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江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6-02 3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将“拿来主义”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并取得完全成功的代表作品。作为兼取中外文学精华而独创的艺术结晶,它体现了“拿来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及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折射出独具的特色。

②首先,《狂人日记》是借鉴外国特别是俄国文学写成的。它吸收俄国诸作家之长,但取法果戈理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中国和俄国都在封建专制之下,人民有着大致相同的命运和革命要求,而取法于果戈理这位现实主义大师,来表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忧愤”和反抗,尤为适合。鲁迅曾说,自己写这篇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是鲁迅善于博采众长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也是他的谦逊之词。

③诚然,《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读者尤应看到,鲁迅不只善于“拿来”,更贵在独创。只要把两篇《狂人日记》稍加比较,便可见其一斑。

④果戈理以二十则狂人日记,写一个主张“国不可一日无君”、看不起下等人、一心想往上爬的“九品文官”,由于职衔低微,没有权力去爱他的司长的女儿莎菲,因而忧郁发狂。鲁迅则是写一个备受封建桎梏折磨的“迫害狂”,他把诊脉的医生当成是化了装来摸肥瘦的刽子手,把围观的人看作是吃他的团伙。他看透了吃人的社会,识破了吃人的方法,并顽强地进行揭露和斗争,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同是日记,鲁迅却以代狂人整理日记供医家研究为序,写得煞有介事,铺厚垫实,出手不凡。尤为可贵者,借助这种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一举突破了中国小说传统的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的写法,因而更适于表现风雷激荡的“五四”时代风貌和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其“格式的特别”,不但为时人所欢迎,即在今天来看也是新颖脱俗的,仅此亦堪称现代文学的开山奠基之作。鲁迅运用所学医学知识,把狂人的错觉、幻觉、病态心理刻画得更显细腻、真切、合理,貌似多疑而思想敏锐,语言荒唐却多含哲理,一再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道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于弥天大夜中追求光明,敢于反抗,借以塑造了一个清醒的、彻底的、英勇无畏的反封建战士的典型形象。恰如鲁迅自评:“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社会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因此,它作为“五四”反封建的第一声号炮,震撼中外文坛。取法外国而有中国式的独创,体现了鲁迅指出的一条重要途径:“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

⑤鲁迅还同时指出:“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他正是这样实践的。考诸狂人形象,并不始于外国,其渊源却在中国。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以其狂放的歌喉,唱出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千古佳句,这狂人最早嘲笑的也正是礼教之鼻祖孔丘;那上下求索、感而为骚的三闾大夫屈原,也正是一个“楚狂人”;近代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被称为“狂人”;而鲁迅却又是被称为狂人的章太炎的学生,狂人门下自有狂人弟子。且鲁迅自谓:“因为神经不好,所以容易说愤话。”言下大有以狂人自慰之意。就这个意义上,与其说狂人形象仿效于果戈理,毋宁说是鲁迅把中华民族历代愤世嫉俗、敢于反抗、勇于改革的“狂人”择取过来加以典型化的产物,进而不妨说是鲁迅本人的写照。同时我们还可以窥见,作品所透射出的辛辣讽刺的锋芒,是对《儒林外史》笔法的发扬光大;清峻、通脱的韵致,则是对魏晋风骨的升华;那严谨的章法,酣畅的行文,洗炼的语言,白描的技巧等等,也无不受益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滋养。

【选自张宗田《从〈狂人日记〉看“拿来主义”》】

材料二:

①日本人善于“境外学习”,是实行“拿来主义”的典范。日本人对“三国”的感情和研究并不亚于中国人,三国文化在日本有着深厚的积淀。现代日本翻译三国作品的第一人吉川英治略去冗长的战斗描写,采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进行文字修改加工,以迎合日本读者的口味,并将人物加以日本化,获得了很高评价。日本人不仅重视“三国”的学术性研究,更重其实用性研究。与中国的实用性研究多为政治服务不同,日本的三国实用性研究主要由企业界人士参与,带有鲜明的活学活用的研究色彩。许多大公司把《三国志》列为“领导者必读”,并将孔明兵法作为管理原则。

②日本的“三国迷”遍布全国,他们自发组织的“三国迷俱乐部”就有上百个。在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消化上,不仅仅是大搞“人海战术”,更多时候是集中优势兵力,发挥后天优势。日本人对质量有着无止尽的追求,特别善于“吐故纳新”,以《三国演义》的译本、刻本和改写本为例,这当中有节译本,有全译本,有的配以绘画,有的以现代小说笔调重新改写,既有面对一般读者的,还有专以少儿为读者对象的。

