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海南 高三 三模 2023-06-05 30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旧有的“独尊儒术”叙说模式中,老子的地位及影响力被极大地淡化,人们理解的“孔老”多是指“孔主老辅”。孔子历史地位的崇高自然源于他思想本身的伟大,但孔子、老子间尊卑地位的形成却是历朝掌握话语权的群体不断塑造和强化的结果。我们必须要看到,这个群体就绝对人数而言其实只是少数,因为他们的主要代表是正史记载的知名人物,而在此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民众群体,其生活习俗与精神世界常作为边缘的俗文化而被后人忽略。而且所谓知名人物流传于史书的言论多是根据“经”与“常道”的标准编织出的规范图案,他们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的丰富内容并未展示出来。而“新子学”一直强调跳出经学思维与独尊心态,所以在老子问题上,我们希望用一个更多元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文化,由此客观展示出老子的地位及影响。具体而言,“新子学”要做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新子学”要重审诸子学发展史中的孔老排序问题。现在在编辑《子藏》《诸子学刊》、撰写《中国诸子学通史》等的体例问题上,我们计划把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放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前边,就是为了把对《汉书·艺文志》造成的历史影响减至最小,从而将老子在诸子学发展历程中的开端地位给凸显出来,以客观的子学发展脉络来厘定家派次序、确立子学著作的编排体例。

另一方面,“新子学”要重审中华文化史中“孔老”的影响力。“新子学”要借助《中国诸子学通史》撰写的契机重现老子在历史上的影响力,说明孔、老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将孔、老的内涵由“孔主老辅”变为“孔老齐等”。“新子学”希望以“孔老”双核心来描绘中国文化的格局,不仅坚持中国文化稳定、独特的元素,同时也发掘它变通、开放的特质,使之在与世界各国文化互动的过程中更加从容自如。

内在结构决定了外在形态,对老子的重新定位会给诸子学内在结构带来变革,其外在形态自然也会焕然更新,“新子学”将努力推动此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投入中华文化重构的征程中去。

(摘编自方勇《六论“新子学”》)

材料二:

方勇先生呼吁改变《汉书·艺文志》以来的思想格局,重现老子在诸子学发展历程中的开端地位。在笔者看来,这一提议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不能绝对化。汉以后,“孔先老后”是不争的事实,即便在先秦时期,孔子和老子也各有擅长,难分伯仲,“孔老”和“老孔”是可以并存的。

如何客观评价老子与孔子对于今人而言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已经有人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把老子放在孔子之前,依据的是孔子曾拜见老子的记载,他推测老子大孔子二十岁左右。胡适初版此书是1919年,那时孔子及其儒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仍然如日中天。胡适以老先孔后排序,对于打破经学至上儒家独尊的局面、将孔子拉下神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后来冯友兰等人重写哲学史又回到了孔前老后的格局,他们倒不是不具备平等的眼光,而是受古史辨派的影响,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神化出来的人物。古史辨派科学、理性的学术态度固然值得尊重,但历史的复杂性往往超出人的智力可以把握的程度。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出土的大量文献,证实了不少被古史辨派证伪的古书不伪或并非全伪。《老子》也是这样,郭店楚简《老子》的问世,证明了在战国中期有《老子》古本流行。说老子及其道家在先秦时期影响深远,地位绝对不亚于孔子,是没有问题的。

反观孔子及其儒家,虽然孔子死后,无论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都出现了数量惊人的“子曰”“夫子曰”“孔子曰”“仲尼曰”,但其中应该很多是假托圣人之名。一般认为,比较可靠的孔子资料是《论语》,目前出土文献中出现的多部古《论语》都出现于汉代,而在先秦出土的文献中虽然发现了大量与《论语》相关的文献,但尚未见到一本先秦时代的《论语》,类似郭店楚简《老子》,可以与后世文本高度重合。当然,不出现不等于没有。从先秦出土文献的比例来看,儒家文献远远多于道家文献,孔子之言远远多于老子之言,这证明儒家在先秦影响之大。但是仅从文献的数量来判断影响的强弱是有问题的,有些地位极高极重要的文献,未必大量出现于民间,例如《孙子兵法》等兵书、《鬼谷子》等阴谋家书,是极少数高层或特殊阶层才需要掌握的学识。《老子》也是这样,作为“君人南面之术”,应该不会广泛流行于民间,现在出现的四个古本,还有战国中期的,可见其影响之强烈和广泛了。

总之,先秦时期的老子与孔子、道家与儒家,地位应该是不相上下的,从民间流行的程度看,可能孔子及其儒家更多一些。从受执政者欢迎和重视的程度看,可能老子及其道家更多一些。

