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四中高三三模(全国第七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全国 高三 三模 2023-05-15 34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水稻栽培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在中国南方各地被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才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纪70年代,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了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生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水稻栽培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的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开发和经营,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这大大提高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票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从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的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

(摘编自文慧《稻米传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是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水稻栽培品种数量更多。
B.直至1917年,在中国南方各地被发现的稻种数量已与印度不相上下,从而证实了水稻原产于中国。
C.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南方农业文化的萌芽不迟于黄土高原。
D.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就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为论述稻米最早起源地在中国这一观点,运用了比较和举例的论证方法。
B.文章阐述观点时融入了大量的史学知识以及专家的研究发现,内容丰富,论据有力。
C.文章围绕“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这一问题,针对不同观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进行阐述。
D.文章由稻米的起源说起,再谈到它在历史上的发展及其作用,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使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B.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
C.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
D.“稻米文化圈”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影响了这些国家的人们的饮食习惯。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家庭教育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有的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未尽到教育职责,有的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懂如何教育,一些社会问题由此而生。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从前期调研到进入立法规划,再到今年的三次审议,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诞生,体现了顶层设计的重视,更彰显出国家对民意的回应与关切。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社会和国家在促进家庭教育方面扮演的角色,引导父母和其他监护人了解家庭教育是什么,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最终目标是促进各方合力推动家庭教育发展。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概念、要求和方式、方法,并为家庭教育划定了底线标准,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指导和监督。“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这些方面家庭教育都得管起来。怎么管可以协商和学习,但如果拒绝、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甚至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将视情况对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他们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时下教育领域最受人关注的双减,也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得到体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这给家庭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依法带娃,还得科学带娃,树立理性的成才观,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

(摘编自董付《家庭教育促进法来了!依法带娃有了遵循》,《中国青年报》2021 年10月24日)

材料二:

   

材料三:

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表示,这部法律将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充足、有力的保障。

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家国情怀、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加强亲子陪伴,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言传身教,尊重差异,平等交流等。

实现家庭教育由以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的传统模式,向以法治为引领和驱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模式迭代升级。”郭林茂说,这部新法将家庭教育由旧时期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

目前,一些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对未成年人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家庭教育最关键的责任主体是家长,家长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因此,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郭林茂介绍说,新法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责任包括:遵循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应当与中小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社区密切配合,积极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父母分居或者离异的,应当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任何一方不得拒绝或者怠于履行;依法委托他人照护未成年人的,应当定期了解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与被委托人共同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等。

(摘编自王亦君、先藕洁《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25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家庭教育暴露出问题和短板的原因,在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孩子未尽到教育职责。
B.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侵害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将会受到训诫。
C.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双减”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体现。
D.把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是理性的成才观,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不仅要依法,还得科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过一半的受访家长感觉平时在家庭教育上的困惑比较多,困惑非常多或感觉一般的家长也不少。
B.当家庭教育遇到难题时,接近60%的受访者会在网上搜索方案,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会查阅相关教育书籍。
C.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学习和行为习惯,平等交流等。
D.家庭教育关键在于家长,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要做好的培育、引导和影响,要讲好“人生第一课”。
6.为何要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有何作用?请概括说明。
2023-05-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四中高三三模(全国第七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绝技

刘开学

肖三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有名的石匠。据说他祖上参与过凤阳明祖陵的修建。家传手艺到他这辈更是炉火纯青,精湛绝伦。

日军投降那年,家乡大旱,赤地千里,饿殍满道,再加上国民党到处抢粮食、拉壮丁,肖石匠家也和乡邻一样,断了生计。可是县里靠儿子做接收大员发了大财的财主秦百万偏偏要修祖坟,那用意很明显:灾年工贱。秦百万还放出了话:非苏鲁豫皖交界坐头三把交椅的石匠不用。用谁,还得先看手艺。

