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 高二 期中 2023-06-02 10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家都说鲁迅的作品很难懂,但它到底难懂在什么地方?有一种说法是鲁迅的作品文字很难懂,或者说它的写作背景搞不清楚。现在研究鲁迅的著作比鲁迅的著作多得多。你随便找一本来,它就会给你介绍社会背景、有关的知识。我觉得,难就难在,到底鲁迅他在想什么,他要讲什么?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难。

鲁迅自己曾说过: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这就非常麻烦。鲁迅自己有一个解释。他说,很多人都说我讲的是真话,但我并没有把我所想讲的话完全地说出来;很多人都说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如果有一天,我把我心里所想讲的话,就是那些最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话说出来,还有一个人愿意听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是有谁像鲁迅这样敢于正视自己渴望说真话,但是又不能不说假话、不能不骗人的这样种深层的困境呢?

鲁迅说他是为三种人而写作。一种是那些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富强而艰苦奋斗的志士仁人们。一种是那些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他要为这些人呐喊助威鼓劲。第三种写作对象非常特别,鲁迅说,我是为我的敌人而写作的。既然是为敌人写作的,就不能把内心的痛苦说得太多,不能在敌人面前显示痛苦。因此,他必须有所遮蔽。这就是说,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而且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思想,特别是一个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一旦用语言表达了,这思想就被简单化了,甚至可能被曲解了。所以鲁迅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我感到空虚。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默默无言的鲁迅,才是真实的。

(钱理群《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的小说,描绘的是一些具有浓郁儒家文化色彩的民风习俗:森严的封建等级,传统的封建礼仪,古老的迷信习俗,传统的伦理道德。这些都浸透于鲁迅笔下所描绘的诸多浙东民俗中,具有一种古朴凝重的审美风格。茶馆酒店,赛神社戏,这些场景展示了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从而更为生动地表达了他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创作主旨。鲁迅常以十分俭省的写意笔法将对浙东乡镇习俗的描写非常自然地楔入作品叙写中,或构成乡土气息浓郁的故事背景,或成为意蕴深刻的情节主干,或形成发人深省的小说细节,从而展示出一个冷漠的乡土社会和乡民们麻木愚昧的心态。

《边城》里写了不少婚俗,提亲、陪嫁、迎亲等,更重要的是形象地指出两种不同的成婚之路——车路和马路。它们其实就是汉族和苗族文化生活差异性的表现。车路与汉族婚俗一致,马路与苗族婚俗一致。前者具有堂皇而名正言顺的特点,婚姻的缔结是双方长辈的权力和义务,而婚姻的当事人无足轻重。在这种婚姻观念的支配下,夫妻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胜过情感,婚姻和爱情不能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天保选择的就是走车路,他把事情的成败完全交给老船夫来决定,好像与翠翠一点关系也没有。傩送和翠翠在性情气质上都和谐一致,他走的是马路,那是一条爱情胜过婚姻,情感重于义务的成婚之路,靠自己的歌声把两颗心唱到一起。他得到了翠翠的爱情。在苗族人生活中,青年男女不会唱歌便找不到爱人,美丽的歌声比一切都重要,它可以飞越贫富不均筑成的高墙。

(刘玉芳厉彦军《揭示国民性美丑的镜子——《阿Q正传》《边城》国民性比较》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文字晦涩、写作背景模糊并非鲁迅作品难懂的原因。
B.阅读研究鲁迅的著作,有助于理解鲁迅的作品。
C.鲁迅所想的和所写的不一样,为自己和为他人写作不一样,造成了鲁迅作品的难懂。
D.鲁迅写作时,对志士仁人、做好梦的青年讲真话,对敌人讲假话。
2.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森严的封建等级,传统的封建礼仪,古老的迷信习俗,传统的伦理道德,鲁迅小说具有浓郁的儒家文化色彩。
B.为展示出一个冷漠的乡土社会和乡民们麻木愚昧的心态,鲁迅常以十分俭省的写意笔法将对浙东乡镇习俗的描写非常自然地楔入作品叙写中。
C.《边城》里形象地指出两种不同的成婚之路——车路和马路。它们是汉族和苗族文化生活差异性的表现。
D.因为傩送和翠翠在性情气质上都和谐一致,所以他在追求翠翠时走的是马路,靠自己的歌声赢得了翠翠的爱情。
3.简述鲁迅陷入“渴望说真话,但是又不能不说假话”这一困境的原因。
2023-06-0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Q正传(节选)

鲁迅

第七章   革命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

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说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去。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

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

“造反了!造反了!”

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该,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得得,……”

“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只是唱。“得,锵,锵令锵,锵!”

“老Q。”

“悔不该……”

“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

“老Q, ……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

大家都怃然,没有话。赵太爷父子回家,晚上商量到点灯。赵白眼回家,便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

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

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

“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

“革命了……你知道? ……”阿Q说得很含胡。

“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什么? ……”阿Q诧异了。

“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

“谁? ……”阿Q更其诧异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

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

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

这事阿Q后来才知道。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

“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摇动”“慌张”“惊惧”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之后未庄人对于革命的恐惧。
B.“老Q”“Q哥”等称呼,和管祠的老头子“意外地和气”,让阿Q获得了“革命”中的极大的心理满足感。
C.假洋鬼子与赵秀才去尼姑庵革命,砸龙牌,打尼姑,偷走宣德炉,表现出二人对革命的投机。
D.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收获满满的美梦睡过去了,醒来后为自己的过失懊恼不已。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表现阿Q对革命的向往之情,反映了他真实的欲望,也深刻揭露了他的自私与狭隘。
B.本文围绕着革命展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完整,这一点与小说前文中《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两章大致相同。
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赵白眼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便活现出他的心机。
D.本文通过夸张、讽刺、幽默的语言,写出了未庄人的众生相,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显示了作品的艺术独创性。
6.本文的标题是“革命”,从文中看,阿Q对“革命”有怎样的错误认识?
7.结合本文及《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两章,分析阿Q这一形象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乙)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B.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在这里表示“……的原因”。甲文中的“所以”和《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两句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B.无射,周景王曾命铸造“无射”钟,和黄钟、大吕、中吕、南吕等一样,“无射”是十二音律之一。
C.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D.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反之为阴。例如:《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阴”,就是指泰山的背面。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B.甲文中第一段写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经过,有山水景物的描绘、人物情态的刻画等等,写得生动形象,跌宕起伏,惊险曲折,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神。
C.乙文中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象征某种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作者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力”“物”,其中最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物”。
D.以上两个文段形似游记散文,但都落脚于议论。它们不像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二者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023-06-02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