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泰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期中 2023-05-25 16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对于悲剧美和喜剧美这对范畴,古典美学在进行形而上的论述之余,也会破例运用一些心理分析,亚里士多德在定义悲剧时就用了“通过怜悯和恐惧使心灵获得陶冶”的说法,这里的“怜悯”“恐惧”“陶冶”,都已经是心理学概念。但是,他在论述喜剧时就无法沿用类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立论。直到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才用“心理预期逆反性失重”来论述喜剧,却也存在“以偏概全”之弊。

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人们也习惯用心理学概念来解释悲剧美和喜剧美。例如把悲剧美说成是对悲哀记忆的释放,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这种说法也没有错,只不过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

从深层心理上说,悲剧美和喜剧美,对应着人类对社会物象的仰视需要和俯视需要。

悲剧营造英雄,而悲剧英雄就是人们仰视的对象。在艺术中,仰视与地位、财富、学识无关,而主要决定于他是否遭遇悲剧,以及在悲剧中的表现。其他物象的崇高感,也都与不可抵达有关,甚至与牺牲有关。仰视,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而悲剧美的仰视,则是这种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方式。

悲剧美所提供的仰视,既崇高又感人,但时间一长就太令人疲劳了。克服这种心理疲劳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把仰视的高度降低;二是让自己内心产生与被仰视对象近似的因素,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但这两点,在古典主义悲剧中很难做到。那种悲剧为了摆脱人们的疲劳只能寻找新的刺激,而那种刺激总是让悲剧英雄更加走向惨烈,结果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

在西方,古典主义悲剧的转型从雨果的浪漫主义时期就已经产生重大突破,而真正获得理论成果的却是比利时文学家梅特林克。

梅特林克认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毒药、自杀、决斗,都太偶然,又离普通观众太远,因此那种悲剧是“偶然悲剧”,对观众而言是“与自己很远的悲剧”。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与人人有关的悲剧,例如某天早晨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这种悲剧看似琐碎却最为普遍,而且可以撬动人生的前前后后。第一根白发是一个转折点,从童年到这里的过程产生了另一种意义,从这里到死亡的过程也产生了另一种意义。这一来,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悲剧也就成了“必然悲剧”,而且对观众而言是“与自己很近的悲剧”。但是这种悲剧也有重大失落,那就是与悲剧美紧紧相连的崇高和庄严,不见了。

(摘编自余秋雨《观众心理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对悲剧体裁的界定,或者说对“悲剧性”的现解,是西方古典诗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悲剧人物是“比我们好”但又不完美、“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悲剧情节的主要成分是“突转”“发现”和“苦难”(《诗学》)。这些论断影响深远,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悲剧性”。

在思考悲剧冲突时,要努力理解在那些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之后,悲剧冲突深层的必然性、严肃性,理解悲剧冲突既是人与人的冲突,也是思想的冲突。在理解悲剧主人公时,要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透过其具体性格特点,把握这一人物所承载的思想意义。悲剧主人公导致悲惨结局的行动,古典诗学称之为“过失”,但这一范畴的实际内容,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戏剧作品中又是千变万化的,它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因为某种性格缺点或对真实情况暂时无知而采取的错误行动,也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某种自觉抉择。悲剧主人公犯下过失,而又自觉承担这一过失的后果,宁愿毁灭,也不向悲剧命运低头,“通过自己的牺牲,英雄表现出配得上悲剧性之伟大”(帕特里斯·帕维斯《戏剧艺术辞典》)要全面地看待悲剧作品的情感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要避免在欣赏悲剧作品时将其简单化,在缺乏充分的阅读(观看)体验基础时进行抽象的思想探讨,而应该首先驻足于悲剧作品带来的情感震荡,以面对作品时的实际体验为基础,透过具体的细读品味来导入思想主题的探讨。这实际上是学习一切文学作品时的基本原则。也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够真正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编写说明》,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无法用类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对喜剧的立论,康德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B.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只是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
C.古典主义悲剧很难借助降低仰视高度和与之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来克服观众心理疲劳。
D.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某种自觉抉择,常常成为悲剧主人公“过失”的可能表现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率先使用心理学概念对悲剧进行定义,体现了他在古典美学论述上的进步。
B.因悲剧美提供的仰视是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崇高且感人,故时间一长就令人产生疲劳。
C.在古典主义悲剧的发展历程中,亚里士多德、康德、雨果、梅特林克均是关键性人物。
D.“必然悲剧”比“偶然悲剧”更为普遍,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更近,但崇高和庄严缺失。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一项是(     
A.关汉卿《窦娥冤》:窦娥法场发誓愿引发天降大雪。
B.曹禺《雷雨》:周朴园偶然想起让侍萍取衬衣。
C.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
D.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毅然离家出走。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蘩漪是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请依据材料二分析其悲剧性。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电影剧本《长津湖》(有删减)

