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新高考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6-13 7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呐喊》作品集中收录的《孔乙己》《药》《明天》《风波》《故乡》《社戏》等篇目,塑造了多位儿童形象,且始终将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药》中的少年小栓的病亡原因不可排除家庭中父辈母辈的愚昧因素。尤其是《故乡》和《社戏》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叙事范式,更提供了家庭生活如何构成儿童成长的发生装置的典范。《故乡》《社戏》中的小闰土、窗儿、水生、双喜、阿发等儿童形象因成长于重视人情物理的乡土中国农民家庭,与少爷非但没有阶级隔阂,反而以自然之子的淳朴天性接纳了少爷。但是,《呐喊》中的儿童毕竟成长于近现代之交的中国社会,他们成长的过程既是告别儿童自然天性的过程,也是重复他们父辈活法的过程——或如中年闰土一般变成木偶人,或如中年一般变成漂泊者,进而形成两端——儿童的自然性与成人的社会性“相互对照”的故事结构。

《呐喊》作品集之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鲁迅的立人观念处于矛盾的摇摆状态,鲁迅的儿童成长观念也同步地增加了晦暗的一面。《彷徨》作品集中的《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孤独者》等篇目中的儿童形象,不仅失去了《故乡》《社戏》中的符合儿童自然天性的家庭生活,而且呈现出成人的社会性。尤其,《彷徨》集中的《幸福的家庭》讲述了那些貌似接受了新文化影响的新式家庭生活如何与封建旧家庭一样令人窒息、如何以新手段压制儿童成长的复杂过程。《幸福的家庭》中的家庭看上去是一个年轻现代新家庭,但这个家庭中的小女孩儿非但没有享受到新型童年幸福,反而成了母亲的旧式“出气筒”。

五四新文化落潮后,鲁迅的精神冲突在《野草》中厮杀得极为激烈,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野草》中的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上。当然,《野草》是写给鲁迅自己的,而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但《野草》中的少量散文诗仍然讲述了儿童成长的故事,且仍以取其两端、相互对照的故事模式进行讲述。《风筝》中的家庭叙事似乎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倘若从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进行解读,便会发现《风筝》中的家庭生活作为儿童成长的发生装置,甚至令人细思极恐:在这个家庭中,大哥当家,小兄弟只能听大哥的。其结果是大哥先在无意识里压制了10岁内外的小兄弟的飞翔之梦,继而使得成年后的小兄弟在无意识里遗忘了童年的飞翔之梦。

不过,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也呈现出浙东水乡家庭生活的人情事理对儿童成长的温暖支撑。事实上,家庭生活作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是一个复杂的构成。鲁迅虽然批判了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压迫性力量,但同时肯定了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例如《朝花夕拾》中的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就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不只是《二十四孝图》中的孝道教育,还有《五猖会》中的父亲背书的蒙学教育,更有《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对的民间文化教育、《狗·猫·鼠》中的同情教育、《父亲的病》中的死亡教育等等。经由这些家庭教育,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成长得以呈现。

(摘编自徐妍《家庭,作为鲁迅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

材料二:

在鲁迅的小说中,记忆中的“孩子”总是美好的,记忆中的故乡总是在夏夜的月色下闪着迷人的光彩。这个美丽的故乡不仅有少年闰土这样的乡村小英雄,还有不失“孩子”的活泼和率真的双喜和阿发他们,有吕纬甫记忆中的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长,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的少女阿顺。在这些美好的孩子身上,鲁迅重点关注的是他们身上的善,是他们作为孩子的天性里的自由和纯真。他们是鲁迅理想中的人之子,是真的人。这些人之子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在江南水乡夏夜的月色下,在自家的豆田里将他们的纯真和美好展示给我们。他们是这些知识者们往日的美好的梦,然而,再次回乡的知识者们寻找旧日的梦的痕迹时找到的却不是美好的阿顺,而是她那个长得像鬼一样的妹妹阿昭和她的恶狠狠的像要咬人似的弟弟。在鲁迅的小说中,美好的“孩子”都活在过去,活在人们的记忆中。现实中的他们或者被岁月冲刷得变了颜色,或者被环境扼杀,如同闰土,如同阿顺,如同阿毛,如同宝儿。这些消失了的美好的“孩子”使故乡从此永远陷落在阴暗寒冷和萧瑟之中,这些知识者们注定只能再次离乡远行。