【(选自王运涛《论〈三国演义〉日本传播的文化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践行“拿来主义”理论就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
B.鲁迅取法果戈理,表明其“拿来”有眼光,有辨别,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C.鲁迅能创作《狂人日记》,是因为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且具有医学知识。
D.《狂人日记》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旨在服务于反封建的主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和果戈理笔下的“狂人”分属不同的类型,作品的现实意义完全不同。
B.鲁迅的《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不能否定其对果戈理的借鉴。
C.吉川英治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文字加工,从而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
D.日本既有注重“三国”实用性研究的各届人士,又有许多不同层次的“三国迷”。
3.以下文学形象,最不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狂人特点”的是(       )
A.《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
B.《雷雨》中的繁漪
C.《窦娥冤》中的窦娥
D.《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4.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100字。
5.材料一中多次引用鲁迅的话,试分析这一写法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忧郁的巩乃斯河

周涛

草原不管有多么辽阔和健康,它的河流都有一种无法说清的忧愁。

这条河像一支忧郁的古歌,静静地在巩乃斯大草原伏行、扭动。

你每天的任务就是摆渡过河的车马行人。岸上有个大绞盘,铁链子一直从河面伸到对岸,河里是一座由两条船拼起来的平板摆渡。对面一吆喝,噢,有人过河啰。哗啦啦,你就放铁链子,然后咯吱咯吱地摇,让船过来。铁链子的声音和绞盘的声音像它们浑身的铁锈一样陈旧、年代久远,听起来很容易联想到一位缺了门牙的、害有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的老哈萨克含混不清的话音。

那年月,草原上空空荡荡,有时候整整一上午也见不到一个人。你独坐岸边倒也清闲,反而想听听生锈的铁链和绞盘的声响。那声响本来浑浊沉重,但是平稳的河水在下面起了什么作用,仿佛洗去了那声音里的杂质,露出了它金属的质地,空旷寂静的河面上,那声响便显得好听起来。

其实你不过是临时来换工的,摆渡老头会种瓜,连队请去帮忙,你就来替这老头。你喜欢干这件事,没人约束,悠悠逛逛。好不容易摆渡一趟,过河的人都笑嘻嘻地感谢,似乎是你在干什么好事。那倒也是,你不像个干摆渡的,倒像个大学生。因为你本来就是大学生。你的连队就在离河不远的那几排土房子里,一百多号人,全是大学生——史无前例时期的倒霉鬼,男倒霉鬼和女倒霉鬼。

惟独你忙中偷闲,得了个没人监视的美差,来和这条河做伴。很快,你就发现这条河韵味无穷,一只白色水貂,银白的。

它从临河的一截糟树窟窿里露出了头,一对小而圆、圆而黑、黑而亮的小眼睛正望着你,滴里轱辘的,自行车轴里的滚珠一般,转来转去,然后定住,直瞪瞪地盯着你,猜你的心思。

你纹丝不动,觉得应该变成一棵人形的树才好。不料,却打了个喷嚏。

它倏忽一闪,就从窟窿里钻出来,只一眨眼,就已经在一丈开外的原木堆旁,一动不动,盯着望你。你简直弄不懂它是怎么过去的,又是怎么停住的。

但是,它太美了。

它离你这么近,仿佛是让你欣赏一下它暴露在空地上的全身,全身的银白,白得像一只纯银制成的假物。毛色柔和地诱惑着你的手,想摸一下。尾巴很长,身形也细长如黄鼠狼,大小却像一只老鼠。你想起来了,摆渡老头说过,水耗子。

耗子?耗子哪有这么精神、漂亮、高贵、优美?那种蠕动的黑糊糊的东西,当然也是生命,但实质上是对生命的亵渎,是造物主生产出的大量废品。而它是精灵,是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大自然的珍品,它不是水耗子,是水貂。它的头部,首先就不是老鼠那样的尖嘴贱相,而是有些略像狗头,银白的、勇猛而又机敏并且充满自信的头。眼睛也完全不像白鼠似的病态发红,而是黑亮有神。体形就更显得矫捷柔韧,猎豹一样。

再缓一会儿,摆渡老汉换工就转回来了。你兴高采烈地把看见水貂的事儿给他讲了,你说:水貂,银子一样的白水貂!你又恢复了学生腔调,你一忘乎所以就露出这一套。老汉斜了你一眼:水耗子么。你说你想弄一只养起来,可是抓不住。老汉说,可不敢抓,它又不是个耗子,人家是个捕活肉的东西呢。谁敢抓,一口咬断你的指头尖尖呢。

