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期中 2023-05-11 5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乡建要尊重乡村的现实并以地方性知识为根基,融会乡村的历史、信仰、礼俗、民艺等要素,重塑乡村文化的生活样态、行为习惯和空间形态,并以多主体联动的方式构建乡村共同体,推动乡村文明的复兴。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培育乡村文化主体性。农民是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主体性意识缺失和对在地文化脉络及传统缺少认可,是当下艺术乡建面临的重要问题。艺术乡建的首要任务就是激活乡村文化的主体性,提升农民对乡村价值的自觉和认同。这正契合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以艺术性手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逐渐解决农村主体性缺位的根本问题。

第二,修复与赓续民间信仰。民间信仰集中反映着乡村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共处与情感关联,并关系着乡村礼俗秩序、道德规范的实现。修复乡土信仰,重建精神家园是艺术乡建的根本要求。

第三,传承与发展地方性知识。在地性的知识经验是地域性文化脉络和传统的表现形态。艺术乡建的关键就是要梳理、凝练地方性传统的知识谱系,并在此基础上重塑适应乡村发展态势和顺应农民诉求与意愿的文化生态。

第四,重塑乡土场所精神。聚落形态的乡村是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生活场域。艺术乡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是克服乡村空间改造中模式化和同质化的问题,重塑乡村空间的精神性内涵,使之成为接续乡村文化样式的场所。

新时代中国艺术乡建把握乡村的发展态势,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是促进农民主体意识的养成,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艺术乡建的深入发展积极地影响着农民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和主体性人格的养成,进而促动农民自觉地将乡村文化纳入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中。其次是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凸显乡村文明的时代价值。艺术乡建深入发掘着乡村中地方性知识蕴含的思想观念和符号性意义,并在其与现代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契合中,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乡村文明的现代价值。最后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乡村美好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艺术乡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要旨,以温和的方式熔铸锻造乡村文化样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在时代精神氛围中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塑造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摘编自屈行甫《新时代艺术乡建的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二:

中国社会科学网:事实上,艺术乡村建设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其协作性、互动性,凸显地域性、创新性,以使乡村更美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就您自己的实践而言,当前艺术乡村建设还有哪些问题和不足?您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

贺景卫:关于美丽的建设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局限当中,所以,今天的艺术乡建首先面临的还是在地性和主体性问题。我们团队以文创设计介入乡村建设,最终输出的是产品,但事实上,是具有文化附加值的产品,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我们对知识主体,也就是村民以及村落文化是十分尊重的,我们扎根乡村进行深入调查,当然,这也是为了解决在地性问题。为此我们也有一些务实的策略。首先是价值共创,共创发生在乡村文化价值传递以及村民主体身份价值建立的过程中,没有文化价值和身份价值的发生与传递,整个乡村振兴的底层价值逻辑就无从实现。我们成立了大岭村共创工作团队,邀请了包括村民、村委以及当地文化的其他研究者在内的其他相关群体,形成一个多方协作的模式共同寻找文化创意点,也就避免了艺术家或者某一单一群体介入乡村建设的主观性。在这样一种合作模式下,我们围绕村落人、文、地、景、产五类资源开发主题,开发出开门大吉”“整游大岭”“黄大仙”“大哈村龙舟饭”“岭龙”“鱼跃龙门等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文创产品,通过艺术设计的美学吸引力创造热点和话题,但最终目的还是要重建文化根脉,让文化“活”起来。其次是事件介入。文化是需要传播,身份更是需要认可的。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串联在地居民、创意群体、社会大众,共同去塑造一个基于地域文化的在地创意行动。我们针对大岭文化举办了很多特色艺术活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这一系列的艺术行动是一种系统性的驱动,是由内向外的持续性活化路径,集结了社会各界的创意力量形成的一个创意产业链,更是乡村与外界互动的再生工具,这个过程中,不仅充分尊重在地价值,其主体性价值也在一个和谐持续的环境中得以实现。