(摘编自曹峰《“孔老”还是“老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汉书·艺文志》对老子的定位不合理,对子学发展脉络认识不够客观。
B.“新子学”以“孔老”双核心来描绘中国文化的格局,忽略了孔子的文化地位。
C.材料二认为“孔先老后”的观点不容置疑,孔子的学说在民间的影响颇为广泛。
D.老子的道家学说并未受到历代执政者欢迎和重视,应与其不利于封建统治有关。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老子的思想体系催生了诸子学说多姿多彩的思想风貌,也孕育了后世类型各异的文化形态。
B.老子《道德经》是最早的“私家著述”,相比“述而不作”的孔子,更能标志子学的开端。
C.老子为学派间的融通开辟了空间,为思想的多样性提供了依据,给子学铺展了宏大的格局。
D.唐代君主为显示自己身份而与老子攀宗,老子受到进一步尊崇,老子思想在当时得以流行。
4.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有其复杂性,应如何看待?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题(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及观点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作答。
2023-06-05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奔 生

李永康

多数人都认识小萝卜头,却不知道我的本名叫宋振中。这个名字是父亲起的,至于有啥说法在里面,我却不知道。从懂事起,我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监狱里,而且还隔着很远的距离。有一天,因为一位女看守忘了关门,我冲出去,朝山坡下跑,我和妈妈住的女牢就在山坡上。我边跑边喊,爸爸,爸爸!一位面容消瘦、头发直立的男子,举起手,向我挥舞着答应道:唉!唉!他试图向我靠近,几位持枪的看守拦住了他。他望向我,他的眼睛和母亲的眼睛一样,流露出的痛爱和无助,让我不容思考,就可以认定他就是我的父亲宋绮云。母亲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同时,还说出了“英俊潇洒”四个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只是觉得他好高大哦,两道眉毛浓浓的。一个在山坡上执勤的看守打了我,还把我关进黑屋子。我发着高烧,还是一个劲儿地喊着:爸爸,爸爸,带我出去!

母亲多次对我说,不该带着你进来的,那时候你太小了,还在吃奶,才刚刚会喊妈妈,你的几个哥哥和姐姐也没有办法带着你过日子。时间长了,母亲说,我也不知道带着你进来就出不去了。你父亲是因别人以妈妈的名义拍得电报“家中有急事速回”而被抓来的。妈妈又是被自称为父亲手下的工人的人以“速将换洗衣服送来”的纸条骗进来的。妈妈说,我以为,把衣服送到,和你父亲见一下面,他们就会让我们娘儿俩回家的。妈妈带着你,是怕你受冻挨饿呀,是奔生的,没有想到,进得来就出不去了。

妈妈,我只想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我这样安慰妈妈。其实,我是多么想像小鸟一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啊。

我进来的第三个年头,才被叫成小萝卜头的。

妈妈进来后就没有奶水喂我了,我每顿吃的都是她嚼烂的饭。那饭有一种怪味,我吞不下去,吐出来很多次,就常常饿得哇哇大哭。哭过后,妈妈又嚼饭喂我,菜就只有烂白菜和烂萝卜,有一股臭味。有时候她也莫名其妙地把泪水流在我的脸上。渐渐地,我就长成了头大身细,骨瘦如柴,也就是后来别人写的,“头长得很大,身子却很纤瘦”的孩子。有一天,一位睡在我旁边的阿姨说我长得像小萝卜头。妈妈笑了,并应和道,这个小名还真形象,那就叫小萝卜头吧。于是,在狱中,大家都亲切地叫我小萝卜头,连妈妈也不叫我的真名了。

只有教我认字的“政治犯”黄老师从来不叫我这个小名,而是叫我宋振中。

说起我的读书认字,我还陪着大人们饿了两天多时间的肚子。那时候,我六岁多一点儿,妈妈和同室的阿姨,都不吃饭。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饭摆放在房间门口,大家都坐着不动。我想拿碗过去盛。妈妈说,小萝卜头,今天的饭里有毒。我被吓到了,原来不吃饭的原因,是这里的看守想毒死大家。我当然也不会去吃下了毒药的饭,就躺下了。第三天中午,我是被妈妈推醒的,原来我已经饿得晕了过去。妈妈扶我起来,让我喝了几口水,等我缓过劲儿来,她说,小萝卜头,快吃饭吧,因为从明天开始,你要去和一位新来的“政治犯”黄伯伯学习认字了。“绝食”和“罢工”这两个词也是黄老师告诉我的。黄老师说,叔叔阿姨们是以绝食、罢工的方式,才争取到了你能跟我学习的机会。

黄老师教我认识了很多字,懂得了一点儿道理,我才知道牢房何以名曰“斋房”。我和妈妈住的是“义”斋女牢,爸爸住的是“忠”斋男牢。我传递“东北战局扭转”“淮海战略胜利”等消息给陈叔叔的《挺进报》时,身上有一种使不完的劲儿。我帮妈妈送衣服给“疯老头”,当小小交通员陪他进城时,觉得很骄傲。

19499月的一天,妈妈告诉我,她终于可以带着我走了。她说,你爸爸已经早一天上路了。我就要自由了!

