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高一上期末(统考)-四省联考考区-文学类文本阅读
全国 高一 专题练习 2023-05-24 2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 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司令率领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在黄河边跪拜八百勇士英灵的情景,设置悬念,扣人心弦,吸引读者。
B.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C.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语言朴素,情感真挚,母亲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D.“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2.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母亲得知胜利的消息“喜极而终”,使情感哀婉低沉,突出孙司令未能尽孝的悲剧,丰富了人物形象。
B.以孙司令母亲之口点出保家卫国是尽大孝,突出了母亲的形象,强化了小说家国一体的主题。
C.写母亲理解、支持儿子上战场,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怕牺牲的强大凝聚力。
D.回忆和现实交错,明线与暗线交织,情节跌宕起伏,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3.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有何作用,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泸溪·浦市·箱子岩

沈从文

在浦市镇头上向西望,可以看见远山上一个白塔,尖尖的向透蓝天空矗着。白塔属辰溪县的风水,位置在辰溪县下边一点。塔在河边山上,河下名“斤丝潭”,打鱼人传说要放一斤生丝方能到底。斤丝潭一面是一列悬崖,五色斑驳,如锦如绣。崖下常停泊百十只小渔船,每只船上照例蓄养五七只黑色鱼鹰。这水鸟无事可作时,常蹲在船舷船顶上扇翅膀,或沉默无声打瞌盹。盈千累百一齐在平潭中下水捕鱼时,堪称一种奇观,可见出人类与另一种生物合作,在自然中竞争生存的方式,虽处处必需争斗,却又处处见出谐和。箱子岩也是一列五色斑驳的石壁,长约三四里,同属石灰岩性质。石壁临江一面崭削如割切。河水深而碧,出大鱼,因此渔船也多。岩下多洞穴,可收藏当地人五月节用的狭长龙船。岩壁缺口处有人家,如为造物者增加画意,似经心似不经心点缀上这么大小房子。最引人注意处还是那半空中石壁罅穴处悬空的赭色巨大木柜。上不沾天,下不及泉,传说中古代穴居者的遗迹。端阳竞渡时水面的壮观,平常人不容易得到这种眼福,就不易想象它的动人光景。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薄云由银红转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平贴水面,如平摊一块白幕,绿头水凫三只五只,排阵掠水而去,消失在微茫烟波里。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一个人若沉得住气,在这种情境里,会觉得自己即或不能将全人格融化,至少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营扰。现实并不使人沉醉,倒令人深思。越过时间,便俨然见到五千年前腰围兽皮手持石斧的壮士,如何精心设意,用红石粉涂染木材搭架到悬崖高空上情景。且想起两千年前的屈原,忠直而不见信,被放逐后驾一叶小舟飘流江上,无望无助的情景。更容易关心到这地方人将来的命运,虽生活与自然相契,若不想法改造,却将不免与自然同一命运,终于衰亡消灭。因此一个深心的旅行者,不妨放下坐车的便利,由沅陵乘小船沿沅水上行,用两天到达辰溪。所费的时间虽多一点,耳目所得也必然多一点。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色斑驳的石壁,岩壁缺口的人家、悬空的赭色木柜……作者描写了沅水沿岸的独特风光,写出祖国大地的山水人文之美。
B.斤丝潭崖下的每只小渔船都蓄养着几只鱼鹰用来捕鱼,在作者看来,这种人与生物的合作体现了争斗又谐和的生存方式。
C.“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中的“它”是指不公平的命运,是作者想要战胜的对手。
D.作者以“我与地坛”为题,但没有对地坛的面貌作总体描绘,而是侧重描写了地坛中对他心灵具有启发意义的景物。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表达了作者对具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的欣赏,体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倾向和审美心理。
B.作者遥想千年前曾经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持斧的壮士、忠直的屈原,增强了文章的历史感,使文章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
C.“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这一句将蚂蚁人格化,写出了蚂蚁的可爱以及运动速度之快。
D.作者细致描写了蜂儿、露水等各种自然景物,目的是让读者感受到地坛荒芜的现状,体会“我”在园中百无聊赖的生活。
7.作者建议深心的旅行者放下坐车的便利,乘小船沿沅水上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8.请从用词、句式的角度,赏析文本一和文本二画线部分写景的语言艺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捧在碗里的故乡

余继聪

自从搬进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后,母亲每次回故乡总是会带回一些故乡的土特产,一袋小白菜、土鸡蛋,一小坛腌菜,一块腊肉什么的,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

