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6-05 8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及美学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在这部作品里,我们既能看到虚写实写之法的精湛运用,也能看到全书从总体到细节的各个方面都浸透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虚实相生、虚处生神的艺术精神。

首先,《红楼梦》所叙述的不是实事而是虚事。但从现实与艺术的关系看,《红楼梦》所写虚事并非全是无稽之谈,其间也能看出生活中实事的影子。《红楼梦》有作者的亲身经历,甚或有真实人物为原型。比如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它来自生活,也能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此即所谓“典型性”,或如王国维评论《红楼梦》时借西方文艺美学为其主人公所作的分辨:“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

《红楼梦》中“虚实”观念的第二项重要内容,体现在真假或真幻。这不仅仅是指真实与虚构,还包含了作品的寓意。《红楼梦》隐含着作者深沉的寄寓。作品里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意味着,红楼一梦,大有深意存焉。因此作品里写得真实的,未必就是真;写得荒诞的,未必就为假。真假乃《红楼梦》全书的主线,托甄、贾二姓以贯穿全书。这里面贾(假)又是主线之主。作品因假而成幻,而幻中又有理有情,故可视之为真。所谓“假不是假”“假中有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也就是《红楼梦》里“虚实”观念比真实和虚构更深一层的内涵。

(摘编自张方《虚实掩映之间》,有删改)

材料二:

一般来说,传统戏曲舞台景物设置的特色是虚实结合。运用实的砌末(传统戏剧对道具和布景的统称),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和观众的联想产生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

京剧舞台上一般不用直观的、生活化的实物布景。演员在唱、做、念、打中,既表现人物的行动和内心世界,又间接地把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交代出来。《秋江》一剧中,演员在台上快速跑圆场不仅是要表现剧中人“追”恋人的行动及其内心感情,同时还要把在舟在江上“动”和江中“波涛翻滚”的空间特征表现出来。在舞台实践中,戏曲艺术家们往往要利用一些特有的道具来进行艺术表现。常用的有銮仪器仗、文房四宝、马鞭、船桨、水旗、一桌二椅等。这些道具、布景不单是表现生活环境,其首要任务是作为舞蹈的工具,帮助演员完成动作。《金山寺》里,众水族拿的水旗首先是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而这种以象征性的道具表现环境是在演员优美的舞蹈动作中得以实现的。

总体来说,戏曲舞台上的实物,在加入艺术表现时有几个明显特征。首先,从外形上,道具不是真实物体的照搬,一定是艺术化变形后的呈现。只有这样,这件实物才超脱实用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其次,从装饰上,道具、背景的设计和它代表的实物拉开距离,抽象化为约定俗成的符号。比如,四个龙套手里拿了四件兵器,站立在舞台不同位置,观众就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是千军万马。

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是大虚小实(整体空灵,局部深入),远虚近实(创造大氛围给予观众更多遐想空间)。实在的可视形象,既能独立存在,又能以点带面诱发观众联想,并加以装饰美化。但过于实在则会妨害演员表演。传统戏曲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有浓郁的唯美意蕴。

(摘编自周杰《虚实相生的新空间》,有删改)

材料三:

与画论相比,书法理论批评里直接因“虚实”而立论的观点不算太多,大概是由于书法艺术的基础是用笔,而用笔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韵”与“势”,其自身的“虚实”关系不大容易看得出来。中国古代绘画虽然也以用笔为根基,但画中的笔是成“象”的元素,它的意义是与意象乃至意境融为一体的;因而“虚实”关系就可以在一个以“象”与“境”为主体的艺术空间里得到显现,其“可见度”以及对其艺术经验加以总结的可能性自然较书法有更大的余地。

书法之美强调结构之法。如“排叠”:“排者,排之以疏其势;叠者,叠之以密其间也”;如“穿插”:“穿者,穿其宽处﹔插者,插其虚处也”;如“避就”:“避密就疏”。其结构上的要领在于布“白”,跟绘画艺术的“虚实”相类,同样追求的是“无笔墨处皆成妙境”。而用笔之法有“藏锋”之说,其效用在于蓄势;与“露锋”对举时,其笔法可以“隐显”论,而“隐显”也是“虚实”关系的一种体现。

