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期中 2023-06-06 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然而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或者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这相片和图画可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

以上几个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材料二:

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语言本来是传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情感,却不能为语言所曲折尽传。有时一颦一笑,一个流盼,一个手势,其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比直接说出来的不知丰富多少倍。

诗歌以抒情见长,诗人深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不足之处,他不但力求以言传情,而且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含蓄。诗的含蓄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不言之美

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只不过就眼前景物略施点染而已,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

由于含蓄之富于暗示性,在表现上以少总多,从无见有,就大大开拓了诗歌的内容涵量,并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有些情事或意愿,不宜在诗中正面直说,通过委婉含蓄的手法来表现,则显得雅致大方,别有风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从屈原以来形成了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抒情传统,后人许多宫怨和闺怨诗,大都借以自伤不遇,在风格手法上不出含蓄一路。

含蓄的诗,由于不作铺陈直叙,而通过淡墨勾勒之笔和曲折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风神,因而其意象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含蓄的艺术魅力即在于此。厨川白村说: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是作品。因为这种窗户不像敞开的窗户那样一览无余;它虽然关闭着,但在摇曳的烛光映照下,若明若暗,使人既能窥视,却又不甚分明;在朦胧中格外富有一种诱惑力,诱发人去猜度和想象那窗户里面隐藏着的全部秘密。这境界与诗的含蓄十分相象,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这种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户。千百年来,无数读者在窥探这扇窗户,在朦胧中各有所见,但似乎都不能尽其底蕴。含蓄的诗之所以耐人寻味者,大半在于此。苏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所谓必此诗,就是说一不二,直白浅露,毫无含蓄蕴藉之致。这是作诗之忌。

含蓄是诗美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美的极致。含蓄与否,应视具体情景而定,不能为含蓄而含蓄。

(摘编自吴战垒《诗的含蓄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片和实物都两两相称,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但是图画在稍有美术胃口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更加深刻和浓厚。
B.美术作品要让欣赏者获得更加丰富深刻的美感,作者创作艺术作品表现思想情感就要稍微含蓄,甚至留有想象空间。
C.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后人宫怨和闺怨诗继承从屈原以来形成了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抒情传统,都借以自伤不遇,风格手法含蓄。
D.言所以达意,却有“言不尽意”的不足,正是诗人力求以言传情,善于把这一缺憾转化为含蓄的抒情技巧,才构成了诗的含蓄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意是多变的、混整的、无限的,言是固定的散碎的、有迹象的、有限的,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可见文学创作不追求以言达意。
B.材料一和材料二以文学为核心话题,立足“言不尽意”,强调“无言之美”,认为文学作品含蓄的比尽量流露的更具魅力。
C.含蓄的诗追求言外的意趣风神,富有暗示性,更耐人寻味,更有想象余地,这源于意象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
D.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能违背基本原则,要“和自然逼真”,指美术作品要讲究真实性,但创作时其实可不必“尽量表现”。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
C.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D.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4.材料一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证,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5.如何理解材料二画线句子“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
2023-06-0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三

汪曾祺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个。后来改称为保了。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南赡部洲中华民国某省某县某坊信士某某……云云,疏文是写给阴间的公事。大概阴间还没有改过来。土地是阴间的保长。其职权范围与阳间的保长相等,不能越界理事,故称当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论出了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问。一个坊或一个保的疆界,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

李三同时又是庙祝。庙祝也没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灯对子是长方形的纸灯,里面是木条钉成的框子,外糊白纸,上书大字,一边是风调雨顺,一边是国泰民安。灯对子里有横隔,可以点蜡烛。从正月初一,一直点到灯节。这半个多月,土地祠门前明晃晃的,很有点节日气氛。这半个月,进香的也多。每逢香期,到了晚上,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

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

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无后的孤寡和路倒。一个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就有事了:拿了一个捐簿,到几家殷实店铺去化钱。然后买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起来;省事一点,就用芦席一卷,草绳一捆(这有个名堂,叫做万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把锄头背着,送到乱葬冈去埋掉。因此本地流传一句骂人的话:叫李三把你背出去吧!李三很愿意本坊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募化得来的钱怎样花销,是谁也不来查帐的。李三拿埋葬费用的余数来喝酒,实在也在情在理,没有什么说不过去。这种事,谁愿承揽,就请来试试!哼,你以为这几杯酒喝到肚里容易呀!不过,为了心安理得,无愧于神鬼,他在埋了死人后,照例还为他烧一陌纸钱,瞌三个头。

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换一个说法:他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如果这一家损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烧越旺!如果这家烧得片瓦无存,他就向幸免殃及的四邻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菩萨保佑!他还会说:火势没有蔓延,也多亏水龙来得快。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水龙来得快,是因为他没命的飞跑。听话的人并不是傻子。他飞跑着敲锣报警,不会白跑,总是能拿到相当可观的酒钱的。

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李三先看看小偷进出的路径。是撬门,是挖洞,还是爬墙。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发,撬门罪最重,只下明火执仗一等。挖洞次之。爬墙又次之。然后,叫本家写一份失单。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墙进去偷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蒿带走。——小偷爬墙没有带梯子的,只是从河边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绑十来个稻草疙瘩,戗在墙边,踩着草疙瘩就进去了。偷完了,照例把这根竹篙靠在墙外。这根船篙不一会就会有失主到土地祠来赎。——交二百钱,拿走!