看手艺那天,四省交界十多个县的石匠头来了上百人。肖石匠本不想凑热闹,但想到去了能救活手下几十口徒子徒孙,手艺也有了传人,还是勉强去了。

经过三天的角逐,最后只剩下三人。三人当中一个是山东的,姓滕;一个是河南的,姓商;最后一个就是肖三了,他家在皖北。

你有什么好活儿?拿出来见识见识。秦百万端坐在太师椅上品着茶,慢条斯理地对山东人说。

山东人从怀里掏出的是一根石链,长约三米。那石链加工精细,难能可贵的倒不是它的做工,而是加工它用的是一根长条石料。石链每环只有铜钱大小,整齐划一,能屈能伸,能盘能折,抖动时哗哗作响。秦百万看了石链两眼一亮,了一声,不置可否:歇着,听回话吧。

河南人从家什包里掏出的是一把算盘,棕色。粗看那算盘与枣木的无异,只是更亮,手掂时才知用的也是石料。那算盘奇在用料是一块整石,而且珠子能拔,拨时叮当作响,如玉落银盘。秦百万看了石算盘,两眼更是一亮,“哦”了一声:“也一边歇着,听回话吧。”

肖三出场的时候并不动手。徒弟帮他搬来的是一只木箱。令人叫绝的是,那木箱的锁环锁扣不是钢铁做的,竟是石头做的。当打开那木箱的时候,满堂的绅士、财主、石工、跑堂都呆了。那箱里装的是一只石鸟笼。鸟笼里有一褐色画眉,一只水盅,鸟、水盅都是用一块整石雕的。当肖三把那鸟笼放置在风口的时候,那鸟竟啾啾地叫了起来,好像打开了八音盒一般。

好!秦百万大叫一声站了起来,两只眼球竟死了一般不能转动。要不是下人喊了一声“东家”,秦百万怕是要站成木桩。

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三帮顶尖石匠尽被秦百万招用,秦百万的祖坟修了三年。要不是已听到解放大军的隆隆炮响,秦百万还没有要竣工的意思。他的事可多了,不是这只石马的脸长,就是那只石牛的腿短,老得返工。收工宴那晚,秦百万专给三名石匠上了好酒,尊为上宾。至于他们的徒弟,只配偏桌坐着。

秦百万问山东滕石匠说:活儿你们干得没啥说的,师傅,你能否做得更好?滕石匠说:能,好无尽头嘛。秦百万了一声,又问河南的商石匠:师傅,你呢?商石匠说:好无止境,我也能。秦百万同样了一声,把脸转向肖三问:肖师傅,你就不用说了吧?”肖三说:“我怎能不说,我的好活儿还想留着改朝换代后用呢!”秦百万听了,没说什么,只是给三人劝酒。

三个月以后,三名石匠都死了。原来秦百万给三名石匠喝的是慢性毒酒。他怕三名石匠再被人用,他更怕别人的祖坟建造工艺超过他家。

后人常常到秦百万老坟上去看,秦家祖坟成了景点。不过他们看的都是石匠们的绝技,秦百万的家世早被人丢到了脑后。

令人不解的是,经过风吹日晒,第二年石坊前石狮子前爪下的绣球竟现出了奏百万的狗头狗脸。那狗嘴还是上唇短、下唇长偷咬人的那种。时间愈久刻纹愈深,时间愈长鼻眼愈像。

知底的人说:那活儿出自肖三之手,他用的斧凿是日月风雨!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虽然文字不多,但是点明了主要人物肖三技艺精湛的特点,这样其实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B.小说对山东石匠和河南石匠绝活儿的描写传神,不仅展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还为下文肖三的出场极尽铺垫。
C.肖三的出场令人叫绝,小说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肖三好活儿形神兼备的描写,突出了肖三技艺高绝。
D.小说结构严谨,结尾通过他人评论从侧面突出肖三技艺的高超,照应了开头和标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8.小说题为“绝技”,这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9.有人说,小说结尾对肖三绝技的描述,显得虚假,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说出你的理由。
2023-05-1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四中高三三模(全国第七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承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却,遂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以负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骨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耶。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兔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B.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C.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D.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败燕军”中的“卒”是最终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供养卒大恩”的“卒”意思相同。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燕惠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遂捐燕而归赵”的“捐”是舍弃的意思,与成语“细大不捐”的“捐”意思相同。
D.《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记事语言简练却暗含褒贬之意的写法,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惠王即位后,齐国大将田单设计打败了燕国,收复了七十座城邑,恢复了齐国。
B.燕惠王让骑劫代替乐毅,是因为乐毅长期在外奔波辛劳,召请他回来暂且休整一下。
C.乐毅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到燕国接受考察。燕昭王把他选拔出来,任命为亚卿。
D.吴王夫差赐死伍子胥,是因为夫差始终不明白贤人的主张对吴国建立功业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2)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2023-05-1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四中高三三模(全国第七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鸣皋隐者

