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分层系列-第一单元综合检测A卷
全国 高二 单元测试 2023-05-03 3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将“历史科学”视为“一门唯一的科学”,他们用唯物史观照亮了悠远深邃的历史档案库,使历史研究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依据,并对此前误导人们思想认识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批判,从而开辟了历史研究的通途大道。唯物史观为人们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推动学术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有效方法,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石所在。

唯物史观的创立照亮了在黑暗中摸索的一切研究,它在人类认识史上树立了一座高耸的丰碑,是否运用唯物史观成为能否科学研究历史的重要分水岭,也成为在历史研究中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试金石。

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过程中,把唯物史观运用到中国历史研究中,推动中国史学由传统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转变。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我国史学研究涌现,出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史学大家,在中国通史体系的确定与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开辟、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中华文明起源、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封建经济形态、农民战争史、亚细亚生产方式、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不仅如此,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还将科学研究历史取得的成果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之中,努力使研究成果与时代同步伐,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研究总是奔着问题去的。历史研究中的问题,其存在有历史性,其解决又有时代性。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历史研究的对象是过去,面向的则是现在和未来。历史研究工作者坚持唯物史观,就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找准历史研究的时代方位,牢固树立时代意识,使历史研究更具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站在时代前沿将当代的理论、知识、经验、方法、趋势与历、史认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对历史问题得出新认识、新感悟,进行新表达、新书写。要具备问题意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找准问题、研究问题,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不能只满足于“求真复原”,而要进一步追求“求真致用”。在不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积极拓展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深度上看要运用唯物史观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近代转型、中国现代化进程与文明新形态、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与贡献中国道路历史发展与当代展开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从广度上看,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做好比较史学研究,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进行科学比较,以正确认识和开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揭示人类社会多样化发展道路与规律。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探寻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推动我国史学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摘编自张艳国《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物史观诞生前的唯心史观误导过人们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进行了批判。
B.研究历史时如果避开唯物史观,就完全说不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C.历史研究的范畴很广,包括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历史研究者要有历史的使命感。
D.马克思关于问题的论述,强调了问题的时代性,因此历史研究者要树立时代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习总书记关于唯物史观的精辟论述,具有引领、统摄全篇的作用。
B.文章以郭沫若、范文澜等为例,论证了唯物史观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运用。
C.文章第四段以唯物史观为指针,从深度和广度上阐述了对历史问题的研究。
D.“照亮……历史档案库”“开辟……通途大道”等表达,增强了论证的形象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唯物史观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B.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研究时,是不需要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求真复原”的。
C.要拓展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就需要将中国历史和世界他国历史进行科学比较。
D.历史研究者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才能为我国史学发展做贡献。
2022-02-22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编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观点。40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全党对这个重要观点的认识,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历经40年改革开放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和发展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科学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40年来,依靠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实现一次又一次突破,获得巨大成就,创造和积累了无数有益经验。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强调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鉴别权和话语权,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必须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真理。40年前,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两个凡是的错误得到了纠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科学态度树立起来,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认真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所作的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摘编自《人民日报》之《坚持和发展对真理标准的科学认识》)

4.下列对材料一中有关“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阶级社会和没有阶级的社会中,人的认识发展都来源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C.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又有指导作用,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D.只有依靠实践的结果,才能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而不能凭主观来决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预期的结果,人们的认识就能被证实。
B.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C.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因为缺乏了其他学者理论的支撑,所以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
D.因为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了革命实践,所以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空前发展,这归功于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观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声

吴伯箫

(1)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

(2)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

(3)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列宁在纪念《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的文章里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的声音,共同的语言。我们也可以这样看延安的歌。在延安,《国际歌》就是被最庄严最普遍地歌唱的。

(4)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大家心里热呼呼的,见到每个人都感到亲热。不管认识不认识,见到谁都打招呼。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就是在那天晚上,我们听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那篇有名的报告:《青年运动的方向》。

(5)说的这时候,是报告完了,热烈的鼓掌、欢呼以后,大家正极兴奋的时候。那真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只是大家酣醉的幸福里,那里还想不出这样恰当的形容文字。每个人都咀嚼、回味报告里的深刻意义和警辟的语句:“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今天到会的人,大多数来自千里万里之外,不论姓张姓李,是男是女,作工务农,大家都是一条心。”咀嚼着,回味着这些语句,同时等候大合唱开始。

(6)露天会场:西边是黑黝黝的群山,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青凉山;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的女墙;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蜿蜒过蓝家坪,狄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7)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

(8)二月里来,好风光,

(9)家家户户种田忙。……

(10)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棍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延河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11)延安唱歌,成为一种风气。部队里唱歌,学校里唱歌,工厂、农村、机关里也唱歌。每逢开会,各路队伍都是踏着歌走来,踏着歌回去。往往开会以前唱歌,休息的时候还是唱歌。没有歌声的集会几乎是没有的。列宁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工人歌咏团,说他们是“在法兰克福一家小酒馆的一间黑暗的、充满了油烟的里屋集会,房子里是用脂油做的蜡烛照明的”。在黑暗的时代里,唱唱歌该是多么困难啊。在延安,大家是在解放了的自由的土地上,为什么不随时随地集体地、大声地歌唱呢?每次唱歌,都有唱有合,互相鼓舞着唱,互相竞赛着唱。有时简直形成歌的河流,歌的海洋,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联唱,轮唱,使你辨不清头尾,摸不到边际。那才叫尽情的歌唱哩!

