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下学期新高考押题卷(三)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6-19 21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词学著作,在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现代词学思想及词学流派的生成和发展上。从现代派词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王国维是启蒙者,胡适是奠基者,胡云翼、郑振铎等人是开拓者。现代派词学烙有《人间词话》粉深刻的影响印记。

《人间词话》崇尚的审美理想境界与传统词学完全相反。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而境界的核心则是“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外部表现之“真”方面,王国维与传统词学是对立的。《人间词话》称外部表现之真为“不隔”,“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与之相反的则是“隔”,所谓“隔”就是表达不真切、不直观。王国维特别反感“隔”,他批评姜夔词“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又批评史达祖、吴文英词“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

现代派词学家深受王国维《人间词话》审美观的影响。胡适所持的审美标准与王国维高度相似。胡适强调的审美标准是“不失真”,真切显豁的表达。郑振铎论词也十分重视“真”,在他看来,作品中有“真情”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够将“吐出的情绪而写之于纸上”。

王国维与现代派词学家在审美标准的原则方面是高度一致的。他们强调审美的直观性、明晰性;颠覆了从南宋以来直至常州词派乃至近代一直占据词学思想核心位置的含蓄蕴藉、要眇委婉的传统理念,并由此构筑了全新的词史观。

唐宋词史观是词学的重要问题,对词体审美的认识决定了对词史典范风格流派的认识和取舍。王国维认为五代北宋时期是词史的高峰,南宋之后衰敝不振。王国维称五代北宋是“极盛时代”,“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王国维评吴文英、张炎这两位在当时备受推崇的南宋词人云:“梦窗砌字,玉田垒句,一雕琢,一敷衍。其病不同,而同归于浅薄。”王国维对南宋词持基本否定的态度,矛头直指近代备受推崇的典范南宋词人,尤其是浙西派所推崇的张炎和常州派以及晚清四大家最为推重的吴文英。

胡适对待南北宋词的观点与王国维基本一致。胡适认为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诗人的词”是最高峰,而南宋中期至元初的“词匠之词”则毫无价值。胡适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姜夔、张炎、吴文英这些受到清人追捧的南宋词人。胡适对吴文英词的批评与王国维所说的“砌字”“垒句”几乎一模一样。郑振铎也持尚北黜南的观点。

在推崇五代北宋黜斥南宋的词史观上,王国维与现代派胡适、郑振铎的观点完全一致,并与晚清崇尚南宋的主潮相对立。

清代被称为词学“中兴”时期。近代词学家充分肯定了“清词中兴”的伟业,认为清词可与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词相媲美,清词实现了“中兴”。

最早与这种主流声音唱反调的是《人间词话》。王国维认为清代从“国初”至“嘉道以后”的词毫无成就可言。朱彝尊的浙西派属于“国初”,常州词派在“嘉道以后”,王国维对浙、常两派均加以否定,进而全面否定了清词的价值。

继王国维之后,胡适对清词同样持完全否定态度。胡适将清词视为“词的鬼的历史”:“三百年的清词,终逃不出模仿宋词的境地。所以这个时代可说是词的鬼影的时代。”胡适明确反对清代是“词的中兴”时代。郑振铎也持否定清词的态度,他认为从元初至清末是词史上的“模拟期”“在这个时期之内的词人,只知墨守旧规,依腔填词,因无别创新调之能力”。

在涉及清词价值、“清词中兴”这样重大词学论题上,现代派与传统派的认识完全对立。在现代派的清词价值判断方面,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清晰可见。

民国时期是传统词学终结和现代词学兴起的交汇时期。现代派词学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实质是运用西方文艺思想对中国传统词学的新阐释。考察现代派词学,如潮其源头,王国维《人间词话》导夫先路之功值得重视。

(摘编自孙克强《<人间词话>与现代派词学》)

材料二:

王先生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也嫌不很安当,因为诗原来有“显”和“隐”的分别,王先生的话太偏重“显”了。“显”与“隐”的功用不同,我们不能要一切诗都“显”。说概括一点,写景的诗要“显”,言情的诗要“隐”。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易流于浅。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诸诗在写景中为杰作,妙处正在能“显”,如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言情的杰作如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诸诗妙处亦正在“隐”,如梅圣俞所说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深情都必缠绵委婉,显易流于露,露则浅而易尽。

