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期末 2023-07-08 14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在后现代文化冲击下,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被解构,呈现出碎片化、非理性化发展倾向。日本建筑师槙文彦几年前曾对西方建筑现状有过这样的描绘:五十年前,大海上行驶着一艘现代主义大船,人们争先恐后想挤上去;现在,大船没有了,海上只留下许多漂浮物。在文化发展历史上,这样一种或分或合或独领风骚的现象实属正常,但是“漂浮”特别是“任性的漂浮”却不能说是健康发展的状态。当前西方建筑价值取向分裂的现象突出,特别是当后工业社会文明和消费文化相结合,西方建筑出现了一种以语言为哲学本体、脱离建筑基本原理、追求视觉刺激的极端形式主义倾向。正像法国学者居伊·德波所说,西方开始进入“奇观的社会”,一个“外观”优于“存在”、“看起来”优于“是什么”的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艺术家声称,“艺术的本质在于新奇,只有作品形式能唤起人们的惊奇感,艺术才有生命力”,甚至认为“破坏性即创造性、现代性”。以此类哲学和美学观点来观察,某些西方当代艺术、先锋派建筑师的作品就不难理解了。

从目前西方建筑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当代建筑绝非铁板一块,虽然有些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原理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开拓,但是总体来看,建筑思潮碎片化、价值取向混乱现象十分突出,不少建筑学者都在试图从东方文化中寻找治疗这一痼疾的良方。因此,我们借鉴西方建筑,必须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随波逐流甚至把人家的“漂浮”作为自己的方向,实不可取。

在建筑创作中如何继承传统,历来也是建筑师挥之不去的困扰。当前,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这种困扰似乎又转化为设计方案能否通过、能否拿到项目的“压力”。于是,坡屋顶、马头墙以及种种“中国元素”再次被搬了出来并加以改装,冠之以“新中式”“中国风”标签,以应对决策者或开发商。现实中,这一招往往还很有效。看到这种在历史上已经重复多次的现象,我不禁感叹:多少年来,为什么我们一讲传统就会陷入“坡屋顶”“马头墙”等形式语言的泥潭不能自拔?难道传统仅仅体现在“形式语言”上吗?

比较中西文化,我发现两种文化对语言和形式的解读大有不同。如果说西方当代建筑以“语言”为本体、特别看重形式表现的话,老庄哲学的“大象无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则几乎否定形式语言的存在,之后“言以表意”“形以寄理”以及“以形写神”等等论述,则清晰地说明语言、形式乃是传神表意的手段,“意”“理”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语言、形式既是手段,那么选择必然有多种可能。随着材料和工程技术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改变,建筑语言必然会发生变化,特别是不同建筑师在不同项目中设计创意不同,形式语言变化更会有无穷可能性。如果不了解这点,总是在“坡屋顶”“马头墙”上做文章,不仅会束缚建筑语言和形式创新,而且会造成新一轮“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传统的片面理解,将妨碍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发展,从而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跳脱语言、形式层面重新解读传统,从坡屋顶、马头墙以及唐服祭孔、读《弟子规》等“有形”的元素中跳脱出来,对传统文化中“无形”的“大美”,即中国文化精神给以更多关注。我们能否以“抽象继承”方式借鉴传统,同时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转换创新,形成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哲学和美学理念?我认为是完全可能的。这些年,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相对西方以分析为基础、以“语言”为本体的哲学认知,我一直试着建构以“语言”为手段、以“意境”为美学特征、以“境界”为哲学本体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念: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建筑创作认识论、方法论和审美理想。

我们不能再拾人牙慧、跟着别人“漂浮”了,同时,也不能总是“回头看”。我们需要独立思考,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评价体系。对建筑创作而言,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态度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应该是在对话和传承基础上,通过比较、转换、创新,建构有特色的、能够推动中国以至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化。

