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佛山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6-14 2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中国的第三次跳跃中,随着乡村振兴,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国一大部分的农村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土地本位让位给商本位,“差序格局”也有了新的因素。

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视的是以父系血缘为主的关系社会,姻亲关系在传统社会伦理中并没有受到重视,正如谚语所说:“嫁出去的姑娘就像泼出去的水”,姻亲关系被看作是一切由姻缘与血缘关系联结起来,比较松散的一层较远的亲属关系。随着文字下乡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系列的经济与政治改革削弱了传统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势力。现代社会,长辈与晚辈大多是分开住,女性的力量不亚于男性,这也促使了与丈人家庭交往关系加强,此外,姻亲之间直接挂钩的利益较少,所以姻亲互助模式在社会中大量出现。

随着经济利益的渗透,“差序格局”的边界再一次扩大,发展出拟似血缘的关系网络。简单来说,拟似血缘实际上就是:“感情+利益”的关系,以扩大经济利益中合作与共赢的范围和渠道。通过“认干亲”“拜把子”等行为将过去的业缘关系转化为非正式的血缘关系即拟似血缘,这种“差序格局”的关系网扩大意味着更浓重的“利益”色彩掺和其中。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称呼上仍然用类似亲属称谓;其次,在单位或企业中的“裙带关系”;第三,在利益纠纷上采取“无讼”的方式。一旦成为“自家人”,上级与下级或平级之间的关系就亲近起来,各种事情便可以看人而定,各种利益也就“唾手可得”。

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由于大机器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执行,基本温饱解决,农村出现多余劳动力,于是这些多余劳动力流向了城市,形成了一股潮流“民工潮”。在城市发展好的老乡往往会带着刚来的老乡一起发展,形成“老乡带老乡”的场景,抑或是企业中高管帮亲戚“走后门”的裙带关系。但受传统的“差序格局”的影响,当矛盾发生在他们中间,只能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利益为尺度的情况下,这明显损害了其核心利益,于是为了避免矛盾发生,企业往往会回避其亲缘关系。表现为拒绝亲友来企业工作或是对到企业工作的亲友明确提出规章制度,实行非特殊主义的安排,团体格局渗入到了差序格局中。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所提到的“差序格局”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差序格局”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逐渐消解,“差序格局”从农村迈向城市。尽管“利益”开始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尺度,但是无法改变“血浓于水”的思想。

(选自辛勇亨《浅析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因此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
B.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可见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C.在中国的第三次跳跃中,随着乡村振兴,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国的农村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差序格局”有了新的因素。
D.拟似血缘的关系网络往往渗透着更浓重的“利益”色彩,其目的是扩大经济利益中合作与共赢的范围和渠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均围绕“差序格局”开展研究,但研究的背景和结论有所不同,材料二对费孝通的研究作了进一步的拓展补充。
B.现代保甲制度曾与传统结构格格不入,而今“团体格局”渗入到“差序格局”中,使“差序格局”有了新的内涵。
C.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虽然让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但“利益”尚未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亲疏关系的重要尺度。
D.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在传统社会伦理中人们更重视以生育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下不能说明“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波纹特征的一项是(     
A.兼相爱,交相利。(《墨子》)
B.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D.夫礼者,所以定亲疏。(《礼记》)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06-1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砦,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是“在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5.下列各项中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特的女性视角是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
B.选文中的新媳妇一开始因为又羞又怕只愿意做下手,后来能帮小通讯员拭身子了,可见她工作熟练了,能克服自身的忸怩心理。
C.选文中两处加点的“啊”所表达的内涵不同。第一处“啊”表现了新媳妇看到伤员是小通讯员时的震惊意外之情,第二处“啊”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英勇壮举的敬佩与悲痛之情。
D.选文中多处运用“……”来表达人物不同的心理。如“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中第一处表现了担架员恳求“我”救治小通讯员的急切心理,第二处表现了担架员内心的期待之情。
6.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三段运用了平叙的手法,描写了故乡过中秋节的情景,这与“我”眼前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我”对战争的憎恶。
B.选文中描写了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缝补破洞的情节,运用细节描写与叠词,生动细腻地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歉疚与崇敬之情。
C.“我”劝新媳妇“不要缝了”,新媳妇却“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新媳妇想让牺牲的小通讯员能整洁体面些的心理。
D.选文中没有正面描写小通讯员受伤的情景,而是通过担架员的叙述来侧面烘托小通讯员英勇无畏的精神,这样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感情更强烈。
7.选文的最后一段是小说的结尾,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2023-06-14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斯列传(节选)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B.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C.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D.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9.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囹圄,指监狱。周朝时称监狱为“囹圄”,汉代称其为“狱”,明代称其为“监”,直到清朝才称其为“监狱”。
B.百越,源自先秦古籍对东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纷杂且中原人对其不甚了解,故谓之为“百越”。
C.谒者,官名,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据传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即用此称。
D.五刑,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不由感叹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
B.李斯不想死的原因,是他自认为对秦国有大功,又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也希望二世能醒悟并赦免他。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列了七大罪状,以让奏疏能够顺利地上报二世,希望二世能觉悟省察并赦免他。
D.李斯虽遭受严刑拷打,但仍不顾一切地以实情对答,他自恃口才好,有功于朝廷,即使二世派人验证他也不改口供,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2)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12.李斯身陷囹圄,仰天慨叹,二世乱治而亡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单列举出来。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日天寒,词人以酒敌急风而不可得,实则表达欲借酒浇愁,但愁苦难以排遣之意。
B.一声雁鸣,寄怀乡之思,北方飞来的孤雁,此时正可以为词人传递书信,联络亲人。
C.词人描绘急风残菊、梧桐细雨等暮秋景物,渲染出遭受国破家亡劫难后的凄苦愁绪。
D.全词语言朴素清新,不假雕饰,选用宋时日常口语入词,用语自由灵活,语浅情深。
14.宋朝罗大经赞本词“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请简要赏析开篇三句连用叠字有哪些“出奇”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