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4-08 17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
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
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
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
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
5.钱锺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2023-02-21更新 | 8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

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说,“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

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给他带来多少灵感与熏陶。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

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

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浏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品着海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幅山水长卷!吴承墨下意识地发出一声叹息:“哦!”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是头一回。

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转到三楼露天阳台,此刻,吴承墨面对波光潋滟的湖面顿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

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就像一个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这种感觉却没有。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我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

“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吴师母道。

“看来,还得再看一遍。”吴承墨小声说。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

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一个多月后,吴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吴承墨两次即兴吟诗,前者借梅花孤傲高洁表现清高自许的心理,后者借别墅小区美景表达对奢华生活的羡慕。
B.吴承墨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就会似过电一般,表明他对八大山人的作品钟爱有加,但从结局来看,他钟爱的本质是附庸风雅。
C.吴承墨虽鉴宝技艺高超,但面对“很有分量”的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加之吴师母不断施压,最终因压力过大做出错误鉴定。
D.小说中“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一句表明八大山人的画作自然传神,景人合一,连吴承墨也被这幅山水长卷折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画线处写吴承墨鉴画时视觉上产生的虚幻表象,运用幻觉描写艺术,将人物心灵深处的潜意识挖掘出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B.小说善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文中写到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时,用“抖”与“不抖”形象地再现了吴承墨在利益诱惑下内心的矛盾。
C.小说中的王老板精明圆滑、富有心计,既善于察言观色,又极度虚伪,虽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形象丰满,体现小说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D.小说是微型小说,讲述了王老板邀请吴承墨夫妇鉴宝一事,摄取的是一些生活瞬间,情节虽曲折复杂,却能言简意赅地表达深刻的主题。
8.小说以“国宝”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交代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是赝品,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应聘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驱骤于蛮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其不遇也如此。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己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退老于家,魏文侯师之,西河之人肃然归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间其言。故曰: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而后之君子,区区于一主,叹息于一朝。屈原以之沉湘,贾谊以之发愤,不亦过乎!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不远,覆车继轨。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而成名也。凡希世苟合之士,俯仰尊贵之颜,逶迤势利之间。其言曰:名与身孰亲也?得与失孰贤也?荣与辱孰珍也?故遂洁其衣服,矜其车徒,冒其货贿,淫其声色,脉脉然自以为得矣。

(节选自三国魏·李康《运命论》)

材料二:夫食稻粱,衣狐貉,观窈眇之奇舞,听云和之琴瑟,此生人之所急,非有求而为也。敦孝梯,立忠贞,渐礼乐之腴润,蹈先王之盛则,此君子之所急,非有求而为也。然则君子居正体道,乐天知命,明其无可奈何,识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来而不距,生而不喜,死而不戚。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岂有董相《不遇》之文乎?

(节选自南朝梁·刘峻《辩命》论》

【注】①充诎:得意忘形的样子。②西汉董仲舒曾写《士不遇赋》。其因两度任藩王国相,故有董相之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己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
B.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己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
C.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已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
D.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已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夏,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文中指孔子辗转的众多区域。
B.君子,古代是地位高的贵族的通称,后来“君子”亦用于对“有德者”的称谓。
C.前监,指“前车之鉴”,喻前之失败可作后之教训,与文中“覆车继轨”同义。
D.礼乐,礼仪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实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
12.下列对《运命论》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典型事例进行对比论证,论述命运对人的影响;认为屈原、贾谊没有参透命运之理,故导致悲剧。
B.古代的先贤圣人,有的也难遂其志,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在于乐天知命,无论穷困或显达都能始终如一。
C.才能超群、品行出众易招致世俗的非议,但志士仁人为改变世俗、遂志成名,依然坚持操守,正道而行。
D.迎合世俗甘于苟且之人,趋炎附势,贪求钱财,沉迷声色,沾沾自喜,作者对他们的做法持否定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14.钱锺书评价李康《运命论》时说:“刘峻《辩命论》树义(立义,阐发义理)已全发于此。”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04-0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注】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章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苏轼和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两句既交代杨花似花非花的特点,又表明天下没有怜惜杨花之人,只能任其飘落。
B.上片“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三句咏物而不滞于物,想象大胆,将上文中“有思”的杨花化作具体的春日思妇形象。
C.下片愈出愈奇,紧承上片“惜”字意脉,借追杨花遗踪,缘物生情,由惜而恨,情物交融而至浑化无迹之境。
D.下片“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三句想象奇妙,兼以夸张的手法,抒满腔惜春之情,体现出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
16.请简要分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其妙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词中的“__________”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2)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颂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则表现他的精神品格。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对楚王善意的劝告,同时表明自己虽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
(4)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古蜀国历史久远,详情难知,而今天三星堆遗址的开发,渐渐揭开了古蜀国文明的面纱。
(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他说如果自己没有祖母,则“__________”;如果祖母没有自己在身边,则“__________”。
2023-04-07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韵文化的重要内涵,就是雅俗共赏,如词曲、评话、杂剧、皮影等中国传统大众文艺,均出现于宋代。2022年春晚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宋韵表达得________。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乐,令人不禁________;《忆江南》更将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扑面而来。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游、苏轼的诗词可谓________。