此外,历代论书口诀多有“掌虚指实”一说,讲的是握笔的要领。虽说这只是谈论书法之“技”而未进于“道”,却也可以见古人将“虚实”观念用于书法理论之一斑。

(摘编自张方《虚实掩映之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所写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也能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满纸荒唐言”实际是作者谦虚之辞。
B.戏曲艺术家们在呈现环境方面,除了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以外,还需借助特有道具加以配合,以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
C.戏曲舞台上的实物并非真实物体,而要经过一定的艺术变形,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超越其本身的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
D.书法艺术以用笔为基础,它除了强调由“韵”“势”构成的虚实关系外,更强调用结构上的布白及其疏密关系去构筑虚实意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虚实”观念体现在真假与真幻上,指的是作者在处理生活素材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时,在其中寄寓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
B.传统戏曲在舞台设置方面,为给观众创设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一般不借助实物布景,而是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来交代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
C.戏曲《金山寺》里的水旗既是为了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也是为了帮助演员在柔美的舞蹈动作中顺利完成表演。这种远虚近实的处理方法带给观众无限遐想。
D.三则材料均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开头段领起全文,而后从不同角度铺展开来,以探讨不同艺术类型的“虚实”观念,结构精巧,论证严密。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王国维对《红楼梦》“典型性”的评价看,一部作品的成功,绝不能写个人之性质,而是要写人类全体之性质,使其具有共性。
B.传统戏曲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讲究唯美意蕴,过于实在则会妨害演员表演,因此虚实有度是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
C.书法之美的结构要领在于布“白”,这是因为虚处自能传神,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追求“无笔墨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相类。
D.书法握笔讲“掌虚指实”,用笔讲“藏露”“隐显”,而结构上讲究“ 排叠”“穿插”“避就”等。书法之“技”含有“虚实”之理。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小说与戏曲所体现的“虚实”观念的不同点。
2023-06-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爷和他的马

李海燕

(1)凛冽的北风穿透四爷单薄的身体,他脸如霜雪,一手拿鞭,一手扯着马缰绳,与一匹枣红马对峙着。

(2)四爷一鞭子抽下去,枣红马身上又落下一道鞭痕。疼痛使枣红马不停地倒着四蹄,马棚里灰尘横飞。

(3)走啊!四爷怒吼。

(4)四爷扔掉鞭子,用力拽着缰绳,企图把枣红马拽出马棚。枣红马仍然倒着四蹄不肯离开。

(5)你真是个畜生!四爷疯了一样,一鞭鞭抽下去。枣红马终于被四爷疯狂的举动激怒了,它一声嘶鸣,两只后蹄猛地一蹶。被踢出去的四爷,撞在马棚墙上,又弹回来,重重地摔在马槽子上。

(6)鲜血顺着四爷叠满皱褶的脸,流了下来。

(7)北风愈加狂妄,冻住了四爷脸上的血条子,他的脸显得狰狞可怕。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就杀了你!枣红马又发出一声长嘶。四爷扔掉缰绳,踉跄着回到屋子里,回来时手里握着一把尖刀。

(8)四爷手里拿着尖刀,胸膛里敲着鼓点,他的眼前错落着出现了三匹马,长得如此相像的它们昂着头,威风凛凛地站着。四爷跟它们祖孙三代耳鬓厮磨了半个世纪,四爷知道它们谁是谁,却从来不认真去分辨它们,因为在他心里,它们就是同一匹马,一匹站在他心头上的马。

(9)那年夏天,大雨滂沱,儿子带着乡亲们冒雨一路寻来。四爷被车闸失灵的马车甩下,腿摔断了,掉进山崖下的马车摔散了,两匹马摔死了。被儿子背回家的四爷,看着院子里横着的两匹枣红马的尸体,抱着刚三个月大的小枣红马的脖子,把牙齿咬得嘎嘣响。姚三说,愁眉苦脸顶个球,人没事就是万幸,大伙儿把马肉分了,少损失点儿。四爷看一眼姚三,沉着脸指着菜园,命令儿子挖坑葬两匹马,把一院子人闪得大眼瞪小眼。

