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5-22 45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症”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说文字失语,好像挺不可思议的,哪里像失语呢?他们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是话痨,在群里、朋友圈里、论坛上常常很活跃,抛梗、接梗如行云流水,表情包比谁都多,段子一个接一个,张口就是流行语,没失语啊。其实,这正是失语的病症之一:离开这些社交平台装置和网络流行语,便不会说话了。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的表达,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未经你的思考和语言生成,梗借助你的指尖和嘴把自己说了出来,你不过是那些梗的通道。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便被梗塞住了,成为“语梗”患者,也就是文字失语症,失去自如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

网络空间和社交空间中,有些人好像特别能“说”,处于表达的活跃状态,但那种表达并非自我的语言创造与生成,而是网络和流行的语言生成。社会学家伯格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装置范式理论”: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那种电子媒介装置,这些装置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表达,设计得越来越人性化和友好性,便捷易上手。应用界面、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梗、段子,很多人看上去所谓的“能说”,不过是依赖这些“装置”而已,就像一个脱口秀选手依赖着提词器,离开电子媒介装置自动生成的一套语言,进入需要自我生成语言的现实生活或创作场景,便严重失语了。

这是“重视频、轻文字”的电子媒介装置依赖带来的严重问题:停思,无思,文字断片。必须有意识地跳出那种装置依赖,训练自身在思维中主动去生成语言和文字的能力,才能治好文字失语症。表达是具有创造性的,从“所想”到“说出”是极为艰难的工作。也就是说,言语和文字表达并不是现成的,它是一个生产和创造的过程。依赖梗、表情包、流行语的人之所以“失语”,是因为在“被梗说”“被表情包说”“被流行语说”中,失去了思考过程和文字的自我生成能力。

(摘编自曹林《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

材料二:

电子媒介在不断丰富阅读方式的同时,也使阅读逐渐趋向碎片化、浅层化。人们的注意力被应接不暇的网络推送分散,追求效率的快餐式阅读催生了大量日新月异的网络流行语。如今,它们充斥着网络舆论场的公共讨论空间,在为语言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却也无形中让很多网民患上了“文字失语症”,侵蚀着人们进行深度思考与严肃表达的能力。

必须承认,在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更为便捷的电子媒介取知识,而网络新词的特点正迎合了网络语境的需求,使语言在新的表达空间中焕发新活力。首先,网络新词表达效率高、认同广,有助于大批知识水平、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网民在网络这一选代极快的语境中,依靠网络用语这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迅速找到归属感、认同感,打开交流的契机。同时,网络新词有大量缩写、谐音,表意生动,词汇简短,语言的通俗化在力求打破知识文化垄断的当今,有利于快而广的传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内卷”“躺平”这样深刻反映时代、表意生动形象的网络词语渐渐被严肃语境吸收、接纳,也有“囧”这样符合汉语象形文字特征的词以其生动独特的新意项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然而久食其赐,在大量网络新词的洗脑下,人们也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和严肃表达的能力,患上“万物皆可绝绝子”的文字失语症。究其根本,网络新词高效的表达背后,是对感受粗暴的归类和标签化:一切正向赞赏的情感都可归为“绝绝子”,愤懑不解恼恨皆可归作“乌鱼子”……在享受高效表达的同时,语言品质却也随着自身惰性的拉扯而下坠、失重;在习惯于粗浅、娱乐化的表达之后,人们无法再进行细腻、谨严的思考,浅尝辄止的阅读无形中降低了人们对于语言丰厚内涵细腻的感受能力,只能在模糊的失焦镜头中对事物进行粗暴分类。于是,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习得的将不再是表意含蓄、内蕴丰厚的严肃表达,而是那些冲击力强、吸引眼球但实际内涵空洞的网络词语。当人们脑海中的词库规模越来越小、内容越来越浅薄,他们的表达便无法再精准传达自身感受,从而患上文字失语症。