他不帮你抓,可是你感到了满足。因为老汉承认它不是耗子,而且语气中透出了一些敬佩和珍惜。这和你认为它是精灵实质是一样的。

你感到了异常的充实。

你猛然扭回头,朝河对岸白杨树隔着的驿道望过去。一片激烈杂乱的犬吠声和马蹄声正追逐着奔驰过来,在幽暗的黄昏闪动如影,有惊心动魄的战乱前的预兆。

你看过去,知道是你的顾客们过来了。真正的顾客,远古时代就存在的骁勇的顾客,正从远方的驿道上奔驰过来。

大约有五六匹马,驮着醉酒的人,被沿途所遇见的全体纠合起来的猛犬狂吠着追咬。醉汉们,已经在马背上前俯后仰,大声唱歌:并不时猛地探下身去,挥臂鞭打纠缠在马蹄前后的凶猛大头狗。一马鞭抡下去,空中便准定刺过一阵尖利得似乎带着骂声的嚎叫,嗷——。然后,一片马蹄声就变得更杂乱了,醉酒的人们隔河高叫,像一伙朴实的响马。

你觉得振奋,觉得感动。

你先是哗啦啦好一阵子,接着就咯吱咯吱。

那五六个骑在马上的醉酒者立马船板之上。移动的船体在河面上平稳滑动,载着这伙草原上的牧人,如一幅黄昏的油画,亦如一群坐在你掌心上的待渡者。你故意慢慢摇,你舍不得眼前这一幕很快就消失。你要摆渡他们从彼岸到此岸,中间是一条忧郁的河,河面还算宽阔。

你忽然觉得是这么回事儿,摆渡人们。更多的人,不仅是醉汉。你用的只是两条破船拼接起来的工具,年代久远,浑身铁锈的铁链子和绞盘,但是那声音正因为久远而显得浑厚,正因为陈旧而显得有味道,它们被忧郁的河水洗炼了之后,会变得清新、单纯,变得好听。

人呵,请注意谛听!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先写铁链子和绞盘的声音像“老哈萨克含混不清的话音”,后又说“好听起来”,这种变化来自空旷寂静环境的衬托。
B.摆渡老汉不仅摆渡,还会种瓜,可见其勤劳能干;从他把水貂叫做水耗子,也不敢去抓,又可看出他身上朴实胆小的一面。
C.描写牧人们的奔驰有“惊心动魄的战乱前的预兆”,说他们“像一伙朴实的响马”,语带贬抑,表现出牧人醉酒后的粗野。
D.“你”身为“倒霉鬼”却未悲伤沉沦,而是感受自然,感悟历史,进而担负起“摆渡人们”的责任,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两次使用拟声词“哗啦啦”“咯吱咯吱”,第一次表现铁链子和绞盘的陈旧;第二次则具有动作意义,表现“你”的兴奋激动。
B.文章从外形、毛色、动作等方面对水貂做了详细的描写,并将其和耗子进行对比,表现出“你”敏感细腻的心灵和对白水貂的喜爱。
C.文章描绘了猛犬追咬牧人的场面,其中“尖利得似乎带着骂声的嚎叫”运用拟人手法,凸显大头狗的凶猛,象征着草原民族的精神。
D.文章结尾的“人呵,请注意谛听!”由前文的叙述和描写转为呼告,且独立成段,有一种突如其来之感,既耐人寻味,又令人警醒。
8.如何理解巩乃斯河的“忧郁”?请根据文意简要作答。
9.本文重点描写了发现水貂和摆渡牧人两个场景,这两个场景是如何结构在一起的?请简要分析。
2023-04-16更新 | 50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靖郭君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辩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君”是封号。②昭阳:楚国令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B.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C.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D.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善齐貌辨”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实)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B.“且先王之庙在薛”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庙”字含义相同。
C.“动于颜色”与“颜色憔悴”(《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颜色”含义相同。
D.“趣难者也”与“园日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趣”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虽然有缺点,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
B.齐貌辨面对齐宣王的讥讽,从容不迫,讲述了靖郭君的两件往事,便打动了齐宣王。
C.靖郭君不顾及门客们的不满,甚至不听儿子孟尝君的劝告,对齐貌辨优待有加。
D.靖郭君审时度势,从薛地回到都城后,韬光养晦,谢绝了齐宣王请他任国相的好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
(2)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
14.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有何用意?
2023-06-0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放言五首(并序)(其五)

白居易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注】①颜子:即颜回。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老彭:指彭祖。传说中的长寿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序言可知,在此之前元稹也曾写过《放言五首》组诗,且作者对其评价颇高。
B.诗歌首句强调的侧重点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句意基本相同。
C.诗歌颔联意思是松树千年之后也会变成一堆枯木,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D.颈联中,“何须”与“亦莫”既对仗工整,又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生死观。
16.从本诗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