(10)儿子今天从城里回来,不容四爷分说,就把五亩地以长期租赁的方式承包给了姚三。儿子说,把东西收拾收拾,星期天我来接你。

(11)土地和枣红马都在,四爷转眼就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了。

(12)东山坡那些山地,三年前被姚三悉数承包,栽上了苹果树,姚三三番五次找四爷,希望四爷把那块地包给他,都被四爷挡在门外。十七岁就驾车扬鞭的四爷,驾驭着自己心爱的枣红马,在自己的五亩地里,春种秋收。枣红马有力的四蹄蹬着土地,土地便被犁铧依次豁开,翻着黑色的浪。

(13)四爷感到踏实,更痴情于那种陶醉感。

(14)四爷说我不走。儿子说,如果昨天姚三叔不来,你还有命吗?四爷努力挺直的腰杆,就矮下去几分。昨天身子就那么一软,容不得四爷有任何的牵念,就瘫了下去,连喊救命的力气都被抽走了,亏得又来找四爷碰运气的姚三,用五粒救心丸救了他的命。

(15)四爷说,我走了马咋办?

(16)儿子说,卖。

(17)四爷说,我不卖马。

(18)儿子说,这回你说了不算。

(19)四爷瞪眼珠子,我是你老子!

(20)儿子也不服弱,老子也没权让儿子成为不孝之子。

(21)冬日的阳光把光线扯上半截炕,四爷闭眼躺在炕上,心里一半阳光,一半哀伤。

(22)后半晌,来了俩人,四爷认得是镇子上卖驴肉的屠夫。一个屠夫围着枣红马转了几圈,另一个用手按了又按枣红马的后臀,四目相对。四爷看到四只眼里射出带着杀气的满足。四爷说不卖。屠夫看着四爷的儿子,你们谁说了算?儿子把四爷推进屋子里,在外面用锁头别住门鼻儿。

(23)俩屠夫走了,儿子手里捏着屠夫留下的一叠定钱,明天他们来牵马。一阵汽车引擎声后,小院里平静下来。

(24)四爷倚在马棚的门口,不错眼珠地看着枣红马,想当年,他牵着一匹枣红马从大街上走过,那种自豪和满足感,让他像个将军似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四爷给枣红马添足了草料,拍拍马脸,吃吧老伙计,吃饱喝足了,咱俩走。至于去哪儿,四爷没多想,只想和马一起在村庄里消失。

(25)集体制结束那年,土地承包到户,牲畜也瓜分,四爷赶了十里路,在镇上供销社买回两瓶二锅头,揣在怀里,径直去了队长姚三家。四爷掏出酒。姚三一愣,哈意思?我要枣红马。姚三露出一口黄牙,明天抓阄决定,看你自己的造化。我不管,我就要枣红马。姚三冷笑,你凭啥?四爷说你把枣红马给我,我给你种一辈子地,绝不要一分钱。四爷手里,就有了一张写着枣红马的阄。

(26)四爷手里的刀锋蘸着月光,闪着凛厉的寒光。我再问你一句,畜生,你走不走?

(27)枣红马昂着头,眼里那份恐惧感被深深的迷茫取代,或者它始终都没弄明白,一向待它温和的主人,今天为何这般拼命抽打它,又为何黑灯瞎火地让它走。直到四爷狠命地勒住它的脖子,它才感到真正的恐惧,它拼命地反抗着。

(28)四爷瘦弱的身子,被枣红马有力的脖颈甩得左右摇摆,像风中干枯的玉米叶子。四爷声音颤抖,畜生,你死了,我还把你葬在院子里,我不要别人千刀万剐你!

