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期末 2023-06-07 6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深入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当前,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学生整天埋头于作业,睡眠不足,又缺乏锻炼,体力下降。“有一位校长告诉我,有的高中学生,单杠引体向上做不了几个,跑步会昏倒。这样下去,国民体质下降,令人担忧。”

那么,“双减”的工作目标将如何实现?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以及部分专家对《意见》进行了深度解读。

首先,①__________。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意见》通过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坚决防止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过多;通过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通过教师切实履行好作业指导职责,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并及时做好反馈,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布置作业或批改作业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所以《意见》要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给家长增加额外负担。”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既可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题,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内容。不过,当前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意见》规定,学校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的课后服务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既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还可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另外,也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其次,②__________。

“受功利驱使和资本裹挟,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面广量大的无资质培训机构,偏离了公益性办学宗旨,迎合一些不合理的社会需求,无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应试为导向、以提分为目的,采取抢先学、超纲教、反复练等方式,纷纷面向在校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段学生过度开展升学和考试学科知识培训。这不仅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加剧了全社会教育焦虑感,也一定程度冲击了素质教育、干扰了中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圣足说。《意见》特别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 严禁资本化运作,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第三,③__________。

《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提供高质量的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意见》要求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还存在着考试次数过多、考试形式单一、考试质量不高和“唯分数”论等问题。《意见》要求学校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

不过专家也提出,减轻学生负担并不代表着没有作业。

“课后练习包括重复性训练与实践性活动等,都是检验知识理解与运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要深入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如何减’,关键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钟秉林说,同时也要明确,落实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方案、深化课程改革、保障学校教育的基本学业标准不降低,这些是落实“双减”工作的基础。否则,盲目减负会以降低学生学业质量为代价,与改革的目标也不相符。

(摘编自《专家解读:“双减”目标如何实现》《中国青年报》2022年7月26日,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减负”是个老问题,有人统计,1985年至今,仅中央下达的“减负令”就达50多道。此番“双减”政策受到空前关注,甚至被冠以“史上最严”之名,既可见今日种种教育负担程度之烈、危害之深,也可见本次改革举措之多、力度之大。仅就“北京方案”来说,一方面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一方面深化培训机构治理,祛除资本炒作虚火,有力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校内与校外齐抓,减负与治乱共管,“双减”政策绝非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标本兼治、长短结合,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

当然,对于教育改革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来说,再好的想法、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磨合适应成熟的过程,任何细微调整,都影响着千家万户,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都“拨动一堆算盘珠”。“双减”破旧立新,不可避免地遭遇众口难调的问题。比如,围绕小学一二年级取消期末笔试,有人举双手赞成,也有人质疑这是在快乐中“制造学渣”;针对课后服务怎么搞,有人希望孩子多锻炼,有人则想让孩子“充充电”;乃至几点接送、学校几点开门关门,家长们都会有各自的考虑和顾虑。大家基于不同的具体情况和立场,出现一些意见分歧其实十分正常,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双减”落地,是一场渐进式改革,全社会都要拿出耐心和信心,学校和家长都要做出一些辅助和努力,千方百计去寻找去推动“最优解”。孩子的教育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大事,盼着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有个好的前途,是为母者最朴素的期盼。而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孩子成长也有其自身的节律,“双减”在为孩负的同时,其实更多是在为广大家长卸下身心重负,这是教育领域的新开始,也是社会心理打破焦虑漩涡的一个新开始。当此之时,相关各方更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是我们应该多一点理性和定力,不要听风就是雨,被一些流言传言带到新的焦虑之中。要看到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与分数相比,健全的人格才是赢得未来保障;相较于排名,更加丰满的心灵才是惠泽一生的富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能力、品德和健康的体魄,尊重和发现孩子的禀赋、才能、爱好,都是在“减”去无谓负担的同时,应点“加”上的内容。