【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

千里:(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

伍妈:(祭奠)老大,吃吧。(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抹泪)

伍爸: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答:当连长)管多少人?

千里:150多号人。

伍爸:那是大官啊!

千里:嗯,大官,大官!(端一碗酒敬酒)我听下河滩的陈跛子说,政府给咱分了两亩三分地?四七年,我们打蒙阴,我在那儿看见一房子,硬山搁顶,两进院,那檐子底下,能住五窝燕子。咱家世世代代,在这水上漂着,等把那房子盖起来,看这十里八乡咋看咱家!(说完数钱,给母亲)妈,这是我津贴,咱明年二月二开工,立冬就能完活。等我再回来,给老三好好说个媳妇。

伍妈:(哽咽)你还要走啊?还要打仗?

千里:(安慰)妈,不打仗了,没仗打了!

(晚上,伍千里躺在船上。)

万里:(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

千里:(把枪卸了弹夹递给万里)别拿枪指人(抢回来)!叫你别拿枪指人。

(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

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

万里:哥——哥——

千里:(看到父母无言的脸)……立春就回来。

父母:好。

千里:回来给你们盖房子。(转向万里笑笑,回头走了)

万里:(跟上)我要跟你打仗去。

千里:(转头看看他)大哥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捏万里的脸)包子,等我回来。回头见。

【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

千里:(对雷睢生)那个新兵归炮排,待会儿登记入册。

雷睢生:(收刀)不要,我这儿不缺人。

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您教教他。

雷睢生:这仗就要打起来了,我怎么教啊?

千里:您怎么教我的就怎么教他,(低声)教他怎么活下去,哥。(看万里)你跟着雷班长。

万里:(车厢里,对老兵)看什么看啊?

余从戎:(吐出瓜子皮,喷笑)大闺女啊?还怕看?

雷睢生:为啥要当兵啊?

万里: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

雷睢生:(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

万里:(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

雷睢生:想要枪啊?战场上自己缴去。(问大家)是不是?(众人齐答:是)

(余从戎捏着万里的领口推搡,挑衅地笑,看到万里生气,“哟”的一声转身就跑,万里追打他)

……

雷睢生:他不识逗,差不多就行了。

余从戎:来呀,瓜娃子,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叫余从戎,第七穿插连一排长。(抽个空扑到万里身上)服不服?

雷睢生:(万里甩掉他,去抢地上的枪,雷一脚踩着)不行!不许抄家伙!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啊?

余从戎:再介绍一下这位,炮排排长。

雷睢生:(抱着手)我姓雷。

余从戎:你大哥你二哥,都是他带出来的兵。(扶起伍万里)记住了,在七连,他就是雷爸,就是雷爹。(捏万里脸蛋,众人齐呼:叫雷爹)

(车厢一侧,伍千里和最后一刻从上海赶回部队的梅生聊天)

千里:又要打仗了,你怎么想?

梅生:你呢?战场的二次恐惧。

千里:书上说的,像当新兵的时候害怕,那感觉,一模一样。

(战友拉住伍万里,打不过,就别打了。)

万里:放开我。我干死他。

千里:(进入乱成一团的车厢)我走错车厢了吗?

雷睢生:是我让余从戎试试他的性子。

万里:(委屈地)哥,他们欺负我!

千里:欺负你?你打回去啊!

万里;(不服气)他们人多!

千里:(大声地)七连每一次遇到的敌人,都比我们多好几倍。你也去和敌人说,你们人多!(走过去,正正伍万里的帽子)现在举行伍万里的入连仪式,(长声喊)敬礼!礼毕!现在报数!……

雷睢生: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

千里:懂了吗?你现在是第七穿插连第677名战士。你会说,哪有那么多人啊,这个车厢不就是100来人吗?我们是把七连一直以来牺牲的、退伍的战士,全加在一起。

梅生:为了记住他们,我再说一遍……

千里:(打断)不用再说!该记得住的时候一定记得住!伍万里,你害怕老兵们不接受你,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环顾四方)我宣布,伍万里同志,无组织无纪律,原定授枪仪式,取消,解散!

