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曲靖市兴教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毕业复习冲刺卷(二)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4-13 26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语境中,“才子”一般用于称赞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多数情况下,“才子”之“才”均作“文才”理解,鲁迅将明代人情小说分出“才子佳人”一类,并指出其中“所谓才者,惟在能诗”(《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才子”一词最早出现时,“才”却并非专指“文才”。《左传》载高阳氏和高辛氏各有“才子八人”,合称“八元八恺”,是传世文献中“才子”概念的最早用例。这里的“才子”之义可以理解为“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苗裔”,与后世“才子”的义涵有较大差别。那么,从何时开始,“才子”与《左传》中的原义脱离了关系呢?最早可追溯到西晋潘岳的《西征赋》。潘岳作《西征赋》述行怀古,历数西汉名臣,其中特别举出“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贾谊出身甚微,家世无闻,却被称为“才子”,显然与《左传》中的意思有所区别。那么潘岳称贾谊为“才子”究竟何意?《西征赋》将贾谊与“终童山东之英妙”并称,是针对终军之年少而言。东汉文章常将终军、贾谊并称,喻指少年英才。《晋书·潘岳传》载:“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可见,潘岳也曾因年少有才被比作终、贾,他对终、贾并称背后的文化意义自然再熟悉不过。因此,《西征赋》中的“才子”不再是《左传》中的“苗裔”之义,而是与“英妙”相对,重点在强调两人年少成名。

不过,真正使“才子”义涵转向“文才”的关键,是《西征赋》将“才子”与“贾谊”绑定的做法。在汉代,贾谊的形象以“贤臣”为主,人们主要关注他的学问和政治能力。到了南朝以后,贾谊则越来越多地被当作知名文人来看待,他的“才”也越来越多地被指向文才。《文心雕龙·才略》说“贾谊才颖,陵轶飞兔,议惬而赋清,岂虚至哉”,将他当作西汉辞赋之士的代表人物,强调其“文才”。在这样的语境下,用以形容贾谊的“才子”之“才”,也开始指向“文才”。

南朝以“才子”表示“文才之士”的例子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梁武帝对“才子”评语的频繁使用。梁武帝经常在大臣展现文才之后,将之评为“才子”,且均偏指文才而言,这与他的用人政策息息相关。南朝取士标准,无非才能、门第两项,即使世族子弟,也必频繁展现出众的文才,方能获得美职。在这种风气下,出身较低的士人想要得到拔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文学上取得佳名。梁武帝为打破高门士族对仕宦的垄断,曾大力改革选官政策,尽量提拔次门、寒门和吴地士人。被梁武帝冠以“才子”头衔者,大部分都非高门,但均是武帝想要重用的对象。“才子”中的“才”既有《左传》中“政才”的传统义涵,又包括《西征赋》和南朝以来“年轻有为”和“文才”的新兴义涵,恰好符合梁武帝提拔年轻文才之士出任要职的目的。

在“才子”偏指“文才之士”的用法流行之后,又出现了“辞人才子”的搭配。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明确将“才子”与“辞人”并列,定位为诗赋创作者。后来的《文选序》《北齐书·文苑传序》等文献中,便均延用“辞人才子”或“词人才子”代指文才之士。唐代,“词人才子”或“才子辞人”的说法更是成为固定搭配,“才子”偏指文才的义涵由此进一步固定了下来。

综上所述,“才子”一词的义涵由《左传》中仅指“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后裔”转变为“富有文学才华之人”,虽看似复杂,但都与魏晋以后文学逐渐受到重视、文才在政治与社会中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密切相关。

(摘编自徐俪成《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管是正史还是各类文学作品之中,“才子”一词开始大量出现,无疑与这一时代文学的进一步自觉乃至独立,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才子”指诗才。钟嵘《诗品》中亦言:“预宗此流者,便称才子。”将才子这一概念纳入其诗学批评体系。“才子”一词由此逐渐固定,形成了成熟的才子概念,指才高词赡的诗人或作诗者。

进入唐代,出现“大历十才子”这样的以“才子”命名的诗学集团,据《唐才子传》的相关记载,此十人俱是诗才俊雅之人。另外,如元稹与杜牧之类的风流才子,他们风流多情,流连于风月场所,但因其写得一手好诗,便被时人解释为才情的体现。这一时期,才子除了指诗才高超的诗人,亦指风流蕴藉的诗人。

宋元时期,唐代“元才子”所开辟的风流蕴藉的才子概念由柳永接续,伴随着对柳词“才子词人”的误读,产生了“风流才子”这一“才子”下位概念,形成了主要基于仪表、情爱而非诗才、辞才的市俗化风流才子形象。另一方面,出现以“才子”命名的诗史专书《唐才子传》,传统才子概念(诗人)在诗学及诗史领域的使用日趋成熟。