(摘编自《让“双减”落到实处需要全社会协力》《北京日报》2022年9月2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各地开展的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力度不够,成效甚微。
B.《意见》要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目的是不给家长带来教育负担。
C.当前,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偏离了公益性办学宗旨,迎合一些不合理的社会需求,以抢先学等方式开展学科知识培训,已经干扰了中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D.“双减”政策需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然需要学校、家长等方面拿出耐心和信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实“双减”工作的基础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B.课后练习包括重复性训练与实践性活动等,是检验知识理解与运用的重要手段,减轻学生负担并不代表着不布置作业。
C.次推行的“双减”政策受到空前关注,甚至被认为“史上最严”,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及家长种种教育负担程度之烈、危害之深。
D.教育领域的任何细微调整,都影响着千家万户,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因此教育改革须慎重,必然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双减”精神的一项是(     )
A.某地推进“单校划片入学”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上学,课后延时服务,缓解“三点半难题”等。
B.某小学明确规定,要求一年级任课教师做到“零起点”教学,要求学生作业一律由老师全批全改,严禁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C.某初级中学为学生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开设晚自习,并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新课先知”兴趣小组。
D.某地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实行大规模的教师干部轮岗交流,选派城区骨干教师到学校“支教”“送教”。
4.请在材料一中三处画横线的地方填写适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20字)。
5.马克思说“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请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双减”背景下,学校和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唤醒孩子的“人格心灵”?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分别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C.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D.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B.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而又压抑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8.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或作用。
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三年八月丁未,以范仲淹参知政事。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退而上十事,悉采用之。复以富弼为枢密副使,帝以平治责成辅相,命弼主北事,仲淹主西事。弼上当世之务十馀条及安边十三策,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冬十月,以张昷之、王素等为都转运按察使。先是,知谏院欧阳修言:“天下官吏既多,朝廷无由遍知其贤愚善恶,乞立按察之法。于内外朝官三丞郎官中选强干廉明者为之,使至州县,遍见官吏。”从之。富弼、范仲淹复请诏中书、枢密,通选各路转运按察使,不任事者皆罢之。于是昷之等首被兹选。仲淹之选监司也,取班簿,视不才者一笔勾之。壬戌,诏曰:“考课之法旧矣。祥符之际,治致升平,凡下诏条,全务宽大。及此事边,因缘多故,思得应务之才,无亏素餐之道,非赏劝,众志不激励;非甄别,人情不愤悱。”因更定磨勘法,范仲淹、富弼以官冗由磨勘亟,易至高位。京朝官四岁磨勘,至前行郎中止。少卿、监限七十员,有阙乃补。少卿以上,迁官听旨。其法始密于旧矣。十一月丁亥,诏曰:“今之法,推恩太广,以致疏宗蒙泽,雅齿授官,未知立身之道、从政之方,而并阶仕进,非所以审爵重民也。其著为令。”于是更定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始裁损其制,凡选人必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自是任子之恩杀矣。四年夏,帝与执政论及朋党事,范仲淹对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各为一党,在主上鉴辨之耳。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不可禁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庆历党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选人/必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B.凡选人必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C.凡选人/必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D.凡选人必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庆历,古代一种纪年方式,与《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中“庆历”一样,是北宋仁宗的一个年号。
B.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父祖有功而得到入学、任官或免罪的权利。随荫恤,是因前代功德而获官职或抚恤。
D.所以,与“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一样意义和用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让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致力于天下太平、多次向他询问当时的政事,对其上书的十件事,全部予以采用。
B.仁宗先后重用了范仲淹和富弼,让他们分别主持西部和北部边防事务。富弼献上当世事务及安边政策各十多条。
C.欧阳修建议担任按察职务的人须强干廉明,范仲淹在选择监察的官员时,将不能胜任和没有才干的人一律罢除。
D.因为官吏考核的法规已陈旧,不适合当时天下太平的现状,仁宗就让范仲淹、富弼改革考课法来激励人情志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
(2)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
14.仁宗为何要改革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简要说明。
2023-06-0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寄陆放翁

刘过

谪仙狂客何如?看来毕竟归田好。玉堂无此,三山海上,虚无缥缈。读罢《离骚》,酒香犹在,觉人间小。任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

一夜雪迷兰棹。傍寒溪、欲寻安道。而今纵有,新诗《冰柱》,有知音否?想见鸾飞,如椽健笔,檄书亲草。算平生白傅风流,未可向、香山老。


【注】①刘过,与陆游为忘年交。陆游好论时事,不拘礼法,为政敌所讥,时隐居山阴,刘过感于此而作本词。②玉堂:翰林院别称。③安道:《世说新语》有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将放翁与李白、贺知章作比,说明放翁是天才诗人,而今却罢职退居山阴,故次句写他“归田”。
B.“玉堂无此”三句,写归田之乐高于天上人间一切乐事。“玉堂”指居官之乐,“三山海上”指神仙之乐。
C.上阕化用“刘郎桃花”之典,说明放翁归隐后完全不以朝中小人得势为怀,从此徜徉春景,彻底看破世事。
D.下阕“想见鸾飞”五句,盛赞放翁文才武略,当亲草檄书,声讨敌人,恢复中原,不要学白居易隐居香山。
16.刘熙载认为本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俊致”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