在现实中,他们碰见了另一类“孩子”。这些“孩子”是狂人眼中所见的“孩子”,是六斤,是魏连殳开始喜欢后来捉弄的房东的孩子大良和二良,是《示众》里面做着麻木的看客的胖孩子,被老妈子教着做看客的婴儿,是在鲁迅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还不会走路却能拿着苇叶指着路人喊的幼儿。这些孩子给我们构成了一个惨淡破败萧瑟的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和过去的那个美好的乌托邦世界构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个现实世界也是一代知识者和启蒙者立志要改变的世界。

(摘编自谢晓霞《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的农民家庭重视人情物理,这是《故乡》和《社戏》等作品中儿童形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B.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其中都有与儿童成长有关的叙事。
C.《风筝》中,因为在家中“大哥”当家,所以他破坏“小兄弟”的风筝,就是为了破坏他的飞翔之梦。
D.少年闰土、双喜、阿发等孩子形象是鲁迅理想中的“人之子”,是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的“真的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提到《故乡》《社戏》中小闰土、双喜、阿发等儿童形象,他们都是作为论据出现的。
B.《朝花夕拾》对家庭生活中的压迫性力量和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持既批判又肯定的态度。
C.材料一主要依据鲁迅不同的思想发展阶段,和其文学作品的不同类型,来安排行文思路,阐述观点。
D.鲁迅小说中的知识者们回乡寻找旧日的梦痕,感到现实中的故乡不再那么美好,于是只能再次离乡。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鲁迅《狂人日记》中,“妹子”五岁夭折的悲剧命运,是由家庭生活中的大哥所奉行的“家族制度和礼教制度”所操纵的。
B.鲁迅《肥皂》中的少年学程尽管上了新学堂,可在家中他还不能独立,其言行仍被伪道学家的父亲四铭所规训。
C.鲁迅《颓败线的颤动》借助梦境表现儿童长大后并未以爱和抚慰的方式报答母亲,反而以仇恨和厌弃的方式来“反哺”年老的母亲。
D.鲁迅《祝福》中的“我”只是鲁镇上无所作为的匆匆过客,不能回答关于灵魂问题,明知鲁镇落后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4.同是评论鲁迅作品,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材料二中,鲁迅小说中的“孩子”形象有哪两类?分别有什么意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聂鑫森

聂耽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尤好静中读书。初中毕业,他选择了去读中专技校,是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语对他起了作用。

技校毕业,聂耽被分配到一家国营纺织厂当保全工。保全工就是维修工,哪台纺织机、织布机出故障了,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和他的工友便提起工具包,立赴现场去处理。待机器重新运转,他们便如鸟儿归巢,回到保全工的值班室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聂耽退休了。

聂耽没退休时,在这条住着二三十户人家的巷子里,是个没人多看一眼的角色,不就是一个做工的么!何况,他除碰见人了微笑着打个招呼外,从不去串门,也决不会邀人来家闲坐、喝茶。别人家有婚、丧、做寿、生孩子之类事,往往是由聂耽的夫人去送礼、赴宴,他很少出头露面。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巷中人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聂耽居然蟾宫折桂,夺得了冠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了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的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在聆听时,耳廓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当决赛结束,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湘潭曲曲巷出了这样一个人物,太了不起了!

欢呼之余,大家也有了愧意,几十年来对聂耽了解得太少了。这个功夫聂耽是怎么练出来的?他上班到底有什么异常表现?他喜欢吃什么,穿什么?业余有什么爱好?退休后在家干什么?

各种各样的信息从不同的渠道汇集到一起:聂耽吃的饭菜和大家基本相同,但尤喜吃素;穿衣服不喜欢什么名牌,合身就好。

他耳朵虽大,却无先天的特异功能,是后天练出来的。练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上班没活干时,工友们都坐在值班室里等候,聂耽却提一把小凳子坐在车间一角,闭着眼静听喧闹的机声,身子可以一两个小时纹丝不动,扇动的只是他的耳廓;其二,是他家的小院里,花树之间立着几个木架子,木架上挂着长短、大小、厚薄不同的铁片、钢条、铜圈,有的还故意凿出裂纹,一一编上号,聂耽闭着眼坐在台阶上,让家人轻重缓急地敲击它们,他边听声音边叫出编号的位置,或者干脆只听风声、雨声击打金属的声音,听开花、落叶、虫鸣的声音。

业余爱好,除了听声音之外,便是读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和文史方面的闲书,闲书中最钟情的是《淮南子》《山海经》《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幽梦影》之类。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一个子儿都不留。

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不同的地方,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似乎都没听见——耳朵直愣愣地矗着,一动也不动。