(摘编自程泰宁《以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从中国当代建筑创作谈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西方建筑过于看重形式,追求视觉奇观,这与西方社会的发展阶段以及哲学和美学观点有关。
B.材料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并影响建筑师的创意,从而促进建筑语言和形式创新。
C.坡屋顶、马头墙这些有形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束缚建筑语言和形式创新,妨碍了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D.中国建筑创作既不能拾取西方碎片化的建筑语言,也不能从自身传统汲取养分,而应走出独立自主的新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槙文彦对西方建筑现状的描绘,意在指出此种现象在文化发展历史中实属正常。
B.文章通过比较中西文化对语言和形式的解读,论证了以“意”“理”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C.文章重点论述了在中国当代建筑创作中“如何借鉴西方建筑”和“如何继承中国传统”两大问题。
D.文章最后两段论证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念,关键在于秉持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评价体系。
3.下列建筑案例,不符合文章推崇的“中国特色建筑理念”的一项是(     
A.某宾馆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理念来分解单元间,在现代化的塔楼建筑之间留出空间供旅客欣赏雨中山色,体验传统水墨画的韵致。
B.某美术馆大量使用钢、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造型极具雕塑感,设计灵感取自其所处的江南丘陵,并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精神。
C.某酒店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一个碧水和群峰环绕的湖心岛上,为了让人不出国就能体验欧洲风情,建筑造型完全模仿了著名的德国天鹅堡。
D.某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扩建新馆时,没有沿用老馆的建筑样式,而是遵行现代博物馆建造理念,力图在气质、韵味上与老馆的造型形成呼应。
4.文中加点的两处“漂浮”,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下图是一处采用彩塑的“福禄寿”三星像来装饰外形的酒店,自建成以来即引来诸多争议,被评为中国十大丑陋建筑之一。“福禄寿”是汉族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象征幸福、爵禄、长寿。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该建筑设计的评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跳马

路内

队伍的大队长原是体育教员,三十一岁,副队长原是读书郎,只有十八岁,前不久收留的一个小孩,十三岁。

昨天夜里,两个队长去见抗日救亡队的徐主任,商量关于孙庆荣公开投敌的事。徐主任说,孙庆荣素与大队长有仇隙,如今得了日本人的钱粮军火,必来寻衅,提议队伍撤出上海。两个队长连夜召集人马,大队长却崴了脚,只得回家休养,副队长带队往西走了。天亮时,福元带着小孩去看大队长,说,副队长留我下来做你警卫员。大队长说,你带小孩去芦苇荡避避风头吧。临别,大队长摸摸小孩的头,跳马练得如何?小孩说,报告司令,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去。大队长说,你记得我说的话,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的跳马水平很高,不要输给他们。小孩说,都打仗了,还参加什么运动会,开运动会也是跟日本人拼刺刀罢了。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

小孩说,司令天天想开运动会。福元说,大队长就是这样的,他是体育教员。

走了半日,来到平日练兵的林子。福元抱枪钻进窝棚,想眯一觉。小孩站在林间空地上,渐感无聊,看着大队长亲手测量制作让队员们练习跳马用的木箱。日本人来了几次后,队伍化整为零,练兵场便也荒废了。他上了跑道,踢掉鞋子,挺腰抬腿,按大队长教的做了几个预备动作,随后跑向木箱。这一次居然跳了过去,且稳稳地落在地上。小孩十分兴奋,这时听到有布谷鸟叫。小孩知道是暗号,喝道,是谁。只见芳蕙从一棵树后面绕了出来。福元也醒了。芳蕙带来一个情报:孙庆荣带了兵往镇上去了。

福元听了将长枪一背,说我得回去通知大队长,实在不行把他背出来也行。你俩去找副队长,我们的人都在芳蕙家王桥村的祠堂,告诉他赶紧带救兵过来。说罢就跑。

小孩和芳蕙出了树林向西走。路越来越窄,远远看见一座小石桥。就在这时,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小孩顿时紧张起来,不好,日本人的飞机来啦。芳蕙大骇,往树林里跑,小孩一把拽住她背后的萝筐,说,躲到桥底下啦。果然两架飞机从南边过来,飞得很低。小孩说,你要记得,不可往树林里躲。

等了好一会儿,见两架飞机掠过头顶,向北飞去,像两只大鸟。芳蕙觉得小孩在发抖,拍了拍他,等到飞机远了,听到小孩的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芳蕙说你害怕了。小孩没说话,打了自己一个耳光,方才镇定下来。

