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宁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4-17 5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年,许多优秀剧目被重新整理排演。许多多年未见于舞台的本戏、折子戏等得以被挖掘,重现于世人面前,例如“新捏”成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等。但是有些剧种的剧目丧失了原有的野气以及应有的烟火气、市井气。一味追求雅致及“诗意”的倾向在当前戏曲界极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剧种的“失味”:草根味、民间性、世俗化消失,地方文化特点不突出,剧种同质化或泛剧种化、泛戏曲化的倾向严重。

②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对于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不少剧作家试图剔除其粗糙的部分,在保持民间性的同时适当融入当下观众的审美质素,提升其品格,使之成为既传统又焕发当代感的雅俗共赏的新市民戏曲,但要做到雅俗共赏太难了,便索性往“雅”的方向走。而掌舵全剧的导演多是高级知识分子,一旦偏好雅致,剧目的样式也就被决定了。剧目的大投入也是一个原因,若舞美精致华丽,其他部门自然予以配合,形成统一风格。而根本的,在于“雅高于俗”的心理:戏剧工作者在创作辅导与推进传承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渗入了精英文化意识。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文人趣味偏雅好雅,另一方面也是多年来国内一些专家热衷于引进精英主义经典理论的结果。他们往往视戏剧戏曲为高雅艺术,并将之等级位阶化。这种等级划分,恰恰阻碍了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的很多戏剧工作者应辨清“唯美主义”与“伪美主义”的界限,摒弃双重标准,不能在理论上对戏曲美学、雅与俗的内涵很清楚,但在实践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

③地方方言对于地方戏曲而言是第一要素。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一度创作中不少剧作家不熟悉方言,他们不是用方言思维来写戏,而是一味采用普通话思维。剧作家站在全国人民的角度上写戏是好事,但剧本往往存在方言转换的问题,并且在二度创作中又有大量的戏曲演员讲的方言不地道,方言的韵味自然无从“咂摸”。方言被嫌弃,仍然是地方文化自信的问题。我们依然缺乏对地方文化的自信,缺乏对地方方言、地方音乐及声腔等的自信。我们要有地方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并不缺乏历史底蕴,传统戏曲能流传至今就是最好的明证。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各地陆续提出了“保卫方言”的口号。现在传统戏曲进校园如火如荼,让人期待方言进校园,或者借着戏曲进校园让方言热起来。

④历史曾经给过我们启示。在清代中叶的“花雅之争”中,曾与昆曲争胜的弋阳腔失去了刚健清新的特色,逐渐雅化,唯余衰落的命运;而广受老百姓喜爱、保持了自身特色的四大徽班最终站住了脚跟。警惕剧种的广泛雅化,不是不要剧种雅化,而是要保持剧种的特色,该雅的要雅,该雅俗共赏的要雅俗共赏。风格单纯的古老剧种如昆曲,其剧目要依从剧种特色;而风格多样的剧种,例如可俗可雅的闽剧,不仅要尊重剧种本体特质,也应根据题材特点来打造剧目,或偏雅或偏俗,但都应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摘编自方李珍《警惕当下剧种的“雅化”现象》)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戏曲创作改编中,国内专家不能因为戏曲是高雅艺术,就淡化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特点。
B.重新搬上舞台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等剧目丧失了原有的野气。
C.很多戏曲创作者在理论上对雅与俗的内涵不清楚,以致在实践中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
D.伴随着传统戏曲的复兴,传统戏曲进校园如火如荼,地方方言或者借戏曲进校园热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先指出了许多优秀剧目被重新整理排演,接着指出了当前戏曲界存在的问题。
B.文章从多角度剖析了剧种雅化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缺乏地方文化自信。
C.第④段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剧种雅化的危害以及防止雅化的方法。
D.文章在论述时层层深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顺序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当前被重新整理排演的传统剧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应该得到肯定。
B.掌舵全剧的导演如有偏好雅致的倾向,这可能与他们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思想中自觉不自觉地渗入了精英文化意识,认为“雅高于俗”有关。
C.对剧目的大投入会使其他部门为配合“精致华丽”的风格而追求“雅”,以形成统一的剧目风格,这可能会使剧目丧失应有的烟火气。
D.方言对于戏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剧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要忌用普通话思维,戏曲演员在表演时要注意表现方言的韵味。
2023-04-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宁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经济圈是继京津冀、长三角、粵港澳大湾区之后,中国的“第四极”,成都继获得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后再次被赋予国家战略使命。2021年2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极”,将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同时以这4个“极”来建设面向世界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这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在国家重大规划文件中与其他3个发达城市群处于同一等级,而且要同时一起建设的最高规划目标。

(摘编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担起“第四极”使命》)

材料二

三年前,成都提出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的方案,面向世界展现出开放姿态。在2020年末的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成都擘画今后五年及远景的城市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到2035年,全面建成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2020年底,成都先后通过10场发布会释放了“城市机会”6300亿元,参与企业2000余家,主动释放“城市机会清单”,与世界共享机遇。