温庭筠的《忆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的《瑶瑟怨》的境界与此词略同,却没有这种毛病: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我们细味二诗的分别,便可见出“隐”的道理了。王渔洋常取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四语为“诗学三味”。这四句话都是“隐”字的最好的注脚。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与现代派词学家强调审美的直观性、明晰性,颠覆了传统理念,并由此构筑了全新的词史观。
B.王国维对南宋词持否定的态度,矛头直指近代备受推崇的典范南宋词人,这是由王国维对词体审美的认识决定的。
C.胡适对清词持完全否定态度,郑振铎也否定清词,现代派对清词的价值判断明显受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
D.用西方文艺思想对中国传统词学作出新阐释的现代派词学的源头与《人间词话》是密不可分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强调的审美标准是“不失真”,这和王国维论词标举的“境界”的核心“真”是一致的。
B.《人间词话》在词学史上的重要影响,就体现在对现代词学思想及词学流派的生成和发展上。
C.朱光潜认为温庭筠的《忆江南》收语过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苹洲”删去,在言情诗中即为妙品。
D.朱光潜对王国维的“隔”提出了质疑,认为诗有“显”“隐”之别,写景诗要“显”,言情诗要“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A.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讥诮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它的毛病也就在不显。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将梅姿梅韵展现得栩栩如生。
C.晏几道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表达了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言有尽而意无穷。
D.“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句表达得不直观,不真切,视为“隔”。
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人间词话》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2023-06-18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下学期新高考押题卷(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比鬼要厉害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蝈蝈的叫声使月夜显得特别沉寂。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

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到高密时已是晚上9点,没有在县城住宿,而是步行回家,因为“我”归心似箭,想早一点见到父母。
B.“我”回家不走拐直角的柏油路,而是走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说明“我”对家乡的交通线路很熟悉。
C.单身走夜路,且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我”虽是解放军军官,仍感到背后不安全,不禁想返回县城,这是可以理解的。
D.一路上,“我”不断反问自己,且还高声唱起了“向前向前向前——杀——”,这些壮胆措施确实起了作用,让自己不再害怕。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早年在部队工作,老家是高密东北乡,现在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从部队回高密东北乡探亲,也就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B.作者描写高密东北乡夜晚原野的寂静,由于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和比喻手法,所以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
C.“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有了这些伏笔,再写“我”遇到的赵家三大爷是鬼,也就顺理成章了。
D.文章中“我”单身走夜路时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回家见到父母后和父母的对话都符合各自身份,充满个性色彩。
8.有人评论说,本文具有聊斋神韵。所谓聊斋神韵,一是指故事具有荒诞色彩,一是在结尾议论。请结合你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了解,谈谈对“本文具有聊斋神韵”这句话的理解。
9.小说构思之妙妙在何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06-18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下学期新高考押题卷(三)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上之为临淄王也,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皆有宠。及即位,幸武惠妃,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阼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这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B.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C.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D.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庙社,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社本义指土地神,两词连用在文中指国家。
B.至尊,最尊贵,最崇高:至高无上的地位,多指君、后之位;文中指皇帝。
C.践作,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作阶,践阼指走上主位,意为登基。
D.炀,为谥号,是后世给隋炀帝的评价,此号指炀帝如日光耀世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张九龄认为宰相一职极为重要,关系国家命运,李林甫任宰相会为以后埋下隐患,这暗示出李林甫的人品。
B.针对唐玄宗废太子一事,张九龄和李林甫表现不同。张九龄极力反对,当面列举史实,指出废太子的危害,而李林甫却在背后献言。
C.张九龄始终如一,惠妃私下里以官位引诱他,让他在废立太子一事上出力,被他严辞拒绝,他将惠妃之事告诉皇上,太子得以保全。
D.李林甫和张九龄不睦,他常在皇上面前诋毁张九龄,使皇上和张九龄产生隔阂。张九龄因严挺之之言贬谪萧炅,又招致林甫的怨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昔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
14.中书侍郎严挺之和张九龄在品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严挺之的言行进行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凤楼:古时指妇女的居处。②谩:徒然、空自。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路陡峭,崎岖难行,词人从怀疑无路到猛然发现人家,内心充满惊喜。
B.竹篱茅舍、岸边酒馆,这些温暖的意象,却勾起了漂泊之人的思乡之情。
C.词人回头远眺,却看不到思念之人,这种渴求不得的相思令词人很惘然。
D.本词寓情于景,借耳边的雁鸣、眼前的残月,充分表达了离人内心的哀伤。
16.阅读这首词,思考“碧山锦树明秋霁”所蕴含的情感和因思乡而产生的情感是否一致,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2023-06-1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下学期新高考押题卷(三)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