小孩光着脚,跑到河边,蹲下喝了两口水,洗了洗脸。芳蕙也想喝水,小孩却说,你要记得,不喝生水。他站起身,看了看远处,飞机已不见踪影,这才说,孙庆荣投敌,我们的人马在镇上待不住了,要往西撤,什么时候回来只有天晓得,你在这里不要说认识我们,这是我要交代你的第三件事。小孩说完上桥,走出几步回头去看,芳蕙捂住了脸,站在桥上不动。

我想跟你们走但我阿爸不答应,他说你们迟早都会死光。芳蕙哭道。阿毛哥你不要去跟日本人拼刺刀。

司令说过,等到要拼刺刀的时候,哪有什么你情我愿的,是个活人就要上去。小孩说。

黄昏,终于来到王桥村祠堂。小孩跑进去,见到队伍里的王大贵,说,快去找副司令,我有要紧的情报。

小孩觉得很累,芳蕙不知道去了哪里。小孩坐在地上,背靠墙壁,双手抱腿,一会儿就打起了瞌睡。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进来,抬头看是芳蕙,她端着一碗米粥。

这碗粥怕是你的晚饭吧,我吃了,你吃啥?芳蕙说,我已经吃过了,你吃饱了去我家睡一觉。小孩说,军令如山,我得在这里等副司令。芳蕙忽然又跑了出去,片刻后回来,手里摇着一把蒲扇。芳蕙说,我帮你赶蚊子。小孩说,你对我的好,我决计不会忘的。芳蕙说,你好讲讲为啥飞机来了不能躲到树林里吗?小孩让芳蕙坐到身边来。

去年,日本人是从海上登陆的。我爷娘带着我和阿妹逃难。大路上全是人,拖儿带女,大包小包。日本兵从后面追了上来,一枪打死一个,有时一枪打死两个。日本人的飞机来了,很多人往树林里躲,我爷娘带着阿妹也躲了进去,喊我快点跑过去。飞机往他们头上扔了一串炸弹,轰的一下,整个树林全飞上了天,起了大火。我又被震飞到了水沟里。

我懂了。芳蕙说。

小孩讲完这些,睡了过去。梦见大队长带着自己练跳马,福元与兄弟们围观,皆尽扛着长枪短炮,歪把子机枪三挺,刺刀明晃晃。小孩沿着跑道奔跑,那木箱却越来越远。小孩转头去看大队长,已经变成一个体育教员,穿运动背心,脖子上挂着铜哨,四面全是哨声,催促他往前跑。小孩醒了过来,睁眼看外面天色已黑,月光笼罩田野,芳蕙仍在身边扇着蒲扇,间或扑打着他的脸和腿。

小孩又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被一阵讲话声惊醒,眼睛却睁不开。那声音他一听就知道是福元,说,大队长已经牺牲了。怎么牺牲的?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小孩心想,肯定是在做梦。努力睁开眼,见祠堂外面点着几束火把,副队长带了七八个人站在空地上,福元蹲着。小孩爬了起来,向祠堂外面跑去,被芳蕙的腿绊了一下,直刺刺扑倒在地,摔岔了气,喊不出声音来。芳蕙往他背上拍了好久,小孩放声大哭。

司令都不知道我能跳过木箱了。

(选自《小说界》2021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庆荣公开投敌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副队长的带队撤离以及大队长的牺牲,都与之有直接的关系。
B.对运动会的不同看法,折射出小孩拥有强烈的民族恩怨意识,而大队长则能看到更为深刻的民族尊严问题。
C.在桥下躲避日本人飞机时,小孩发抖、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表现了小孩相对芳蕙而言的软弱与畏惧。
D.面对芳惠不要和日本人拼刺刀的请求,小孩以司令的话作答,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无情。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孩向芳蕙讲述了父母和妹妹遇难的经过,解释了不让她进树林躲飞机的原因,这一部分在小说中是倒叙。
B.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以小孩和芳惠的报信过程为暗线,福元营救大队长为明线,双线交汇于祠堂外的一幕。
C.小说叙述张弛有度,既有大队长命悬一线、小孩冒险报信的紧张感,又有小孩与芳蕙真挚友情的柔和舒缓。
D.小说不直接描写战争场景,语言清新淡远,故事给人以对未来的信心感,这与孙犁《荷花淀》有相通之处。
8.小说为什么反复强调大队长“体育教员”的身份?请简要分析。
9.评论家何平说:“逃亡途中小孩腾身一跃的起跳和完成,放在小说设定的历史时间内,寓现实的沉痛和想象的飞动。”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温疫论》叙言

