天立地的人。

如今,站在新都桂湖公园里的王铭章将军的塑像前,不禁让我想起另一位文人郁达夫,当看到刘开渠为八十八师阵亡将士所塑的雕像后,他激动地说:“比起那些卖野人头的雕塑师的滑稽来,相差得实在太远,远得几乎不能以言语来形容。一个是有良心的艺术品,一个是骗小孩子们的糖菩萨。”他高度:评价刘开渠:“他的雕刻,完全是他的整个人格的再现;力量是充足的,线条是遒劲的,表情是苦闷的……疏疏落落的几笔之中,真孕育着多少的力量,多少的生意!”我不知道写于1935年初的这篇文章,是不是中国美术史上关于刘开渠雕塑的第一篇评论,只是心想,如果郁达夫看到了眼前的这尊王铭章将军的塑像,不知又该怎样的激动呢。

王铭章将军的巍峨塑像,一下子让成都雾霾沉沉的天空明亮了许多。和西方拥有城市雕塑的传统完全不同,我国没有这样的传统,我们的雕塑,一般只在皇家的墓地和花园里或庙宇里,马踏飞燕、昭陵六骏、菩萨观音弥勒罗汉,曾经是我们的骄傲。刘开渠的这一尊塑像,是撒下的第一粒种子,不仅成为成都而且成为全国城市雕塑的发源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刘开渠并非只为成都立了这样一尊塑像。据我不完全的统计,刘开渠一生为成都做的城市塑像共有11尊,在这些雕像中,《无名英雄纪念碑》塑像最为有名。像高2米,底座3米,无名英雄为川军士兵的形象,雕像以川军幸存者——一个叫张朗轩的士兵为原型塑造,身穿短裤,脚踩草鞋,背挎大刀和斗笠,手持钢枪,俯身做冲锋状……

那天,我去瞻仰这尊无名英雄塑像,看见它身后的公园繁花似锦,身前的大街车水马龙,一览都市今日的喧嚣与繁华。塑像前挤满了停放的自行车,挤过去到那碑座前,看见上面刻有几行文字,大意为当年四川十五六人中就有一人上抗日前线,参军者共有三百多万,川军伤亡的将士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伤亡64万余人。看到这样的数字,再来看眼前的这尊塑像,似乎能够听到塑像的怦怦心跳,也能听见刘开渠的澎湃心音。

作为我国现代雕塑特别是城市雕塑的奠基人,刘开渠对成都的感情,让人感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家李劼人故居开幕之前,成都派人进京找刘开渠,希望他能为李劼人塑像。看刘开渠垂垂老矣,再掂掂袋中不算丰厚的钱,生怕刘开渠婉辞。谁想刘开渠开口说道,没有问题,但我不能收一分钱。然后,他说起年轻时在法国留学期间的一件往事。当时,他和李劼人,还有成都籍的数学家魏时珍一起在那里求学。有一天,魏时珍病了,李劼人对魏时珍开玩笑说,你看你身体不好,到时候你病逝我为你写墓志铭。魏时珍不服气,与李劼人争辩起来,最后,刘开渠对他们两人说:我比你们两人年龄都小,还是最后由我来为你们塑像吧。如今,一语成谶,为李劼人塑像,便成了刘开渠义不容辞之事。

李劼人汉白玉的半身塑像,成为刘开渠对成都一生挥之不去的感情的最后见证。他在为成都雕塑,也在为自己雕塑。如今,他不在了,有一天,我们都不在了,他的雕塑还在。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借用鲁迅的言论以及郁达夫的感叹,说明刘开渠能为“人”进行雕塑创作是得到了众多文人的指点。
B.文章写无名英雄塑像周围的场景,用都市的喧嚣与繁华衬托雕塑的无人问津,表达出对人们淡忘英雄的无奈。
C.文章中提及《无名英雄纪念碑》碑座上的数据,颂扬了川军不怕牺牲的精神,重在强调当时日本侵华之凶残。
D.文末“他的雕塑还在”意蕴丰富,既表现了塑像的永恒,也表现了雕塑所代表的精神将会永远激励后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蒲公英、琥珀为喻,形象生动地阐明刘开渠与成都的渊源及其在雕塑史上的贡献。
B.文章是以对刘开渠及其雕塑故事的挖掘和对成都现存雕塑的相关梳理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C.文章开头与结尾形成完美照应:既表达了刘开渠之于成都的意义,又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D.文章在叙述雕塑故事时并未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有所穿插,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
8.文章讲述了刘开渠制作的三尊雕塑,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其叙述的侧重点以及意图。
9.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该散文题目“雕塑上的烟云”的含义与作用。
2023-04-06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题(B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己卯,突厥进寇高陵。辛巳,尉迟敬德与突厥战于泾阳,大破之,斩首千余级。癸未,颉利可汗进至渭水便桥之北,以观虚实。上自出玄武门,与六骑径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萧璃以上轻敌,叩马固谏。上曰:“吾筹之已孰,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知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萧璃请于上曰:“突厥未和之时,诸军争请战,陛下不许,臣等亦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上曰:“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伏兵邀其前,大军窃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固当自退,志意骄堕,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俟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卿知之乎?”璃再拜曰:“非所及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知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
B.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知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
C.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知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
D.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知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径诣”的“诣”意思是前往,与《桃花源记》中“诣太守”的“诣”相同。
B.“克”意思是战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不同。
C.设备,指设防,现在一般指进行某项工作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成套的建筑、器物等。
D.再拜,拜而又拜,表示恭敬之意。在古代书信中用作对尊长或朋友的敬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军队倾国而出,进入唐朝境内,虽然途中遭到尉迟敬德抵挡,损失一千余人,但前进势头不可阻挡,一直抵达渭河北岸。
B.太宗带着六骑人马从玄武门出城,前往渭河畔,隔着渭河与颉利对话,责备对方背弃盟约,突厥人大吃一惊,纷纷下马跪拜太宗。
C.唐朝大军相继赶到,颉利可汗见太宗亲自上阵,军容甚盛,面露惧色。太宗准确地判断敌军心理,采取决策,使之请和,避免了战争。
D.太宗认为突厥军队没有战斗之意,只是为了索取钱财,如果唐军出击一定能击败敌军,但是他反对战争,愿意与突厥永久和平共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萧璃以上轻敌,叩马固谏。
(2)当其请和之时,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
14.太宗为什么不主“战”而主“和”?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燕支行(时年二十一)(节选)

王维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

【注】①燕支:即焉支山,又作胭脂山,本匈奴地。②辞甲第:用霍去病事。③卫霍: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④贰师:指李广利。⑤咆勃:发怒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使用“辞甲第”“玉塞”“卫霍”“贰师”等多个文学典故,使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
B.诗人赞叹前代的军事家,认为他们是无可比拟的天才和英雄,以此表达对汉将的崇拜之情。
C.诗人未正面描写战场,而是通过对将帅和士兵形象的刻画,侧面展现宏伟壮阔的战争场面。
D.这首边塞诗充分表现了大唐帝国雄视天下的威严,颇具刚健雄放、遒劲有力的阳刚之美。
16.学者林庚认为:“王维的真正价值是他的少年精神。”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23-04-0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题(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