(摘编自《成都:一座国家中心城市的世界胸怀》)

材料三

2月21日,一列装载着“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配套物资的专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发往俄罗斯圣彼得堡,这也是成都国际班列开通的第59个境外站点。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已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串联起境外59个城市、境内20个城市,成为泛欧泛亚陆港枢纽,发挥出畅通道、促贸易、聚产业、优环境等多重效应。不仅有“陆上枢纽”,成都还有“空中枢纽”。相关监测结果都表明,2020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位列全球最繁忙的十大机场之一。新建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正式通航。届时,成都将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三个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拥有亚蓉欧航空枢纽和泛欧泛亚陆港枢纽“双支撑”,成都的内陆开放会打开新局面。

在天府新区的秦皇湖边,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与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相互辉映,共同组成我国中西部最大的会议会展综合体。2020年,中国意大利商会成都中心项目签约落户天府新区。这些高能级平台为用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创造了极佳条件。

新年伊始,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出光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正忙碌地为投产后首批产品的交付作准备,这是世界500强企业日本出光兴产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OLED发光材料制造基地,其投产填补了国内OLED发光材料领域的空白。在距离出光电材不远的京东方科技集团成都基地,是出光电材的重要合作伙伴。出光电材和京东方所在的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只是成都市规划出的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巨大的市场前景和成都的产业集群优势,为众多中外企业带来良好机遇。

据百度人口流动的大数据统计,北、上、广、深依然保持中心城市地位,而成都则成为我国人口流动和聚集的重要城市。“人流的中心,自然也是物流、资金流的聚集地,以此衡量,成都已成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中心节点之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说。这为服务业带来更多机遇。

(摘编自《成都重要新规划来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和其他“三极”一起,大力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以及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B.打造成泛欧泛亚最有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是成都城市发展的远景目标,这表现了成都自信开放的发展姿态。
C.成都陆空交通枢纽的优越条件将在成都跟国内、亚欧甚至全世界的联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成都的内陆开放打开新局面。
D.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等设施提升了成都的城市品位,为成都吸引更多的国际组织和企业参与成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成渝经济圈和其他三个发达城市群相提并论,成渝经济圈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B.成渝双城经济圈被确定为中国的“第四极”,这再次凸显了成都在中国西部,甚至是整个中国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C.日本出光兴产在中国建立OLED发光材料制造基地,其投产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这是成都“筑巢引凤”的结果。
D.从百度人口流动大数据看,成都是人口流动中心,这说明成都已经成为继北京、上海、广洲、深圳之后的国家中心城市。
6.在新一轮的大发展中,成都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汽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貂蝉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色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有删改)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文中画横线处有关周瑜“敲鼓”的描写,既照应了前面的鼓角声,又塑造了周瑜沉醉于战争的形象。
B.当“我”说要回去“奶孩子”“喂猪喂鸡”时,周瑜“动也不动地看着我”,说明我们的谈话没有触动他。
C.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除了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式外,还借助典型化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讲述了“我”穿越历史时空,与历史人物进行了倾心的交谈,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8.“我”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框上,哭别而去。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不应。举州茂才,四迁荆州刺史。友人南阳孔嵩,家贫亲老,乃变名姓,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式见而识之,呼嵩,把臂谓曰:“子非孔仲山邪?”对之叹息,语及平生。曰:“吾蒙国恩,致位牧伯,而子怀道隐身,处于卒伍,不亦惜乎!”嵩曰:“侯嬴长守于贱业,晨门肆志于抱关。子欲居九,不患其陋。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于是送马谢之。嵩官至南海太守。式后迁庐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范式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
B.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
C.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
D.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文中“少游太学”指年轻时在太学游学。
B.烈士,指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也指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人。文中取的是忠义有志之士的意思。
C.辟,指征召出仕,与文中“举州茂才”的“举”都是由皇帝直接向社会征聘任命。
D.夷,古时对我国东方诸少数民族的泛称,后也可用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式信守承诺,按时拜访老友。范式在太学求学时跟张劭关系很好,分别时,范式约定两年后要去拜见张劭家人,到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前往。
B.范式接受重托,不负同窗之谊。范式与陈平子虽同窗却从未见过面,平子生病快死的时候将身后事情托付给范式,范式将平子视作死友,照料平子的妻儿。
C.范式不求回报,淡泊名利。范式将平子的灵柩护送完成后就哭着离去,后来有官吏到京师上书称述范式的事迹,范式受到三府征召,但他都没应召。
D.范式偶遇故友,为他深感惋惜。范式与孔嵩本是好友,范式巡视本州到新野,孔嵩主动担任向导骑马去迎接范式,范式一见便认出了孔嵩,为他的处境感到惋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2)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
2023-05-0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宁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