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但是是怎样追回来的,是什么人偷的,这些事是不作兴问的。这也是规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

笃,铛。定更。

笃,笃;铛——铛。二更。

笃,笃,笃;铛,铛——铛。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为了防盗。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时常也装腔作势吓唬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其实他什么也没看见。

一进腊月,李三在打更时添了一个新项目,喊小心火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火塘扑熄,——水缸上满!——

老头子老太太,铜炉子撂远些——!

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呜呜地叫着,李三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白纸灯笼,大街小巷,拉长了声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调的喊着,听起来有点凄惨。人们想到:一年又要过去了。又想:李三也不容易,怪难为他。

没有死人,没有失火,没人还愿,没人家挨偷,李三这几天的日子委实过得有些清淡。他拿着锣、梆,很无聊地敲着三更:

笃、笃、笃;铛,铛——铛!

一边敲,一边走,走到了河边。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他还不紧不慢地敲着:

笃,笃,笃;铛,铛——铛!

不想船蒿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带到土地祠,明天等这个弄船的拿钱来赎,能弄二百钱,也能喝四两。不想这船家刚刚起来撒过尿,躺下还没有睡着。他听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舱口一看:是李三!

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脸面的人,但是一个地保偷东西,而且叫人当场抓住,总不大好看。

你认打认罚?

认罚!认罚!罚多少?

罚二百钱!

李三老是罚乡下人的钱。谁在街上挑粪,溅出了一点,罚!二百钱!谁在不该撒尿的地方撒了尿,罚!二百钱!没有想到这回被别人罚了。李三挨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文本二: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士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逢香期的晚上,李三都要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里面的香钱数一数。李三的行为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
B.赌咒的人家赌完咒回家后,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备用。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
C.李三对于人家失火的态度是: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他总能左右逢源。李三的态度决定于自己能否从中获益。
D.李三在打更时偷拿弄船的船篙,却不巧被当场抓住了。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李三认罚二百钱。李三的行为自作自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李三是一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这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让人惊诧于作家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情节舒缓,叙事娓娓道来,没有刻意营造激烈的情节氛围,只是很平淡的叙述故事,作家的情感态度在笔下直接地流露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C.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短句较多,没有特别复杂的修辞的使用。语言风格干净、简约、恬淡、亲切美好、舒缓有致,看似简单,但却技巧精深。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故事,汪曾祺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李三的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自由而灵活,可以多角度、多方位描述故事。
8.在《汪曾祺小说选》的自序中,汪曾祺发表了一些对于小说的独特看法:“我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线。后来在形式上排除了诗,不分行了,散文的成份是一直都明显地存在着的。”请结合作品从小说结构及意境营造的角度,简要分析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9.研读文本一、文本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否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特点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然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注】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文字狱被人构陷下狱。苏辙闻悉,冒株连的风险,连夜上书为其兄苏轼求情。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窃思A念B轼C居家D在官E无大F过G惟H是赋I性愚直J好K谈古L今得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相”含义不同。
B.通判,官制始于宋朝时期,由皇帝亲自任命,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在清朝通判也称为“分府”,品等为正六品。
C.肉刑,司法机关对犯人处以“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的刑罚,它不仅使人遭受肉体上痛苦,而且因受刑后特征明显又有耻辱性质,西汉文景之时被废除。
D.“无所告诉”与“则告诉不许”(《陈情表》)两句中的“告诉”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呼天抢地的语气陈述人命关天的危迫,继而动之以手足之情,晓之以如焚之忧,感人至深。
B.第三段中苏轼的一段话,一谓苏轼少有大志,又遇杰出明主,深欲报效朝廷;二谓平素在朝势力孤危,一旦身陷囹圄,除兄弟外无人搭救。
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身边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之情向皇帝为自己求情。
D.苏辙举缇萦没身赎父的典故,想捐出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不敢存非分之想,只希望能救兄长出狱,使兄长不至于死在狱中。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
(2)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14.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文中苏辙也因“不胜手足之情”而冒死为兄长求情,可见其兄弟情深。试分析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手足深情。
2023-06-0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众人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交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时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的“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发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坚决。
B.诗的颔联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联呼应。
C.颈联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尾联写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鲜明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6.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由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2023-04-18更新 | 99次组卷 | 7卷引用:第五单元学习任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