无论是半袋红薯,还是一把青葱、一把辣椒、一捆小白菜、三五个茄子洋瓜、一块腊肉,都会让我们全家高兴。吃饭的时候,一端起碗,甚至一进家门,闻到母亲带回来的新鲜蔬菜香甜的味道,妻子和孩子都会高兴地说,是故乡的味道。一端起碗,就把故乡捧在碗里,捧在手里了。那种新鲜香甜,那种亲切,几乎让我们流泪。有时甚至不舍得吃,不舍得咀嚼下咽,怕把故乡嚼化了。

母亲到城里来跟我们一起生活,是因为原本离城很遥远的故乡村庄被征占拆迁了,即将城市化。故乡沙溪河边一溜几个村,田地基本都被征占完了。家家户户的农具基本都送给深山里那些村庄的亲戚了,即便有些人家还舍不得送人和丢弃,还想珍藏,但是一旦住进统一规划的安置小区,也没地方放了。失地的故乡,失地的亲人们,长期难以适应,难以适从。每一个播种的节气来临,勤俭的亲人们还会按节气在路边种上几窝几簇辣椒茄子、葵花苞谷、芫荽香葱,播撒下一眼小白菜什么的。每一个节气来临,关节和骨头里,还会像春风来临、庄稼发芽一样,嘎嘣嘎嘣作响,总想拿起镰刀,扛起锄头,下地播种,总想扛起犁耙下地耕耘。

其实,以前老家村子的瓦房院落还没有拆除的时候,母亲每一次进城,买化肥,买农药,买农具,都会给我们送房来故乡老家的蔬菜。这些蔬菜都是她和父亲自己栽种的,或是村里亲人们邻居家让地捎带给我的。只要母亲一进城来,家里就堆满了故乡的蔬菜,溢满了故乡的味道,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

从我刚参加工作,到老家故乡的田地改建为蔬菜大棚以前,我吃的大米,都是父母亲送来的,都是故乡的稻谷碾的。从我刚参加工作,到讨媳妇、生儿子,我们城里这三口人吃的瓜果蔬菜,常常是故乡送来的。离开故乡,进城工作,这么二十多年了,故乡的亲人们、亲戚们,一直把我当故乡人,当自家人,每有收获,每有新鲜吃食,总不忘给我送些来,常常给我们送来故乡的味道。

其实,故乡的亲人们,许多都勤俭惯了,舍不得花钱坐车,而我的祖母、外婆、母亲、姨妈等都严重晕车,坐一次车,上吐下泻,就像大病一场,几天都难以恢复。每一次给我送大米来,父母亲都是趁天晴,骑三轮车,一路坑坑洼洼、艰难颠簸、烘烤辣日、汗流浃背而来。每一次独自给我送红薯苞谷等东西来,母亲都是用竹篾背箩或者花篮背,沉重而来,蹒跚而回。让她坐公交车到城郊,她往往舍不得花那五角钱或者一元钱。再说,母亲严重晕车,也不愿遭那个罪。姨妈给我送粮食瓜果蔬菜,也是如此。

搬进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以后,母亲又开始经营起菜地,在我们家阳台里、楼下的花圃里种植各种蔬菜。装水果的泡沫箱,母亲把它们直接变废为宝,装上泥土,放在阳台上,就成了母亲种菜的微型菜地。栽种一两棵茄子、番茄,或是一丛辣椒、香葱、芫荽。楼下的花圃,废弃多年了,无人管理,母亲翻挖出来一溜,晾晒几天,捡拾干净杂草,就开始播种小白菜,并像在老家故乡一样在菜地边栽种上一簇簇茄子、辣椒、青葱。

狭窄拥挤的小屋,又溢满了故乡的味道。一回到家,就看见阳台上摇曳着的辣椒茄子、芫荽小葱,闻到故乡的味道。母亲的微型菜园总让我觉得好像又回到了故乡老家,晚上睡觉,也好像还睡在故乡村子里、庄稼地、菜地边,一身的疲惫、满心的烦恼沮丧马上就被洗掉,云开雾散。