值得警惕的是,“文字失语症”的泛滥将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首先,“文字失语症”无助于个人提升自身修养和境界,更有损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形象,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如今,提笔忘字、表达退化的现象已呈泛化之势。不仅如此,人们语言审美和鉴赏能力的钝化更将使中国广博精深、独具魅力的传统语言文化成为无人问津、被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不仅其已有的价值内涵将逐渐被人们淡忘,而且得不到传承与发展的语言也难以避免因丧失活力而变得僵化陈旧。其次,“文字失语症”使得高度模式化的“梗”、追求感官刺激的网络流行语以同质化的形式大量传播,污染了网络舆论场的语言环境。当严肃理性的严谨表达逐渐让位于浅薄而娱乐化的调侃戏谑,愈发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使人们逐渐放弃在对话之前仔细思考,转而陷入无脑的非理性狂热中彼此攻讦,本就因多元意见而割裂的网络舆论场将因此更难以通过理性平和的对话以寻求促进社会发展的共识。

(摘编自李嘉宇《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警惕文字失语症的泛滥》)

【注】①绝绝子:网络流行语,意为“太绝了”,既可表示极好的赞美,也可表示极差的嘲讽,②乌鱼子:网络谐音梗,即“无语子”,意为“无语了”,常表达无奈、不解、愤懑等情绪。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装置范式”在文中是指人们按电子媒介装置设计好的语言方式去表达和交流。这种范式可能导致“失语”。
B.“被表情包说”,意思是在网络社交中依赖聊天软件生成的表情符号来表达交流,缺乏言语的自我生成。
C.电子媒介、网络推送、快餐式阅读等,这些都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背景,而流行语的产生则有利有弊。
D.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传播使人们逐渐失去深度思考和严肃表达的能力,也损害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形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在微信群、论坛里侃侃而谈、表达活跃的人,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些“语梗”患者。
B.电子媒介装置可以自动生成相关语言范式,在现实生活场景的表达中同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C.网络新词虽通俗化、表达效率高、认同广,但同时也空洞浅薄同质化,因而不被严肃语境认同。
D.文字失语症会污染网络舆论场的语言环境,使得网络舆论场很难通过理性平和的对话达成共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空间和社交空间中,有些人之所以特别能说,是因为他们创造与生成了一套自我语言系统。
B.重视频轻文字带来的“停思、无思、文字断片”问题,实质上是阅读和表达能力的灾难性退化。
C.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在电子媒介时代无人问津,是因其丧失了活力、得不到发展而变得僵化陈旧。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导致人们患上文字失语症的罪魁祸首,应警惕它的泛滥。
4.根据材料内容,给“文字失语症”下一个定义。
5.同样是关于“文字失语症”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写作意图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根据上述材料为治疗文字失语症开两条合理的“处方”。
2023-05-22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枢,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文本二