钱起

潘石老红鲜,征君卧几年。飞泉出林下,一径过崖巅。鸡犬逐人静,云霞宜地偏。

终朝数峰胜,不远一壶前。仲月霁春雨,香风生药田。丹溪不可别,琼草色芊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征君”照应了标题中的“隐者”,是诗人此行去拜访的朋友。
B.第二联写林下飞泉之“势”与山中小径之“态”,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C.第三联写出了环境的偏僻、寂静以及居住在山中的人的无所事事和看透世事。
D.这首诗笔触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疏淡有致,诗句对仗工整,朗朗上口。
15.钱起诗作的题材重于写景与投赠应酬,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时有佳句。请从本诗中选择你认为的“佳句”并简要分析。
2023-05-1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四中高三三模(全国第七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表现坚持自我、不受外界评价干扰的两句是“________”。
(2)《陋室铭》中“_________”一句化静为动,将外景引入室内,春意盎然;“_________”一句表现出不受政事烦扰的陋室生活的安适。
(3)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明知前路困难重重,但仍坚信自己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的信心。
2023-05-1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四中高三三模(全国第七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样的修饰是可以接受的?过度使用滤镜会让人混淆真假吗?滤镜下的“美”是真正的美吗?这些问题引起网友们的讨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对外貌的“改变”有了更称手的工具,但审美能力的提升恰恰需要挣脱“一键变美”这种模式化的束缚。过度使用滤镜,带来的不仅是颜值焦虑的问题,更会让自己活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脱离实际过分追求化妆和滤镜,反而不愿意接受现实的自己。如果所修图片用于商业,且有明确要求,适度修图是____①____的,这属于营销宣传,只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宣传效果。照片除了写实也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体现,要高于生活而存在,前提还是要源于生活,过度修饰而导致____②__,那就是造假了。

滤镜在日常生活中__③_____,要认识到真实的自己,否则面具戴久了,就再也没有勇气去摘掉它了。进行图片修饰也是想把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初衷是好的,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分“沉浸在美颜里不能自拔”。数字滤镜影响着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和期待,我们需要认清的是,那个“完美”形象与“我”之间谁才是真正的主体。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老百姓的记忆深处,老字号匾额往往蕴含着一个品牌的故事与理念,记录了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自宋代商铺“字号文化”兴起后,商铺不但重视字号的命名,对其字号的题额书法亦很看重。书刻精良的匾额不仅可以提高商铺的经济效益,___②_____。一些商铺因其匾额书写者的显贵身份而名声大振。匾额书法化身为商家标志性招牌,将经营者的志趣和理念流传于世。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建筑形式的变化,高楼大厦取代亭台楼阁,匾额书法逐渐失去舞台,唯有老字号的匾额依然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在经营者眼中,匾额即店铺的“生命之眼”,哪怕沧桑巨变,只要匾额还在, ③ 。

匾额虽小,片言只语却蕴含笔墨乾坤。一块块书写精良的匾额,离不开老字号的传统技艺、经营理念及文化内涵有关,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宝库。它们不仅是传统书法文化展示的精彩舞台,也是启发民众感悟、欣赏书法艺术的动人窗口。既是商家的"特制名片",也成为向大众传播书法艺术的文化使者。

19.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匾额即店铺的‘生命之眼’”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写出修改意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3-05-14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四中高三三模(全国第七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卓茂南阳宛人也。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班级读书会上,有同学认为,卓茂明知道这个人弄错了,就应该告知事实真相,以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而不是直接把马相送,卓茂的这种做法在今天已不适合。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5-13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四中高三三模(全国第七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7-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刘向(约前77-前6)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80.65修辞手法  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19-21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20.4任务驱动型作文  品德修养  理解 宽容   法治意识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