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等两地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甘肃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7-04 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乙己》《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等篇都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尤其是出世在后的《阿Q正传》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在接触灰色的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候,《阿Q正传》里的片断便浮现在眼前了。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是否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忽于饰非的。同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的,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

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辛亥革命,反映在《阿Q正传》里的,是怎样的叫人气短呀!乐观的读者或不免要非难作者的形容过甚,近乎故意轻薄“神圣的革命”,但是谁若亲身在县里”遇到这样的大事,一定会觉得《阿Q正传》里的描写是写实的。我们现在看了七八两章,大概会仿佛醒悟似的知道十二年来政乱的根因罢!鲁迅君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呐喊》中他对劝他做文章的朋友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朋友回答他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因为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所以鲁迅君便答应他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后来,在《故乡》中他又明白地说出他对于希望的怀疑。

但是《阿Q正传》于辛亥革命之侧面的讽刺,我觉得并不是因为作者抱悲观主义的缘故。这正是一幅极忠实的写照,极准确地依着当时的印象写出来的。作者不曾把最近的感想加进他的回忆里去,他决不是因为感慨目前的时局而载了悲观主义的眼镜去写他的回忆;作者的主意似乎只在刻画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阿Q相。我以为这就是《阿Q正传》之所以可贵、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不过同时,也不免有许多人因为刻画阿Q相过甚而不满意这篇小说,这正如俄国人之非难梭罗·古勃的《小鬼》里的丕垒陀诺夫相不足为盛名之累。

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丹麦的大批评家布兰兑斯曾说:有天才的人,应该也有勇气。他必须敢于自信他的灵感,他必须自信凡在他脑膜上闪过的幻想都是健全的,而那些自然来到的形式,即使是新形式,都有要求被承认的权利。”这位大批评家的这几句话,我们在《呐喊》中得到了具体的证明。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摘编自茅盾《读<呐喊>》)

材料二: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借主人公之口说:喜剧依照西塞罗(罗马作家)的意见应该是人生的一面镜子,世态的一副模样,真理的一种表现。莎士比亚同样借哈姆雷特之口说:演戏的目的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鲁迅创作《阿Q正传》,也正是给自己的同胞塑造一面开出反省道路的镜像。阿Q、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偏重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典型就是一种讽世的镜子,人们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它们最重要的哲学启悟显义就是:对人们的认识逻辑、方法进行反思,启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高尔基称赞契诃夫的作品“能够使人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达到哲学的概括”。哲学境界是文学作品最难达到的巅峰。

鲁迅写《阿Q正传》也正是“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达到哲学的概括”,成为给人们开出反省道路的经典镜像。

缺乏认知能力,始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以自我为中心,瞧不起城里人,也看不起未庄人。得意时趾高气扬,欺侮弱者;失败时又靠精神胜利法,化失败为胜利,在“瞒和骗”中寻求圆满。阿Q的这种性格是世界非文明时代人类荒谬性的象征,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的形象表现了人类易于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昏聩颟顸、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和普遍弱点。《阿Q正传》实质是鲁迅这位思想家型的文学家创作的哲学小说。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勃洛摩夫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摘编自陈漱渝、张梦阳《<阿Q正传>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阿Q身上似乎具有人类的普遍弱点,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阿Q相的人物时,会不自觉地自我反省。
B.鲁迅在《阿Q正传》中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政乱发生的根本原因,从侧面讽刺了辛亥革命。
C.侧重于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形象能让人们对认识逻辑、方法进行反思,启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D.阿Q以自我为中心,得意时欺负弱者,失意时利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他的这种性格是人类荒谬性的象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正传》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今天爱好文艺的青年几乎都说过“阿Q”两个字。
B.材料一运用引证法,如引用《呐喊》中的文字来介绍鲁迅创作《呐喊》的缘由,也能借此说明鲁迅可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C.鲁巡的《阿Q正传》刻画出了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阿Q相”,作者认为这是《阿Q正传》影响深远的原因之一。
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把鲁迅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进行对比,证明了阿Q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一样,都是艺术典型。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阿Q正传》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据的一项是(     
A.《阿Q正传》中的革命对象不但依旧执掌政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却依然任人宰割。
B.《阿Q正传》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作为“镜子”来时时警诫人们。
C.《阿Q正传》发表了一百多年,对其阅读与争论也进行了一百多年,虽然不断出现误读,但最终都能回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
D.《阿Q正传》在反省民族灵魂方面达到的深刻性,超越了民族和阶级界限,“精神胜利法极具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人类的普遍性。
4.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呐喊》对中国新文坛的贡献。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鲁迅作品《阿Q正传》,但论述的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方敬

最近,近郊的村庄都驻满了军队。

我注意到了一个默默不语的人。他老一点,结实,本分,眉端眼际,显然被辛苦的劳作抹上了暗影。他没有军人的气息,一望而知其为一个老好人。他盘脚坐在草地上,手里卷着叶烟,善良地笑着。于是我故意引他开腔:“你打过仗没有?”