明清时期,诗坛“北郭十才子”“江东三才子”“吴中四才子”等才子诗群辈出,纵横恣肆,狂傲放诞,才子概念也因此刻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质。才子不再为诗学、诗史所独有,又与风流才子的概念渐次合流混同,前代才子概念的文体界限、雅俗差别都消融殆尽。不再单指文学才能出色的人,普通人也可称为才子。总而言之,才子概念完成了文艺、文类、雅俗、性别的全面盛极与扩张过程。

(摘编自齐星《金圣叹的“才子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晋潘岳在《西征赋》中将贾谊称为“才子”,其实与贾谊的出身、家世无关,而是用来强调贾谊年少成名。
B.梁武帝对“才子”评语的频繁使用,从根本上提升了寒门文士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推动了“才子”内涵的转变。
C.正史及各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才子”一词,标志着这一时代文学的进一步自觉乃至独立。
D.唐代人们所称的“才子”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才子”概念有着明显不同,唐代的“才子”专指风流蕴藉的诗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才子”一词刚出现时并不专指富有才华之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B.在汉代,人们主要关注贾谊的学问和政治能力,南朝以后人们则将目光转向贾谊的文才。
C.钟嵘将“才子”概念纳入诗学批评体系之中,这对“才子”概念的固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D.市俗化风流才子的概念只偏重仪表、情爱,这其实是对柳词“才子词人”的一种误读。
3.下列选项中,“才子”的概念不是偏指“文才”之士的一项是(     
A.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有一秀才,姓沈名灿若,年方二十岁,是嘉兴有名才子。
B.清吴敬梓《儒林外史》:这人是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
C.《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穆宗在东宫,妃嫔近习皆诵之,宫中呼元才子。
D.《后汉书·荀淑传》:以为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故改其里曰高阳里。
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梳理“才子”内涵的确立过程。
5.明清时期“才子”的概念与前代相比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地里的脚印

苏瑞臣

大年三十,除夕夜的鞭炮声不时响起,偶尔有一两柱礼花呼啸着刺破夜空。

他藏在不远处的老槐树下,一直盯着的那个地方,红灯笼也蓦地亮了,他的心随之跳动了一下,有种暖暖的感觉。他知道,这个家并没有败。他看到妻子桂出来了,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跟在后边。这个孩子是谁?难道是柱子?

五年前,柱子得了一种罕见的病,手术费就得十万元,这对于强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强把亲戚朋友找了个遍,借到手的只有几千块钱。他想到了老安。老安是个包工头,强就在他的工地干活。强模仿电视里那些情节,把老安三岁的儿子亮亮骗到一个桥洞下,然后打电话给老安,让他送十万元钱。老安满口答应。这边呢,强给亮亮买了不少好吃好玩的东西,亮亮不知凶险,玩得很开心。强买的食品当中有桂圆。亮亮囫囵吞了一个,结果卡在喉咙那儿,登时憋得脸色乌青,哭都哭不出来。强吓坏了,撒腿就跑。在跑的时候,强没忘打120电话……这一跑就是五年。

不知道什么时候,天空飘起了雪花。桂和那个孩子在放炮仗。桂蹲在地上,伸出胳膊用点燃的线香去燃炮仗,那个孩子捂着耳朵,躲在桂后面。炮仗“呼”地响了。地上可能有点湿滑,桂一转身,跌坐在地上,那个孩子跑远后,又回来扯她。雪花舞得更欢快了,地上落了厚厚一层。桂和孩子进屋,桂转身掩上了大门。

强四下看了看,确信没有什么异常,这才急匆匆推门而入——门虚掩着。待看清雪人是强时,桂忙用毛巾去扑打他身上的雪。哭着说:“你还知道回来?”

“我,我不是想你和孩子吗?”强咧嘴笑了,看了一眼那个孩子:“桂,这是不是柱子?”

桂点了点头。寻出衣服让强换,说:“你还没吃饭吧?我给你包饺子去。”桂包饺子的时候,跟强讲述了过往的事。他这才知道,亮亮因为抢救及时,转危为安。后来,老安知道柱子的情况后,特意捐了十万元。柱子及时得到救治,病也一天天好起来。强的眼里放出光彩,伸手想拉柱子,而柱子不情愿地躲在桂身后。桂说:“猫狗识温存,何况是个人?四五年没见,他也认不得你。强问:“老安当时没报警?”