中华传统美学,不只是挂在墙上的________,更是百姓日常浸染其间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不离烟火气,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韵味,它不把文艺范置于高雅的云端,而强调世俗生活中自有真谛。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也是打造这种雅俗共赏的独特韵味——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韵味。《只此青绿》与《忆江南》,而把其中的一面趋向了化——由雅到俗,为今人在文艺作品中吸取宋韵文化养分、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提供了途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淋漓尽致        拍案称奇        尽人皆知        高山流水
B.淋漓尽致        拍案叫绝        妇孺皆知        阳春白雪
C.酣畅淋漓        拍案叫绝        尽人皆知        阳春白雪
D.酣畅淋漓        拍案称奇        妇孺皆知        高山流水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此青绿》与《忆江南》,而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由雅到俗,为今人从文艺作品中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汲取宋韵文化养分,提供了途径。
B.《只此青绿》与《忆江南》,便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由雅到俗,为今人在文艺作品中吸取宋韵文化养分、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提供了途径。
C.《只此青绿》与《忆江南》,而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由雅到俗,为今人在文艺作品中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吸取宋韵文化养分,提供了途径。
D.《只此青绿》与《忆江南》,便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由雅到俗,为今人从文艺作品中汲取宋韵文化养分、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提供了途径。
2023-04-09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海鞘在全球海洋均有分布,它的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再加上基本不移动,所以_______①_______,实际上却是一种体呈袋形或桶状的雌雄同体动物。

最近,研究人员通过小鼠模型,发现用海鞘补充饮食,可以扭转小鼠的衰老迹象。为何会产生这种效果?经深入探索,研究人员发现,_______②_______。其实,这种物质在别的海洋生物(比如扇贝)体中也有,只是含量各有不同罢了。

研究显示,_______③______,从而阻止认知能力下降,逆转表老大脑中的认知障碍。在那次小鼠实验中,被喂食缩醛磷脂的小鼠就具有更高数量和质量的神经元突触。

皱纹、白发、记忆减退、体能下降等都是衰老的迹象,缩醛磷脂或许会创造新的可能,扭转老人记忆减退的趋势,给人类逆转衰老提供新的启示。

20.对于材料中项目研究的意义,下列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缩醛磷脂能够扭转小鼠衰老迹象
B.缩醛磷脂或可阻止老人记忆减退
C.缩醛磷脂能够逆转人类认知障碍
D.缩醛磷脂或可帮助人们逆转衰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2. 阅读下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红楼梦》阅读状况专项调查信息,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表一:国民初次接触《红楼梦》的原因

接触《红楼梦》的原因百分比。
看了影视曲艺等相关作品59.4%,
老师、家长指导、朋友介绍44.0%。
书店、图书馆里看到8.2%,
书摘书评中看到3.1%,
现场或电视讲座2.9%,
相关社团、读书会等影响1.5%,
浏览网上论坛、贴吧、读书频道等1.2%,
其他3.6%。

表二:国民初次接触《红楼梦》的时间


   
请概括上面图表反映出的主要信息,要求语言简明,概括准确条理,表述中不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80个字。
2023-04-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面两个等式给你怎样的启示?请整体把握等式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或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苏轼(1037-1101)  咏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210.65情境补写  概括要点选择+表达
220.65概括要点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  乐学 善学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