在休息日,常有本单位和外单位的青年工人,来曲曲巷拜访退休了的聂耽。院门是关紧的,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没有人知道。有时,聂耽会领着这些年轻人走出巷尾,到雨湖公园去游玩,笑语声一路撒落,滴溜溜转。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刘聪四十岁出头,留过洋,现在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名声远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策。现在他有法子啦,可以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也看风景,也听他们说话,不会没有收获。

秋日的午后,聂家的门打开了,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朝巷尾走去。刘聪便悄悄地跟在后面。

游柳堤,看水中游鱼历历。过花坞,嗅清苦的菊香。倚八仙桥的红栏,看天上雁字横斜。然后他们坐进周家山的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廓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

大家感到很惊异。一个小伙子飞快地跑过去,扒开一块小石头,蝈蝈嗖地跳起来,很快乐地鸣叫着。有人问: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坐了一会儿,他们又朝湖心亭走去,有一条宽宽的水上石栈道通向那里。年轻人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的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只有聂耽什么也没听见,依旧向前走去。

刘聪抱歉地对大家笑了笑,弯腰拾起硬币,然后转身走了。他知道,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选自《光明日报》201711日,有删节)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先介绍聂耽在纺织厂当保全工的身份,又介绍他的工作内容,为后面小说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B.曲曲巷的居民都观看聂耽参加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大赛的现场直播,是因为关注和好奇聂耽那又大又长,且会忽快忽慢地扇动的耳朵。
C.当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这鞭炮声中饱含了曲曲巷的人们为聂耽的荣耀高兴、骄傲和一丝愧意。
D.聂耽的业余爱好,除听声音之外,便是读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和文史方面的闲书,可见聂耽的生活除了钻研业务,还有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追求。
7.关于刘聪研究聂耽耳朵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聪研究聂耽的耳朵的目的是希望弄明白聂耽的耳朵为什么会这么灵敏,然后把它运用到耳疾治疗中。
B.因为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因此刘聪只能悄悄地跟在他后面仔细观察,最终刘聪有所发现达成愿望。
C.聂耽一群人走向湖心亭的途中,多种声音此起彼伏,为刘聪扔硬币测试聂耽的听力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D.这一情节和前文“欢呼之余,大家也有了愧意,几十年来对聂耽了解得太少了”相呼应,突出小说主题。
8.小说是如何塑造聂耽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中的结尾处画线句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6-1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微。齐已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女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女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矣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貂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吠非其主也。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将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丈番,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燕也。当今将军东有邑之奉,西有菑上之虞……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B.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C.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D.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古代指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即都城;也指王、侯的封地。文中为后者。
B.“固”的意思是原本、本来,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字含义相同。
C.“破”的意思是攻克、打败,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破”字含义不同。
D.《战国策》,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其与《国语》资治通鉴》同为国别体史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忠于齐国,他死守即墨城,打败燕军,收复齐国失地,为齐国立下大功;后为堵住齐国人的悠悠之口,他放弃自立,推齐襄王为国君。
B.田单关心弱者,当看到一位老人因徒步过河而冻僵,瘫坐在岸边沙土上,他脱下自己的皮衣给老人穿上;但这惹得齐襄王心里不太高兴。
C.田单宽容大度,他不计前嫌设宴款待曾经诋毁自己的貂勃,通过交谈,他明白貂勃想做贤臣,只是苦于缺少机会,便向齐襄王推荐貂勃。
D.田单从善如流,他在不听鲁仲子的劝告,攻打狄地三月不能攻克后,主动低头向鲁仲子请教,并通过实际行动进行改变,最终取得了胜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
(2)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将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
14.请简要概括鲁仲子料定田单无法攻克狄地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

孟浩然

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

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

既礼新松塔,还寻旧石筵

平生竹如意,犹挂草堂前。

【注】①兰若:梵语,和尚住处。②青莲宇:指佛寺。③白马:白马山,位于湖北。④异物:谓死而形化为鬼,是为异物。⑤新松塔:为融公葬处,周围植以新松而故名。⑥石筵:讲经之处。⑦竹如意:又名爪杖。手所不能到处,用此可以搔抓如意,故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故人仙去,拜者潸然,情深意切,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失友哀情。
B.颈联写诗人拜谒融公墓地,寻访旧日融公讲经之处,表达了诗人的怀念之情。
C.尾联触物思人,即物会心,往事犹如在昨天,写出了物是人非的真切感受。
D.诗文意境独到,单纯明净,结构整齐,诗风清淡自然,又含有一缕羁旅愁思。
16.本诗首联与白居易《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都描写了佛寺的周边风景,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3-06-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