他正在吸烟,摇摇头。他脸红了,露出羞愧,好像做了亏心事似的。也许他在想一个军人没有打过仗才叫笑话呢。我觉得不应该这样问,无故让人不好意思。

他旁边年轻的四川人很有几分口才,自动地用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介绍了那个老点的。说他是抽壮丁抽来的,从前在乡下种庄稼,和自己一样是四川人。但是不比自己,自己抗战以前就当了兵,久经战场,见了不少的战火,虽然年纪轻一些,但在队伍里可还要充当老资格。接着他介绍了自己的抗战经历,在刚抗战的时候,就随着第×军去保卫南京,左腿带了伤后,在安庆养了很久,复元了又上前线,随后参加湘北大会战,去年才转到这边来。年轻人说得津津有味,得意透了。

那个老点的巴着烟,偏着头听,不多言不多语。好像觉得他的伙伴说得不错,有时佩服似的点点头。后来我对他们说了我也是四川人。

“你?”老点的似乎不大相信,“这连还有一个四川同乡,没有在,一共三个。”

他纯粹的土话流露着家乡味。一份乡情便从口音传到了心里。他不但令人感到亲切,更令人感到可爱。他有一股乡土色的老实劲,看光景,他一个出门不久的乡下人,犹如他乡遇故知,正尝着同乡情谊的甜美。人总是爱在这种萍水相逢的关系上稍取一点快乐。我们都是同乡人,但并没有细说在哪县哪乡,笼统地说个四川,好像就足够了。

一个下午,我的房门外忽然有人的响声,仿佛想敲门又怕敲门。我把门打开了,呵,那位老实的同乡严肃地站立在我的面前,做出要向长官报告的样子,庄重的态度里拌着一些不好意思的味儿。他下垂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和几张信纸,他来让我替他写封家信。我请他坐下,但他无论如何都要站在我的桌旁。他好像是进了一个长官室,对待长官一样,很显明地把我看在他之上,礼貌与拘谨兼备。后来我又让他坐下,他坚持不,我便说:“把你的意思说说吧。”“没有别的。”他回答,“只是一封报平安的家信。”他慢慢地细述了一遍,时断时续。

我接过他的信封信纸。他真客气,真周到,同乡人,要我写一封信,还要特别买信纸信封,我心想。可是我不愿明说,说也是多余的。我提起笔来要把自己调度一下,采用他的口气,这是不习惯的。首先,我要把称呼写好,他说写给他老母亲,父亲早去世了。她是一家之主,兄弟老二在家里,是小辈,写给他,怕得罪了老人家。给老人家的信,里面什么都可以包括了。

我愿作个忠实的记录者,想着又问着,写着又念着:

“从前寄回的两封挂号信不知收到没有,没有接到回信,挂念得很。儿自从离家后,到湖南,到广西,现在又到了云南。当兵的生活原本就是动的,一年来儿的身体都平安,千万请放心!”

他点头,默默地笑着。

“母亲在家里不要太劳神操心,大小事情都可让老二管去。如家用不够,叫老二多拿点钱回家,也可以找姐夫帮帮忙。儿的军饷很少,每月剩下的钱有时还不够买一双草鞋,不能寄钱回家,国难期间,能尽忠就不能尽孝,不过把敌人打走了就好了。”

写到这儿,我的笔停住了。我想不起还有什么要写,应该怎样接下去。他却连忙说,生怕写漏了:“还有我走的时候,田大欠的包谷账还了没有?我走了人手不够,是找哪个在做活路?今年庄稼有几成收?”

“就是这样,还有什么没有?”