儿子上初三时,为了给儿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三口搬离了嘈杂拥挤的教育小区,母亲仍然住在教育小区的老房子。那片教育小区,建于九十年代,房子面积都很小,最大的也只有七十多平米,我们家那一套房子更狭窄,是最小的户型,只有五十九平米。新住宅离教育小区老房子有三公里多,母亲从老家带回来瓜果蔬菜,或者她在教育小区阳台花圃里栽种的蔬菜可以采摘了,仍然会走着路来,一袋袋送到新房子给我们。我到教育小区去看她,她也会像我以前回到故乡老家一样,总是不忘在我离开时候,顺手从花圃菜地里采摘一袋蔬菜给我。看着这一颗颗水灵灵的小白菜,几枚红红的辣椒或是一把绿色的小葱,就会闻到满碗的清香,满碗都是忍情和感动。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但我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满碗都是忍情和感动。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里的土特产,有的是乡亲捎来的,有的是父母、亲戚送来的,即使是普通的小白菜、土鸡蛋等,也能让作者感受到故乡的味道。
B.舍不得花钱坐车进城的描写,折射出母亲的节俭以及经济的拮据和生活的困苦,也揭示出当时农村普通的经济状况。
C.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抒写故乡的味道,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念和赞美之情,读来既真实又亲切感人。
D.作者搬离小区后,母亲仍走路送瓜菜的行为对“故乡的亲人们,许多都勤俭惯了”作了很好地诠释,慈母之心可见一斑。
10.下列有关“微型菜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型菜地是母亲搬进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后开始经营的菜地,它凝聚着母亲的一片深情。
B.微型菜地很特殊,虽然在我们家阳台上、教育小区楼下花圃里,但它照样有故乡的味道。
C.正是因为有了微型菜地中的辣椒香葱等,拥挤的小屋才洋溢着故乡情味,让“我”不再倦怠。
D.“我”离开教育小区之后,依然可以享用到“微型菜地”里结出的菜蔬,是母亲送过来的。
11.第三段是如何刻画故乡亲人们的形象的?表现了乡亲们怎样的心情?请简要说明。
1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以“捧在碗里的故乡”为题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薇[注]

鲁迅

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然而还在想,挣扎的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爬着爬着,只向前。终于似乎自己变了孩子,还是孤竹君的世子,坐在保姆的膝上了。这保姆是乡下人,在和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

他又记得了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且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

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前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

伯夷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扳谈,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

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终于还引动了首阳村的第一等高人小丙君。他原是妲己的舅公的干女婿,做着祭酒,因为知道天命有归,便带着五十车行李和八百个奴婢,来投明主了。可惜已在会师盟津的前几天,兵马事忙,来不及好好的安插,便留下他四十车货物和七百五十个奴婢,另外给予两顷首阳山下的肥田,叫他在村里研究八卦学。

他也喜欢弄文学,村中都是文盲,不懂得文学概论,气闷已久,便叫家丁打轿,找那两个老头子,谈谈文学去了;尤其是诗歌,因为他也是诗人,已经做好一本诗集子。

然而谈过之后,他一上轿就摇头,回了家,竟至于很有些气愤。他以为那两个家伙是谈不来诗歌的。于是他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难道他们在吃的薇,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

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过来,那丫头已经不见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樵夫偶然发现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然而夏夜纳凉的时候,有时还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给抢羊皮袍子的强盗杀死的。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因为他从小丙君府上的丫头阿金姐那里听来:这之前的十多天,她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

于是许多人就非常佩服阿金姐,说她很聪明,但也有些人怪她太刻薄。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那两个傻瓜发脾气,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实,不过并没有死,倒招来了很大的运气。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的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用不着种地,用不着砍柴,只要坐着,就天天有鹿奶自己送到你嘴里来。可是贱骨头不识抬举,那老三,他叫什么呀,得步进步,喝鹿奶还不够了。他喝着鹿奶,心里想,‘这鹿有这么胖,杀它来吃,味道一定是不坏的。’一面就慢慢的伸开臂膊,要去拿石片。可不知道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哪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叔齐来,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伯夷和叔齐本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历史小说《采薇》中的主人公伯夷和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灭商是“以臣弑君”,是更改了文王的规矩(周文王为商朝的诸侯,封西伯),便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而去山上采薇草吃,最后知道薇草也是周朝的,便也不吃,直至饿死。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才采薇充饥,这个方法还是叔齐从身为乡下人的保姆那里学来的,薇菜也有多种吃法。
B.小说中间交代了伯夷、叔齐的身份,他们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分别是老大和老三,因互让王位,才来到首阳山。
C.“她冷笑了一下……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正面写阿金姐,“许多人就非常佩服……有些人怪她太刻薄”侧面写阿金姐。
D.伯夷、叔齐最终饿死在首阳山背后的石洞里,阿金姐讲述了他们两人饿死的故事,听到故事的人们深深地叹一口气。
14.关于文中写阿金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阿金姐奚落的话语来看,她秉承主子小丙君的心意,给了伯夷、叔齐沉重打击。
B.阿金姐善于编造谎言,诬陷伯夷、叔齐想杀鹿吃肉而导致没有鹿奶喝才饿死。
C.同情伯夷、叔齐的人,听了阿金姐的话才觉得轻松些,小说对这些人是肯定的。
D.阿金姐认为伯夷、叔齐的死和她是没有关系的,她觉得自己只是开了几句玩笑。
15.《采薇》(节选)的情节是围绕着“吃”与“不吃”展开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6.伯夷、叔齐的故事流传千古,他们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是古代贤人的杰出代表。本文则将伯夷、叔齐改写为两个滑稽的小老头,这一改写使小说具有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圆世界