(12)一首歌唱完,指挥用两臂有力地一收,歌声便戛然停止。这样简直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甚至一种号令。千人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号令战斗。

(13)延安歌声,也有传统,那就是陕北民歌。

(14)“信天游”唱起来高亢、悠远,“蓝花花”唱起来缠绵、哀怨。那多半是歌唱爱情,诉说别离,控诉旧社会剥削压迫的。

(15)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二十年前那个时候,主要是歌唱革命,歌唱领袖,歌唱抗战,歌唱生产。延安唱的歌很快传到各抗日根据地,后来又传到一个接一个的解放了的地区。日本投降以后,哪里听到延安的歌声,哪里就快要解放了。延安的歌声直接变成了解放的先声,譬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首歌吧,从苏区唱起,一直就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哪个地方的人民最痛苦,哪个战场上的战斗最艰巨,这首歌就先到哪里。听见这首歌,连小孩子都知道人民的救星来了,毛主席的队伍来了。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人们含着笑又含着喜欢的眼泪听这首歌。我甚至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听别人唱这首歌,仿佛也是自己在唱。听见声音,仿佛同时看见了队伍,看见队伍两旁拥挤着欢迎队伍的人群。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姊妹,都是亲人。又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群众又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这首歌,唱一千遍,听一万遍,我都喜欢。

(16)这里就不说我喜欢那首唱遍世界的歌——《东方红》了。那是标志着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衷心爱戴的歌,又是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歌。谁不喜欢呢?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

(选自《吴伯箫散文选》,有删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7.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歌声”为题,生动描绘出延安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一个侧面。《歌声》是对延安“歌声”的礼赞,也是对延安革命精神的礼赞。
B.文章以歌声为线索,分别从唱歌的热烈场面、唱歌的风气、唱歌的传统三个方面,对延安歌声的特点做了生动而形象的描述,联想丰富,感情奔放。
C.文章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以叙事为主,穿插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夹以关于思想的议论,字里行间融进抒情的色彩。
D.从全篇看,作者精心选材、巧妙构思,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随着歌声出现的场面和气氛的不同,文章亦显得波澜起伏,悬念叠出,引人入胜。
8.“歌声”在文中有丰富含义,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说明。
9.这篇散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选择两个角度分析其语言特色。
2022-02-20更新 | 26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高三最后模拟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炀帝大业八年三月癸巳,上始御师,进至辽水。众军总会,临水为大陈。高丽兵阻水拒守,隋兵不得济。帝命工部尚书宇文恺造浮桥三道于辽水西岸,既成,引桥趣东岸,桥短不及岸丈余。高丽兵大至,隋兵骁勇者争赴水接战,高丽兵乘高击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众。更命少府监何稠接桥,二日而成。诸军相次继进,大战于东岸,高丽兵大败,死者万计。诸军乘胜进围辽东城,即汉之襄平城也。车驾度辽,引曷萨那可汗观战处以慑惮之。因下诏赦天下。命刑部尚书卫文升、尚书右丞刘士龙抚辽左之民,给复十年,建置郡县,以相统摄。

诸将之东下也,帝亲戒之曰:“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或不识朕旨,欲轻兵掩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勋赏,非大军行法。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辽东数出战不利,乃婴城固守,帝命诸军攻之。又敕诸将:“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辽东城将陷,城中人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机,先令驰奏。比报至,城中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再三,帝终不悟。既而城久不下。

六月己未,帝幸辽东城南,观其城池形势,因召诸将诘责之曰:“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公今畏死,莫肯尽力,谓我不能杀公邪?”诸将咸战惧失色。帝因留止城西数里,御六合城。高丽诸城各坚守不下。

七月壬寅,高丽四面钞击,大将军宇文述等且战且行,至萨水,军半济,高丽自后击其后军,诸军俱溃,不可禁止,将士奔还,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帝大怒,锁系述等。癸卯,引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隋讨高丽》,有增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B.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C.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D.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记录干支历的60个基本单位之一,文中“己未”“壬寅”“癸卯”均属干支纪月。
B.高丽,文中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C.工部尚书,官职名,隋朝置,为尚书省工部长官,掌管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属正三品。
D.可汗,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回鹘、吐谷浑、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称可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率领大军进攻高丽,在辽水岸边已经布置好大型军阵,却因为宇文恺建造的浮桥距离对岸短了一丈多宣告首次进攻失败。
B.在少府监何稠将浮桥加长建成后,隋朝各路大军先后渡过辽水,在辽水东岸展开激烈战斗,大败高丽兵马,乘胜包围了襄平城。
C.隋炀帝命令大军在进攻高丽时进止均需汇报、不得专行,假如高丽投降不得出兵攻击,这致使后来贻误战机,辽东城久攻不下。
D.在隋军被高丽军队包抄攻击时,大将军宇文述等人边战边退,刚抵达萨水边,高丽军队就从后面进攻隋军,隋军大败落荒而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亲戒之曰:“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
(2)辽东数出战不利,乃婴城固守,帝命诸军攻之。
2022-02-23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