他的脸莫名其妙地红了。光景是我触动了他心里的什么隐秘。我问得实在无意。我也毫不在意地微笑着。他窘,怪难为情,踌躇多一会,才吞吐着:

“还有阿毛的妈要好好孝敬婆婆,料理家务事,抚养三个孩子。”

他还要嘱咐他的妻子,这年头了,想起或者提起自己的女人总害羞呢。

把信写完了,我又从头至尾念了一遍,他感谢地点着头。我问他知道邮政局不,知道怎样寄不。他摇摇头。他说他托人去寄,军人不能自由上街,礼拜天也只能在附近玩玩,这使我想起近几日来常有小学生替他们带信进城去寄的事。我当即说我替你寄好了。起先他不肯,我说我时常进城,很方便,一点也不麻烦。他才愿意了。

“多少钱?”

他从袋里摸出来几张角票数着。

“不用,我替你寄了好了。”

我认为我应该替他寄,凭同乡这份情谊,凭我对他的好感,何况他生活那样苦呢。这本来就是一件小事!我一定不肯接钱,他一定要给。争来争去,最后他把角票放在桌上,就跑了,生怕我去追,回头说了一句:“哪有又劳神又出钱的道理。”人就不见了。

一天清早,我刚起床,他忙慌慌地跑来,急急地说:“我们队伍马上就要开了!”

我很惊诧,话还没有来得及回答,集合号就响了,他行了个军礼转身就跑了。

我也跟着出去,站在门前,看见他们正站好队。一会儿他就走了。我那位可爱的老实的同乡在行列里有时还偷偷斜过头来投射出告辞的依恋的眼光。

一九四二年二月

(选自《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暗示了社会背景,为后文老点的同乡找“我”代写家书的叙述做了铺垫,为全文奠定了紧张的感情基调。
B.出于同乡的关系,老点的四川战士对“我”产生了他乡遇故知的同乡情谊和萍水相逢的喜悦感。
C.老点的同乡决定将信写给老母亲,体现了他坚持长幼有序的传统美德,表现了他对母亲的尊重。
D.从“我”为老点的同乡代写家书这件事中,既能看出“我”对老点的同乡的喜爱,也能看出“我”对他的同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年轻的四川人与老点的同乡进行对比,用年轻四川人的好口才反衬老点的同乡的沉默寡言。
B.文章综合运用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老点的同乡,表现了他老实、孝顺、淳朴等形象特点。
C.文中关于写信的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在对话中推动情节的曲折发展,表现人物独特的个性特征。
D.老点的同乡在信中提到“包谷账”“庄稼有几成收”等,与前文年轻的四川人说他是庄稼人相照应。
8.文章结尾写“他”跟随部队紧急开拔,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9.抗战时期文学作品具有真实性、政治性等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貂勃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B.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C.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D.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貂勃常恶田单”与“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这两句中的“常”字,意义相同。
B.“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这两句中的“属”,意义不同。
C.稽首,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D.“臣固知王不若也”与“固时俗之工巧兮”(屈原《离骚》)这两句中的“固”,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设宴招待貂勃并询问自己哪里得罪了他,貂勃以狗只认主人不分高贵卑贱为喻,巧妙地为自己中伤田单开脱。
B.齐王的九位宠臣推荐貂勃出使楚国,以报楚国的搭救之情,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九位宠臣便趁机向齐王诬陷田单。
C.田单不计前嫌,向齐王推荐貂勃;为了化解齐王对自己的猜忌,田单自请死罪;最终在貂勃的帮助下,被加封万户夜邑。
D.齐王的九位宠臣和貂勃都认为田单有治国安民之才,但前者认为其心怀不轨,希望齐王详察之,后者敦请齐王重用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2)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
14.貂勃是如何说服齐王“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石

王安石

云鬟烟鬓与谁期,一去天边更不归。

还似九疑山下女,千秋长望舜裳衣。

【注】①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作下此诗。②皇祜五年(1053)六月,苏州水患不断,王安石奉旨前往苏州视察水势及河道状况,于此地时作下此诗。③九疑山下女:传说中帝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她们是帝尧的女儿。帝舜南巡,至九疑山,崩,遂葬于此。二女追随不及,乃投湘水而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首句交代了女子化石的原因。“苦相思”三个字,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B.刘诗中“几千载”和“初望”看似矛盾,实则尽情入理,有力地表现了女子相思之情的深切。
C.刘诗寓意深刻,用“望”字统领全篇,诗意在“望”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D.王诗中的一、二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女子对丈夫归来抱有深深的期待。
16.两首诗同借望夫石的传说来寄寓深情,请结合诗人经历简要分析两首诗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