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期末 2023-07-13 25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

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

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

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

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不满梳。

淚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

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二疏。

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

A“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

B“现实我——高位在身(涙绶转惭龟钮印);

C“理想我——致仕归田(羡杀贤哉汉二疏)。

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作者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达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人将镜中像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与义在《对酒》等诗中感慨诗意受限于语言,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诗情,所以写不出好诗。
B.宋诗中有关“寻诗”的诗句着重叙写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其场景读来真实可感。
C.宋代览镜诗中的“镜子”不是诗歌的重心,而是抒情的中介,诗人意在抒写镜中人像所激发的思想情感。
D.材料二引用拉康的理论分析我国诗人为何览镜自照,而宋庠诗例的意脉恰恰契合“镜像阶段”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成诗和寻诗有相似之处,后者更能彰显诗人创作的自觉性。
B.《寻诗两绝句》看似未交代寻诗的结果,其实诗情已生,这正是寻诗之诗的妙处。
C.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
D.材料二标题所谓“幻象”主要指镜像,而“真我”则指向诗人的真实境况或情思。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刘禹锡《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C.孔平仲《览镜》:“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
D.叔本华:“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
4.李白有诗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对李白这两句诗的写作加以分析。
5.以上两则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题《宋代诗人》搜集到的有效文献。请根据两则材料,各写一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平乐

冯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

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时间: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多少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

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

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

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

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

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朦胧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

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

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验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

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

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选自《山水》)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武汉撤退后,尽管局势不容乐观,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倦容,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B.文章写漓江山与水的关系,令人想到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名句。作者这样写眼前景,应该是有所寄托的。
C.文章说“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是作者同情裁缝处境艰难,特意多给他点钱,可裁缝只接受应得的工资。
D.文章中有两处“衣冠”,最后说“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可见作者对某些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避免夸张、渲染的笔墨,叙事严肃朴素,抒情谦虚诚恳,给人凝重简练而又朴厚深远的美感。全篇行文风格沉着深婉,朴素隽永。
B.文章回忆“六年前”的一段往事,并非作者随意下笔,有感即发,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思索的升华,是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酿造出来的。
C.文章描写漓江“奇丽”的山水,引入诗歌的意象、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D.文章以“不变”反衬“变”,以农夫和手工业者这些普通老百姓不会变,凸显有些衣冠人士却敷衍塞责,玩忽职守,胡作非为,变得不成人形。
8.文章中说“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画横线句)。作者为何会有这种特殊的感觉?请简要说明。
9.冯至先生曾经说:“无论在多么暗淡的时刻,《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在我的面前闪着微光,使我生长,使我忍耐。”请结合文本,从风景、人物两方面分析“微光”的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是以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漫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

祥兴二年二月,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曰:愿赐一死!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史臣曰:志士欲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锧,可不谓之仁哉许有壬曰: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宋史》卷四百一十八)

文本二:

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己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闲,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

(杨士奇《重修文丞相祠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使陈继【A】周发郡中【B】豪杰【C】并【D】结溪峒蛮【E】使【F】方兴召【G】吉州兵【H】诸豪杰皆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科考中选,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举”意思不相同。
B.寝,指搁置,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的“寝”意思不相同。
C.信,指伸张,与《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意思相同。
D.殚,指尽、竭尽,与成语“殚精竭虑”中的“殚”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小时候在学宫里看到供奉有同乡先辈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像,他们谥号都叫“忠”,因此非常仰慕他们。
B.文天祥被押到潮阳,元人让他叩拜弘范,他拒绝了。但弘范并不生气,因非常敬重他的仁义,故以宾客之礼待他。
C.文天祥不仅仪表堂堂,才华也非常出众,皇帝亲自选为第一。宋亡后元帝急求有才的南方人,王积翁积极推荐了他。
D.文天祥虽然抗元最终失败,但他能忠于国家,英勇无畏,舍生取义,充分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锧,可不谓之仁哉!
(2)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
14.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梦玉人引

范成大

共登临处,飘风袂、倚空碧。雨卷云飞,长有桂娥看客。箫鼓生春,遍锦城如画,雪山无色。一梦才成,恍天涯南北。

舞余歌罢,料宣华、回首尽陈迹。万里秦吴,有情应问消息。我欲归耕,如何重来得。故人若望江南,且折梅花相忆。

【注】①范成大,吴县(今苏州)人,南宋名臣、诗人,曾任成都路制置使。②桂娥,指嫦娥。③宣华,意思是鲜明的花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五句回忆与故友一起登高赏景、观云看雨,蕴含词人对以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B.农人以箫鼓庆祝春天到来,锦官城内美景如画,雪山与春天的勃勃生机相比黯然失色。
C.“回首尽陈迹”和“万里秦吴”两句透露出词人的落寞,并通过时空变化增加了沧桑感。
D.“折梅”含有送别远方朋友的寓意,词人借此典故赞颂纯洁坚贞的情操,更显含蓄蕴藉。
16.后人认为“一梦才成,恍天涯南北”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有同工之妙。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