张以增

上古论病,有风寒湿暑之名,乃有非风寒湿暑,感两间之杂气而得病者,此名疫也。然自来名医辈出,鲜不以为闲病而忽之。具区吴又可先生,原本儒术深求乎天人性命之故而因肆力于医于方书无所不窥。既学之有年而出行之也,又济以诚心恻怛。适当明季,疫气盛行。所见之证,皆不合故方,于是益殚精毕虑,心参造化,体验人情,变化神明,独得其妙,著为是论,颜曰《温疫》。崇祯壬午刊刻行世,其版寻为兵火所焚。即有遗书数,复为人度而不观,深可痛惜。

余近岁以先君子抱疴,时求治于四方国手,因购此书,而都无有藏者。一日偶过朱震谷表侄案头,获睹是本,授而读之。其洞达病情及疏利肠胃等论,虽圣人复起,不易其言。因起而谓震谷曰:如先生者,实可活人矣。昔家长沙公为外感风寒而作《伤寒论》,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条分缕晰,允推后世之师。今先生因内触邪气而著《温疫论》,于中立九传之法,又补前人所未逮。盖伤寒之与温疫,证相似而实不同。世医不辨病之为外感为内触,遇疫证,群目为伤寒,其有不杀人也者几希。嗟夫!正伤寒有几哉?大抵皆温疫耳。

今岁甲戌,时证流行。或家一二人,或家数人,甚至阖门传染。及一一询其病原,总不出先生论中所云,依方投之而即愈。夫乃益知先生之论为不刊,而此书之不可以不广布也已。爰亟付之枣梨俾与长沙一编,双峙并行,庶几不负先生救世之苦心云。但余于医书亦无师授,间从读礼之暇,翻阅此论,其中稍稍有得者,不揣鄙陋,妄加点抹,未知不轩渠于当世之彗眼否也。

时甲戌秋杪,嘉善后学棘人张以增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原A本B儒C术D深E求F乎G天H人I性J命K之L故M而N因O肆P力O于R医S于T方U书V无W所X不Y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手,一国之中某项技艺最为出众的人,文中用来指名医。
B.不刊,即不刊之论,指观点不正确或没有公开发表的价值。
C.枣梨,指雕版印刷,旧时多用枣木或梨木雕刻书版,故称。
D.秋杪,指暮秋,杪是树枝的细梢,表示年月或季节的末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并非由风寒或湿热所引发,而是感染天地间杂气的疫病,古代的名医大多没有足够的研究和治疗经验。
B.吴又可广泛涉猎医书,在疫病流行之际亲自实践验证,尽心竭力,参悟造化与人情,写成了有独到见解的《温疫论》。
C.伤寒和温疫这两种病的症状相似,世间的医生往往不能辨别病因,把温疫误诊为伤寒来治疗,张以增对此深感痛惜。
D.作者虽然没有行医的经验,但凭着一颗儒家济世救人的恻隐之心,对《温疫论》加以删改和评点,并将它重新刊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洞达病情及疏利肠胃等论,虽圣人复起,不易其言。
(2)俾与长沙一编,双峙并行,庶几不负先生救世之苦心云。
14.请简要概括作者重刊《温疫论》的主要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直陈其事,语极平易却至为沉痛,揭示出一种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
B.“岁暮锄犁傍空室”,描写农事暂歇,老农享受一年中难得的清闲时光。
C.“呼儿登山”暗示老农衰老羸弱,不得不叫儿子一齐出动,上山采野果。
D.这首悯农诗情感倾向鲜明,充分体现了“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乐府精神。
16.本诗的前三联写“野老”,尾联转写“贾客”,似与山野老农全不相干,对此你如何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