“报了,警察不断来找你。”桂哀怨地看了强一眼。“我,我明早还得走!”强的脸又阴下来。桂冷冷地说:“这些年,你在外过得好吧?”

“不好!像个老鼠似的,东躲西藏,担惊受怕,饥一顿,饱一顿,连个要饭的都不如。”

“那你还走?”

“不是怕警察吗?虽说没出人命,毕竟……”

“我咨询过律师,假如你当初投案自首了,也就三年有期徒刑,早出来了。”

“那我现在该咋办?”

“如果你心里还有我们娘俩,还想过上先前的日子,就去自首……”强犹豫了好久,点了点头。

雪,一夜未停。天亮了,强和桂就蹚着一尺多深的雪,相互搀扶着去了镇派出所。

两年后,强出狱了。接他时,妻子桂说:“老安前些日子回村,说过罢年你要是找不来活,去他的工地。”强长长地叹了口气,没说去还是不去。

桂对他说:“告诉你个秘密,那天,我报了警,你若不自首,也跑不掉的。”“我知道。”强深情地看了桂一眼。“你知道?”桂一脸惊讶。

强说:“咱们出门时,我看到雪地上隐约有两行脚印……”

(选自《海外文摘》,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夕夜,自己的家中也亮起了红灯笼,这让忐忑不安的强有了些许安慰,因此他的心中“有种暖暖的感觉”。
B.巨额的手术费让强决定铤而走险,绑架包工头的儿子,却落得有家不能回的悲惨下场,不免让人唏嘘。
C.看到亮亮被桂圆卡住喉咙,强被吓得逃跑时却不忘打120,老安主动捐款给柱子治病,都体现了普通人善良的一面。
D.强本想亲近柱子,可柱子却不情愿地躲在桂身后,说明柱子并不想原谅父亲,故意把强当做一个陌生人来对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孩子是谁?难道是柱子”,连续两个问句写出了强出逃回来后连儿子都不认识,突出主人公出逃时间之久。
B.“雪花舞得更欢快了”形象地写出了除夕夜雪花纷纷扬扬的形态美,增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C.爆竹热闹景象与强有家难回、孤单寂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写强回家时情景,交代强出逃原因,把现实和过去交织起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请简要分析主人公强决定自首前的心理变化过程。
9.结尾写强知道妻子报警并未逃跑这一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2023-04-13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兴教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毕业复习冲刺卷(二)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昔箕子中佯狂自全,孔子亦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曰:“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收华,华曰:‘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其使曰:‘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可身而退?’华无辞以答,遂斩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天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务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有删改)

【注】①箕子:箕子为商纣时的贤臣,因为反对纣王的淫乱不为纣王所容,为求生佯装疯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务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B.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务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C.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务匡救朕恶/终不以直忤/意辄相责怒/
D.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务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11.列对文中点词语及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纳谏诤”与“察纳雅言”(《出师表》)两句中的““纳”字含义相同。
B.“阿意苟免”与“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C.“身不闻过”与“过蒙拔擢”(《陈情表》)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D.“岂肯更言”与“良庖岁更刀”(《庖丁解牛》)两句中的“更”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爱夸耀自己的长处,又拒绝听从别人的意见,因此虞世基不敢直言进谏也是理所应当的。
B.杜如晦不赞同唐太宗的看法,他认为虞世基身居要职却不敢直言,苟且偷生,这种行为与箕子装疯逃跑不能相提并论
C.作为司空,张华在晋惠帝和贾后要废掉愍怀太子时没有竭力苦谏,反而阿谀顺应旨意,最终不仅自己被杀,还被夷灭了三族。
D.为了让大臣们敢于直言,唐太宗对待那些进谏的大臣非常宽容,即使他们所奏的意见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也不认为是忤逆犯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
(2)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14.在唐太宗看来,隋炀帝灭国亡身的原因是什么?
2023-05-08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兴教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毕业复习冲刺卷(二)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湘春夜月·近清明

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注】①并刀:指并州的剪刀,以锋利著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湘春夜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近清明”交代了时间,词人描述的是清明前在湘江边月下的所见所闻所感。
B.翠禽鸣声仿佛一首美妙的情歌,本应让人愉悦,但最终却“都付与黄昏”,这让词人忧伤之感更显深重。
C.词人想要将自己的心事诉诸柳花,却又担心柳花轻薄,无法理解“伤春”之意,突出了词人愁思之深。
D.下阕写景虚实相生,既虚写青山不语、残月当门,又实写了翠玉楼前水波隐隐、水天摇荡,突出整个画面的静寂。
16.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结尾三句是如何表达词人情感的。
2023-04-13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兴教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毕业复习冲刺卷(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