(摘编自李永杰《用艺术乡建激活乡村——访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贺景卫》,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激活乡村文化的主体性,提升农民对乡村价值的自觉和认同是艺术乡建的首要任务,这一任务契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
B.地域性文化脉络和传统的表现形态是在地性的知识经验;梳理、凝练地方性传统的知识谱系是艺术乡建的关键,由此可重塑文化生态。
C.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其现代价值,比深入发掘乡村中地方性知识蕴含的思想观念和符号性意义更重要。
D.团队以文创设计介入乡村建设,最终输出的是具有文化附加值的产品,其间尊重村民以及村落文化,可避免团队介入乡村建设的主观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在地性和主体性,论述时一个运用理论,一个结合实例。
B.艺术乡建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塑造人们全新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C.要重建文化根脉,让文化“活”起来,寻找到文化创意点是特别重要的。
D.特色艺术活动可形成系统性的驱动,可成为乡村与外界互动的再生工具。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论述的“新时代艺术乡建的实现路径”的一项是(     
A.在乡村中的乳业企业的奶牛生产基地中植入亲子儿童园项目,使人们亲近自然和土地。
B.将乡村儒学讲堂、公共祠堂和民间道堂三堂合一,实现道德、礼仪和信仰有机结合。
C.围绕客家历史文化,梳理其间的曲折变化,勾勒百年客家历史文化建构的知识谱系。
D.艺术乡建过程中,艺术家走进农村,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并邀请农民参与乡建。
4.纽约城市大学教授克莱尔·毕晓普曾说:“艺术家不再是某一物件的唯一生产者,而是情境的合作者和策划者。”这种理论也适用于艺术乡建,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理论加以分析。
5.与普通的乡村建设相比,艺术乡村建设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B.“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
C.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却令他很为难,所以下课后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离开了。
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几乎成了盛大的节日,这说明人们有着内在的追求和渴盼,突出主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铺垫。
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树木显得合情合理。
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引出了孩子们的哄堂大笑。表现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
D.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儿童视角的叙述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8.文章围绕“树”展开叙事,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分析,“我们”在此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9.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请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五月丁丑,李愬遣方城镇遏使李荣宗击青喜城,拔之。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愬厚待吴秀琳,与之谋取蔡。秀琳曰:“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秀琳无能为也。”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守兴桥栅,常陵暴官军。庚辰,祐帅士卒刈麦于张柴村,愬召厢虞候史用诚,戒之曰:“尔以三百骑伏彼林中,又使人摇帜于前,若将焚其麦积者。祐素官军,必轻骑来逐之,尔乃发骑掩之,必擒之。”用诚如言而往,生擒祐以归。将士以祐向日多杀官军,争请杀之。愬不许,释缚,待以客礼。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士卒亦不悦,诸军日有牒称祐为贼内应,且言得贼谋者具言其事。愬恐谤先达于上,己不及救,乃持祐泣曰:“岂天不欲平此贼邪!何吾二人相知之深而不能胜众口也。”因谓众曰:“诸君既以祐为疑,请令归死于天子。”乃械祐送京师,先密表其状,且曰:“若杀祐,则无以成功。”诏释之,以还愬。愬见之喜,执其手曰:“尔之得全,社稷之灵也!”乃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时唐、随牙队三千人,号六院兵马,皆山南东道之精锐也。愬又以祐为六院兵马使。旧军令,舍贼谋者屠其家。愬除其令,使厚待之。谋反以情告愬,愬益知贼中虚实。乙酉,愬遣兵攻朗山, 淮西兵救之,官军不利。众皆怅恨,愬独欢然曰:“此吾计也!”乃募敢死士三千人,号曰突将,朝夕自教习之,使常为行备,欲以袭蔡。会久雨,所在积水,未果。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
B.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
C.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
D.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康熙”是清圣祖的年号。
B.“拔之”与“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拔”字含义不相同。
C.“祐素易官军”与“以乱易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同。
D.署是代理、暂任的意思,同“权”“摄”“行”“假”等词一样,在古代都是表代理官职的词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愬每次得到投降的士兵,一定亲自招来询问情况,因此,李愬对敌人的险要和容易攻占的地方、哪里空虚和哪里充实等情况都很了解。
B.在对付李祐时,李愬利用了李祐的行事特点,安排史用诚事先埋伏,另派人在李祐的正面摇旗呐喊,最终亲自将李祐活捉,却没有杀他。
C.军队每天都有情报说李祐是敌人的内应,而且说是抓到敌方间谍招供这一事情,李愬担心,毁谤的话先到了皇帝那里,自己来不及救李祐。
D.李愬废除了窝藏敌方间谍要诛杀全家的旧军令,让部下厚待敌方间谍。这样间谍反而把敌情告诉给了李愬,李愬更加了解敌人内部的虚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愬召厢虞候史用诚,戒之曰:“尔以三百骑伏彼林中,又使人摇帜于前,若将焚其麦积者。”
(2)愬遣兵攻朗山,淮西兵救之,官军不利。众皆怅恨,愬独欢然曰:“此吾计也!”
14.请简单说说选文中李愬的谋略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3-05-1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侍御秘书江左觐省

【唐】韦应物

莫叹都门路,归无驷马车。

绣衣犹在箧,芸阁已观书。

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

晨餐亦可荐,名利欲何如。


【注】①绣衣,指侍御史之衣。②芸阁,藏书处,即秘书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侍御秘书准备返回江东探望双亲,诗人写作此诗赠别,流露出浓烈的离愁别绪。
B.诗歌以“莫叹”开篇,劝慰张侍御秘书不要因为在京城里官位不显赫而懊恼。
C.颔联中“绣衣”“芸阁”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同时也交代了“莫叹”的原因。
D.颈联对仗工整,“红稻”“白鱼”交代江左是鱼米之乡,物产丰饶,为下文张本。
16.如何理解诗歌尾联的含意与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