李新文

①团湖被大批量的荷叶、荷花覆盖,俨然魅力无穷的生命场。还别说,进入视野的荷太多了,多得无法用数字计算。放眼望去,仿佛除了阳光,便是梦幻丛生的景致。当然,还有一湖好闻的气息。

②比翠绿还绿的荷,在天空下交集着,铺排着,涌动着,宛若另一种河流呈现人间。这么说吧,不管你愿不愿意,荷叶准会把形如波浪的绿色送给你,从上至下,从左到右,涂满荷的色彩、光芒和质地。随后,钻进你的脑子和每一根神经,好让你与整个场域一同呼吸、脉动,成为湖的一部分。这样的荷看久了,再看什么都是绿的了。那就闭上眼吧。可眼一闭,骤然听见大地在律动,阳光有降落,荷花在悄悄开放,好比展开一个隐秘的妙趣横生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感到荷的影子无所不在,把她们的光与影、声与色、美与洁、梦与幻,以及生命里的宁静与超脱等,都推向极致。不一会儿,又变成连通天地广宇的大象。迷幻中,感觉自己也像一根植物在阳光里生长,拔节,开花,结果。至少,这些过程在你的体内悄然发生。便想,一个在紫陌红尘中行走的人,能与这片荷色相遇或听一听荷的声音,真是福气。

③有鸟在叫。唧哟,唧哟,唧哟。简约明快得充满不可理喻的弹性与张力,像在呼唤什么,又像略带伤感的内心独白。睁眼一瞅,是翠衣鸟,与荷一个颜色。起先,它在柳树上叫了几声。一会儿,从树丫间蹿下来,栖在一片荷叶上,扭一下头,抖一下翅膀。看得出,这鸟飞了不短的路程,来到这里很累了,少不得小憩一会儿或休整一番,再出发。

④我也倦了。

⑤面对不俗的荷花,我想起一个人——屈原。对了,还真是屈原。那个身心忧悒的人被楚怀王抛弃后,只好风一程、雨一程,在江南的山水间流转,再次作生命的出发。起初,我满以为流放不过是古代很轻松的刑罚,大可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然而我错了,到如今总算明白,流放绝不是什么放任自流,更不是让你游山玩水、随心所欲,而是比任何一种酷刑都残酷的惩罚——终日艰难跋涉,作苦苦的精神泅渡,甚至看不到生命的彼岸。然而,屈原遭遇的偏偏是流放。毫无疑问,团湖是一脉水,汨罗江也是一脉水,纵使从团湖到汨罗江得绕一个大弯,也仅仅数十里水路。可恰恰就是这曲折的生命线,勾勒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图景。似乎,他的脚跟丈量的不是水路,而是某种精神性的距离——完成一个冥冥中设下的生命大圆,仿佛水就是他生命的起点与终点。此刻,站在团湖边,我不知哪一朵荷花属于屈原,哪片花瓣上还残留着他的体温。只觉得,满湖的荷声,像是从两千多年前的阳光下传过来的,那么缥缈而又真实。走近这片荷,心里的许多事情仿佛一下全消散了。

⑥吁口长气,细细想来,人世间还真像由一个个这样那样的圆组成的。就我来说,这么些年从乡下出发,以谋食为圆心、为半径,绕着圈跑了很多地方,现如今浑然不觉转到绿意浓郁的团湖寻求心灵的净化。想想,这不是个圆,又是什么呢?