(29)跟马打了五十年交道的四爷,尽管摇摆不定,还是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脖子的命脉里,可是四爷一次次让机会从手边溜走。

(30)刀子“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四爷也从马身上摔了下来。

(31)天空像一面深蓝色的湖,深蓝色的湖水里潜着抖动的星星,一眨一眨地看着流泪的四爷,和那匹惊魂未定的枣红马。

(选自《小小说月刊》)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四爷想赶马离开,多次用鞭子抽马,三次称呼马为“畜生”,其过激行为既表明四爷对马的喜爱,也表明其护马心切。
B.写四爷与儿子的争论,是为了形象地表明父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影射了现实中父与子深深的代沟。
C.四爷填足了草料,拍拍马脸;手握尖刀,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脖子,但最终“一次次让机会从手边溜走”。这些情节表现了四爷不想让自己心爱的马任人宰割和欲亲手杀死马而不忍的痛苦心理。
D.“一鞭子抽下去……枣红马不停地倒着四蹄”“一鞭鞭抽下……两只后蹄猛地一蹶”“枣红马昂着……拼命地反抗着”枣红马的一系列动作是对四爷的粗暴动作的激烈回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爷看到四只眼里射出带着杀气的满足”,此处对屠夫神情的侧面描写,表现出四爷强烈的抵触情绪,侧面表现马的膘肥体壮。
B.“抱着刚三个月大的小枣红马的脖子,把牙齿咬得嘎嘣响”,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四爷失去枣红马的痛心。
C.“凛冽的北风”“北风愈加狂妄”等环境描写,渲染了激烈紧张的气氛,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D.“天空像一面深蓝色的湖,深蓝色的湖水里潜着抖动的星星”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暗合枣红马吉凶未卜的命运,给读者以回味的空间。
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心里一半阳光,一半哀伤”的含义。
8.小说多次插叙四爷与马打交道的往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概述文中插叙的内容有何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罢,卑辞重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以今伐赵,赵必固守,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不利。武安君曰:“不听臣计,今果如何?”王闻之怒,因见武安君,强起之,曰:“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武安君顿首曰:“臣惟愿大王览臣愚计,释赵养民,以应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㤭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王不答而去。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应侯:指范雎。②雎称王命,故云。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
B.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
C.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
D.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军之俸有倍于前”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倍”字含义不同。
B.“秦数不利”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两句中的“数”字含义相同。
C.顿首,古代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又作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D.《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善于述事明理;与《国语》同为国别体史书。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侯受秦昭王之命去见武安君并转达其意:盛赞武安君大败楚军的不世奇功,说明其伐赵的原因和决心、希望武安君挂帅。
B.武安君称病不带兵作战,秦昭王先后派王陵、王龁担任统帅,统兵伐赵,均未取得预期战果,印证了武安君“赵未可伐”的判断。
C.武安君从楚国内部情况、战术运用、秦军战斗意志等角度分析了当年以寡敌众伐楚成功的原因,也希望让秦昭王放弃伐赵的打算。
D.武安君拒绝接受统率秦军再伐赵国的命令,原因之一是他认为秦昭王应当“释赵养民,以应诸侯之变”,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百姓心离。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023-06-0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1180年,江西水灾,陆游开仓放粮,被小人借机弹劾。陆游愤而辞官,回到山阴。这首诗就是闲居山阴后所作。②迮(zé):狭窄。③桐江:在浙江桐庐县。汉代严光曾隐居在此地,在桐江垂钓。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白发、秋山、狭窄天地、百战铁衣、五更画角声都让人感到悲凉压抑。
B.颈联写诗人回想沙场战事,诗中的情景虚实相生,诗人的爱国热忱可见一斑。
C.本诗塑造了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D.本诗沉郁顿挫,近似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印证了刘应时“放翁前身少陵老”的评价。
14.尾联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5)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想起在岭南光明磊落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6-0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喜马拉雅山莽莽苍苍,群山起伏连绵,一座座高耸的山峰犹如无字丰碑,见证和记录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雪域高原发生的巨变。
B.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好书。
C.汉字改革的种种好处,对于每一个同文字打交道的人都是深有体会的。
D.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