秋夜(节选)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

【注】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枢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仍细致交代自己“收拾行李”“乘船到上海”“洗澡”“吃饭”等琐屑之事,是为了使文章更真实,推进更合理。
B.“在此地似乎都太渺小”,作者的这一看法,是基于把“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同鲁迅先生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而得出的。
C.文中“更猛烈的寂光”“微红的新月”等形象极富象征意味,象征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却并未消失,转化为崭新而强大的能量。
D.文中节奏急促、语势强烈的大量短句,既可以传达出作者惊闻鲁迅逝世的急迫心绪,也能细致而严密地阐发对伟大人物价值的理性思索。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营造了一个雨骤风狂、昏暗压抑的环境氛围,一是为了揭示现实的残酷,二是为了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
B.文中反复提到鲁迅先生“燃烧的心”,作者借此想表现鲁迅先生为了帮助青年,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C.梦境中,鲁迅先生的一席话是期望我们:管自己生活,勇敢追求真理,不在暴力面前低头,勇敢向光明前进。
D.文章通过梦境来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其精神品质;通过现实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8.文本一中画线部分作者为什么说“因鲁迅的一死”既“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又“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请简要分析。
9.“比较阅读”是指通过对两篇或多篇文章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见解。比较角度的选择是比较阅读的关键所在。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若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你认为最佳的“比较角度”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和依据。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济,字汝楫,腾骧卫人。正德六年进士。由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山西巡抚李钺劾左、右布政使倪天民、陈达。吏部请之,帝不许。济疏争,不。帝幸宣府、榆林,济皆疏请回銮。诏封许泰、江彬伯爵,又与诸给事中力争,皆不报。世宗即位,出核甘肃边饷。嘉靖改元,进刑科都给事中。主事陈嘉言坐事下狱,济疏救,不许。廖鹏父子及钱宁党王钦等,皆以从逆论斩,鹏等夤缘中人冀脱死。济上言;“自来死囚临斩,鼓下犹受诉词。奏上得报,已及日肝,再请而后行刑,则已薄暮。殊非与众弃之之意。乞自三请后,鼓下不得受词。鹏、钦等罪甚当,幸陛下勿疑。”诏自今以申酉行刑,鹏等竟缓决钦后以中旨免死济力争不听。故事,厂卫有所,必取原奏情事送刑科签发驾帖。千户白寿赍帖至,济索原奏,寿不与,济亦不肯签发。两人列词上。帝先入寿言,竟诎济议。中官崔文仆李阳凤坐罪,已下刑部。帝受文诉,移之镇抚。济率六科争之,不听。都督刘晖以奸党论戍,有诏复官。甘肃总兵官李隆嗾乱军杀巡抚许铭,逮入都,营免赴鞠。济皆力陈不可,帝从其言。晖夺职,隆受讯伏辜。后父陈万言奴何玺殴人死,帝命释之。济执奏曰:“万言纵奴杀人,得免为幸,乃并释玺等,是法不行于戚畹奴也。”济在谏垣久,言论侃侃,多与权幸相枝柱,直声甚震,帝不能堪。“大礼”议起,廷臣争者多得罪。既而遮诸朝臣于金水桥,伏哭左顺门,受杖阙廷。越十二日再杖,谪戍辽东。十六年册立皇太子,赦诸谪戍者,济不与,卒于戍所。

(节选自《明史·刘济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鹏A等B竟C缓D决E钦F后G以H中I旨J免K死L济M力N争O不P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指罢免,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字意思不相同。
B.省,指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与《劝学》中“日参省乎己”的“省”字意思相同。
C.逮,指捉拿,逮捕。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字意思不同。
D.滋,意为更加,与《屈原列传》中“不获世之滋垢”的“滋”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旧例,厂卫逮捕了人犯,一定要携带原奏送交刑科,才能签发驾帖。千户白寿不按规矩行事,刘济秉公办事,对其不予签发。
B.皇后的父亲陈万言纵容奴仆何玺打人致死,皇帝下令庇护。刘济认为陈万言可以有幸免罪,但释放何玺等人,这是法律不能允许的。
C.刘济在谏官官署任职时间较长,为官以来正直敢言,上疏进谏多与权贵宠臣相抵触。正直的声誉虽然很高,但皇帝对其不能忍受。
D.“大礼”争议兴起后,皇帝命人在金水桥阻拦诸位朝臣,刘济于是到左顺门伏地痛哭,触怒皇帝,两次遭到杖责,最终发配辽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廖鹏父子及钱宁党王钦等,皆以从逆论斩,鹏等夤缘中人冀脱死。
(2)甘肃总兵官李隆嗾乱军杀巡抚许铭,逮入都,营免赴鞠。
14.李济久在谏垣,时有进谏,但少有采纳。文中哪些决策,皇帝采纳了李济的谏言?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行

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到农家男女无论声音还是容颜尽显其欢欣与喜悦,使用了互文手法。
B.因为丰收,平日愁怨一洗而空。也不用为了逃避官府盘剥,夫妻再话别离。
C.炎炎夏日,麦浪滚滚。因为丰收,即使天气炎热,也能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于平易中见深刻。感情亦喜亦悲,显出文势跌宕之美。
16.这首诗对残酷的封建剥削作了无情的揭露。丰收之年,农民生活尚不如意,如遇歉收之年,农民可能会有何种遭遇呢?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2023-05-22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