⑦傍晚时分,夕阳照红一湖莲花,莲花在风里摇曳,融成绝美的景致。不多久,村庄的瓦屋上,白色炊烟袅袅升起,增添了不少静谧。远远地,一群农人牵着耕牛归来,一只只牛蹄敲打着土地,清脆、悦耳,夹杂着几分湿漉,间或一声长哞,摇动一湖荷色。

⑧月儿上来了,挂在柳树的枝丫间。雇一条木船,在湖里慢慢荡开来。这滋味,与汉乐府里采莲的情形有得一比。月光并不太皎洁,从树丫的缝隙里钻出来,落在大片的荷叶上,如蒙着一层薄雾。不远处站着一座凉亭,高耸突兀的样子,像一个人在沉思,又像在观望一个个日子。透过月光,我恍惚看见成群结队的月光分子以及荷的香气分子一个劲地涌向木亭,继而进入亭子的内心,而此时的木亭,似乎已经成为夜色里的一个精神性象征了。

⑨船在荷丛中穿行,如同浮在梦里。月下看荷,一片墨绿,显出只可意会的风味。而莲花在月色里睡去,流露着难以言说的美,似乎把一湖心事掩藏起来。我躺在船头,顺手摘一片荷叶把脸遮着,然后大口呼吸,口鼻一张一翕间,不单感受到荷的清香,还有天地宇宙的静谧与阔大,像与喧闹的世界隔着很远的距离。倏忽间,只剩一个由天空、月色、荷花以及湖泊组成的大圆。我在这样的“圆”里,什么也不再想,让荷的香气和月光的味道一遍遍渗入身心……

(选自《散文》2020年9月刊,有删改)

[注]团湖又称莲湖,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广兴镇,原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后经长期的淤积围垦治理形成“湖中湖”,人们因其形状而习惯称它为团湖。

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末句作者觉得“真是福气”,是因为人与团湖的那片荷完美契合,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获得极好的体验。
B.因为团湖距汨罗江不远,加上自己与屈原心境相似,作者自然而然想到屈原,及其流放的路线所勾勒出的精神图景。
C.当感受到团湖荷花与屈原的关联,作者联想到屈原苦苦的精神泅渡,觉得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精神困扰也无足轻重了。
D.文章结尾“什么也不再想”与《荷塘月色》中“什么都可以不想”意思相同,都表达出作者对当时氛围的喜爱和享受。
18.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写小鸟“像略带伤感的内心独白”“很累了”,暗示作者心绪不佳,渴望得到慰藉。
B.作者为谋生跑了很多地方,可谓身心俱疲,呼应前文“我也倦了”,引出下文净化心灵之说。
C.第⑧段中的木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与当时的氛围融为一体,成为宁谧、深邃的存在。
D.本文语言优美雅致,熟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设问等,极富文采。
19.文章第⑦段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画面,请从艺术特色的角度简要赏析。
20.文章以“圆世界”为题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蝶儿飞走

梁晓声

田维同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而且,也是很好的。

她曾是我所开的选修课的学生。每次上课她都提前几分钟来到教室,从没迟到过,也从没在教室里吃过东西,或在我讲课时伏于桌上。更没在我讲课时睡着过……

分明的,她和同宿舍的一名女生很要好。往常是,她们双双走入教室,每次并坐第一排或第二排。

有次课间,我问她俩:“你们形影不离似的,是不是互相之间很友爱啊?”她俩对视一眼,都微微一笑。

和田维同宿舍的那一名女生说:“是啊!”

田维,却什么也没说,目光沉静地看着那一位女同学,表情欣慰。

大约就是在那一堂课后,我在自己的教师信箱里发现了田维写给我的一封信。她的字,写得别提多么认真了。笔画工整,接近着仿宋体。两页半笔记本纸的一封信,竟无一处勾改过。她对标点符号之运用,像对写字一样认真。即使在我们中文系的学生中,对汉字书写及标点符号如许认真者,是不多的。

那封信使我了解到,她不幸患着一种接近是血癌的疾病。自此,我再见到她,心情每一沉郁。然而,我眼中的她,一如以往是一名文文静静的小女生。我觉得她的内心,似乎是波澜不惊的。在那一班女生中,她也确乎是看起来小的。不仅指她的身个儿,还指她给我的特殊印象——在我看来,她仿佛仍怀有一颗洁净的初中女生的心。俗世染人,现而今,有那样一颗洁净心的初中女生,大约也是不多的吧?

