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天津市新四区示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天津 高二 期末 2023-07-14 7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说课的兴起,应      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在以往的文学教育中,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虽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难做到亲密无间。小说课却几乎       地实现了三者的交叉融合。讲授者的初衷虽不是讲成小说史,但在选讲经典篇目时,已无形中完成了类似文学史的筛选工作。课堂上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时刻要求讲授者兼具文学批评的眼光和文学理论的修养。也就是说,讲授者实际上身兼小说家、批评家和教育者等多重身份。当小说的接受对象从读者大众到学生听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

在后续的传播中,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解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在这个意义上,小说课的兴起密切       着文学生活的变迁。

在当下的文学生活中,小说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说课起到彰显独到眼光、丰富批评类型的作用。小说课作为特殊形态的文学批评,乃是作家对作家的批评,这些批评文学未必都能达到“大师的批评”的理想境界,但至少都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归功       自然而然       关联
B.归结       大势所趋       关联
C.归功       大势所趋       关注
D.归结       自然而然       关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小说的接受对象扩展至读者大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
B.当小说课的表现形式从整理出版到口头讲授时,它的接受对象也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
C.当小说课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时,它的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
D.当小说的接受对象从读者大众扩展至学生听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整理出版到口头讲授。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扶贫先扶智理论认为通过人的智力帮扶,赋能于人,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在此过程中活化、开发和培育多方面的潜能,形成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高低,由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迁出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持续性发展,贫困的主要根源在于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

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包容性增长、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途径。包容性增长即机会平等的益贫式增长,旨在彻底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和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

当前依然存在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遭遇挫折的结果。从社会的角度看,对穷人人力资本的公共投资不足是贫困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根源之一;从家庭的角度看,父母对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不足是导致下一代继续陷入贫困的原因之一。森(Sen,A.)认为,贫困不仅是收入低下,更应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他将可行能力定义为,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组合。

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求我国扶贫战略由脱贫转向防贫,即防止贫困的生产和再生产,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代际传递涉及两个群体——儿童和父母,贫困代际传递不仅仅是贫困现象的继承,还包括导致贫困的不利因素在代际传递。世界银行在《公平的进步——世界各国代际经济流动》报告中,基于代际流动的全球数据库总结了教育不收入代际流动之间的三个渠道。一是父母教育会影响子女教育,进而影响其收入,如受过教育的父母会更倾向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二是父母教育会影响子女的非教育特征,如受过教育的父母会帮助其子女获得更好的非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子女的收入水平;三是父母的非教育特征对子女收入也存在持续性影响,如相对富裕的父母所居住的地区以及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都更好,可以为其子女提供更好的经济机会。

(摘编自王建《教育缓解相对贫困的战略与政策思考》)

材料二:

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要结合实际情况,注重从政策、产业、人才等方面入手,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第一,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衔接,并扩大政策适用主体范围。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全方位发展的长期规划,不仅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更是要让所有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机遇。现阶段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点就是要激发全体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种政策的适用主体范围也要扩大到全体农村居民。

第二,持续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产业发展衔接。要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能力和造血机制;优化乡村休闲产业,积极推进传统农业、种养业提档升级,向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养生、传统特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发展,从而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三,构建良好乡村人才发展生态,强化人才衔接。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稳定拓展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保证脱贫村发展思路的连续性,持续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二是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其一,通过搭好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和电商创业园等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促进农业与现代产业跨界配置要素,吸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有资金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其二,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技术转出服务网络,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的力量汇流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三是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其一,以城带乡,鼓励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融入乡村,在农村开拓新市场、开办新企业、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乡村市场主体。其二,通过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的普惠性,鼓励和支持返乡入乡人员主动就业、自主创业。四是推动人才本土化不均衡化同步发展。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培育本土人才,构建培养本土人才为主,人才引进、人才支援为辅的人才振兴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一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乡村企业家,不断增强乡村本土人才生产水平、致富本领、发展能力。

(摘编自王宏源《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大教育投资,可以实现包容性增长,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和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B.通过教育帮扶人的智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开发培育多方面的潜能,能很好解决贫困问题,所以教育是扶贫脱贫的根本与核心。
C.对穷人人力资本的公共投资不足、父母对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不足都是对人力资本投资不重视的表现。
D.受过教育的父母会帮助其子女获得更好的非认知技能,提高子女的收入水平是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一种渠道。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健支出、劳动力迁出支出等资本,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持续性发展,所以在乡村振兴中,要继续加大对医疗的财政投入,降低劳动力迁出支出在家庭收入中的所占比。
B.构建良好乡村人才发展生态,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统领,加强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建设,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推动人才本土化与均衡化同步发展。
C.教育投资能倡导机会平等的“益贫式增长”,彻底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格局,在脱贫后的乡村振兴中要继续加大教育投资,保持教育在财政收入中的所占比逐年加大。
D.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的普惠性,就有可能把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更好地融入乡村,为农村开拓新市场,开办更多新企业。
5.下列各种做法中,不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一项是( )
A.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把原来针对特殊贫困群体的免费职业培训政策,扩展到对全体农村居民的培训。
B.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把开发怒江大峡谷、推广大峡谷的旅游与当地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养生有机结合。
C.河南三门峡卢氏县为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决定实施以人才引进为主的“筑巢引凤•人才强县”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D.宁夏临夏州支持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和东西部联合办学。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曰:“此非常人。”乃深自结纳。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世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世民徐曰:“世民睹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寇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A民B聪C明D勇E决F识G量H过I人J见K隋L室M方N乱O阴P有Q安R天S下T之U志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盗以万数”中的“殆”与《石钟山记》中“郦元之所见,与余同”中“殆”意义不同。
B.“以此虚入关”中的“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风雪”的“乘”意义不同。
C.“乃部署宾客”中的“阴”与“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义相同。
D.“身危矣”中的“益”,与成语“精求精”中的“益”意义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文静与李世民结交颇深,李世民曾向刘文静问计,刘文静对社会形势分析得很透彻。
B.虽然刘文静的谋划契合李世民的心意,但李世民最初也只是暗中行事,不敢告诉李渊。
C.王仁恭、商君雅二人作战失利,李渊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李世民则趁机劝李渊起兵反隋。
D.李渊听到李世民“兴义兵”的建议,先说要把他抓起来,后经李世民劝说终于同意起兵。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2)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
10.刘文静认为要想平定当时大乱的天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任洛阳丞请告一首

韦应物

方凿不受圆,直木不为轮,揆材各有用,反性生苦辛,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

休告卧空馆,养病绝嚣尘。游鱼自成族,野鸟亦有群。家园杜陵下,千岁心氛氲。

天晴嵩山高,雪后河洛春。乔木犹未芳,百草日已新。著书复何为,当去东皋耘。

【注】①请告,请求休假。唐制,职事官请假百日,即合停官。②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用“木”作喻,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自己的本性与官场生活格格不入,交代了自己“请告”的原因。
B.诗人“折腰非吾事”的态度,与李白“安能垂眉折腰事权贵”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慷慨愤激之情。
C.“天晴嵩山高,雪后河洛春”两句,描写初春雪后的静美与生机,嵩山高大巍峨,洛河一带已有春天的气息。
D.全诗内容清晰,先写自己做人为官的立场和态度,后半部分实写了诗人回到家乡杜陵后耕耘漫步的隐居生活。
12.历来人们多认为“陶韦诗风相似”,请结合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这一看法作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