我那个兴奋劲儿无法用语言表达。

妈妈要我去给老师辞行,黄老师仿佛早就知道了似的。我还和陈叔叔告别。我告诉陈叔叔,我和妈妈就在今天将要离开这里。陈叔叔默不作声。我还告诉白公馆监牢里的很多人,他们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他们确实不知道妈妈这次将要带我去哪里。因为没过多久,他们也遇害了。我的哥哥宋振镛,他在《“小萝卜头”宋振中》一书中记下了我和爸爸妈妈194996日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的事情。他们无视妈妈的哀求——希望放了我,而是当着妈妈的面杀了我,然后才枪杀了妈妈的。那时候我只有八岁多一点儿,离新中国成立只有二十四天。

妈妈最后是让我用一种给人希望的方式和叔叔阿姨们告别的。我虽然离开了渴望过的世界,可是,我觉得我和爸爸妈妈都还活着。我们活在《红岩》一书的第二十章中,活在了读者的心里呀!

(选自《北方文学》2021年第7期)

文本二:

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就是少写。小小说不是删削而成的。删得太狠的小说往往不顺,不和谐,不“圆”。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捉摸一句,都要想一想:这一句是不是可以不写?尽量少写,写下来的便都是必要的,一句是一句。那些没有写下来的仍然是存在的,存在于每一句的“上下左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选自汪曾祺《小小说是什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被分别监禁,不曾谋面,宋振中对父亲完全没有印象,但血脉亲情让他一眼就认出了父亲。
B.宋振中被称作“小萝卜头”,是因为他营养不良,长得头大身细,这一称呼反映了敌人对待政治犯的残忍无情。
C.宋振中向狱友告别的情节,将孩童的兴奋与成人的沉默进行对比,作者在节制的叙述中蕴含无限的悲愤之情。
D.小说结尾记叙宋振中遇害的时间,与《记念刘和珍君》开篇写“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的意味有类似之处。
7.关于“黄老师”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师是“政治犯”,也属于革命者阵营,这是他被选为教宋振中读书认字的老师的重要原因。
B.黄老师告诉宋振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是为了勉励他认真学习,不辜负妈妈和狱友们的深切期盼。
C.黄老师是宋振中革命意识的启蒙者,宋振中传递革命消息、当小交通员应该与他的引导有关。
D.黄老师坚持喊宋振中的大名,与妈妈喊“小萝卜头”形成对比,显示出二人在教育观念上的不同。
8.文本一的叙述视角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9.如何理解汪曾祺所谓的“留白”?文本一在情节安排上是如何“留白”的?请简要分析。
2023-06-05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选自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文本二:

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已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惟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可不戒哉?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B.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C.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D.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指《尚书》,意为“上古之书”,与《诗经》《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B.用事,此处指“执政”“当权”,与其意义和用法相近的有“视事”“当国”。
C.忍,此处意为“残忍、残酷”,与《齐桓晋文之事》“吾不忍其觳觫”《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中的“忍”字意思都不同。
D.恃,意为“依仗、依靠”,与“恃才傲物”“恃才矜己”中的“恃”字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擅长写史论,文本二以宦官制度给国家带来危害立论,逐层剖析宦者祸国的行径,叙事议论相得益彰,分析详尽。
B.欧阳修认为宦官终日随侍国君,关系日渐亲密,国君日益疏远忠臣,而重用宦官理政是导致宦者之祸的重要原因。
C.有时国君发觉宦官危害已深,想要铲除祸患,却或因操之过急而被宦官挟持成为人质,或使奸雄们借机生事。
D.唐昭宗亲近宦者,远离贤士,当他开始悔悟时,却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宦官已经形成自己的势力,难以根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2)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14.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和《五代史宦者传论》中都提到君主如果治国不当,就会有“身死国灭”的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明君治国的做法。
2023-06-05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九)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回车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释:①汩:搅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清晨的叩门声中发端,诗人衣裳还来不及穿好就去开门,写出了诗人的急切心情。
B.请问来者是谁,是农人提着壶远道来探望我,诗人有感于田父的好心肠,产生了与时相违之叹。
C.人仕做官确实可以学习,但违逆自己初心就会走入迷途,诗人态度非常坚决,我的车不能回转。
D.本诗的情怀志趣与《归园田居(其一)》类似,叙事朴实,有生活气息,体现陶诗典型风格。
16.《屈原列传》中屈原、渔夫问答的内容,与苏轼的《赤壁赋》主客问答的形式相近,本诗也设为问答方式,请解析这样写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