万里:(恨恨地)老子不干了!你从头就不想让我当兵!行,老子走!(拉开车厢门,车厢门打开,长城逶迤,山河壮丽,众人仰望)

千里:(深情地)就罚你站在这,站到天亮。

(伍万里似有所动,不再提退伍之事,笔直站立,直到深夜)

雷睢生:(递枪给万里)拿着吧,记住啊,枪口永远不要对着自己人。你睡我上铺,走!

万里:(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

雷睢生:你们哥俩,没一个是让人省心的!

(本剧本根据电影《长津湖》情节整理而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中伍千里离家时,父母表现得木讷迟钝,是因为失去大儿子让他们备受打击,面对儿子伍千里归队也麻木认命了。
B.伍万里追随哥哥们的步伐参军,是“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可见他还充满孩子气,还不能真正理解当兵打仗的意义。
C.方言“瓜娃子”暗示余从戎来自四川,伍千里来自浙江湖州,梅生来自上海,说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汇聚了全民之力。
D.电影开篇展示了湖州宁静祥和的水乡美景,与下文“长城逶迤,山河壮丽”相呼应,暗合守卫家乡、保卫祖国的主题。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睢生的台词意蕴丰富,舞台说明补充了不少的戏剧动作,塑造出一位爽直硬气、善于带兵、经验丰富的老兵形象。
B.雷睢生拒绝伍千里“我这儿不缺人”,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潜台词是“他是我和百里的弟弟,拜托了”,语含请求。
C.剧本中有很精彩的戏剧冲突,火车上伍万里和老兵们产生了冲突,原因是旅途枯燥,老兵们觉得伍万里比较稚嫩,逗他取乐。
D.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场的二次恐惧”,呈现出真实的人性,营造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氛围。
8.文中多次提到“枪”,分别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画线部分加以分析。
9.陈凯歌(《长津湖》导演)说:“(电影开篇)回到家乡与为国出征,连接起来就是家国。”请结合文本分析“家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仁,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及智伯为政,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乃与之。

又求地于魏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乃与之。

又求地于赵裹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或曰:“长子近,且城厚完。”或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阴为之期日。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遂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注】①瑶,即智伯。②无恤,即赵襄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B.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C.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D.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官名,春秋时掌管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B.简:战国至魏晋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牍或札。
C.三版:版,古代筑土墙用的夹墙板,古时一般以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三版为六尺高。
D.骖乘:古代乘车尚右,驭者居中,骖乘即左边陪乘者,战时称“车左”,平时称“骖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果颇有政治远见,因为意识到智伯不仁,所以反对把他立为继承人,在劝阻智宣子不果之后,主动脱离智族姓氏,最终幸免于难。
B.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要求他施惠于民,保障民生,少算纳税户数,以此来给儿子铺设退路。后来果然起到了保护赵襄子的作用。
C.智伯向韩、魏两家索要土地时,韩、魏采取妥协忍让的权宜之计,实际上却在等待反击机会,这是一种麻痹对方、以退为进的策略。
D.赵襄子利用韩、魏与智伯的矛盾,派张孟谈与韩、魏密谋,韩魏两家趁机响应,三面夹击,智伯虽强大,最终却难逃覆灭的命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2)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智伯和赵简子做简要分析。
2021-12-28更新 | 564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届T8联考东北育才学校、福州一中、广东实验中学、湖南师大附中、华师一附中、南京师大附中、石家庄二中、西南大学附中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诗首联用“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
B.杜诗所写之马曾经毛骨出众,即使现在又老又病,也驯良有素,还依旧为诗人尽心尽力,这不能不让诗人替它伤心。
C.岑诗和杜诗情感丰富而含蓄,岑诗的“怀”,杜诗的“沉吟”,都书写了诗人对统治者愤懑不满的情绪。
D.岑诗长于描写边塞富有特色的景物,善于寓情于景,杜诗长于选取典型意义的事物,语言凝练,风格沉郁。
16.这两首诗中,“马”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