某一节课上,我要求几名同学到黑板前,面向大家,发表对一部电影的看法。也请田维到黑板前,对几名同学的评说给出分数,并陈述她自己的给分原则。那几名同学有些像参赛选手,而田维如同评委主席。

没想到田维给出的分数竟极为服众。她的陈述言简意赅,同样令大家满意。我想,一个事实肯定是,那一堂课上,她的中文能力表现良好,又加深了我对她的印象……

其后她缺了好多堂课,我暗问她的室友,得到的回答是——“田维又住院了。”一个“又”字,使我沉默无语。

田维又出现在课堂上时,我什么都没有问她,若无其事似的。但讲课时,总会情不自禁地看着她。

学期考试时,田维早早地就到教室里了。那一天她很反常,坐到了最后一排去。考题是散文或评论,任选一篇,没有任何一名同学预先知道考题。

我不明白田维为什么要坐到最后一排去。我猜测也许是她的一种下意识使然——比如无准备的现场写作格外感到压力,比如那一天觉得自己身体状态不好,所以,作为监考老师,又不由得经常将目光望向她,在内心里对她说,田维,只要你写够了两千字,哪怕愧对“写作”二字,老师也会给你及格的……

她却始终在埋头写着。止笔沉思之际,也并不抬起头来。

在五十余份考卷中,出乎我意料的是——田维的卷面状态最佳。字迹更工整了,行段清晰,一目了然,标点符号也标得分明,规范,正确。

那是五十余份考卷中唯一一份考生自己一处也未勾改过的考卷;一如她曾写给我的信。那也是五十余份考卷中唯一一份我一处都未改错的考卷;肯定的,那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位判中文考卷的老师都是不多见的。

散文题有两则——《雪》或《雨》,可写景,可叙事。田维选择了《雪》,叙事写法。写到了自己的童年,写到了奶奶对她的爱。我至今仍记得她写到的某些细节——冬天放学回家,奶奶一见到她,立刻解开衣襟,将她那双冻得通红的小手紧夹在奶奶温暖的腋下……感冒从小对她就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奶奶在冬季来临之前,为她做了一身厚厚的棉衣裤,使她穿上了像小熊猫,自己觉得好笑,奶奶却极有成就感……

在大学中文学子们的写作中,内容自恋的现象多,时髦写作的现象多,无病呻吟的现象多,真情写作却是不怎么多的。

田维落在考卷上的那些文字,情真意切。我给了她99分,抑或100分。我记不清了,总之是全班最高分。我不认为我给她的分数是有失标准的。我只承认,我给予田维的分数,具有主张的性质。

排开我自己的想法不谈,即使由别位老师来判,在那五十余份考卷中,田维的分数也必然将是最高的,只不过别位老师,也许不会像我一样重视她的考卷所体现出的示范意义……

她竟悄悄地走了,我心愀然。

她竟在假期里悄悄地走了,老师们和同学们都没能一起送她走,这使我们更加难过。田维是一名热爱中文的女学子。也是一名极适合学中文的女学子。

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

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肃然,遂起敬。蝶儿飞走了……

让我们用哀思低唱一曲《咏蝶》……

200798日于北京

2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是结伴上课的两个女生对“我”询问的反映表现了朋友间的友爱,田维用沉静的目光回答,表现了她的文静。
B.田维对几名评论电影的同学给出的分数极为服众,且对给分原则的陈述言简意赅,“我”认为田维“如同评委主席”。
C.“排开我自己的想法”,不是说“我”认为自己给出的分数有失标准,而是认为其他老师未必关注到试卷的示范意义。
D.作者借田维所写散文针砭时弊,主要是为了批评“俗世染人”以及大学中文学子写作中的“内容自恋”“无病呻吟”等不良现象。
2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田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总起全文,以“蝶儿飞走了”收束全文,非常鲜明地表达出“我”的情感,呼应开头。
B.“我”用“是不多的”“是不多见的”“是不怎么多的”的语句评价田维,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田维的难能可贵。
C.文中画线的语句通过写“我不明白”,及“我”的种种猜测,设置悬念,使叙事有波澜,为后文内容反转埋下伏笔。
D.文章叙写散文《雪》中的细节,表明文章留给“我”的印象很深,直观、形象地展现散文《雪》中语言的精巧、绚丽。
23.文中“我”为什么说田维是“一名极适合学中文的女学子”,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24.“我”对田维怀有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